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May 2, 2025


攝大乘論增上慧學分第九

相關資源:

[科]增上慧學:增上慧殊勝云何可見?

  • [論]如是已說增上心殊勝,增上慧殊勝云何可見?
    • 謂無分別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緣,若所緣,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異熟,若等流,若出離,若至究竟,若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若差別,若無分別、後得譬喻,若無功用作事,若甚深。
    • 應知無分別智,名增上慧殊勝。
      • [世親釋]
        • 此中意說,無分別智增上慧
        • 此復三種:一、加行無分別智,謂尋思慧;二、根本無分別智,謂正證慧;三、後得無分別智,謂起用慧。
        • 此中悕求慧是第一增上慧,內證慧是第二增上慧,攝持慧是第三增上慧。
        • 今且成立無分別智,由唯此智通因、果故。其尋思智是此智因,其後得智是此智果,所以成此兼成餘二。
      • [無性釋]
        • 心既在定能如實知故,等持無間說增上慧學,為不爾耶?
        • 攝取其明即名為學,慧之與學應無有異。若如是者,依同處釋,謂增上慧即是其學。
        • 若爾,此中應無依義,謂依餘慧而起於學,是故說名增上慧學。
        • 如前二學依戒而學、依定而學,非於此中依慧而學,慧即學故。
        • 應如是說,其加行慧依根本學,其根本慧依後得學,其後得慧依二無間而起修學。
        • 何等名為增上慧學?謂無分別智
      • [恩洋疏]
        • 心既得定,能發真智,故次心學說增上慧學。
        • 慧謂智慧,於所觀境簡擇決斷為性。簡別是非,抉擇邪正,決定裁斷彼諸事理,無疑惑故。
        • 雖諸智慧並以簡擇決斷為性,然彼簡擇有謬非謬,其所決斷有執非執。
        • 由是智慧,染淨善惡種種差別。世出世間、漏無漏等又各不同。雖同出世,體並無漏,而三乘智慧又各懸殊。
        • 今此增上慧學,以何智慧為體耶?謂以無分別智為其體性。
        • 云無分別智者,是離一切徧計所執分別,於所觀境現觀親證,達法實際,決斷無惑義。
          • 超諸世智,亦異二乘,於慧學中最為殊勝,是為大乘增上慧學。
          • 此無分別智體相深細,有易究了,故以十六門義,廣辯其相。

[科]增上慧學:無分別智:離五種相 :

  • [論]此中無分別智,離五種相以為自性:
    • 一、離無作意故,
    • 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
    • 三、離想受滅寂靜故,
    • 四、離色自性故,
    • 五、離於真義異計度故。
    • 離此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
      • [世親釋]
        • 無作意是無分別智,睡、醉、悶等應成無分別智;
        • 過有尋有伺地是無分別智,第二靜慮已上諸地應成無分別智,若如是者,世間應得無分別智;
        • 想受滅等位中,心、心法不轉是無分別智,滅定等位無有心故智應不成;
        • 若如色自性是無分別智,如彼諸色頑鈍無思,此智應成頑鈍無思;復有餘義,若如色性智不應成。
        • 於真義異計度轉,無分別智應有分別,謂分別言此是真義。
        • 若智遠離如是五相於真義轉,於真義中不異計度,此是真義無分別智。
        • 有如是相緣真義時,譬如眼識不異計度,此是其義。
      • [無性釋]
        • 智自性離五相,由遮詮門說智體相,以表詮門不可說故。
        • 遣分別門,無分別智其相可了,若異此智應有分別。何等分別?謂後廣說。
      • [恩洋疏]
        • 無分別智非無作意。作意雖有,而無分別。
        • 此無分別智,非於真義起異計度。所以者何?設異計度成分別故。此無分別,故無計度。
        • 如是此智,五相既遣,即此智體實相可知。
          • 謂如是智,如理作意之所引生,超過三界,體唯無漏,現觀諸法,斷除諸障,體用深廣不可思議。
        • 由於真義現觀實證都不生起分別計度,由斯說名無分別智。
          • 云現觀者,智為能觀,真義所觀,能觀所觀二俱現前親證取故,不待思量分別計度,故名現觀。即此現觀,又名實證。
          • 不同聞、思所成智慧,雖於真義都無謬解,然由信解比度知故,不名現觀,不名實證。即彼智體,是有分別。
          • 故唯此智,名無分別。

[科]增上慧學:無分別智:成立偈頌:

