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及論

Last updated: July 16, 2018


參考文獻:

[論,卷第85]雜阿笈摩者,謂於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諦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眾說眾相應。後結集者,為令聖教久住,結嗢柁南,隨其所應次第安布。當知如是一切相應,略由三相。何等為三?一、是能說,二、是所說,三、是所為說。

  • [論,卷第85](1)若如來、(2)若如來弟子,是能說。如(2)弟子所說、(1)佛所說分。
  • [論,卷第85](1)若所了知、(2)若能了知,是所說。如(1)五取蘊、六處、因緣相應分及(2)道品分。
  • [論,卷第85]若諸苾芻、天魔等眾,是所為說。如結集品。

[論,卷第85]如是一切,麤略標舉能說、所說及所為說,即 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

[經]雜阿含經卷第1

[頌](1)無常及苦、空、非我、(2)正思惟,(3-6)無知等四種,(7)及於色喜樂。

  • [論,卷第85]後結集者,為令聖教久住,結嗢柁南,隨其所應次第安布。

[經]雜阿含第1經(無常及苦、空、非我)

  • [摘]正觀:如是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正觀則生厭離喜、貪盡說心解脫若欲自證,則能自證。
  • [經]...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 [論,卷第85]二科所釋。經論相對關鍵字詞或次第有:
      • 當觀無常、苦、空、非我:依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修無常想;依無常,修想;依苦,修空、無我想;
      • 正觀:得入諦現觀時,由正觀察所知境故,獲得正見
      • 生厭離:住逆想 ;
      • 喜、貪盡喜、貪纏速能 滅
      • 心解脫解脫

[經]雜阿含第2經(正思惟)

  • [摘]於五蘊正思惟,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如實知則欲貪斷說心解脫若欲自證,則能自證。
  • [經]...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諸)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 [論,卷第85]前行觀察二科所釋。經論相對關鍵字詞或次第有:
      • 於五蘊當正思惟,觀五蘊無常、苦、空、非我如實知則欲貪斷:從他言音,起聞、思、修所成妙善如理作意,未入正性離生能入性離生,得如實見出世見;得如是正見已,復起所餘正思惟等,或同時生、或後時生道(果)前行法,為所餘諸煩惱故。
      • 知、明、斷、離欲貪、心解脫:如是了愛味染著、多諸過患共相應已,於所愛味一切行中,隨所生起欲貪煩惱,即能除遣、制伏、捨。於此欲貪不現行故,說名為;非永離欲故名為,又於彼事解脫。若於隨眠究竟超越,乃永離欲解脫
      • 知、明:又修行者,於彼諸行正觀察時,先以聞所成慧,如阿笈摩,了諸行體是無常,無常故,苦故無我。彼隨聖教如是勝解、如是通達。既通達已,復以推度相應思惟所成微細作意,即於彼境如實。即由如是通達、了增上力故,於彼相應煩惱現行現法、當來所有過患,如實觀察 ;
      • 斷、離欲貪、心得解脫:彼由(1)思擇、(2)見道二種力故,隨其所應諸煩惱,謂(1)不現行故,及(2)一分故。由修道力,究竟離欲。如是由前(思擇、見道)二種(力),漸離欲貪;由修道力,心得解脫

[經]雜阿含第3-6經(無知等四種)

  • [摘]於五蘊不知、不明、 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則不能斷苦;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則能斷苦。
  • [摘]於五蘊不知、不明、 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若知、若明、 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 [釋]無知等四種: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
  • [論,卷第85]一科所釋。經論相對關鍵字詞或次第有:
    • 生、老、病、死怖:復有少分已見諦跡諸聖弟子,雖已超過諸惡道苦所有怖畏,由未永盡一切結故,其心猶有於當來世共諸異生生、老、死怖。為彼故,而能發起猛利樂欲,乃至正念及無放逸,勤修觀行。

[經]雜阿含第3經

  • [經]...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則不能斷苦。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則能堪任斷苦。」...

