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門歸敬儀.乘心行事篇第四

Last updated: Dec. 10, 2022


相關資源:

[科]正宗:(後)隨篇別釋:乘心行事 :

  • [儀]乘心行事第四(謂識心迷倒,三毒常纏)。

[科]正宗:(後)隨篇別釋:乘心行事 :結前生後 :

  • [儀]序曰:「上已顯其機緣,心行備矣!識真俗之交務,鑒理事之相由;文明祖習之經,義曉 疏通之理。至於附相行事,故習難傾。」
    • [記]即是人,即法行;如上三篇,所立敬法,通被兩,則心行
      • 然真俗事理,大旨雖同,約法對機,深淺自異;以真俗乃圓脩唯識,獨對利機;事理則別被兩方,通收利鈍。
      • 交務:真俗並脩;事理相由:鈍士依事,雖指西方,利人行理,通歸唯識。故習:習氣 。
    • [釋]事理相由:依事入理,依理行事。

[科]正宗:(後)隨篇別釋:乘心行事:引聖況凡:

  • [儀]三賢猶染其塵,四果尚迷斯旨;是以迦葉起舞、舍利作瞋、難陀悅於練色、陵伽興於慢相。斯並正使雖盡,餘習未亡,猶增惱於六塵,自網弊於三受。
    • 況乃下凡!煩惑無始習熏,今生道種正論,倫而不忍。以斯昏濁,徒生徒死,甚可惜哉!
      • [記]迦葉:摩訶迦葉;練色:鮮白之色;陵伽:畢陵伽婆蹉;正使:見思二惑;
        • 煩惑:結使;習熏:習氣;道種:出家之人;正論:法;:等;身雖出家,心隨妄習,諭以聖言,一等不忍
      • [釋]練色:女色 ;:忍可奉行。

[科]正宗:(後)隨篇別釋:乘心行事:立理勸誡:

  • [儀]良以界稱忍土,經云:「強識念力。」義當以正信而鞭後,以正解而導前。
    • 解則見理朗然,求邪倒而難獲(俗云:
      • 夫志士有所之,當口興心誓。行人所不能行,謂仁義也;割人所不能割,謂情欲也;忍人所不能忍,謂苦樂也。
      • 彼沈俗士,心無法澄,尚有斯致!況出道者,正教滿目,不能行之,臨終方悔,自取沈溺!);
    • 信則識真仰止,知窳惰之易亡。
    • 如此栖神,可謂乘心行事;如此整慮,可謂無蟥(蝗)稻粱。焉有他食在腹,而業繫無知;他衣覆形,而行增愚惑;誠不可也!
      • [記]釋迦方志云:「謂此土人,強識念力,能忍苦樂,堪任道器,故名堪忍。」
        • 信智二法,入道之門,故初篇中,指為敬本;涅槃妙門,非信不入,智度大海,非智莫窮;
        • 故云:信為道源功德母,智為出世解脫因。解而無信,則生邪見;信而無解,則失正歸 !
        • 仰止:身心有寄。
        • 如此:指上信解。栖神、整慮:寄心,此約善心,以明行事。無蝗稻粱:不虛信施 。
        • 他食在腹:不耕而食也;他衣覆身:不蠶而衣也。:過去集因;:見行煩惱。無知、愚惑:癡心 。
      • [釋]窳惰:怠惰不振 ;栖: 停留、休息(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 [釋]:娑婆世界。他食、他衣:施主供養之食、衣。

[科]正宗:(後)隨篇別釋:乘心行事:心事廣明:明心使:

  • [儀]若夫心塵使性,知誰不無。識則無邪,常須節約;若任而縱者,無解脫期。故經譬覺賊,論示御心,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豈虛累哉!
    • 下凡煩惱,微細難知,麤而易覺,勿過三毒。自毒毒他,深可厭患;貪瞋一發,業構三塗,癡慢為本,故增垢結。
    • 是故行人,隨有作業;先須執御,預知輕重。
      • [記]:即六識,總收王數;;是色法,總攝根境;使:即結使,通於利鈍;:謂三性,善惡無記。不無:凡夫皆有。
        • :察義。:囑累。如馬鳴,正通遺教():彼五根賊以不動念治之,煩惱賊以淨心戒禪定相應心治之,心賊以無二念三昧治之 。
        • 或起之以亂性,則曰自毒,或吐之以陵物,則曰毒他;為害既,故須厭患
        • 貪瞋二毒,決業力勝,故能牽生;癡毒無明,最為慢本,隨境愚暗,則發貪瞋,故云增垢結也 。

[科]正宗:(後)隨篇別釋:乘心行事:心事廣明:明敬事:

  • [儀]今約禮敬之儀,備條過狀;如有失念,即知改革;且自識過尋悔,返淨可期。昏昏任性,徒霑釋種。
    • [記]返淨:過淨心清 。
    • [釋]:過失。

[科]正宗:(後)隨篇別釋:乘心行事:心事廣明:含貪毒:

  • [儀]所以仰對尊容,貪拜、廣歎、求諸佛之護念、畏惡業之牽挽;等羝羊之前卻,同難陀之欣奉;雖為善興,終歸雜毒,是名因福起罪一也。
    • [記]如斯行敬,猶羝羊之相觸,將後;難陀為欲持戒,其事如是。
      • 問:初心脩行,心期滅罪,求佛護念,其理合然!今非此行,如何用意?答:但遣執情,何妨行願;儻興愛染,雜毒可知 !
    • [釋]羝羊:公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科]正宗:(後)隨篇別釋:乘心行事:心事廣明:含瞋毒:

  • [儀]或矜高自舉,忌他名望,勤苦身心,恨恚陵物,外雖從稅,內實騰驤。 或依時位列,相從禮謁;目睞同徒,妄生嫌怪。
    • 見有接聲承拜者,言其如碓上下;見有威容細行者,言其造事詐作;見有在地蹣跚者,言其大無筋骨;見有音聲濁鈍者,言其大不生善。
    • 如斯眾也!通悉結收,業網所拘,報增鬼錄。
      • [記]矜高自舉:內無實德,人不推奉,強於人前,自矜自伐。忌他名望:見有勝己,便懷嫉妒。
        • 勤苦身心,恨恚陵物:雖勉強勤勞,而心存陵物;如今世人,心懷強勝,身示苦節:儉食枯瘦、弊衣襤褸,不洗不臥、詐寒詐暑,屏息少語,狀似道人,瞋恚自封,不可觸犯;少有違惱,毒火熾然;嫌恨朋儔,如同冤賊。或禮一佛,或誦一經,憍倨執情,計為己勝,忽他有德,一等言非,唯恐傍人,名位過我。
        • 外雖從稅;相似柔順,稅,順也;內實騰驤:心多瞋忿,驤,馬騰躍貌。目睞:斜眼惡視。
        • 報增鬼錄:若據瞋因,合生脩羅;然靈廟岳神、惡鬼羅剎,亦由瞋使,故得通言 。
      • [釋]:舂米的器具(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 [釋]:結使。

[科]正宗:(後)隨篇別釋:乘心行事:心事廣明:含癡毒:

  • [儀]或高履長裙,剔削光潔,揚彫綵之華麗,曜龍鳳之文綺。或磨刮骨肉,鎣飾面門。
    • 上高殿而揚聲,處靜眾而長噫!山字在肩,有竦凌雲之狀,匡肘廣脇,志逾鵬趐之形;稜層長慢,抵築朋流,忽突增癡,處處呈拙。
    • 如此胥徒,名癡毒也。
      • [記]磨刮骨肉:謂揩牙、樣爪、刮舌、抹唇等。瑩飾面門:如耳佩寶環,面塗膏粉等。
        • :嘆息。山肩、鵬肘:以喻顯形。忽突、稜層:約相顯慢。胥徒:賤吏 。
      • [釋]忽突:糊塗。