  • [論]於如所說無分別智成立相中,復說多頌:
    • 諸菩薩自性,遠離五種相,是無分別智,不異計於真。
      • [無性釋]
        • 於此頌中,由前三句遮五種相,方便顯示無分別智,由第四句正說自性。
        • 不異計於真者,謂於真義不異計度以為自性,自性自體義無差別,如說環釧,金為自體。
      • [印順講記]是諸菩薩無分別智自性,遠離五種相,不異計於真。
    • 諸菩薩所依,非心而是心,是無分別智,非思義種類。
      • [世親釋]
        • 若言依心,能思量故說名為心,依心而轉是無分別不應道理;
        • 若依非心,則不成智。
        • 為避如是二種過失,故說此頌。
        • 此智所依不名為心,不思義故;亦非非心,心所引故。
        • 此生所依是心種類,亦名為心,因彼而生,次頌當顯。
      • [無性釋]
        • 智是心法故應依心,依止於心而無分別不應道理,心聲即是思量相故;
        • 若依非心,譬如眾色,不應成智。
        • 無分別智所依非心,非思義故;亦非非心為所依止,心種類故。
        • 以心為因,數習勢力引得此位,名心種類。
      • [恩洋疏]
        • 非心者,體無分別,絕思量故。而是心者,智證明了,現觀諸法,異色性故。
        • 然則此智所依果是心耶?果非心耶?曰:實是心。
          • 然與彼智同是無漏,無有分別,出過世間心故,名為非心。即顯此智,所依為出世間心也。
    • 諸菩薩因緣,有言聞熏習,是無分別智,及如理作意。
      • [世親釋]
        • 諸菩薩因緣者,謂此智因。
        • 有言聞熏習者,謂由他音正聞熏習。
        • 及如理作意者,謂此熏習為因,意言如理作意,無分別智因此而生。
      • [無性釋]謂有於他大乘言音,故名有言
      • [恩洋疏]
        • 謂諸菩薩,由於諸佛諸大菩薩大乘法藏親近多聞熏習力故,於大乘教引生正見;
        • 即彼聞熏正見為因,起正思惟如理作意;
        • 即由如理作意極善修習故,遠離一切顛倒妄見,伏除一切分別所起我、法二執,由是次第引生出世無分別智。
        • 頌中有言,謂此多聞、如理作意皆以語言文字為境。
        • 由所聞者,唯是言故。又所思者,意言境故。語言文字唯分別境,云何能與無分別智為因緣耶?
          • 由正言境,遣邪言境;
          • 由於彼彼世間戲論漸次除遣都無執故,次於聞熏作意意言亦復除遣,由斯便能引發出世無分別智。
          • 由彼能違世間戲論,及能隨順離言境故,於彼聞、思故能引發無分別智。
        • 此中因緣謂引發增上,非謂親生彼智種子,自有無漏法爾智種為彼因故。
    • 諸菩薩所緣不可言法性,是無分別智,無我性真如
      • [世親釋]
        • 謂由遍計所執自性,一切諸不可言
        • 何等名為不可言性?謂無我性所顯真如
        • 遍計所執補特伽羅及一切法皆無自性,名無我性。即此無性所顯有性,說名真如
        • 勿取斷滅,故說此言。
      • [無性釋]不可言法性者,謂可言法無自性性,是離可言遍計所執自性性義。
      • [恩洋疏]
        • 一切法性離言說,不可言說,自性法爾遠離一切遍計所執故。
        • 云補特伽羅我者,於五蘊聚集相續中,執有主宰常一之實我,作業受果;
        • 云法我者,於因緣所生法上,執有恆常真實之自性,能起諸用故。
        • 彼二我無,故云無我
        • 由何應知二無我耶?
          • 五蘊聚集,非實一故。相續流轉,非實常故。隨業受生,無主宰故。以是故知,補特伽羅無我。
          • 待因緣生,無自性故。生已即滅,性非常故。隨情變異,無實體故。以是證知,諸法無我。
        • 如是不可言性,及無我性,是為諸法實性。如是實性,名為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恆常,顯無變異。
        • 一切諸法自性實爾,恆不可說,無有我故。即此又名空性、實相、法界、勝義、實際等,如餘處辯,此不廣說。
        • 無分別智即以如是不可言性,及無我性真如、實際以為所緣,以離一切遍計所執,實證諸法究竟理故,非諸二乘所能證知。
        • 諸佛菩薩唯以真如為所緣緣,亦緣餘法耶?曰:加行智、後得智,亦緣餘一切法。
        • 此顯根本無分別智,唯緣真如耳。然加行、後得雖緣餘一切法,而皆順趣真如故。
        • 由此等流故,但說菩薩智所緣不可言法性、無我性真如也。
    • 諸菩薩行相,復於所緣中,是無分別智,彼所知無相
      • [世親釋]
        • 菩薩行相於所緣中所現無相,謂即此智於真如中平等平等生起無異無相之相以為行相。
        • 如眼取色見青等相,非此青等與色有異。此亦如是,智與真如無異行相。
        • 即於此中為釋疑難,復說二頌。
      • [世親釋_真諦譯]
        • 論曰:諸菩薩相貌,於真如境中,是無分別智,無相無差別。
        • 釋曰:此智緣不可言真如起,其取境相貌云何?
          • 是智於真如境中平等平等生,無異無相為相,即是其相。
          • 譬如眼識取色,如青等相顯現,不異青等色。此智與真如境亦爾。
          • 又不同眼識與色,色無體有色,眼識有體無色。此智與真如境相稱,不可說異。
      • [無性釋]
        • 於所緣中相似而行故名行相無分別智於真如境相似而行。
        • 彼所知無相者,謂說此智於真如境所作行相,此意說言無分別智緣真如境,離一切相作意行相以為行相。
      • [恩洋疏]
        • 行相者,行謂行解,相謂相狀。
        • 諸心、心所緣境界時,有行解生。如是行解,即心等用。隨心、心所種種不同,彼行解相亦種種異。
          • 如識於境以了別為相,受以領納為相,想以取相為相,行以造作為相,
          • 欲以希望為相,勝解印持為相,念不忘失為相,定以專注一趣平等為相,慧以觀察決斷為相。
          • 如是等相,謂即行相。
          • 此以心、心所法種類不同分別行相。
        • 如是無分別智行相如何?曰:仍以觀察決斷為相。七覺支中,即擇法故。現觀法性,斷二執故。
          • 然此行相,與諸凡夫外道世俗智慧復何差別?曰:謂諸凡夫觀諸法時,行於有相 ;此無分別智,於所緣中,行於無相。
        • 所云相者,謂或言說隨覺,或言說隨眠,於諸法上生起種種言說戲論,分別執著,
          • 謂此是色,此是受等,此是男女,此是苦樂,此是真實,此是虛妄, 此是善,此不善,
          • 此是我有,此非我有,此是世俗,此是勝義,此是生死,此是涅槃 。
          • 如是等等言說所攝妄相生起,心智依之起解起證,是謂凡夫,行於有相。
          • 謂以諸相觀察諸法,便執諸法為是等相,不於諸法起實證故。
        • 云何執相觀境非實證耶?以一切法無有相故。是故經言:一切諸法皆同一相,所謂無相。
          • 言無相者,非謂諸法空無所有,體用都無,但說諸法體相法爾安住自相,非可以餘言說等相詮表顯了實證取故。
          • 譬如說火,口不被燒;說食說衣,不得飽暖。明知水火飲食等名想言說之相,非即實水火等相也。
        • 菩薩了知一切諸法皆不可說,不可表示,不可執取,安住法界皆同一相,所謂無相,是故於法離言絕慮不取一相。
          • 然雖了知諸法無相,設以無相觀諸法時,當知無相即成有相,
          • 以彼取於離言相故,取無相故,乃至取於真如法界實際相故,仍於諸法不得自相。
          • 如是依聞、思慧知無相已,加行位中次第遣執。
          • 既遣有相,復遣無相,更復遣於遣相之相,諸相盡遣,一相不執,最勝止觀根本智起,實證真如,現觀諸法 。
          • 雖實證如,不作如解;現觀諸法,無有法解。
          • 瑜伽真實品云:
            • 又諸菩薩由能深入法無我智,於一切法離言自性如實知已,達無少法及少品類可起分別 。
            • 唯取其事,唯取真如,不作是念:此是唯事,是唯真如。但行於義。
          • 是為菩薩無分別智所有行相,以於所緣真如法性平等平等真實現觀,不取相故。
          • 執相觀如,智與如隔,名非現觀。執相觀如,但得相故,不名證如 。
          • 由離相觀,不取相故,是故說名現觀實證真如法性。
          • 如是現觀實證等義,當知猶是加行、後得無分別智施設建立,真現觀中不得如是現觀等相故。
            • 如契經言:云何此中名勝義諦?謂於其中智亦不行。
            • 又如
              • 問言:曼殊室利!言慧眼者,當何所觀?
              • 答言:若有少所觀者,即非慧眼。由此慧眼無分別故,不觀有為,亦復不能觀於無為,以諸無為非此慧眼所應行故。
            • 又如佛言:云何名為真實行解?謂於諸法都無行解,是則名為真實行解。
            • 又如經言:如來菩提都無現觀。
            • 諸如是等,掌珍論中具廣宣說。
    • [科]釋疑難:
      • 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餘,字展轉相應,是謂相應義。
      • 非離彼能詮,智於所詮轉,非詮不同故,一切不可言
        • [瑜伽師地論,卷第36][科]持:菩薩行:菩薩學處:真實義處:品類差別: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以何道理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 [世親釋]
          • 若一切法皆不可言,復以何等為所分別?為釋此故,說如是言: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餘
            • 謂即相應自性義,是所分別,非離於此,故言非餘
          • 此云何成?為重成立,復說是言:字展轉相應,是謂相應義
            • 謂別別相續宣傳以成其義,是相應義。如言斫芻,二字不斷說成眼義,是相應義,為所分別。
          • 又一切法皆不可言因何成立?故復說言:非離彼能詮,智於所詮轉
            • 由若不了能詮之名,於所詮義覺知不起,故一切法皆不可言
            • 若言要待能詮之名於所詮義有覺知起,為遮此故,復說是言:非詮不同故
            • 以能詮名與所詮義互不相稱,各異相故,能詮所詮皆不可說。由此因故,說一切法皆不可言
        • [世親釋_真諦譯]
