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14
相關資源:
[科]羼提波羅蜜:
- [經]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
- [論]問曰:云何名羼提?
- 答曰:
- 羼提,秦言忍辱。
- 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
- 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
-
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願;譬如人有目、有足,隨意能到。
- 菩薩若遇惡口罵詈,若刀杖所加,
- 思惟知罪、福業因緣諸法,內、外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 以三法印印諸法故,力雖能報,不生惡心,不起惡口業;
- 爾時,心數法生,名為忍。
- 得是忍法故,忍智牢固;譬如畫彩,得膠則堅著。
- 有人言:
- 「善心有二種:有麁,有細;麁名忍辱,細名禪定。
-
未得禪定心樂,能遮眾惡,是名忍辱;心得禪定樂,不為眾惡,是名禪定。」
- 是忍,
- 是心數法,與心相應,隨心行。
- 非業,非業報,隨業行。
-
有人言:「二界繫」。有人言:「但欲界繫,或不繫。色界無外惡可忍故。」
- 亦有漏、亦無漏,凡夫、聖人俱得故。
- 障「己心、他心不善法」,故名為善。
- 善故,或思惟斷,或不斷。
- 如是等種種,阿毘曇廣分別。
[科]羼提波羅蜜:生忍:
- [論]問曰:云何名生忍?
- 答曰:
- 有二種眾生來向菩薩:一者、恭敬供養,二者、瞋罵打害。
-
爾時,菩薩其心能忍,不愛敬養眾生,不瞋加惡眾生,是名生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