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皇志在雲林科大]

課程--後現代設計研究

 課堂導讀報告:
   5-1後現代產品設計思潮(p96-101)

 2003.11.12.
設計學院空間設計系 會議室

壹、前言--產品後現代思潮    貳、產品設計後現代情境    參、產品設計後現代的表徵    肆、範例       參考書目

 

導讀­­­­­----5-1後現代產品設計思潮

『後現代設計研究』課程 導讀報告
董皇志

 

一、前言----產品設計的現代與後現代(pp97-97)

    產品設計已經進入後現代了嗎?又是如何進入後現代的?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產品設計這一行業如何進入後現代。

    第一,消費市場的變化:在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後現代社會裡,經濟體系逐漸從「生產者導向」走向「消費者導向」,意味工業產品消費已經從產品的功能滿足進入到消費者對產品意象的心理滿足。依此,現代設計所強調的「形隨機能、與合理(高效)主義」已被漸次超越,被一種產品意象的心理滿足、風格差異消費所取代。

    第二,新功能與新形象的建構:二次戰後冒出的眾多新生事物,諸如新生的家電用品、通訊器材、個人電腦等,這些都需要一個實質的意象。1980年代後的材料科學與電子學科的發達,許多新舊事物越加趨向輕薄短小,促成新舊事物都需要一個「新形象」,這些新生事物更促成了「物品辨認的需要」與「表情的需要」。

   

二、產品設計後現代情境(pp98-100)

產品新需要促成了與現代主義設計迥然不同的指導原則,通稱為產品設計的後現代情境。因應市場的改變與新生事物的需要,後現代設計思潮其實是立基於現代主義設計理念。關於這些後現代產品設計思潮,簡單整理如下:

 

2-1實務界的變革----設計語意學派的興起

    如果從與現代產品設計的差異來看後現代產品設計思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希望產品設計能夠有更豐富的表情與意象。而這些產品的表情與意象並不是毫無緣由的,而是透過設計者對產品的體認形成的。這就是工業設計、產品設計裡所稱的設計語意學派。

設計語意學派最早興起於美國東部的設計學界、北歐許多設計學院,以及烏姆設計學院。這三者中,美國東部設計學界重視產品的生產情境與使用情境,並以麥考意(McCoy)教授為重要鼓吹者;北歐的設計學院特別重視「物」表情開發或造形符號化,並以哥本哈根設計學院為大本營;最後是特別注重設計方法論與造形的關係的德國烏姆設計學院。也因為上述的原因,產品設計裡的設計語意學派也可稱為設計文化學派或設計符號學派。

 

2-2學院教育的繼承與創新----烏姆設計學院的影響

    2-2-1德國的烏姆設計學院(Ulm)號稱繼承包浩斯遺產,成立於1950年,雖然結束於1968年,但是烏姆設計學院的課程與理念對爾後德國設計學界與業界卻有極大的影響。在林丁葛(Lindinger)所寫的《烏姆設計》一書中曾提到,烏姆設計學院的六個時期中以第三時期注重設計、科學、技術三者的辯證,及第五時期注重理論與實務的辯證,為烏姆設計學院課程的特色。但涉及後現代,楊裕富(2002)認為烏姆設計學院的課程另有特色如下:

    1)科學化的設計方法課程:烏姆的設計方法課程通常也稱為方法論課程,但卻不是法國所稱的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方法論(methodology),烏姆所稱的方法論是注重設計過程與知識應用可能性的方法論。該設計方法課程其實也可以說是形態學課程(morphology)或型態開發課程,而究其實際內容,型態開發又有兩個互相交融的分支:一個是通稱問題結構相位(Phase)的型態開發、一個是實質造形接合相位的型態開發。

    2)造形語言開發課程:烏姆的課程裡對美學、造形開發、符號學應用於設計非常重視,不但有大量著作出硯,更揚棄了包浩斯時期以格式塔心理學(也可稱為物理實驗類造形心理學)為唯一依據的造形研究方法,而融合了其他心理學派、符號學、文化研究於造形開發上,進而形成了很獨特的設計語意課程。