          • 論曰: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他,字字相續故,由相應義成。離言說智慧,於所知不起,於言不同故,一切不可言。
          • 釋曰:若一切法不可言說為性,何法是所分別?
            • 一切言說有三種相應,謂數習、相續、次第,此三不相離,故名相應。
            • 又三法和合能目義,故名相應。此相應是自性義,此義即是所分別。
            • 若離此義無別餘義,是故一切法不可言說。
            • 云何知離此性無別餘義?為成立此義故,論曰:字字相續故,由相應義成。
            • 字字相續即第一相應。由此相應,即餘二相應具。此三相應,故得目義。
            • 由相應說此義得成,譬如眼根等,於言辭相續說中,眾生執以為義,故說名相應。
            • 此義是所分別,是故所分別但有言說,義亦但有言說。
            • 若一切法不可言說,此義云何成?論曰:離言說智慧,於所知不起。
            • 若人未了別方言,於所言境智慧不生。
            • 若汝言:於言說中所言智生。此義不然。何以故?論曰:於言不同故,一切不可言。
            • 是言說與所言不同,以相貌異 故。言相異所言相異,是故一切言及所言同不可言。
        • [無性釋]
          • 若實無有所分別義,何所分別?故說是言: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餘等。
            • 謂諸文字展轉相應宣唱不絕,遍計心等緣此假立成遍計義為所分別,無別實義為所分別,故言非餘
          • 若無文字相續宣唱,分別無故,云何諸法皆不可言?為顯此理,故說是言:非離彼能詮,智於所詮轉等。
            • 若實有義可言說者,離能詮名於彼應有似言智起;非未解了能詮名言於所詮義有此智起,故不可言
            • 或謂外義雖定實有,要待能詮所詮智起,為遮此故說如是言:非詮不同故
              • 謂相異故非實能詮,以能詮名與所詮義別相取故,其相各異,云何得成定實詮表?
            • 一切不可言者,由此道理,所有一切能詮所詮皆不可言。
        • [印順講記]
          • 所取的義相不能離去能詮而有它的體性,所以不是法的真相。
          • 一名能詮種種義,一義能立種種名,名言並表一定的所詮。多名不決定,能所詮不同,所以一切法的真實性不可言說。
        • [玅境講記]
          • 名義相應就是我們內心分別的自性,分別的體相。
          • 非詮不同不是能詮和所詮是別異的。
          • 若離彼能詮的時候,智就不動了,所以沒有行相,所以是不可言。
        • [釋]所分別非餘字展轉相應自性
    •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 [世親釋]無分別後所得智得菩薩,此行即依無分別智。
      • [無性釋]
        • 無分別後得智中所得種種菩薩諸行,此行皆以智為所依。
        • 此說任持有要所用,無顛倒故能持諸行。
      • [恩洋疏]
        • 云何任持?謂由如是無分別智為因,有力任持後得諸善功德,令彼進趣後後勝境增長廣大故。如地為依,任持萬物,令生住成長等。
        • 蓋諸有情,由彼不得菩薩最勝無分別智故,凡所有行皆有所著。
          • 一切凡夫著住生死,一切二乘著住涅槃。
          • 由著生死,便雜染心流轉生死;由著涅槃,便著寂滅捨大悲心,由是不能任持菩薩為自成熟、為成熟他所有殊勝廣大功德諸菩薩行。
        • 由諸菩薩得根本智,知一切法空無我故,本性平等,故能於諸世間不染不著,於出世間不深願樂。
          • 以其大我阿世耶故,遍於有情生慈悲心,作諸利益。
          • 以其諸法阿世耶故,遍於諸法不取不捨,由是故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成熟有情,生大功德。
          • 故諸菩薩後得勝行進趣增長,皆以此智為任持也。
    • 諸菩薩助伴,說為二種道,是無分別智,五到彼岸性。
      • [世親釋]
        • 二種道者,一、資糧道,二、依止道。
        • 資糧道者,謂及與精進波羅蜜多;依止道者,即是靜慮波羅蜜多。
        • 由前所說波羅蜜多所生諸善,及依靜慮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即得生長,此智名慧波羅蜜多。
      • [無性釋]
        • 五到彼岸以為自
        • 若在定心,前說四種波羅蜜多諸善資助,便能生長無分別智,此智名慧波羅蜜多。
      • [恩洋疏]
        • 即說無分別智以餘五度為助伴也。
        • 設無四度,尚不能得免諸罪惡,況得靜慮?靜慮不起,心意躁擾,無等持力,如於濁水,不生明慧也。
        • 由惠施故,不著身財;由淨戒故,不著五欲;由安忍故,不著冤親諦擇諸法;由精進故,勇猛奮發不著懈怠;由靜慮故,降伏煩惱境不能亂。
        • 由是心意超越諸行境界,不蔽其智,不累其明,然後般若明慧乃從心生,等觀諸法實證真性。
        • 故由五度助實智生也。
    • 諸菩薩異熟,於佛二會中,是無分別智,由加行證得。
      • [世親釋]
        • 若無分別加行轉時,變化身會中受生,受異熟果 ;
        • 若已證得無分別智,受用身會中受生,受異熟果。
        • 為顯此義故,復說由加行證得
      • [無性釋]
        • 變化、受用會中
        • 由加行證得者,謂顯能感異熟果義,此非異熟因,能對治彼故。即增上果假名異熟,由此資熏,餘有漏業令感異熟,故立此名。
      • [恩洋疏]
        • 謂諸菩薩由此無分別智平等觀察一切法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為諸有情誓受生死,
          • 是以資熏世間善業,令得最勝殊妙色身,成就自、 他三乘聖道,是故此智名有異熟。
        • 此中無分別智異熟果者,但就菩薩未成佛前說,已成佛後異熟體空,彼無分別智不感異熟果也。
    • 諸菩薩等流,於後後生中,是無分別智,自體轉增勝。
    • 諸菩薩出離,得成辦相應,是無分別智,應知於十地。
      • [世親釋]
        • 進趣究竟故名出離,即是進趣大涅槃義。
        • 初獲此智名得相應,次後無量百千大劫成辦相應
        • 從初地乃至第十,如是次第。此智初地唯名為,爾後多時乃名成辦,是故菩薩經無數劫乃證涅槃,由爾所時方到究竟。
      • [無性釋]
        • 初極喜地入見道時,見一切地無分別理。
        • 得出離,後修道中方得諸地成辦相應無分別智。
      • [恩洋疏]
        • 由前自法勢用因緣,令自後法勢用增長,名等流果。
        • 由於此智無漏淨善,已得無退,但有增長,是故後後乃至成彿得果不絕。
        • 此智初地唯名,爾後九地乃名成辦。既得已後,次第成辦故。
    • 諸菩薩究竟,得清淨三身,是無分別智,得最上自在。
      • [世親釋]
        • 得清淨三身者,是得如來淨三身義。
        • 清淨者,謂初地中唯得三身,至第十地乃善清淨。
        • 得最上自在者,無分別智非唯證得清淨三身以為究竟,而復獲得十種自在,此如後說應知其相。
      • [無性釋]
        • 謂初地中雖得三身而未清淨,至第十地乃得清淨方名究竟,故說爾時得淨三身
        • 謂於爾時無分別智,非但獲得清淨三身,亦得最上十種自在故名究竟無分別智
    • [科]加行、無分別、後得智勝利:
      •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種種極重惡,由唯信勝解。
      •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解脫一切障,得成辦相應。
      •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常行於世間,非世法所染。
        • [世親釋]
          • 加行無分別智,謂諸菩薩初從他聞無分別理,次雖未能自見此理而生勝解。
            • 次此勝解為所依止,方便推尋無分別理,是名加行無分別智。
            • 由此能生無分別智,是故亦得無分別名。
          • 加行無分別智無染勝利,其譬云何?
            • 為欲顯示彼不能染故,說種種極重惡言。為欲顯示不能染因故,說由唯信勝解
            • 由唯信樂無分別理而起勝解,故能對治種種惡趣,此即顯示諸惡不染。
          • 根本無分別智無染勝利,其譬云何?
            • 從何解脫?謂解脫一切障
            • 由何解脫?謂成辦相應如是解脫。由於諸地唯得相應成辦相應以為因故,此即顯示無分別智能治諸障。
          • 後得無分別智無染勝利,其譬云何?
            • 由此智力觀諸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往彼世間受生。
            • 既受生已,一切世法所不能染。世法有八:一、利,二、衰,三、譽,四、毀,五、稱,六、譏,七、苦,八樂。
            • 從無分別智所生故,此智亦得無分別名。
        • [無性釋]
          • 初問:如何得無染者?答:如虛空無染
            • 次問:從何得無染者?答:種種極重惡
            • 後問:由何得無染者?答曰:唯信勝解,謂唯由信 、由慧勝解以為因故,而得無染。
          • 解脫一切障者,解脫煩惱及所知障。得成辦相應者,謂在初地與得相應,乃至佛地成辦相應
          • 此顯遍生一切生處,利等世間,八法不染,如紅蓮華出世間攝。
          • 如是三頌顯示三智所得勝利。
        • [恩洋疏]
          • 謂由此加行無分別智,於無分別理深信勝解已,便無顛倒,不更起於種種極重惡故。譬如虛空,不為塵染。
          • 此中云極重惡無染者,意顯尚為諸微細罪之所染也。由彼未能斷諸煩惱,實證法性故。
    • [科]加行、無分別、後得智差別:
      • 如啞求受義,如啞正受義,如非啞受義,三智譬如是。
      • 如愚求受義,如愚正受義,如非愚受義,三智譬如是。
      • 如五求受義,如五正受義,如末那受義,三智譬如是。
      • 如未解於論,求論,受法、義,次第譬三智,應知加行等。
