用後評估理論的探討

 

本文來源:許碧蕙,民91,『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湯志民,PP.38~55

 

壹、用後評估的意義

    

用後評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簡稱POE)興起於1960年代中期,主要探究人類行為與建築設計間關係的研究(Preiser,Rabinowitz & White,1988),而國內有POE一詞的出現,首見李婉婉(民72)所譯的「建築物用後評估簡介」(A Primer on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所謂POE是一種對已開始使用的建築部分(空間或設施)建築物或建築環境的研究方式,透過訪問、觀察、問卷調查等方式來瞭解使用者對建築物的各種看法的工作。Zimiring和Reizenstein(1980)認為POE主要是想瞭解使用者對設計案的反應。Preiser等人(1988)認為POE是經過建築計畫、規劃、設計與使用後的評鑑階段;透過有系統及精確的評鑑方式,聚焦於建築使用者及其需求上;從過去建築的設計決定到使用表現,提供經驗之基礎,使未來設計更好。Sanoff(n.d.)認為POE是一種適用於任何形式、規模的學校環境評估方式,利用實際情境及時間因素,探究學校使用方式。Rabinowitz認為用後評估是一種用於改善、幫助、解釋建築環境表現的評估過程(引自Mason,1997)。Tarricone(1999)認為POE是一個評鑑的工具,提供一個測量設施的方式,可以藉此瞭解使用者對工作環境的滿意情形;POE必須要有一個可以比較的基準,瞭解使用前後改變情形,重視改變狀況。Duerk認為POE是設計過程的正常延伸,由企畫書、草圖設計、設計發展、營建文件、招標、興建和遷入到POE。其評估的主題包括生命週期的成本、使用者對建物特定方面所知覺的滿意情形、建物對活動的支持、相關於已有報告的舒適程度的機械系統績效、安全的需求、在此建物下使用者的行為以及特定設計議題的結果(引自曾漢珍民83)。

 

陳格理(民82)認為POE有如下特性:(1)強調使用嚴謹而清楚的研究方法,唯有利用合理而有系統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到較有效和可信賴的研究結果;(2)研究的主題包括了與建築環境相關的科技性議題(新材料、新設備、新施工法與能源問題等)、社會性的議題(人的感覺、行為反應和法規等)或經濟性的議題(財務、投資和管理等);(3)強調評估準則的重要,唯有根據著較客觀合理的評估準則才能使評估工作做的較具公信力;(4)強調它的應用性,也就是它的研究目標多以分析和解決問題為主,而以能直接利用到研究結果者為主要的讀者。

 

綜合上述,POE是一種對建成環境的評估方式,以使用者為主,強調計畫、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等階段後的評估工作,其目的在於使用明確的準則,以有系統的、準確的調查方式來檢視建成環境的問題,並為日後相關設計上的參考。

 

貳、用估的功能

  

基本上POE是以系統化的程序及合法的評估方式,對於建成環境的使用進行整體的檢測,強調客觀的立場與方法,對過去所擬定的策略方向進行檢討以做為借鏡,並與當初規劃進行比較,以作為往後修正規劃策略方向的依據。

 

POE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對人與環境產生正面的影響(Preiser et al.,,1988)。經由發展適切的設計,避免問題,產生愉快的工作環境及居住環境,提升活動。

 

陳格理(民82)認為POE功能如下:(1)檢查建築物的使用功能;(2)評量建築設計的品質;(3)檢討建築規劃的內容;(4)確認經濟利益和使用實效間的關係;(5)對新構想實現後的檢視;(6)建築物使用性的調整;(7)對潛在性問題的發掘;(8)對新需求的認定;(9)資料的回饋(10)增補或修訂設計準則。

 

Kosecoff 和Fink(1982)認為POE有下列作用:(1)幫助評估者瞭解評估工作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2)幫助評估者和委託人瞭解評估工作所產生的貢獻和影響力;(3)幫助評估者建立更公正、客觀和可信賴的評估立場;(4)幫助評估者確立研究資料和結論的價值;()幫助評估者篩除不必要的東西,特別是一些刻意加入以影響評估結果資料。

 

曾漢珍(民83)認為POE具有下列好處:(1)在建築方面,POE促成更成功的學校設施與管理經營;(2)在教育方面,建築的評估幫助學校設施的提供能夠支持並強化其教與學過程;(3)在政治方面,POE強化了學校組織在其整個政治涵構中的價值;(4)在個人方面,評估工作使我們自己更有價值;同時使我們的學校組織更有效率,也加速我們對營建經驗的獲得。

