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上一頁 首頁 下一頁


向上
通識教育課程計劃
教學大綱
課程時間表
課程內容
修課學生名單
學生作品區
讀書會
討論區
關於我
參考文獻

讀書會

討論主題:《戰國策》

西漢劉向集錄 《戰國策》  新校增補本  里仁出版社  民國七十九年九月


談論戰國策:

《戰國策》雖是國別體的歷史著作,在生動活潑的史傳敘事中,不乏各國謀臣策士縱橫捭闔、權謀譎詐的說話典範。尤其「觸讋說太后」此一歷史事件,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在語句鮮活靈巧的運用之下,人物的形象及對話得到深刻的捕捉及描繪,成功地造就「觸讋」這麼一位才情畢見的溝通勝手,兩千多年後,仍讓人深切感佩斯人,折服其說話藝術。在此,見到的觸讋說話可以不僅是說話,有令人激賞的技巧,更達到渾然天成的藝術境地。


談論觸讋

「觸讋說太后」(註一)主角人物「觸讋」一名,《戰國策》原作「觸讋」,而《史記》及《漢書》則作「觸龍」(註二)。對於如此歧異,各家說法不一。

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註三)謂:「吳曰觸讋。姚云一本無言字。」可見宋姚宏時已見「讋」「龍」兩種版本。王又引鮑本補曰:「《史》亦作龍。案《說苑》(敬慎篇)『魯哀公問孔子,夏桀之臣,有左師觸龍者,諂諛不正』。人名或有同者,此當從讋以別之。」在此宋鮑彪既然以為人名有時會相同,卻又認為當作「觸讋」,才能與魯哀公所問之人有所區別,此說法顯然牽強。

因此,王念孫證說:「吳說非也。此〈策〉及〈趙世家〉皆作『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今本龍言二字誤合為讋耳。太后聞觸龍願見之言,故盛氣以待之。若無言字,則文義不明。據姚云一本無言字,則姚本有言字明矣。而今刻姚本亦無言字,則後人依鮑本改之也。《漢書•古今人表》正作『左師觸龍』,又《荀子•議兵篇》注曰『《戰國策》趙有左師觸龍』,《太平御覽•人事部》引此《策》曰『左師觸龍言願見』,皆其明證矣。又《荀子•臣道篇》曰『若曹觸龍之於紂者可謂國賊矣』,《史記》高祖功臣侯者表『臨轅夷侯戚觸龍』、『惠景閒侯者表有山都敬侯王觸龍』,是古人多以觸龍為名,未有名觸讋者。」王氏從版本、古書所引、以及史上多位名觸龍者等主旁證,認為「讋」應是「龍言」二字之誤合。

另外,王氏又從文義上求證:「觸龍言,願見。」當眾人皆惟恐觸怒太后,不知所措時,觸龍獨排眾議「言,願見」,聲稱要去見太后;以致於人未到,太后已風聞,才會盛怒以待。句中有此「言」字,更能對於其當仁不讓之果敢勇毅作有力的寫照。

王念孫認為,「觸讋」應作「觸龍」,正應合後來出土的證據---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戰國縱橫家帛書所見(註四),有「觸龍見太后」章作「觸龍」,與《史記》所載無別,故今本《戰國策》「讋」字應是「龍言」二字連寫之誤。


以觸謺說太后的情節作重點討論

紆衡情勢,審察自身條件

(一)身份地位

(二)彼此關係

(三) 性格沈穩

二、體察對方,由情入理立說

(一)洞悉心境

(二)理解情境

(三)和諧對談

三、迂迴逼近,技巧渾然天成

(一)關懷閒談,突破僵局

(二)聲東擊西,攻破心防

(三)知性對話,緊針密線


讀書會討論的重點表現

  1. 細心體察情節中的人物

  2. 學習如何說服他人的技巧

  3. 連結個人親身體驗

  4. 現身說法提供個人的說服技巧


在此顯示版權及其他內容說明。
有關此 Web 的問題或疑問的話,請洽[助教]
最近更新:2003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