        • [世親釋]
          • 如啞求受,不能言說,如是加行無分別智應知亦爾。
          • 如啞正受,寂無言說,如是根本無分別智應知亦爾。
          • 如非啞已,如其所受而起言說,如是後得無分別智應知亦爾。
          • 此中意取能作文字,名為言說,
          • 如愚頌中,無所了別說名為,如前啞喻應正安立三智差別。
          • 如五頌中,謂眼等五無分別,應知此中求受、正受俱無分別,加行、根本於真如義差別亦爾;
            • 如意(末那)受義亦能分別,如是後得亦能受義亦能分別。
            • 如是三智如前啞喻安立差別。
          • 於論頌中,如未解論於論求解,如是加行無分別智應知亦爾;
            • 如溫習論但,如是根本無分別智應知亦爾,此中法者意取文字。
            • 如解論者於皆能領,如是後得無分別智應知亦爾。
            • 次第之言,顯示三智似於法、義領受差別。
        • [無性釋]
          • 為顯三智行相差別,說如是喻。
          • 如是加行無分別智,求證真如而未能證,寂無言說當知亦爾。
          • 如是根本無分別智,正證真如離諸戲論當知亦爾。
          • 如是後得無分別智,反照真如現證境界,能起言教當知亦爾。
          • 如五求受境界,雖有所求而無分別;譬如五正受境界離諸分別。如末那受義者,譬如意識能受境界亦能分別。
    • [科]無分別、後得智譬喻:
      • 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目,後得智亦爾。
      • 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於中現色像,後得智亦爾。
        • [世親釋]
          • 如虛空周遍無染,非能分別、非所分別,如是根本無分別智應知亦爾。
            • 遍一切法一味空性,故名周遍。一切諸法所不能染,故名無染。
            • 自無分別,是故說名非能分別。亦不為他分別行相,是故說名非所分別。
            • 如是應知,無分別智譬如虛空。
          • 譬如空現色像是可分別,如是後得無分別智應知亦爾,是所分別亦能分別。
        • [無性釋]閉目開目虛空色像,俱顯二智是無分別、是有分別,是其平等、是不平等,其加行智未有所證故略不說。
        • [恩洋疏]
          • 閉目、虛空,顯根本智無有分別,無所行相。開目、色相,顯後得智是有分別,有所行相。是為二智體相差別。
          • 然不說言根本智如盲如空,無所覺證,非心數法。亦不說言後得智虛妄分別,於亂相轉。
          • 本智現觀,實證諸法性故。後智如理,分別諸法相故。俱是出世無漏真智,喻顯一分差別相故,更不表餘,學者應知。
    • [科]無功用作事:
      • 如末尼、天樂,無思成自事,種種佛事成,常離思亦爾。
        • [世親釋]
          • 若以如是無分別智修成佛果,既離功用作意分別,云何能成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 如離分別所作事成,於此頌中末尼、天樂譬喻顯示,
            • 如意珠(末尼),雖無分別而能成辦隨諸有情意所樂事;
            • 如天樂無擊奏者,隨生彼處有情意樂出種種聲。
          • 如是應知,諸菩薩無分別智,雖離分別而能種種事業。
        • [無性釋]
          • 又加行智是本智因,其後得智是本智果,是故且辦無分別智成所作事。
          • 無分別智修成佛果既無分別,云何能作利有情事?
          • 今此頌中引彼末尼、天樂兩喻,成立所得無分別智,雖無分別不作功用,成種種事
          • 如如意珠及以天樂,雖無是念:我當放光、我當出聲,並無思故。然由生彼有情福業意樂勢力,不待擊奏,放種種光、出種種聲。
          • 諸佛菩薩無分別智當知亦爾,雖離分別不作功用,而能隨彼所化有情福力意樂,現作種種利樂事轉。
        • [恩洋疏]
          • 諸菩薩無始時來,大悲願力最勝白法成於佛果,性是饒益悲智體故,不作功用不待思惟,法爾隨緣於諸有情應度脫者,即便能作種種佛事。
    • [科]甚深:
      • 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
      •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
        • [世親釋]
          • 此智為緣依他起性分別事轉?為緣餘境?若爾何失?若緣分別,無分別性應不得成;若緣餘境,餘境定無,云何得緣?
            • 非於此非餘者,此智
              • 不緣分別為境,無分別故;
              • 不緣餘境,即緣依他諸分別法真如法性為境界故。
              • 法與法性若一若異不可說故,此說根本無分別智,不緣分別亦不緣餘。
          • 又此根本無分別智,為智為非?若爾何失?若是智者,云何是智而是無分別?若非智者,云何說為無分別智?
            • 答此問言:非智而是智
            • 此顯根本無分別智,
              • 非定是智,以於加行分別智中此不生故;
              • 亦非非智,以從加行分別智因而得生故。
          • 復有別義,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者,
            • 以非於此分別轉故,說名非智;
            • 以非於餘,即於分別法性轉故,而亦是智。
            • 前後二句,互相解釋。
          • 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者,
            • 非如加行無分別智,有其所取能取性轉,名無分別;
            • 與所取境無差別轉,平等平等,名無分別。
            • 此智不住所取能取二種性中。
          • 如薄伽梵餘契經中說:一切法皆無分別。為欲顯示無分別義,復說頌言: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
          •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者,是一切法本來自性無分別義。
            • 何以故?所分別無故。此即顯示所分別事無所有故,諸法本性無有分別。
          • 若所分別無所有故,諸法本性無分別者,何故本來一切有情不得解脫?
            • 答此問言:無分別智無
            • 此顯彼無無分別智,雖一切法本來自性無有分別而不解脫。
            • 若於諸法無分別理真證智生,現見諸法無分別性即得解脫,此未生故未得解脫。
            • 真證智者,應知即是無分別智。
        • [無性釋]
          • 無分別智境界云何?為緣分別依他起性?為緣餘境?自體亦爾,為智非智?若爾何失?
            • 若緣分別依他起性,云何得成無分別智?若緣餘境,餘境定無,當何所緣?
            • 若是其智,應有所知;若是非智,云何得名無分別智?
            • 為離如是一切過失,故說頌言: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
          • 無分別智不緣分別依他起性,無分別故,非緣分別成無分別。亦不緣餘以為境界,以即緣此分別法性為境界故。
            • 法與法性若一若異俱不可說,是故此智不可定說緣分別境、非分別境。
            • 自體亦爾,不可說言決定是智,如加行智及後得智,分別無故;亦不可說決定非智,以加行智為先因故。
          • 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者,不可分別此是能知、此是所知,能取、所取分別無故,
            • 此智與境無差別相,譬如虛空與虛空中所有光明,是故此智成無分別。
          • 所分別無故者,由所分別遍計所執義永無故,餘契經中說:一切法性無分別。
          • 若一切法本來自性無分別者,何不一切有情之類從本已來不作功用自然解脫?
            • 無分別智有故。
            • 由彼有情於一切法無分別性現證真智本來未生;諸菩薩等於一切法無分別性種性為因證智已生 。
            • 由此道理,諸菩薩等能得解脫,非餘有情。
        • [恩洋疏]
          • 當知此智不取諸行差別相故,名不緣依他起性;即取諸行真如性故,名境。
          • 云何名諸行差別相及真如性耶?
            • 如說色以方所示現為相,受領納相,想施設相,行造作相,識了別相,如是等相為依他諸行差別相,亦即諸行自性相。
              • 由彼諸行自性互相差別,說名諸行差別相。
            • 真如法性名為諸行共相,以空無我相是色、受等共有相故。
              • 色空無我,受亦空無我,乃至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菩提涅槃亦空無我。
              • 故說真如,為諸行共相。
          • 凡智所行,唯諸法自性差別相,所謂見色、聞聲,乃至思惟名相,皆但能得依他起自相耳。
          • 根本無分別智,
            • 於緣色時,不取色相,唯證真如空無我相;緣受、想、行、識時,不取領納乃至了別等相,唯證真如空無我相,以是故名不緣依他。
            • 然此法性不離諸行而別有故,即法空理名法性故,是故說言非緣餘境。
            • 是為此智所緣甚深。
          • 凡智唯以分別諸行差別相故,能有所求,能有所取,能有所得,謂於諸行差別體相因果轉變分別照了決斷無謬,以是為智為慧為辯。
          • 無分別智行相異彼,
            • 都不執取如是等相,無求無取,亦無所得,無有分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惟聖默然,無辯無說,如是等相云何說彼以為智耶?
            • 然即此智證法性故,證真如故,無行而行,無得而得,窮法源底,所知邊際,齊此一切正法思擇皆悉退還,不能越度,謂彼非智復是何等?
            • 俱以是義,說如是言:非智而是智
            • 異凡智故,說名非智;是真智故,說云是智