 

POE的應用效益從時間軸來看,有近程、中程與遠程的效益分別(Preiser et al,1988):

(一)近程效益:

   1﹒確認並解答設施上的問題

2﹒快速瞭解建築使用後的評價

      3﹒改善空間功能和回饋到建築使用績效上

      4﹒透過評估的有效過程來改善建築使用者的態度

      5﹒瞭解建築績效的改善情形以節省經費﹒

      6﹒提供決策資訊並對設計結果有更佳的瞭解

(二)中程效益:

      1.「組織經歷時間變革與成長,設施性能亦能隨之改善,並回饋到新的

        設施上,形成一循環。

      2﹒在建築流程及生命週期中,能顯著地節省其經費

   3﹒表現出建築設計者及業主對建築的績效責任

(三)遠程效益:

      1﹒長期改善建築的使用績效

   2﹒改善建築設計的資料庫、標準、準則及規劃書

   3,改善建築使用績效的量化測量方式

 

Zimring和Reizenstein(1980)主張(l)經由早期評估,發現建築物缺點;(2)調整建築使用方式,立即解決問題;(3)提供建築物更新及改進資訊;(4)判斷設計是否符合科技及功能層面。此外,Zimring和Fuller(2001)針對美國加州公共服務署的數百位職員所做的調查統計顯示,POE的效益依序為.:(有系統的建立建築物表現資料;(2)經由顧客回饋及科技評估,獲得表現分數;(3)解釋結果;(4)建立中心化組織裝置;(5)擴大電腦化形式資料;(6)創造組織管控,並帶來改善。

 

學校是學童生活重心,具有潛移默化功效,因此以POE來檢測學校環境對學生、教師的使用情形是很重要的,發掘空間的使用行為究竟發生了那些不能調適的問題,才能改善空間使用的途徑。

 

參、用後評估內容與步驟

 

一、用後評估內容

   Jerry(1995)提出評估時應著眼於以下問題:

(l)校舍是否足以有效安頓各種教學活動?

(2)校舍是否提供了一個舒適和安全的教學和讀書環境?

(3)校舍的能源設計是否在合理又有效的範圍內?

(4)校舍的維護工作是否能負荷其使用的人數和時間?

(5)校舍的空調和通風是否適當?

(6)校舍的隔音設備是否妥當?

(7)校舍的電力設備是否足以負荷資訊科技的需求?

(8)校舍的內外設施是否予以強化,足以抵抗長期的風吹日曬和人為的磨損?

(9)屋頂是否維護良好?

 

    用後評估內容可依三個向度,而有不同的變化。第一個向度是在結果的「通則(Generality)變化,許多用後評估是針對某一類型的建築物而設計的,其結果只能在相同建築物中獲得知識與經驗,不同類型與用途的建築物必須作不同的評估調查。第二個向度是在「焦點範圍(Breadth of Focus)中變化,也就是說,有些評估係針對建築使用上的特色而加以研究的,例如噪音、空間、隱私性、光線.,等等,在這些研究項目中,研究者將擇取一或兩項有關使用上的問題予以研究,使其成為這一方面的重要參考資料。第三個向度是在「適用時間(Application Timing)」中變化,有些用後評估的目的是為預定在最近翻新的建築物,提供有用的資訊,另外有些則不確定何時才能運用,僅具有研究資料的累積作用Zimring和Reizenstein(1980)。

 

Preiser等人(1988)認為POE評估內容包含下列三部分:

(一)技術層面(technical elements):主要針對維持基本生活的物理條件做評估,如消防安全(fire safety)、建物結構(STRUCTURE)、衛生(sanitation)、耐久性、音環境(acoustics)、照明(illumination)、通風(ventilation)、電力(electrical) 、外牆(exterior wall)、屋頂(roofs) 、 內部裝修(interior finishes)、熱環境等等,有關健康、安全等環境條件的評估。

(二)功能層面(functional element):主要評估建物效率、效能、生產力、流暢度、及組織性等。包括出入通道(access/egress) 、個人私密性(Personal security)、停車(Parking)、空間容量(spatial capacity)、實用性(utilities)、溝通(communications)、建築安全性(building security)、流動性(circulation)、改變/成長(change/growth)、及設備(equipment)等等。

(三)行為層面(behavioral elements):近20年來,研究主題從技術層面、功能層面轉至研究環境與人之間交互作用關係,強調建築的象徵性(symbolism)、社交互動情形(social interaction)、人口密度(density)、區域性(territoriality)、私密性,強調使用者的心理層面因素。

