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生命相約

一行禪師

Last updated: Nov. 3, 2013


參考文獻: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著,明潔、明堯譯,與生命相約,橡樹林文化,2002,初版,譯自Cultivating the Mind of Love: The Practice of Looking Deeply in the Mahayana Buddist Tradition; The Heart of Understanding; Our Appointment with Life: The Buddha’s Teaching on Living in the Present.

節錄內容:

  • 我們的藏識中有一尊幼佛(埋藏在我們心中的覺悟和慈悲的種子),我們必須給它出生的機會。

  • 用我們整個生命來聽,讓我們的身心完全安住於當下,這樣法雨將會滋潤到該種子。

  • 任何使該種子得到滋潤的事物都是真正的法。

  • 《法華經》的兩個主要教義:

    • 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一個圓滿覺悟的佛

    • 佛遍一切時、一切處

  • 當你被菩提心致力於為眾生的利益而修法的強烈願望所振奮時,這就是你所需要的一切。菩提心是你內在力量的源泉 ,你能為別人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幫助他們發現他們內在的菩提心。菩提心的種子已經有了,問題是怎樣給它澆水、使它萌芽。養護菩提心的最重要的途逕之一就是找到一個好的僧團 ,如果你有一個快樂的僧團,成員們心中充滿了修行和濟世的願望,你將成長為一個菩薩。

  • 觀自在菩薩的咒語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揭諦」的意思是「去」。從痛苦中走向解脫,從無明中走向覺照,從二走向不二。「揭諦揭諦」的意思是「去呀,去呀」。「波羅揭諦」的意思是「走過所有的道路到彼岸去啊」。所以這個咒語的語氣是很強的 ,去呀,去呀,走過所有的道路去彼岸啊。在「波羅僧揭諦」中,「僧」的意思是每一個人,僧伽,眾生的全體,每個人都到彼岸去。「菩提」是內在的光明,是覺悟,或者覺醒。你觀照著,這種實相觀使你獲得了解脫。「薩婆訶」是一種喜悅或興奮的呼喊,就像「歡迎!」或「哈利路亞(Hallelujah)!」。「去呀,去呀,走過所有的道路,大家都到彼岸去啊,覺悟了,薩婆訶!」。

  • 真正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諸行無常,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連續兩個剎那保持不變。無常萬歲!沒有無常,一切都將成為不可能;有了無常,每一扇門都為變化敞開著。

    • 諸法無我,沒有一個持久的、永恆存在的、獨立自主的「我」。我與非我之間是互即互入、沒有界限的。

    • 涅槃寂靜,滅除煩惱和名相。學習深入地觀察事物的本質,直接體驗實相而不是用名相概念這些術語來描繪它,這就是修行。

  • 無常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說的,無我則是從空間的角度來說的。當我們修習《金剛經》時,愈深入地體察我、人、眾生、壽者這些名相,我們就會發現,我與非我、人與非人、眾生與非眾生、壽者與非壽者之間是沒有界限的。當我們在綠色的原野上漫步時,我們就會意識到,我們是由空氣、陽光、礦物質和水構成的,我們是大地和藍天之子,與其他所有生命、無生命的事物都有聯繫。這就是修習無我觀。佛陀教導我們要安住於正念,諦觀互即、無我、無常,從而進入三摩地。

  • 如果我們練習對無常的本性保持覺照,我們就可以少受些痛苦,多享受些生活。如果我們知道事物是無常的,我們當下就會珍惜它們。我們知道我們所熱愛的人是無常的,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盡最大努力使他們活得幸福。

  • 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

    • 並不意味著不存在,是說明不可能獨自存在。深入地觀察一切事物,你會發現空的本質。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將會去掉分別,超越對生死的恐懼。

    • 深入的觀察一切事物,你會發現無相的本質,A是用非A的因素構成的,稱A即非A,或A不是A。不被名相束縛住,即不住於相。修行不住於相,即不認為是在修行,就是修行的最高級形式。

    • 無願即無為,它的意思是沒有什麼東西可追求,沒有什麼東西可得到或實現,亦沒有什麼東西可執著。我們幸福的修件已經具足了,我們只要允許自己活在當下,就能體會到它。

  • 法是渡我們過河到彼岸的筏,我們過河以後,如果還把筏扛在肩上,那就太愚蠢了。掌握時機,放下筏子,是很重要的,不要無謂地死死抓住它。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棄一切對正法的執著是極其必需的,更不用說非正法了。

  • 在西方哲學中,「自在」這個術語與佛教名詞「真如(suchness)」事物的本來面目,不受名相束縛,不能以意識理解是非常相近的。你不能以意識理解它,因為用名相概念去理解實相就如同以網捕虛空,因此訣竅是停止使用名相概念,以非名相立即契入實相。佛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除名相概念、直接體味實相的工具。如果你仍然執著於哪怕是佛教的名相概念,你也會錯失機會 ,你是在把筏扛在肩上。不要成為任何教條或意識形態的囚徒,即使是佛教的。