            • 是謂此智體相甚深。
          • 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者,此顯此智行相及得名所由也。
            • 由於此智,不行諸法差別相故,空無我相平等平等遍一切法,智唯證此,法性無差別,此無差別轉,是故此智與境無有異也;
            • 又此智現觀法性,不假諸相,所緣即境實自性故,名與境無差別也。
            • 由彼與境二俱無異,是故此智名無分別也。
            • 是為此智得名甚深。
          • 一切諸法法性安住,法界安立,空無我性,不可言性,法爾圓成。
            • 是故不可說一切法是色是心,是假是實,是空是有,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也。
          • 當知分別皆是有情隨心假立,不得真性,不稱實境。
            • 諸所分別,皆是分別自心,亦是分別言說戲論。所以者何?彼所分別諸言說性所有,如前已說。是故說言:所分別無故
          • 此中義顯諸法本無分別,諸所分別體悉是無,但隨心識而轉變故。
            • 如是若執此無分別智真實有者,亦見法執。
            • 是故說言: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
            • 此顯諸法能緣所緣,平等平等,皆性空義。
        • [釋]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的言說自性亦
    • 此中
      • 加行無分別智有三種,謂因緣、引發、數習生差別故 ;
        • [世親釋]
          • 或由種姓力者,種姓為而得生故
          • 前生引發力者,由前生中數習為因而得生故
          • 現在數習力者,由現在生士用力為因而得生故
      • 根本無分別智亦有三種,謂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 ;
        • [世親釋]
          • 喜足無分別者,應知已到聞思究竟,由喜足故、不復分別故,名喜足無分別智
            • 謂諸菩薩住異生地,若得聞思覺慧究竟,便生喜足,作是念言:凡所聞思極至於此。以是義故,說名喜足無分別智。
            • 復有餘義,應知世間亦有喜足無分別智,謂諸有情至第一有見為涅槃,便生喜足,作是念言:過此更無所應至處故。名喜足無分別智。
          • 無顛倒無分別者,謂聲聞等,應知彼等通達真如,得無常等四無倒智,無常等四顛倒分別,名無顛倒無分別智。
          • 無戲論無分別者,謂諸菩薩,
            • 應知菩薩於一切法乃至菩提皆無戲論;
            • 應知此智所證真如,過名言路、超世智境,由是名言不能宣說、諸世間智不能了知。
        • [無性釋]
          • 喜足無分別者,謂於下劣義而生喜足、於後勝進不悕求故,名無分別。
            • 如得世間聞、思兩智,於少分義或已信解、或已決了,便生喜足。
            • 或如已得世間修慧證第一有,麤煩惱息,於中執為究竟解脫,便生喜足。
            • 如是等類皆名喜足無分別智。
          • 無顛倒無分別者,謂聖弟子等,彼由修慧於苦等諦起無常等四無倒行,不起常等顛倒分別,名無顛倒無分別智。
          • 無戲論無分別者,謂諸菩薩於無常等亦不分別,乃至菩提亦離戲論,由一切法無分別理,出過一切名言道故、超度一切世智境故。
            • 由戲論名是世俗聲、世俗智攝,遠離此故,名無戲論無分別智。
      • 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
        • [世親釋]
          • 通達思擇者,謂通達時如是思擇:我已通達。此中思擇,意取覺察。
          • 隨念思擇者,謂從此出,隨憶念言:我已通達無分別性。
          • 安立思擇者,謂為他說此通達事。
          • 和合思擇者,謂總緣智觀一切法皆同一相,由此智故進趣轉依,或轉依已重起此智。
          • 如意思擇者,謂隨所思一切如意,由此思擇能變地等令成金等,為得如意起此思擇,是故說名如意思擇,如有說言:由思擇故便得如意。
        • [無性釋]
          • 通達思擇者,於真決定、於真現觀故名通達;由後得智思擇如是所得通達,謂即於中自內審察此事如是,是故說名通達思擇。
          • 隨念思擇者,謂於後時隨念通達,念言:我曾通達是事。是故說名隨念思擇。
          • 安立思擇者,謂從此出,如所通達為他宣說,是故說名安立思擇。
          • 和合思擇者,謂總相觀緣一切法,由此觀故進趣轉依,或轉依已重起此觀,是故說名和合思擇。
          • 如意思擇者,謂智現前,隨所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變成金等,是故說名如意思擇。
          • 思擇聲,意說其智。
        • [恩洋疏]
          • 通達思擇,從根本智出,審諦思擇已能通達真如理故。
          • 隨念思擇,從彼出已,隨念已得證如智故。當知通達思擇,應是法智;隨念思擇,即類智也。
          • 安立思擇,從是已後,以諸名言安立諦理,為他宣說所證境故。所證真境性離言故,故為他說名為安立。
          • 和合思擇,由根本智出,為更修證此真法界,和合諸法總觀皆同此法性故,所謂無性,即總緣智。由此智故進趣轉依,或轉依已重起此智。
          • 如意思擇,此即神通智,由於境界如意轉變成金等故,為得如意故起思擇。
  • [論]復有多頌成立如是無分別智:
    •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 於過去事等、夢像二影中,雖所緣非實,而境相成就。
    • 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
    • 得自在菩薩,由勝解力故,如欲地等成,得定者亦爾。
    • 成就簡擇者,有智得定者,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
    • 無分別智行,諸義皆不現,當知無有義,由此亦無識。
      • [世親釋]
        • 雖已成立無分別智,猶未宣說成立因緣,是故復說多頌顯示。
        • 眾生於等事異故,應知境義非真實有。
        • 由無別實境,是故說言有無境識;由自變為境,是故說言境相成就,即是自緣心影像義,謂緣去來、夢像二影,次第安立境相成就。
        • 若義實有之自,是則應無無分別智汝撥無分別智,是則不應證得佛果,故應決定許有如是無分別智。
        • 如欲地等成者,謂令地等成金等相隨欲皆成。得定者亦爾者,謂餘聲聞等。
        • 成就簡擇者者,謂已成滿毘鉢舍那。言有智者,謂諸菩薩。得定者者,得三摩地。
        • 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者,謂菩薩等定慧成滿攝心於內,如如思惟經等法義,如是如是皆得顯現。
        • 無分別智正現時,一切境義皆不
        • 由前說種種道理,當知
        • 所識境義既無所有,由此應知能識亦無,此義如前所知相中分明已顯。
      • [無性釋]
        • 前說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云何得知所分別義實無所有?
        • 為欲成立彼無所有,故說多頌。
        • 非相違事同一處有,故知遍計所執義無。
        • 若無有義,云何無境識得現行?...故知自緣心之影像。
        • 諸境義義性成實,無分別智應不得成,分別有故;無分別智體若無證得佛果不應,是則應成害本過失,是故應知所分別義定非成實。
        • 又此境義定非實有。何以故?得自在菩薩,...
        • 以種種無我等行,如如思惟契經等,如是是其義顯現。是故應知即此如理作意之心,似其所取能取相現,一切外義都無所有。
        • 此中應續前說許義非真實言,由諸菩薩無分別智現起時,一切境義皆不,是故應知所有境義皆非實有。
        • 結勸應知無有由此識亦無所有,非無所識而有能識應正道理。前於廣釋所知相中,已具辯析如是道理。
      • [恩洋疏]
        • 雖前多門已成立無分別智,猶未成立無分別理。
        • 由何因緣,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義皆非實有,由斯成立無分別智非顛倒耶?
        • 為釋斯疑,故說多頌,當知即前所知相中四智道理。
        • 鬼徬生人天等事心異許義非真者,即相違識相智。一處同時,等一事上,...,由識不同境相異故。由是故知,所分別義,都非真實。
        • 過去事等夢像二影所緣非實而境相成者,此即無所緣識智。
          • 過去事已滅,未來事未生,皆非實有,然隨憶想,所分別義境相成就。
          • 又於夢中所見山河諸人物等,及於鏡等,三摩地中,所見鏡花、水月諸影像事,都非實有,而所分別境相成就。
          • 故知無義,境相亦成。
        • 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者,此即前說自應無倒智。
          • 然義有別,彼說義性若成,諸緣義智應非顛倒,不由功用佛果自成。
          • 此說義性若成,即無分別智非是實智,不應菩薩歷劫修行智成顛倒,於有見空,故即不應有無分別智。
          • 然若無有無分別智,證得佛果即不應理。以一切彿果定由無分別智證得故。
          • 凡情既實,佛果成虛。佛果既真,故知凡情所分別義皆非實也。
        • 得自在菩薩以下,即三種勝智隨轉妙智。
          • 初、謂境隨心變智,隨勝解力轉變地等成金等故。
          • 次、謂境隨心生智,隨所思惟義顯現故。
          • 三、謂境隨心滅智,無分別智生,諸義皆不現故。
          • 即由如是種種道理,故知諸義皆非是有。
        • 由此亦無識者,所取無故,能取亦無,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 又彼能取待因緣生,如幻化故,不可執著有實自性,如所言說。
        • 由是故知所分別義,一切俱空,都非實有。無分別智,證真實理,體性非虛,以離一切虛妄執故。

