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源:
[科]心濁篇第十六:
[科]詐善揚名,口清心濁:
- [法]聖賢密行,內智外愚;凡夫狂癡,內愚外智。
- 未有戒定,現戒定相,彰揚善名,招引利養;隱匿垢過,外顯清白
,常向道俗,說己功德。
- 經云:此是無刀大賊,罪於劫掠,誑詐犯重,墮三惡道。
- 詐善之人,具足五業:
- 一者、天神不護,證知缺戒受施;
- 二者、五千大鬼常遮其前,唱言大賊,掃其脚迹;
- 三者、或於現世得大衰惱;
- 四者、常不值佛,生邪見家;
- 五者、自欺,亦欺誑他,自受苦報,施主無果。
- 是為五業。
- 是以誡汝:推直於人,引曲向己;祕善陰德,似不能言。
- 何以故?善如金玉,不用他知;惡如糞土,不須藏覆。糞土之法,貴在早除;細貨寶物,默然牢掌。
-
知足之性,不求好名;少欲寂靜,寧懼惡響。
- 計我之人欲得名利,察身無我,名利安在
?名利俱空,離我即實,滅於空實,正入平等,能捨名利,是為淨心。
-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汝心淨,即佛土淨,名為淨心。
- [鈔]形異心乖,既觀為重患;外揚內穢,豈曰於正修。
- 故次前篇,以立茲位。謂不實妄施,稱詐善;規求虛響,號揚名;說己功德,名口清;意專得利,曰心濁也
。
-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掃其腳跡。
- 一切世人咸皆罵言佛法中賊
,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
-
施主無果:無布施福報也。
-
推直於人,引曲向己:今謂彼雖實曲,而己實直,常令及己於他也
。
-
少欲寂靜,寧懼惡響:以少欲故,則無懼於馳求惡聲。
-
察身無我,名利安在?名利俱空,離我即實,滅於空實,正入平等:
- 觀察自身,既無主宰自在之我,則外之名利有何所屬?若了此空即見實理。以實遣空,實亦非有。空實俱蕩,則無取捨,故曰正入平等
。
[科]結頌:
- [法]偈曰:
- 出家行非法,感得多衰惱。危苦隨念豐,安樂稱情少。
- 天神不愛護,魔事數來擾。死時懷恐懼,長劫墮惡道。
- 善德深密藏,其猶摩尼寶。過惡悉除滅,理同苗邊草。
- 真行不求名,戒定內明了。詐善覆藏惡,佛法中非好。
- 諦觀此誡文,繫意開懷抱。一切障道因,懺悔更莫造。
- [鈔]繫意則心常覺察,開懷則內不覆藏。障道則以惡為因,莫造則要斷後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