  • 相信生前有我、死後我繼續存在是常見;相反,相信死後進入絕對的虛無是斷見。佛教行者必須避免落入這兩個陷阱,必須超越這兩個觀念。

  • 如果我們深入地觀察現在並把握它,我們就能夠改變它。我們通過覺照、決心和正確的言行來做到這一點。所有這些都發生於當下。當我們用這種方式來改變現在的時候,我們也是改變了過去,同時也構築了未來。

  • 與當下的生命相接觸,深入地觀察存在的事物,這時我們就能夠看到所有這些事物無常和無我的本性。

  • 一切事物唯心所造,體會佛的最佳方法,是要觀察我們自己的心,觀察它是如何發生作用的。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裡的這句話突然間變得清晰起來。在我們深入地觀察事物的真相並發現它互即互入的本質之前,我們一直被名相概念所愚弄。當我們看到諸相之無相本質的時候,我們就是見到了佛。

  • 觀察和接觸任何一件事物,都要親身體驗,而不是從觀念入手。

  • 觀世音菩薩成就了五種觀:

    • 真觀,即契入實相,擺脫虛妄觀念和名相,進入了真如。

    • 清淨觀,當觀念和矛盾消溶之後,我們就擁有了清淨無妄的心境。

    • 廣大智慧觀,即般若波羅蜜,體證到「空」和「互即互入」的本性。

    • 悲觀,即了知眾生的痛苦,並尋求使眾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方法。

    • 慈觀,深入觀察眾生,知道做什麼能夠給眾生帶來幸福,就去做什麼。

  • 當我們眺望大海時,我們會看到有很多波浪。我們也許會把它們描述成或高或矮、或大或小、或有氣勢或不那麼有氣勢,但是這些詞卻不適用於水。站在波浪的立場上來看,有生 、有滅,但這些只不過是表相,波浪同時又是水。如果波浪只看到自己作為波浪的一面,它就會怕死。為了覺悟到它自己同時又是水,波浪必須深刻地反觀自己。如果我們把水取走,波浪就不存在了;如果我們把波浪取走,水就不存在了。波浪就是水,水就是波浪 ,它們屬於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層面,我們無法將這兩者作比較,形容波浪的言詞名相不適用於形容水。

  • 放下過去,放下未來,深入觀察當下發生的事情,但不要執著於它。這是獨處的最美妙的方法。

  • 勝妙獨處偈: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當下於此時,如實行諦觀,行者住於斯,安穩無障礙。今日當精進,勿待明日遲,死亡不可期,吾當如何置。若有如是人,安住於正念,晝夜無間斷,聖者遂稱彼,了知勝獨處。

  • 如果你是一位詩人,你將會清楚地看到,這張紙裡有一朵雲在飄飛。沒有雲就沒有雨;沒有雨,樹木就不能生長;而沒有樹木,我們就不能夠造紙。雲對紙的存在來說是必要的 ,如果沒有雲,也就不可能有這張紙了。所以我們可以說,雲和紙是互即互入的。Interbeing(互即互入)這個詞,字典裡找不到,但是,如果我們把inter這個字首與to be這個動詞連接起來,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動詞inter-be。沒有雲,我們就不可能有紙,所以我們可以說,雲和紙是互即互入的。如果我們再深入地觀察這張紙,我們還可以從中看到陽光。如果沒有陽光,森林就不可能生長,事實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生長。沒有陽光,就連我們自己也不能生存。這樣,我們就知道,這張紙裡也有陽光 ,紙和陽光是互即互入的。如果我們再繼續觀察,我們還會看到伐木工人,是他們把樹砍倒,並送到造紙廠去,使它變成紙的。我們還可以看到小麥,我們知道,如果每天沒有麵包吃,伐木工人就沒辦法活下去,因此製成麵包的小麥,也存在於這張紙中。同樣地,伐木工人的父母也在這 。當我們用這種方式去觀察的時候,我們看到,沒有所有這些事物,這張紙就不可能存在。再深入地觀察,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也在這張紙中。這是不難明白的,因為當我們看一張紙的時候,這張紙就成為我們的想(perception)的一部份。你的心在這張紙中,我的心也在其中。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切事物都在這張紙中。你無法指出一樣東西不在這張紙中時間、空間、泥土、雨水、土壤中的礦物質、陽光、雲彩、河流、熱量 ,每一件事物都與這張紙共存在。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字典裡應該有inter-be這個詞的原因 ,存在(to be)是互即互入的存在(inter-be),你不可能獨自存在,你不得不與其他每一件事物互即互入地存在。這張紙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其他每一件事物存在。假設我們試著把每一個因素還原到它的本源 ,假設我們把陽光還給太陽,你認為這張紙還有可能存在嗎?不,沒有陽光,任何事物都不能夠存在;如果我們再把伐木工人還給他的母親,那麼我們也同樣不可能有這張紙。事實是,這張紙完全是由非紙的因素構成的 ,如果我們把這些非紙的因素還原到它們的本源,那麼紙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了。沒有非紙的因素,如心、伐木工人、陽光等等,就沒有紙。不管這張紙有多麼薄,它的裡面卻包含了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