[經]雜阿含第4經

  • [經]...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經]雜阿含第5經

  • [經]...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

[經]雜阿含第6經

  • [經]...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經]雜阿含第7經(及於色喜樂)

  • [摘]於五愛喜則愛喜苦則於苦不得解脫 ;不愛喜則不喜於苦則於苦得解脫。
  • [經]...世尊告諸比丘:「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諸比丘!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如是受、想、行、識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則於苦得解脫。」...
    • [論,卷第85]愚相一科所釋。經論相對關鍵字詞或次第有:
      • 愛喜則愛喜苦則於苦不得解脫:非所求者,諸老、病、死、非愛合會、所愛別離、所欲匱乏、愁、歎、憂、苦種種熱惱。彼於如是諸行生起反生欣樂,於生為本一切行中深起樂著,於生為本所有諸業造作積集。由是因緣,有生及生為本老、病、死等眾苦差別不得解脫

[頌](8)過去四種說、(9-10)厭離及解脫,(11-12)二種說因緣,(13-14)味亦復二種。

[經]雜阿含第8經(過去四種說)

  • [摘]過去、未來五蘊無常、苦、空、非我,況現在五蘊!如是觀者,不顧過去五蘊,不欣未來五蘊,於現在五蘊厭、離欲、正向滅盡。
  • [釋]過去四種說:無常、苦、空、非我。
  • [經]...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如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 [論,卷第85]無常等定二科所釋。經論相對關鍵字詞或次第有:
      • 過去、未來五蘊無常、苦、空、非我,況現在五蘊過去、未來諸行尚定無常,...尚是生等法,...尚定性,...尚定無我,何況現在
      • 如是觀者,不顧過去五蘊,不欣未來五蘊,於現在五蘊厭、離欲、正向滅盡:又於斷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 修;於無欲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離欲;於滅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 修

[經]雜阿含第9-10經(厭離及解脫)

  • [摘]真實正觀:五蘊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五蘊厭不樂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
  • [摘]真實正觀:五蘊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五蘊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 [論,卷第85]二種漸次一科所釋。經論相對關鍵字詞或次第有:
    • 五蘊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五蘊厭不樂得解脫: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及遍解脫。如是名為智果漸次。
    • 如是觀者,於五蘊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由如是煩惱雜染解脫故,生等諸苦雜染普解脫,是名遍解脫。

[經]雜阿含第9經(厭離)

  • [經]...世尊告諸比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經]雜阿含第10經(解脫)

  • [經]...世尊告諸比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經]雜阿含第11-12經(二種說因緣)

  • [摘]真實正觀:五蘊無常,若因、若緣生諸五蘊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五蘊,云何有常?如是五蘊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五蘊厭不樂解脫,解脫知見。
  • [摘]真實正觀:五蘊無常,若因、若緣生諸五蘊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五蘊,云何有常?如是五蘊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五蘊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 [釋]二種說因緣:非斷、非常 。
  • [論,卷第85]非斷、非常一科所釋。經論相對關鍵字詞或次第有:
    • 若因、若緣生諸五蘊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五蘊,云何有常?:此中諸行因無常故,生已住因不可得故,當知諸行非常能生未來諸行現在因性滅故,當知諸行非斷

[經]雜阿含第11經(非斷)

  • [經]...世尊告諸比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經]雜阿含第12經(非常)

  • [經]...世尊告諸比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經]雜阿含第13-14經(味亦復二種)

  • [摘]五蘊不味不染;以有染。於五蘊不為患不應厭;以為患。於五蘊無出離不應出離;以有出離出離。若我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則 我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摘]我昔於五蘊有求有行,若隨順覺以智慧如實見。 我於五蘊有求有行,若隨順覺以智慧如實見。我於五蘊有求有行,若隨順覺以智慧如實見。我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則我不脫、不離、不出,永住顛倒,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以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以脫、以離、以出,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釋]味亦復二種:染、淨 。
  • [論,卷第85]染、淨一科所釋。經論相對關鍵字詞或次第有:
    • 味、患、出離: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 過患、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盡所有過、盡所有出離

[經]雜阿含第13經(染)

  • [經]...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雜阿含第14經(淨)

  • [經]...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於色味有求有行,若於色味隨順覺,則於色味以智慧如實見。如是於受、想、行、識味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味隨順覺,則於識味以智慧如實見。諸比丘!我於色患有求有行,若於色患隨順覺,則於色患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患有求有行,若於識患隨順覺,則於識患以智慧如實見。諸比丘!我於色離有求有行,若於色離隨順覺,則於色離以智慧如實見;如是受、想、行、識離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識離隨順覺,則於受、想、行、識離以智慧如實見。諸比丘!我於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離、不出,永住顛倒,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比丘!我以如實知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我於諸天人、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以脫、以離、以出,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雜阿含第15經

  • [摘]五蘊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則於取解脫。
  • [經]...佛告比丘:「...比丘!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若隨(使)死者,為取所縛。比丘!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比丘!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為取所縛。比丘!...。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於取解脫。」...
    • [釋]隨使所役使,即隨所役使而流轉生

...

