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Dec. 22, 2023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經題

相關資源:

[科]釋經題:

  • [玄義]今別釋中,釋名為二:先就經中所結五名彰存略,次就今題通別諸字正解釋。

[科]釋經題:彰存略:

  • [玄義]

    • 彰存略者。按經中佛答文殊問名,共有五句:

      • 一曰,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 今僅存三字略去十八字,以大佛頂三字,全示此經正體,是故須存。

        • 此體即是顯、密圓詮之所依,亦即顯、密圓詮之所顯。

        • 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密詮不離此體也;十方如來清淨海眼,顯詮不離此體也。

        • 故但存三字,而顯、密二教之體,攝盡無遺矣。

      • 二曰,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

        • 此名全略。以其單從用立,近而復狹。

        • 阿難、性尼二人,可以攝入諸菩薩中;菩提、徧知二法,可以攝入首楞嚴中。

        • 蓋首楞嚴三昧,為能得、能入;菩提心徧知海,為所得、所入。能、所原自不二故也。

      • 三曰,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此名全存,以是一經宗要故。

      • 四曰,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 此亦從體與宗立名。單約密詮,是故俱略,實則還是大佛頂如來密因義耳。

        • 顯、密本無二體,亦無二宗,故得以顯攝密。

      • 五曰,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此十二字從用立名,略四存八,亦是以顯攝密。

[科]釋經題:正解釋:通別合釋:

  • [玄義]
    • 合釋者,一切諸經,皆有通、別二名。教、行、理三,皆論通、別。
      • 今大佛頂等一十九字,名異眾典,故教別;同名為經,故教通。

      • 依教起行,為行不同,從一乃至無量,故行別;會同常樂,故行通。

      • 理雖無名,因門名理。

        • 理隨於門,四教一十六門入理,故理別;

        • 門隨於理,一門所入之理,即一切門理;一切門所入之理,即一門理,故理通。

      • 此約一化以論通、別。

      • 次約一經,前後諸文能詮相異,故教別;所詮理一,故教通。

        • 二十五聖方便多門,故行別;同證圓通,故行通。

        • 二十五門各具全理,故理別;一門全理融攝諸門,故理通。

      • 更約一題,大佛頂即理,了義即教,首楞嚴即行。此皆偏舉,具論必備,以對經字,任運有通、別意。

      • 又約一字,所言者,梵語摩訶,具含三義:謂大、多、勝。

        • 大即是理,多即是行,勝即是教。

        • 又理大故,教、行亦大;行多故,教、理亦多。教勝故,理、行亦勝。

      • 一字中無量義,一一義中義復無量。況一句、況一題、況一經,況一切經耶。

      • 通、別合釋竟。

[科]釋經題:正解釋:分句各釋:揀定:

  • [玄義]
    • 揀定者,一切諸經,別名無量,取要言之,不出七種:一、單法,二、單人,三、單喻,四、人法,五、法喻,六、人喻,七、人法喻。
      • 今經正以人法為名,略兼於喻。法則有性、有修,人則有因、有果。
      • 大佛頂,性法也。密因修證了義、萬行首楞嚴,修法也。如來,果人也。諸菩薩,因人也。
      • 略兼喻者,佛頂現化,表示眾生本具性德。是故顯詮名大佛頂經,密詮名大佛頂咒。從所表以立稱,亦得名為喻也。

[科]釋經題:正解釋:分句各釋:釋大佛頂:

  • [玄義]
    • 釋大佛頂復為三:初、約心法略釋,次、約佛法廣釋,三、約眾生法例釋。
      • 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差別性,即是大佛頂性。此之理性,在迷不減,在悟不增。
      • 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隨釋一法,徧能通一切法,胡須作此三釋耶 ?
        • 特以性德在纏,人莫能曉。如暗室中寶,誰能知者,故必約佛界三德以明其致;而昧者又獨讓能於佛,故必更約九界三性以驗其同。
      • 十界並陳,理、事悉等,而猶不知兩重三千,同居一念。便疑眾生法廣,佛法太高,故必近約一念三因以識其要。
      • 若知心、佛、眾生的無差別,則言言顯諦,句句知宗。
      • 為不了者,作此三番解釋,又恐滯句乘言者眾,說食數寶者多。故今先從近要指南,庶可隨文入觀。
  • [講記]
    • 是佛肉髻相中無見頂相,三十二相之一。有三義:一、最尊無上義,二、不可見義,三、放光現化義。
    • 密因:因而言密,有二義:
      • 一謂眾生本具之正因佛性,十方如來無不依此因心得成果覺;唯獨眾生迷而不覺,未能依之修證。
      • 二謂以不生滅之正因佛性,及正行之了因慧性,助行之緣因善性,進趣菩提,歷五十五位,前前皆為後後之因。
        • 例如名字為觀行因,觀行為相似因,乃至十地為等覺因,此皆非密;唯有等覺為妙覺因,方名如來密因。
    • 首楞嚴:梵語,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究竟堅固謂不生不滅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