 

二、使用後評估步驟

    POE在評量建築物時應該包含步驟?EDE(Environmental Evaluation)雜誌於1978年介紹POE的幾個步驟:

(1)描述問題:用者本身、建築物、社會及歷史涵構、設計過程及鄰里關係等五方面;

(2)將問題依先後緩急呈報;

(3)評估人員決定收集意見的方式,確有性和代表性;

(4)將質和量的數據綜合起來討論。

 

Zimring和Reizenstein(1980)認為POE有五個主要步驟:

(1)原始資料蒐集,並將資料組織;

(2)設計研究目的;

(3)依據研究目的蒐集資料;

(4)分析資料;

(5)呈現成果。

   

Duerk認為好的POE應該包含下列步驟:

(1)摘要說明目前建物經營者,關於其目的及內容的評估;

(2)指引一個巡迴形成來決定研究團隊的成員,並介紹其參與者;

(3)指引特定的研究,從訪談到調查研究以及照相存檔;

(4)分析相關資料;

(5)聽取研究團隊的報告;

(6)聽取參與業主的報告及

(7)將評估過程的結果文件化並呈現出來(引自曾漢珍,民83)。

 

Baird等人提出評估過程應該回答的問題,包括:

(1)誰提出評估需求?;

(2)評估的動機為何?

(3)誰授權評估?

(4)主要議題為何?

(5)預期效用為何?

(6)需要何種訊息?

(7)誰管理整個評估過程?

(8)評估過程聚焦於何處?

(9)用何種方式?

(10)有何限制?

(11)需要資源為何?

(12)評估計畫是否受到認同?

(13)在蒐集資訊過程中需要什麼科技設備?

(14)需要什麼資料?

(15)自資料中可分析出什麼訊息?

(16)是否回答主要的議題?

(17)評估結果如何應用於實際?

(18)評估結果以何種方式討論?

(19)誰委任評估活動?

(20)何種評估行為需要被委任?(引自Sanoff,n.d.)

經由這些問題,設計出一系列的評估步驟。

 

    Zimring和Fuller(2001)為加州公共服務署"(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General Services,簡稱DGS )所訂定之POE計劃策略方案,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l)POE第一階段:持續進行建築表現績效的回饋性調查,並針對未來程序上作更經濟有效的建檔工作與評估DGS其他建築物;

(2)POE第二階段:進行個案研究,經由建築表現、設計、功能分化到經營,去了解為何建築設施表現如此;

(3)POE第三階段:針對特殊性議題對DGS或擷客進行更深的個案研究;

(4)建立設計指標:基於研究的結果,仔細地設計指標能建立基礎性目標、議題及原則,並使規劃和設計更加簡單、更少爭議性,也能確保創造力和精確的解決之道;

(5)POE計畫資料建檔並上網:透過計劃資料的建檔,使得評估資訊容易從網路上取得,是整個POE計畫的重心。

上述五個步驟後,再來就是方案執行,一般而言,較佳的方式為整體計畫團隊持續進行三年期的改善計畫,或至少有一人負責實際執行上的協調。

 

    Preiser等人(1988)將POE依其探究深度分成三種層次:

(一)敘實(indicative)的用後評估:它是較簡易的評估方式,主要在於提供特定建物之主要優缺點的指標描述,通常花很短的時間,約一、兩天或2、3個小時。使用方法上以檔案及文獻評估、實際狀況評估、走動式評估、訪談等方式為主。

(二)調查(investigative)的用後評估:在目的評估準則很清楚的陳述下,做更深入的評估。它比敘實用後評估需要更多時間、更多資源及更複雜的方式。通常在敘實評估確定議題、找出主要問題後開始,針對問題找出更詳盡的原因。

(三)診斷(diagnostic)的用後評估:需要相當的努力及費用支出,費時且採用複雜的量測工具,將實質環境的量測與主觀的使用者反應量測連貫起來,提供結果更高的可信度。通成要花數個月甚至到1年以上時間診斷,強調注重心理、環境、行為等三者的關係,其結果有助於瞭解三者關係,並對未來規劃提出忠告。

 

  上述三層次加上計畫(Planning)、執行(conducting)與應用(applying)三個階段,形成表3的評估過程模式,可以適用不同規模與類型之建築。

 

3POE過程模式

 

