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論記卷第01
相關資源:
[論記]論本卷第一
[科]初發論端:六門分別:
- [論記]初發論端六門分別:一、敘所為,二、彰所因,三、明宗要,四、顯藏攝,五、解題目,六、釋本文。
- [玅境講記,T1.p2-3]
- 初發論端:初開始如何學此論。
- 敘所為:彌勒菩薩說此論的目的;學習此論的功德利益。
- 彰所因:彌勒菩薩說此論、玄奘法師到印度、此論來到中國的背景因緣。
- 明宗要:此論的宗旨精要;十七地。
- 顯藏攝:此論屬於菩薩藏的論藏,是宗經論形式。
- 解題目:此論名義。
[科]初發論端:敘所為:彌勒菩薩說此論的目的:
- [論記]第一、敘所為者,此論所為有何等耶?如
《釋論》明,有十番兩緣:
- 一、為法久住及利有情故。
- 二、為聖教已隱沒者重開顯,未隱沒者倍興盛;
- 三、為捨無見及有見故。
-
四、為成熟菩薩性人,唯依大教,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障得果,自、他俱利;
-
及二乘、無性,亦依大教,各於自乘文、義、行、果,生智斷、伏,得自乘果、離惡趣故。
-
五、為執著邪教、不信大乘者,及於深經種種意趣迷亂、誹毀者,令生信解故。
- 六、為攝益樂略言論及樂廣者故。
- 七、為立正論及破邪故。
- 八、為顯三性有、無,及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法門故。
-
九、為開隨轉、真實二種理門,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違;
- 及開因緣、唯識、無相、真如四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
-
十、為示境別,令知諸法體、相、位別;及示行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
-
如是等類所為諸緣,處處經、論種種異說,當知皆是此論所為。
- [論釋]
- 有種性:三乘種性。
-
無性:無種性。
-
無見:撥無一切。
- 有見:執有一切。
-
斷、伏:斷煩惱障、伏諸蓋纏。
-
執著邪教:執着外道、小乘邪教。
-
深經:諸契經。
-
三性有、無: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理有情無,令捨增益、損減執故。
- [略纂]十番的結構:法情開空有,性通不信迷,略顯等三,四二四境行果。
-
[解釋]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重二諦。
- [玅境講記,T1.p3~T2.p6]
-
釋論:即[論釋]。
- 三性有、無:遍計所執是畢竟空的,所以是無;依他起是如幻有、圓成實是真實有,那叫做有。
- 世間事情
、佛法道理。
-
隨轉、真實:權、實。
-
二藏:聲聞藏,菩薩藏。
- 三臟:經藏、律藏、論藏。
- 真如:是因緣、唯識、無相所悟入的理性。
- 位:高、低、深、淺
。
- 根本:發心。
[科]初發論端:彰所因:彌勒菩薩說此論的背景因緣:
- [論記]第二、彰所因者,
- 按《釋論》等云:
- 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
- 龍猛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
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
- 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
- 由是眾生復著空見。
- 九百年時,有出家士名阿僧佉,唐云無著,
- 應中印度阿瑜陀國(本生處者北印度犍馱羅國是也),其國王城西五百里,營立禪省,領數百人授以禪法。
- 無著為人,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等。
- 慈氏菩薩隨無著機,恆於夜分,從知足天降於禪省,
- 為說五論之頌:一、瑜伽論,二、分別觀行名分別瑜伽論,三、大莊嚴論,四、辨中邊,五、金剛般若。
- 於時門人,或見光明,不見相好,不聞教授;或見相好,不聞教法;或見、聞者。
- 然世代玄遠,名既湮滅,唯有無著,天、人共知,感慈氏化,飡受諸教。
- 今此論中,理無不窮、事無不盡
,文無不釋、義無不詮,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備、果無不證。
- 自非玄鑒高士,孰能唱和於此者哉!
- [玅境講記,T2.p6~T3.p2]
- 龍猛菩薩:龍樹菩薩
。
- 極喜地:菩薩十地的初地
。
- 提婆:龍樹菩薩的弟子
。
- 佛涅槃後九百年時。
-
大慈尊,慈氏菩薩:彌勒菩薩。
- 應:
現。
- 禪省:禪堂。
- 知足天:兜率天。
- 飡:吃飯,喻學習。
-
玄鑒:聖人的智慧。
- 彌勒菩薩唱,無著菩薩和。
[科]初發論端:彰所因:此論來到中國的背景因緣:
- [論記]
- 奘法師以超世之量,悼還源之梗流,故能出玉門而遐征,戾金沙而殉道
。
- 乃到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遇大三藏尸羅跋陀羅,始聞此論,文、義領會,意若瀉瓶。
- 雖復所逕諸國備通群章之妙,而研究法相特思於茲文。
- 既而旋軔上京,奉詔於弘福寺,以貞觀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肇譯此論,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絕筆解座。
- 此論梵本有四萬頌,頌三十二言,譯為一百卷。
- 自佛法東流,年載修遠。雖聞十七地論之名,而不知十七者何也
!