[科]增上慧學:無分別智:與般若波羅蜜多無別:

  • [論]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 。
    • 如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於所餘波羅蜜多修習圓滿。
    • 云何名為非處相應修習圓滿?謂由遠離五種處故:
      • 一、遠離外道我執處故,
      • 二、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
      • 三、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
      • 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
      • 五、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餘依涅槃界處故。
        • [世親釋]
          • 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多。
          • 外道住般若中執我 、我所,作如是念:我能住般若,般若是我所。
          • 未見真如菩薩,於無分別般若波羅蜜多中,分別此是般若波羅蜜多。
          • 如世間安住生死,諸聲聞等安住涅槃
          • 如聲聞等唯斷煩惱障便生喜足
          • 如聲聞等不顧有情利益安樂,於無餘依涅槃界而般涅槃。
        • [無性釋]
          • 無有差別者,性相等故,謂諸所有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故。
          • 外道安住我執,作是念言:我能了知此是我慧。菩薩遠離如是處所,不計執我及以我所而起般若。
          • 未見真菩薩眾,於其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起諸分別,此是般若波羅蜜多。菩薩遠離如是處所,是故說名非處相應。
            • 如有頌曰:若有所見,汝為彼縛;若無所見,便得解脫。
          • 如世間住生死邊,有我執故;如聖弟子住涅槃邊,煩惱斷故。
          • 聲聞等計修習力斷煩惱障,即為一切所作已辦。菩薩遠離如是處所,以能障礙利益安樂諸有情故。
            • 如有頌言:非往諸惡趣,極障大菩提,如住於聲聞,及以獨覺地。
          • 如聲聞等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餘依涅槃界中,如火燒薪畢竟寂滅。菩薩遠離如是處所,般若大悲皆具足故,能正安住無住涅槃。
        • [恩洋疏]
          • 由是菩薩般若波羅密多於五種處都無所住,顯菩薩般若波羅密多是真無分別智,以於我執名相染淨有空都無分別故。
          • 由不分別,都無所住。由無住故,真到彼岸。