[科]正宗:(後)隨篇別釋:乘心行事:心事廣明:顯因果:

  • [儀]故論云:三三合九種,(謂身、口、意,此三能起業也。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此三能成業也。現報、生報、後報,此三名業果也。)
    • 從三煩惱起(從三毒起,受三惡道也;從三善起,受人天也。廣如彼解之。)
    • 以此文證,故知起業,必由毒生,常須觀度,方識毒相。故使行福,而雜罪者,還承惡因,惡道雜受。
    • 故大丈夫論云:「脩行大布施,急性多瞋怒,不惟正憶念,後作大力龍 ;脩施陵懱人,後生金翅鳥。」
    • 施本捨慳,故感財報;瞋心行事,還興毒害,故龍受形,見觸傷等,三種害物,並由瞋生。
    • 況今行敬,本為除慢。更增慢墮,已是業科;復起貪瞋,明招苦報。
    • 又如受形短陋,由嫌塔高;聲駐軍馬,由興鈴供。罪福雜受,其相紛綸,略引數條,知非妄作。
    • 昔元魏時,勒那三藏見此敬養,勤惰不倫,便出七種禮佛法。文極繁委,廣如後明。
      • [記]論、文:大毘婆沙論 。敬是,起毒雜罪
        • 正念:不著我人,但存濟物;有財因施,報由陵懱為因,則報居畜類。龍有三害,鳥能食龍;推果由因,故歸瞋毒 。
        • 以施比,因果不殊;上喻唯瞋,此通三毒 。
        • 賢愚經云:波斯匿王與諸兵眾衹園邊過,聞一比丘,唄雅好,眾立聽,無有厭足,象豎耳,立不肯行。
          • 王與兵眾即入衹桓,見唄比丘,形貌矬短,醜陋極盛,王不忍看。即問世尊:「今此比丘,宿作何業,得斯果報?」
          • 佛告王言:乃往過去,有佛出世,號曰迦葉,入涅槃後, 機里毗王,收舍利起塔,
            • 有四龍王,化作人形,問起塔事:「為用寶作?為用土作耶?」
            • 王即答言:「欲塔大無多寶物,今欲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
            • 龍王曰:「我是龍王,故來相問,若用寶作,我當佐助!」
            • 王聞歡喜,龍復語王:「四城門外,有四泉水,東門泉水,取用作塹,變成琉璃;南門泉水,取用作塹,變成黃金;乃至西變白銀;北成白玉。」
            • 王聞歡喜,即立四監各典一廂;其三監者,功作欲成,一監懈怠,功獨不就!
            • 王見呵責,其人懷怨,而白王言:「此塔太高,當何時成!」
            • 王勅作人,晝夜勤作,一時俱訖。
            • 塔極高峻,眾寶莊嚴,其監見已,歡喜踊躍,懺謝前過,持一金,著塔幢頭,即發願言:「令我所生,音聲極好,一切眾生,莫不樂聞;將來佛號釋迦牟尼,使我得見,度脫生死。」
            • 緣於往昔,嫌塔大高,生極醜陋。由施金鈴,懸塔幢頭,及願見佛;從是已五百世中,極好音聲,今復值佛,出家脩道,得脫生死。
        • 數條,即龍、鳥、形、聲等喻。
        • 元魏:後魏元氏。
      • [釋]三種害物:熱風、沙觸、金翅鳥。不倫:不合禮法;:第八篇。

[科]正宗:(後)隨篇別釋:乘心行事:三性合辨:

  • [儀]然凡所作業,三性為宗。一俯一仰,非心不就,心必依緣,緣通內外,不起則已,起必性收。
    • 善惡兩性,作業感生;無記之緣,多歸癡種,種雖無記,亦有善惡;夢業受生,如論具引。
    • 是知捨受昏蒙,難為醒決;故當臨事籌理,必不陷溺清心。
      • [記]前明三毒即是起之本,今明三性乃定業之
        • :行心;:萬境。夢業受生:事見成(實)論,報成蛐蟻。捨受:無記;昏蒙:非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