  表3的敘述、調查、診斷三種評估層次各有計畫(Planning)、執行(conducting)與應用(applying)三個階段,其中計畫階段包括偵察及實施可行性、資源計畫及研究計畫三個步驟;執行階段包括資料蒐集、管理資料及分析資料三個步驟;應用階段包括報告發現、提出忠告及回顧結果三個步驟。每個步驟叉細分為a.目的;b.評估準則;c.研究行為;d.研究資源及e結果等五個細目,整個詳細的評估階段與步驟如表4所示,在用後評估落實上可以針對目的之不同,選擇由淺至深的評估層次,依據計畫、執行、應用階段的步驟,擬出完整的評估計畫書,獲得全面而完整的資料。

 

 

 

 

 

 

肆、用後評估的方法

    POE是用以檢視環境設計對使用者的效果,在蒐集資料時,Barrett(1998)提出以下觀點:(1)使用多種方式比使用單一方式更能完整蒐集到資料(2)資料蒐集不應侷限在目前情況,未來可能發展也要納入考慮。POE常用的方法,據Bechtel和Srivastava指出共有14種之多,包括(1)訪談,開放式(interviews ,openended);(2)訪談,結構式(interview,structured);(3)認知圖;(4)行為圖(5)日記;(6)直接觀察;(7)參與觀察;(8)縮時照相照片(timelapse

photography);(9)連續照片(motion-picture photography;(10)問卷(ll)心理測驗(l2)形容詞檢核表;(13)檔案資料(archival data);(14)人口統計資料(引

自湯志民,民80,第155

 

    根據Barrett(l998)之研究,POE的調查方法包括:標準調查表、焦點訪談、結構性觀察、追蹤、文獻查詢、研究訪問、檔案記錄、模擬等等,說明如下:

 (一)標準調查表(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s)

  調查表是傳統的資料獲得方式,通常經由答案發現群眾的規則性,經由調查表中的表、圖等,能提供精密的數值分析資料。調查表的編製前,研究者應先進行初步的前測,如使用訪談焦點,有助於將集中於明確問題上;調查內容必須標準化且能利於編輯,調查表應考量任何可能影響作答的外部變數,使受訪者願意花時間作答,因此調查表盡可能保持簡短和簡單;調查表開始處要作概要性的說明,這將有助於更圓滿的回答。

 

    調查資料的獲得雖有助於建築使用後之瞭解,但不足以深入發現事情發生之原因。因此,須再合併使用觀察及焦點訪問,才有助進步認知。

 

(二)焦點訪談(focused interviews)

  焦點訪談適用於深度瞭解個人或團體的特別想法。進行訪談前,研究者應該做好準備工作,例如將主題集中,避免過度分散焦點,研究者可採用「引導訪談方式」,將問題脈絡鋪陳於訪談情境中。在訪談過程中,某些主題可能隱含於對話之中,研究者需從中引導出更多的問題並嘗試擴大面向,使焦點更為清晰。重要的是,研究者應該要確保流暢而不指揮之。

 

(三)結構性觀察(structured observation)

  結構性觀察有好幾種方式,其中一種注重有系統和定量的方式,稱為「行為地圖觀察法」,觀察者在特殊的環境中,記錄某一時間或地點所出現的某一行為;觀察者可於一天、一週或一個月的時間建立起行為圖,以瞭解在特定的建築區域中,是何類的使用者在那一特定的時間或地點,以哪一特定的方式在使用。例如:走廊尾端是很少人在那兒散步的,相較於一個中央的通道路徑,設施管理者應該更有效率的使用之。

 

(四)追蹤(tracing)

    屬不費唇舌的觀察法,是有系統的觀察實質痕跡方法。追蹤可以發現之前活動的狀況,提供研究者作為判斷之用。痕跡可以在不知覺的狀況下被遺留下來,如穿越區域的捷徑;或者是一些故意改變環境的行為,如在出入口上吊掛門簾。透過這類的追蹤觀察,研究者可以探知人們在工作上或生活上是如何真正的使用這些環境。建築設施的管理者應該透過此種調查方式去探知工作環境有多少改變,並且依實際需要的程序加以排列。

 

    此法缺點在於,如沒有諮詢使用者,研究者可能做出錯誤的假設,因此研究者應該透過其方法來尋找其問題的關連性,並嘗試求證。追蹤記錄的方法包括圖表註釋、繪圖、攝影和計算。追蹤可分為下列四類:

 