[科]增上慧學:聲聞等智與菩薩智有何差別?

  • [論]聲聞等智與菩薩智有何差別?由五種相應知差別:
    • 一、由無分別差別,謂於蘊等法無分別故;
    • 二、由非少分差別,謂於通達真如,入一切種所知境界,普為度脫一切有情,非少分故 ;
    • 三、由無住差別,謂無住涅槃為所住故;
    • 四、由畢竟差別,謂無餘依涅槃界中無斷盡故;
    • 五、由無上差別,謂於此上無有餘乘勝過此故。
    • 此中有頌:諸大悲為體,由五相勝智,世出世滿中,說此最高遠。
      • [世親釋]
        • 聲聞等緣於蘊等分別識生,非菩薩智分別蘊等
        • 菩薩智具足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性;聲聞等智入真如時,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性。
        • 菩薩智普緣一切所知境生;聲聞等智唯緣苦等諸諦而生。
        • 菩薩智普為度脫一切有情,勤趣菩提;聲聞等智唯求自利。
        • 菩薩智正為安住無住涅槃,非聲聞等。
        • 聲聞等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滅盡,菩薩於此涅槃界中功德無盡。
        • 聲聞等上有大乘,其菩薩乘復有
        • 於色、無色界滿中,及於聲聞乘等出世滿中
      • [無性釋]
        • 聲聞等智就四顛倒名無分別,諸菩薩智於一切法乃至菩提皆無分別
        • 聲聞等入真觀時,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理;是諸菩薩入真觀時,具足通達補特伽羅及一切法空無我理。
        • 聲聞等唯於苦等諦中智生,即名修習所作已辦;是諸菩薩普於一切所知境界無倒智生,乃名修習所作已辦。
        • 聲聞等唯求自利盡無生智正勤修行;是諸菩薩普為度一切有情求大菩提。
        • 聲聞等唯住涅槃;是諸菩薩具足悲慧增上力故,無住涅槃為住處。
        • 聲聞等住無餘依涅槃界中,身智永盡如燈焰滅;是諸菩薩得成佛時,所證法身窮生死際斷盡,如無色界相續不壞。
        • 聲聞乘上有獨覺,獨覺乘上復有大乘;其菩薩乘即是佛乘,更
        • 靜慮無色名滿,聲聞乘等所得涅槃名出世滿皆勝彼故說高遠

