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Last updated: Aug. 8, 2015


成佛之道(印順法師,成佛之道,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00.html)

  •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僅是信仰的。所以義理的開導,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過理性,而有豐富的,正確的內容。由於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以宏傳中的佛法,可說是多彩多姿的。...佛法的多彩多姿,適化無方,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份而棄全體的過失(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自序)。
  • 佛法的統貫條理,對於一般信眾的持行來說,原是不能苛求的。但宏傳佛法的大德們,是不能不有的必要勝解。這才能應機說法,而始終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於落入雜亂與偏向的窠臼。...(太)虛大師深感於中國佛教末流的空疏貧乏,所以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這與西藏宗喀巴大師,宗承印度的中觀與瑜伽,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恰好相合(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自序)。
  •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離欲升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這種以二乘法為本的傾向,宗喀巴大師也不能免,所以他說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為入道的要門。其實,不念死,未嘗不能熏修人天善業。這樣的下士道,雖順於厭離的二乘,但不一定順於悲濟的大乘道。對於這,(太)虛大師深入佛乘,獨具隻眼,揭示了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 ─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如念死)為初學的法門。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但由於某些眾生的根性偏狹怯弱,佛(及古德們)這才對於大乘,旁立二乘究竟的方便道。在大乘法中,也旁開由天乘行而入佛乘,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所以從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這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階,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圓滿顯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導歸於究竟無上的佛地(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自序)。
  • 學佛,就是向佛學習。我們以佛為理想,以佛為師範,不斷的向佛學習,如達到了與佛平等,那就是成佛了。...想從薄福無智的生死凡夫,修習到這樣至高無上的佛果,並不太容易。這一定要修學應修的法門,遵循成佛的正道,才能由近而遠,自淺入深,到達成佛的目標。所以發心學佛,應該修習成佛的法門,遵循成佛的正道。成佛的法門、正道,就是「成佛之道」。佛法,為了適應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種種道,...然究竟說來,並無二道,...一切法門,無非是成佛之道(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第一章歸敬三寶)。
  • 三寶(佛、法、僧),是佛法的總綱。「歸敬三寶」,是進入佛門的初基。...所以發心學佛,首先要歸依三寶(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第一章歸敬三寶)。
  • 歸依,要有求歸依的誠心。...求歸依的誠懇,應該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樣,這才能圓滿成就歸依的勝妙功德(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第一章歸敬三寶)。
  • 一般人不能引發求歸依的熱心,是由於迷惑了眼前的短暫意義,在人「世間諸」般「可樂」事上,生起錯覺。經上面一一的論究,證明了這些,「無」有一「事」是真正「可依怙」的,一切都是非常、非樂(印順法師, 成佛之道,第一章歸敬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