    3)理論與實務的互相融通:這主要從烏姆在後期與布朗公司的密切合作可以看出來。

    4)大量的設計研究形成課程與書籍出版:雖然只有短短的25年,但是烏姆的教師群前後出版了不下50餘本設計研究教科書。

    烏姆設計教育的模式在這些特色之下,幾乎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設計語意學派,對德國、整個北歐乃至於日本的後現代工業設計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3其他學院的影響(楊裕富,1998)

目前符號學在工業設計領域中,最常被人所應用的是符號學理論中的語意層面,人們多將之用來作設計的表達,其作法有:

2-3-1俄亥俄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 Reinhart Butter所提出:

a)建立產品的目標與特性。

b)確立產品預期的使用情境與文化情境。

c)列出所要的屬性特徵清單。

d)列出所要避免的屬性特徵清單。

e)將上述屬性特徵群化與排序。

f)尋找支持上述屬性特徵的造形語彙。

g)評價、選擇與整合。

h)技術可行性的配合。

2-3-2德國司徒加藝術學院產品設計系主任 Klaus Lehmann於 1991年提出產品或物品的語意上意義,有許多的造形原則與豐富的隱喻。一般而言,概略分為五類:

a)從可解讀的機械原理取得意義的設計造形類別。

b)從人或動物姿勢象徵符號取得語意的設計造形類別。

c)從熟悉的抽象造形符號取得意義的設計造形類。

d)從科技符號,從當時傑出模式取得意義的設計造形類。

e)由於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流行使用的,利用風格上或歷史上的隱喻,以回想我們的文化傳統的設計造形類別。

2-3-3芬蘭赫爾辛基藝術大學工業設計教授Krippondorf的產品語境四大面向:

a)使用脈絡

對於產品使用之認知有兩個方向:一則是事實面向,另一則是心理觀念。設計重點在於界面操作的設計。產品語意學的使用脈絡就是根據對產品的認知與行為動機來解決產品的使用問題。

b)語言脈絡

即意象脈絡或社會語言學脈絡。

c)根源脈絡

探討物在生笧產網絡及消費網絡中的角色與意義,並以此作為設計的重要資源。

d)生態脈絡

環境差異的探討,從「物」在生態系統內的角色了解「物」的意義、人造物所衍生的生態系統。

2-3-4美國Cranbrook工業設計系主任McCoy.M以普同性設計與詮釋性設計(Universalism ;Interpretive design)來區分符號學對設計的不同影響,並主張從文化符碼系統及人的心理情境來引發與決定產品設計的方向。並從符號學與溝通(傳播學)指出這種詮釋性設計的方法:

a)人的使用習慣:產品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考量。

b)人對產品的操作:產品如何操作使用。

c)人的記憶:人對此產品覺得熟悉嗎?

d)物(產品)的存在環境背景:產品如何適應其所存在的周遭環境。

e)物(產品)的生產過程:考量產品如何生產。

 

三、產品設計後現代的表徵(表現形式)(pp100-102)

3-1設計與藝術再度融合的主張

現代設計裡由於機能主義、經濟主義與簡樸主義的高舉,產品設計似乎與藝術創作漸行漸遠,但是在後現代多元審美觀支持下,設計回復藝術性的呼聲漸高。設計與藝術的再度融合,與前現代時期標榜設計與藝術本為一體,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不同的只是面對著分眾社會(其實也是市場區隔),這種新的多元審美觀還夾雜著對流行的追逐、市場的追逐與物化的深化罷了。

3-2新生事物的衝擊

二次大戰後除人口的嬰兒潮,在產品設計生產、消費型態亦不斷有新生事物現出高峰,有的是生活工作所需的工具發明、有的是產品本身。新生事物都需要新造形以利於易於辨別(意義),這正加遽新產品功能需要與新造形新視覺符號的匱乏,這也是形成後現代產品設計的重要思潮之一。家電果汁機到搾汁機、電腦螢幕造形、電子辭典PDA到電子書等事務。

 

BARUM搾汁器,1989

BARUM攪拌器,1957

 