-
《地持》、《善戒》,但是菩薩一地;《決定藏論》是決擇分初,自餘漢土皆未之有
- (善戒經是求那跋摩譯,地持論是曇無讖譯。
- 傳聞梁武帝時,真諦太清四年歲次庚午十月,往富春令陸元哲宅,為擇瓊等二十名德,翻十七地論,始得五卷)。
- 今始部分具足,文、義圓明。蕩蕩乎明大明於重冥、鍠鍠焉聲希聲於宇內,斯可謂整蹄駕於玄途、闢幽關乎虛室者也。
-
[玅境講記,T3.p2~T3.p3,T4.p1~T4.p7]
-
超世之量:超越世間的那種大智慧、大慈悲心的心量。
-
哀悼仍有返還心源之疑障梗礙法流,對一些佛法的真實義尚有疑惑。
-
遐征:遠征。
-
戾金沙:經過八百里的沙漠。
-
尸羅跋陀羅:戒賢論師。
-
此論、茲文:瑜伽師地論。
-
意若瀉瓶:像一個瓶子裡邊裝的水,把它瀉到另一個器裡邊,就是他能夠全面地領會了。
-
旋軔上京:返回中國京城。
-
絕筆、解座:停筆、休息。
-
年載修遠:年代很久了。
-
蕩蕩:廣大深遠。
-
鍠鍠:鐘鼓的聲音。
-
希聲:微妙的法音。
-
蹄駕:車乘。
-
玄途:微妙的聖道。
-
幽關:煩惱。
-
虛室:涅槃。
[科]明宗要:此論的宗旨精要;十七地。
- [論記]《釋論
》下云:
-
又十七地具攝一切,文、義略盡。
-
後之四分,皆為解釋十七地中諸要文義,故所不離瑜伽師地。
-
由是此論用十七地以為宗要。
- [玅境講記,T4.p7]
-
十七地:本地分。
-
略盡:全部重要的義都包括在這裡邊了。
[科]顯藏攝:此論屬於菩薩藏的論藏,是宗經論形式。
- [論記]《釋論
》下云:
-
雖復通明諸乘境等,然說者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意為菩薩,令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樂無窮。
- 是故此論屬菩薩藏阿毘達磨,欲令菩薩得勝智故。
- [玅境講記,T4.p7~T4.p.11]
- 說者:彌勒菩薩
。
- 菩薩藏:大乘的三藏。
- 阿毘達磨:論,對法論。
[科]解題目:
- [論記]...
- 梵言阿遮羅,此云師。有調化之功,匠物適機,群徒所放之美稱也。
- 《釋論 》解云:
-
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輾轉調化諸有情,故名瑜伽師。
-
或諸如來證瑜伽滿,隨其所應,持此瑜伽,調化一切聖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師。
- 梵云步彌,此云地者,生、成、住持義也。始自五識終暨無餘,凡聖因果統無不備,皆具能生、成、住持,有類於地,故云也。
- 《釋論 》解云:
-
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義,是瑜伽師所行境界,故名為地。如龍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
- 或瑜伽師,依此處所,增長自法,故名為地,如稼穡地。
- 或瑜伽師,地所攝智,依此現行,依此增長,故名為地,如珍寶地。
- 或瑜伽師,行在此中,受用自法,故名為地,如牛王地。
- 或諸如來名瑜伽師,平等智等行在一切無戲論界
、無住涅槃瑜伽中故,是彼所攝,故名為地。
- 或十七地攝屬一切瑜伽師故,如國王地。
- 是故說名瑜伽師地。
- 解云:其境及所攝,各唯一解,依、行二種各有二解,合六番釋也。
- 梵云舍薩怛羅,此云論。
- 《釋論 》云: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名為論。
- 《俱舍論 》云:教誡學徒,故稱為論。
- 然則
- 師有瑜伽,瑜伽之師,依主釋也。
- 瑜伽師之地,亦依主釋。
- 瑜伽即地,二體無別
;地是所詮,能詮即論。瑜伽師地之論,亦依主釋
。
- 合為瑜伽師地論,有三釋。
- [玅境講記,T7.p3~T7.p13]
-
匠物適機:善巧契眾生機。
- 生、成
、住持:生長、成就、住持不壞。
-
五識:五識身相應地。
-
無餘:無餘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