[經]雜阿含第200經

  • [摘]阿含道次第:為人演說五受陰為人演說六入處為人演說尼陀那法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增上法(一切無常→...)
  • [經]...尊者羅睺羅...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修持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經]...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
  • [經]...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說五受陰,唯願世尊為我說法。...
  • [經]...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未?」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
  • [經]...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演說六入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
  • [經]...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已為人說尼陀那法未?」羅睺羅白佛言:「未也,世尊!」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尼陀那法。
  • [經]...羅睺羅於異時為人廣說尼陀那法已...白佛言:「世尊!為我說法。...
  • [經]...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告羅睺羅言:「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
  • [經]...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無常廣說。
  • [經]...羅睺羅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純修梵行,乃至見法,自知作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

...

[經]雜阿含第209經

  • [摘]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不起諸漏、心不染著,以得解脫 。
  • [經]...世尊告諸比丘:「...沙門、婆羅門於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
  • [經]時,有異比丘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我具足如實知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
  • [經]佛告比丘:「...於...於耳、鼻、舌、身、意觸入處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實知見者,不起諸漏、心不染著,以得解脫,是名比丘六觸入處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欲不復生,謂意識、法。」...

...

[經]雜阿含第253經

  • [摘]為 輕法者正法,以敬法故,令他於法極珍敬故。六觸緣受分別生、滅
  • [經]...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知食已訖,著好革屣,以衣覆頭,別施高床,現起輕相,慠慢而坐,語優陀夷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優陀夷答言:「姊妹!今是非時。」作此語已,從坐起去。
  • [經]...如前三返,乃至請法,答言:「非時。」不為說法。
  • [經]...諸弟子言和上尼:「著好革屣,以衣覆頭,不恭敬坐,彼云何說?所以者何?彼尊者優陀夷以敬法故,不說而去。
  • [經]...和上尼知食訖已,脫革屣,整衣服,更坐卑床,恭敬白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優陀夷答言:「汝今宜問,當為汝說。」
  • [經]彼即問言:「有沙門、婆羅門說苦樂自作,復有說言苦樂他作,復有說言苦樂自、他作,復有說言苦樂非自、非他作。尊者!復云何?」
  • [經]尊者優陀夷答言:「姊妹!阿羅訶說苦樂異生,非如是說。」...「阿羅訶說:『從其因緣,生諸苦、樂。』」
  • [經]優陀夷復語婆羅門尼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於意云何?有眼不?」答言:「有。」、
  • [經]「有色不?」答言:「有。」
  • [經]「有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答言:「如是,尊者優陀夷!」
  • [經]...「有耳、鼻、舌、身、意、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答言:「如是,尊者優陀夷!」
  • [經]優陀夷言:「此是阿羅訶說:『從其因緣,生於苦樂。』」
  • [經]...婆羅門尼復問:「沙門!云何阿羅訶說因緣生苦、樂、不苦不樂滅?」
  • [經]優陀夷答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尼!一切眼、一切時滅無餘,猶有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答言:「無也,沙門!」
  • [經]「如是,耳、鼻、舌、身、意,一切時滅永盡無餘,猶有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答言:「無也,沙門。」
  • [經]「如是,婆羅門尼!是為阿羅訶說:『因緣生苦、樂、不苦不樂滅。』」...

...

