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工業安全概論」課程
補充教材1:安全衛生意義
李正隆
一、安全衛生的意義
+安全衛生問題與工業革命息息相關
+工業的蓬勃發展,促成經濟繁榮、生活水準提高
+工廠內:影響到勞工(作業人員)安全衛生;工廠外:社區內居民的安全衛生
+主要目的為防止意外傷害和預防職業疾病的發生
+安全衛生是一門綜合性科學,內容包括工程、教育、訓練、管理、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和毒物學等學門
二、工業革命(產業革命)
+十八世紀末葉英國首先發起產業革命,以機器代替人力
+工作方式:手工生產轉為機器生產
+工作場所:家庭、田野轉變為工廠、礦場
+工作環境:高速轉動的機械、噪音、塵埃、有毒物質、輻射熱、異常溫度、異常壓力
三、與工業相關的四個安全衛生名稱
+職業安全衛生(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勞工(勞動)安全衛生(labor safety and health)
+工業安全衛生(industrial safety and health)
+工廠(工場)安全衛生(shop safety and health)
四、工業安全衛生運動的早期發展
+工業革命發生之初,一般雇主對於員工的安全衛生均未加注意,以致疾病、傷害、殘廢、或死亡事故頻傳
+當時勞動條件極為惡劣、工作時間甚長、工資甚低、勞工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尚難溫飽,仍率其妻、兒工同工作,甚至九歲、十歲之兒童亦擔任危險性工作、每日工作時間超過十小時以上之勞動,形成勞工之悲慘世界
+輿論積極要求改革,各國逐漸制定勞工政策,推行勞工行政
+正義感之士認為工業革命導致災害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乃起而呼籲重視安全衛生,促請政府、社會、及雇主注意保護工人的安全與健康,並應採取有效的行動,設法使工業災害事故的發生減至最低
五、部份先進國家工業安全衛生運動的早期發展
+英國:
31802年訂有保護工廠技術生及其他受僱人員身心健康的法律
31844年工廠法:兒童不得擦拭正在運轉中的機器
31878年:機器的危險部分應裝置安全護網,發生災害後雇主應立即向工廠檢查員報告
31891年:凡屬危險工業應制訂安全法規,以防止災害的發生
+德國:
31839年當時普魯士:工廠僱用童工的限制,並附帶有安全檢查規定
31869年北德聯邦制訂一般工業災害防止法案,為最早工業安全標準規範
31872年:成立全面工業安全檢查組織
31884年:最早完成「工業災害補償保險法」之立法
+美國:
31867年:麻州通過設置工廠檢查員
31877年:麻州通過強迫雇主對於具有危害性的機具必須裝置安全護罩
3鋼鐵公司最先提倡「安全第一」運動,1892年組織一安全委員會,經常負責檢討與改進各工作場所的安全衛生措施
31913年全美鋼鐵公會創立「國家安全協會」(National
Safety Council)是第一個全國性的工業安全衛生機構
六、有關勞工安全衛生之立法
+英國
3早期採取「自主組織」制度,尊重勞資協約、委員會及團體自主活動,常形成法制不一,政出多門
31974年制訂「勞工安全衛生法」,將安全衛生事項予以統一立法
31974年以前主要係依據「工廠法」及「礦場及採石場法」二項母法之規定
+美國
31970年通過「職業安全衛生法」
3職業安全衛生署(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
3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
+日本
31972年制定「勞動安全衛生法」
+中華民國
3民國18年「工廠法」及民國25年「礦場法」:對安全衛生事項作原則性規定
3民國20年:工廠檢查法
3民國24年:工廠安全及衛生檢查細則
3內政部勞工司(勞委會之前身)設置有安全衛生及檢查科
3民國六十一年淡水飛歌電子公司發生三氯乙烯中毒,七位女工死亡事件,另台灣造船公司同年十一月發生乙炔大爆炸,死傷勞工達五十餘人
3民國63年:經內政部擬訂草案送立法院審議通過「勞工安全衛生法」
3民國76年:成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3民國81年:成立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設有
勞工安全組、勞工衛生組、勞動醫學組、分析檢驗組、勞工安全衛生展示館
七、職業安全衛生背景
+國內方面:
1.國內產業結構急速變化,高產值科技及精密工業逐漸成形,勞力密集工業漸次外移,機具與作業流程不斷更新
2.由於經濟與社會因素影響,高危險性、高污染性及重體力勞動(3K)產業無法羅致所需勞動力
3.勞工意識升高,自我要求及工作安全衛生需求日益迫切
4.有效改善作業環境、創造健康舒適人性化工作空間,以提高工作意願、促進生產力、與維持勞資雙方和諧關係為當前重要課題
+國外方面:
1.職業安全衛生與環保代表國際間新的競爭規則與龐大的經濟利益,為全球矚目焦點
2.ISO(國際標準組織):
(1)
ISO 9000:國際品質管理標準
(2)
ISO 14000:國際環境管理標準
(3)
ISO 18000:國際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標準(BS 8800)
3.避免國際間利用職業安全衛生之名行非關稅貿易之實,同時提升我國職業安全衛生水準,有效降低職業災害,保障勞工安全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