    1﹒副產品的使用:有助於設施管理者瞭解使用空間方式與原始設計

   有何不同。

    (1)破壞:藉由觀察環境中部分的破壞,了解目前使用量比原先設計還大,或設計考量欠周詳。如草皮上的新穿越路徑象徵原始設計並未考慮到動線的各種所需途徑。

    (2)殘留物:象徵人們如何使用空間環境。如遺留在洗手間的煙蒂,可能象徵需要一個專用的吸煙室,殘留物幫助瞭解設計是否有助於使用。

    (3)缺憾追蹤:即空間未被充分利用。如咖啡休息區內無任何空杯或雜誌等物品,象徵空間應該更妥善的使用。

 2﹒改變使用模式:當人們發現空間不允許他們使用,他們改變成想要的方式。

      (1)小道具:環境中新的小道具增加常是被允許的,也許這是基於房間功能的改變,或是某一設施太過昂貴導致在先設計中未被允許。如不佔用整間會議室的舒適椅子和茶几或許有助於個人辨公室中的非正式會議。

      (2)分隔:改變原先一起使用的空間,成為個別獨立的單元。如開放式的辦公室,經由隔間來增加隱私性。

      (3)關係:改變疏離,增加運作效率及溝通。兩個辦公室問的門維持打開的狀態,增加團隊合作的特續性。

 3﹒展示自己:環境改變的個性化,顯示使用者的歸屬感和情緒。

  (1)個性化:在工作環境中置放個人的物品以標示自己的主張,如家人照片、證書等。

  (2)識別:使用者希望自己的使用環境能容易被識別,如放置名字牌等。

 4﹒公眾的訊息:物質環境能用於傳達特殊大量的公眾訊息。

   (1)正式的:建築物上的特殊符號或任何有關象徵性的標誌,視其是否具

 

有特是之訊息。

  (2)非正式的:觀察是否有許多非正式的導引符號分佈在建築中,此代表正式符號訊息傳遞之不足。

 

(五)文獻查詢(literature search)

  藉由委託人及設計者從相似建築及相關組織所提供的方法、研究去獲得有用的資訊。設計者亦可循此法得知委託人的意見與偏好。

(六)研究訪問(study visit )

  藉由其他相關組織與建築設計者的經驗,來瞭解設計者的設計歷程與不同途徑的使用方式。研究訪問可以特別注意某一類特殊建築式樣的問題或設計上的解答;使設計者和委託人避免重複類似的昂貴錯誤代價。訪問的對象可以嘗試選擇一些具有相關代表性的建築。

(七)檔案記錄(archival records)

  此為比較經濟的研究方法,但卻只描述發生的事件,而非探究為何發生。在檔案研究中,研究者所查詢的檔案是各組織集結而成的常態性報告

記錄,屬於一種基本性的概略瞭解。

(八)模擬(simulation)

  此為非原始資料調查的方法,但它是一種能應用建議於新方案的有用工具。模擬的方式包括照片、模型、圖化、電腦模擬、動畫製作等,一個依照比例設置的工作站模型是昂貴的,具有錯誤修正與回饋的重要意義上述人種方式之優缺點整理如表5所示

 

 

 

 

 

 

 

 

 

 

 

 

 

 

 

 

 

 

 

 

 

 

 

 

伍、用後評估的研究

   「用後評估」為研究建築空間與使用者行為間重要之研究法,

Sanoff(n.d.)認為用後評估有助於學生、教師、父母、市民、建築師及教育

政策制訂者建立良好的教育環境,用後評估的研究甚多 (Bassetti,1994;

Dilanthi & David,1988;Erdener,l990;James & Stewart,1995;1999

Ornstein,1997;Pittillo,1990;吳再欽,民86;林克全,民86;林亭廷,

90;周肇隆,民85;徐仁斌,民90;陸雄,民80;黃文彬、黃文縈,民89

黃世孟(無日期);黃富祥,民84;陳格理,民82;陳崑玉,民90;陳嘉基等,

81;楊捷安,民87),將其評估內容依據研究對象、評估準則、研究方法

等三項,發現研究對象有特殊化及普遍化兩類,其中以對象普遍化居多;評

估準則有單一化、多樣化兩類,其中準則以多樣化居多,主要準則包括以設

備標準、規劃報告書、相關法令等;評估方法有單一化、多元化,以多元化

方式如問卷調查。觀察及訪談的評估居多,顯示評估方法使用上,強調以多

樣化的方式獲得質與量兩方面兼顧的資料。將相關研究整理如表6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