[經]雜阿含第296經

  • [經]...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緣生法
    • [經]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 [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彼界確立、法住性、法定、此緣性;如來現等覺,現觀此),為人演說、開示、顯發。...
    • [經]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此等諸法,法住 、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 [經]...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 [釋]佛法的主要方法,在觀察現象而探求他的因緣。現象為什麼會如此,必有所以如此的原因。佛法的一切深義、大行,都是由於觀察因緣(緣起)而發見的。...後代的佛學者,根據佛陀的示導,悉心參究,於是因緣的意義,...可以分別為三層:(印順法師,佛法概論,第11章我論因說因,1949)。
    • [釋]果從因生(或稱因待果立):現實存在的事物,決不會自己如此,必須從因而生,對因名果。
    • [釋]事待理成(或稱理由事顯):現實的一切事象,固然是因果,但在因果裡,有他更深刻普遍的理性。...這必然的理則,是事象所依以成立的,也即是因緣。
    • [釋]有依空立(或稱空待有知):果從因生的事象,及事待理成的必然理則,都是存在的,即是「有」的。凡是存在的,必須依空而立。
  • [釋]緣起與緣生:緣起是因果的必然理則,緣生是因果中的具體事象。現實所知的一切,是緣生法;這緣生法中所有必然的因果理則,才是緣起法。緣起與緣生,即理與事(印順法師,佛法概論,第11章緣起法,1949)。
  • [釋]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因緣法在時間上具永恆性;在空間上具普遍性,即具真理實性(楊郁文)。
  • [釋]法住性:某些因緣與某一結果之間有其決定性,因法與果法之間其關係確定;法定性因緣在前,而因緣具足的剎那即有結果的形成於後,因緣與結果之間有其一定的次第,其位置不可隨便更改,這就是緣的狀態―此緣性(楊郁文, 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2000)。
  • [釋]如性(法如):由如是不多不少之因緣而有如此結果;不違如性(法不離如):於諸因緣具足的剎那時,無有不生果;不他性(法不異如):由一定的因緣生起一定的結果,不生出其他任何結果(楊郁文, 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2000)。
  • [釋]此有故彼有:處於有此(因緣具足的)狀態時,斯結果生成;此生故彼生:由此(因緣)之生起故,斯(果)生起;此無故彼無:處於無此(因緣具足的)狀態時,無斯結果生成;此滅故彼滅:由此(因緣)之消滅故,斯(果)被消滅(楊郁文, 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2000)。

...

[經]雜阿含第298經

  • [經]...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說、義說。...
    • [經]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 [經]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
      • [經]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 ,染污、清淨,分別(、不分別),緣起(、不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無現觀)、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 [經]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 [經]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 [經]緣識名色者,
      • [經]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 [經]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
    • [經]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 [經]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 [經]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 [經]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 [經]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 [經]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 [經]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 、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 [經]緣生老死者,
      • [經]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 ,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拄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駁,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
      • [經]云何為死?彼彼眾生 ,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
    • [經]是名緣起義說。...

...

[經]雜阿含第977經

  • [摘]有五因、五緣(五蓋纏因、緣:因貪欲纏、緣貪欲纏,因瞋恚纏、緣瞋恚纏,因睡眠纏、緣睡眠纏,因掉悔纏、緣掉悔纏,因疑纏、緣疑纏)生心法憂苦。離彼五蓋纏,不起心法憂苦;行八正道,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
  • [經]...尸婆外道...白佛言:「瞿曇!有一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諸苦行,令過去業盡,更不造新業,斷於因緣,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漏盡故,業盡;業盡故,苦盡;苦盡者,究竟苦邊。』今瞿曇所說云何?」
    • [釋]過去
  • [經]佛告尸婆:「彼沙門、婆羅門,實爾洛漠說耳,不審、不數、愚癡、不善、不辯。所以者何?或從風起苦,眾生覺知;或從痰起、或從唌唾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節氣。彼自害者,或拔髮、或拔鬚,或常立舉手,或蹲地,或臥灰土中,或臥棘刺上,或臥杵上、或板上,或牛屎塗地而臥其上,或臥水中,或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隨日轉。如是眾苦精勤有行,尸婆!是名自害。他害者,或為他手、石、刀、杖等,種種害身,是名他害。尸婆!若復時節所害,冬則大寒,春則大熱,夏寒、暑俱,是名節氣所害。世間真實,非為虛妄。尸婆!世間有此真實,為風所害,乃至節氣所害,彼眾生如實覺知。汝亦自有此患:風、痰、唌唾,乃至節氣所害覺,如是如實覺知。尸婆!若彼沙門、婆羅門言:『一切人所知覺者,皆是本所造因。』捨世間真實事,而隨自見,作虛妄說。尸婆!有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貪欲纏,貪欲纏,生心法憂苦;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尸婆!有五因、五緣不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彼心法憂苦者,彼貪欲纏,不起心法憂苦,是名五因、五緣不起心法憂苦。現法得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尸婆!復有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 [釋]洛漠:疏略紕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