P.Starck手榨汁器,1991

P.Starck濾鍋,1991

BARUM咖啡機,1972

KRUPS煮茶機,1988

SIEMANS熱水瓶,1997

SIEMANS咖啡機,1997

3-3電子化與資訊消費的衝擊

1970-1980年代新生事物裡,以新材料、電子化工具與資訊化產品的產出與消費最為明顯。新產品的角色除了需要滲入舊事物熟稔性,同時在體積縮小與功能提升有極大轉變。例如:由音響收音機到床頭音響到隨身聽、單一功能洗衣機到洗衣脫水烘乾三合一機種。這對後現代產品設計思潮的出現有很大的促成作用,而「資訊消費」也不僅限於產品消費,並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或消費意識,如塑膠紙幣(信用卡)與電子金融卡的e-live消費來臨、先享受後付款之借支消費行為。

SONY電晶體收音機,1955

BARUM收音機,1956

BARUM數位收音機,1997

SONY盤式錄音機,1961

SAMPO卡式收錄音機,1970

B&O音響,1991

SONY walkman,1979

SONY MD-walkman,1993

SIEMANS通訊,1987

3-4裝飾主義復甦

  「造形美學」興起、或者感性工程(日本)就該是產品設計界的全球化趨勢,此趨勢也可稱作「裝飾主義」復甦。裝飾主義在遭受現代設計近四、五十年的打壓後,又再度活躍起來。而裝飾主義其實就是愛美!但愛美需要理論嗎?在後現代多元化審美觀之下,此波新裝飾主義之旨趣在於:風土性、民族風格、傳統工藝特色。此時後現代產品設計非常適合採取符號學、設計文化符碼之理論觀點進行分析,並且不可避免地觸及工藝設計或手工藝設計。例如:服裝設計之風格最明顯三宅一生, Giorgio Armani。

3-5手工藝的掙扎

  手工藝(Craft)在當前是否納入工業化、或納入產品設計?或者並存。在後現代設計裡,有兩者並存之融合、與抵死不從的手工藝業界。如同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格仍有依存手工藝持續打造數百年之哥德式教堂建築興建中。例如:制式連鎖餐廳(麥當勞)與手工打造風格餐廳(Tea-Work、伍角船板)。

台中 Tea work外觀,2001

台中 Tea work內庭,2001

台中 伍角船板,2001

 

 

 

 

 

 

四、範例(pp101-102)

4-1反現代性的痕跡:義大利的俏皮主義思潮

   後現代設計思潮裡,不可避免的是含有對現代設計思潮的教條化與一元化不滿,外在的表現可見於1970年代的美國嬉皮運動、英國的反文化運動與龐克族的出現,內在的表現(設計界)則以1970年代開始在北義大利興起的諸多號稱反文化的設計團體與提倡「反設計」的設計團體。到了1980、1990年代,終於在義大利的工業設計界形成新理性主義與愛欲俏皮主義的後現代設計思潮。

KODAK照相機,1975

CANON snappy相機,1980?

MIMOLTA“自動相機,1997

 

DIGITAL照相機,1999

SONY攝錄影機,1995

 

TELEPHONE,1970

TELEPHONE,1990

三菱顯像TELEPHONE,2000

 

4-2輕薄短小:日本的甜美主義到感性工程思潮

  後現代設計浪潮裡,日本工業設計界也有一定的貢獻。如果從思潮來看,1980年代初,日本的產品設計出現了對複合風格(所謂多功能併於一物,如瑞士刀)的喜好;80年代末期,則又出現甜美風格(喜美造型或超R角造型),並以親人性為理論基礎(或廣告說詞);到了90年代,終於形成「輕、薄、短、小」四字口訣,並聲勢浩大的推出「感性工程」理論基礎。何謂感性工程?簡單的說就是日本人對「科學的」造形美學新名詞。

英文打字機1,1948

POP風格打字機2,1969

數字計算機,1977

 APPLE 桌上型電腦,1984

PC桌上型電腦,1980

滑鼠(FROG設計),1990?

人體工學keybood,1996

APPLE i-mag,1998

整合型桌上電腦,2000

電腦((美國中心設計),2000

液晶螢幕,2000

SONY娛樂機械人,2003

  

參考書目

1.楊裕富,林萬福,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2.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3.李玉龍張建成譯,1992,《新設計史》台北六合出版社

4.袁熙暘,2001,《新現代主義設計》江蘇省美術出版社

5.潘鑫宏<產品語意學>,網址http://140.125.151.167/hwc/ghw013.html

 

[回首頁]   [上一層]][上一頁][下一頁][[下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