[科]增上三學:釋難:

  • [論]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尸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於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
    • 見彼有情於諸財位有重業障故,
    •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
    • 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
    •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
    •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餘無量有情損惱因故,
    • 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
    • 此中有頌:見業、障、現前、積集、損惱故,現有諸有情,不感菩薩施。
      • [世親釋]
        • 諸有情有障菩薩神力惡,由業障礙菩薩無障礙智。由見此故,雖有堪能雖彼匱乏而便棄捨。
          • 此中應引餓鬼江喻:如江有水,無障飲者,然諸餓鬼由自業過不能得飲。
        • 有餘補特伽羅雖無業障,菩薩見彼於相續中當生善法,若施財位,受富樂故生善。作是思惟:寧彼貧賤順生善法,勿彼富貴障善法生。
        • 有餘補特伽羅,菩薩見彼由貧賤故厭離現前,作是思惟:寧彼貧賤厭離現前隨順善法,勿彼富貴不生厭離。
        • 有餘補特伽羅,菩薩見彼乃至貧窮常不積集不善法,作是思惟:寧彼貧窮不造諸惡,勿彼富貴集諸不善。
        • 有餘補特伽羅,菩薩見彼得大財位即便苦惱無量有情,作是思惟:寧彼一身獨受貧賤,勿彼富貴損惱餘無量有情
      • [無性釋]
        • 諸菩薩見彼有情於財位有重業障故不施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設復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為?
          • 如有頌言:如母乳嬰兒,一經月無倦,嬰兒喉若閉,乳母欲何為?
        • 諸菩薩見彼有情雖於財位無重業障,而彼若得財位圓滿便多放逸不起善法
          • 作是思惟:寧彼現法少時貧賤,勿彼來生多時貧賤,故不施彼所有財位。
        • 諸菩薩見彼有情若乏財位生死心便,求欲出;若得富貴即生憍逸,故不施彼所有財位,
          • 作是思惟:寧彼貧賤厭離生死心常現前,勿彼富貴受樂放逸,不厭生死不起善法。
        • 諸菩薩見彼有情彼滿足財位,即便放逸積集種種惡不善業,故不施彼所有財位,
          • 如有頌言:寧使貧乏於財位,遠離惡趣諸惡行,勿彼富貴亂諸根,令感當來眾苦器。
        • 諸菩薩見彼有情得富貴,即便損惱無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財位,
          • 作是念言:寧彼一身受貧賤苦,勿令損惱餘多有情。
      • [恩洋疏]
        • 上來已具顯示菩薩三學,

          • 由增上戒殊勝故,具足饒益有情等三戒;

          • 由增上心殊勝故,發大神通,成辦有情無量利益;

          • 由增上慧殊勝故,不取諸相,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濟有情窮未來際。

        • 菩薩為欲不虛惠施故,

          • 為欲有情常起善法故,

          • 為欲有情生起厭離故,

          • 不欲有情因是財位現前積集諸不善業當來遭受極大苦故,

          • 更不欲令一人富貴令餘無量有情受大損惱故,

          • 雖於財位得大自在,而以大慈大悲故都不施與一切財位。

        • 由是五義,學菩薩者不應妄施。一切凡夫更不應當妄希布施。於大亂世菩薩不生行施濟者,共業如是,非菩薩過也。

        • 此分總義略有其六:

          • 一者、由十六門成立無分別智故,

          • 二者、三智種類故,

          • 三者、由無分別理成立無分別智故,

          • 四、由遠離五處,般若波羅密多即無分別智故,

          • 五、大小乘智五相差別,顯智差別故,

          • 六、由五因故諸匱乏者不感宏施,釋他疑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