  • 花純粹是由非花的因素,諸如陽光、泥土、水、時間和空間所構成的。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共同作用,才導致了一朵花的存在,這些無限的條件就是我們所謂的「非花因素」。肥料幫助鮮花生長,鮮花終而又轉變成肥料。如果我們練習禪觀,就可以看出此時此刻肥料就存在於鮮花當中。

  • 當我們認識到「我」是由「非我」的因素構成的,我們將永不會被「我」或「非我」這樣的名相概念所奴役或者害怕它們。

  • 花是由非花的因素構成的;人是由非人的因素構成的。看任何事物,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互即互入、互為緣起的本性。深入地觀察任何一件事物,我們都可以看到整個宇宙。

  • 沒有非我的因素,「我」是不可能存在的。深入地觀察任何一件事物,我們都可以看到整個宇宙。「一」是由「多」組成的,為了照顧好我們自己,我們就要照顧好我們周圍的人,他們的幸福和安適也就是我們的幸福和安適。如果我們擺脫了「我」與「非我」的觀念,我們就不會害怕「我」與「非我」這樣的字眼。但是,如果我們把「我」視為敵人、把「非我」視為救世主,那我們就被束縛住了。我們是在努力推開一種事物而擁抱另一種 ,當我們認識到照顧好「我」就是照顧好「非我」的時候,我們就解脫了,也不必排斥什麼了。

  • 吸進來,你深深地意識到你自己是個人;然後呼出去,觸摸大地(一個非人因素),把它當做你的母親。想像一下地表之下的河流,看看各種礦物,看看我們的母親地球,我們所有人的母親 ,然後抬起胳膊,再一次吸進來,體驗一下樹木、花草、果實、小鳥、松鼠、空氣和天空這些非人的因素。當你的頭頂戴著空氣、太陽、月亮、星系、宇宙―這些為了使人類的存在成為可能而會聚到一起的非人因素時―你會看到所有這些因素正在進入你的體內,使你的存在成為可能。再一次吸進來,伸開你的雙臂,體驗一下你也在滲入其他因素之中 ,人類也是其他因素存在的助緣之一。

  •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依賴於所有其他事物。

  • 五蘊皆空:五蘊是構成人的五種因素,譯成英文是five heapsfive aggregates,這五種因素在我們每個人的身心內部就像河一樣在流動 。事實上,它們真的是五條河流,一起在我們的身心內部流動:色之河(意指我們的身體)、受之河、想之河、行之河,以及識之河,它們一直在我們的身心內部流動著。所以根據觀世音菩薩所說,當他深入地觀照這五條河流的本質的時候,他突然發現,它們都是空的。如果我們問:「空掉了什麼?」他將會這樣回答:「它們空掉了一個孤立的自我。」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五條河流中沒有一條能夠獨自存在,它們中的每一條河流都是由其他四條所造成的。它們必須共同存在;它們必須與所有其他河流互即互入。

  • 我們不能想像事物的誕生,它僅僅是一種延續。請再回溯得更遠一些,你將會看到,你不僅存在於你父母的體內,而且也存在於你的祖父母以及你的曾祖父母的體內。當我更深入地觀察的時候,我可以看到,在某個過去世,我是一朵雲。這不是詩,這是科學。我為什麼說在某個過去世我是一朵雲呢?因為我現在是一朵雲,沒有雲我就不可能存在。我就是此刻的雲、河流和空氣,所以我知道,過去我曾是雲、河流和空氣。我是岩石,我是水中的礦物質。這不是一個相信輪迴的問題,這是地球上生命的歷史。我們曾經是青草、陽光、流水、真菌和植物 ,我們曾經是單細胞的生命。佛陀曾說過,在他的某個過去生裡,他曾經是樹,是魚,是鹿。這些不是迷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是雲、鹿、鳥、魚,而且我們將繼續成為這些東西,而不僅僅是在過去世。不僅僅生是這種情況 ,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誕生,也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死亡。每件事物都是如此,甚至你和我。

  • 通常我們認為樹是母親,而樹葉只是孩子,可是當我觀察這片樹葉的時候,我看出來,這片樹葉也是這棵樹的母親。樹根所吸取的只是水和礦物質,還不足以為樹提供營養,所以樹就把這種原始樹液傳送到樹葉那兒去,然後借助光合作用,樹葉負責把這種原始樹液轉化成加工過的樹液,並把它傳送回去,滋養這棵樹 ,因此樹葉也是樹的母親。因為樹葉是通過樹莖與樹連接在一起的,它們之間的交流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不再有一根莖把我們與母親聯繫在一起,但是當我們處在她子宮裡的時候,我們有一根非常長的莖(一條臍帶),我們所需要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就是通過這條莖傳送給我們的。不幸的是,在我們稱之為生日的那一天,它被剪掉了,而我們得到一個錯覺,即我們是獨立的 ,這是一個錯誤。我們繼續依賴母親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還有其他幾位母親。大地是我們的母親,我們有很多莖把我們和我們的母親大地聯繫在一起。有一根莖把我們與雲聯繫在一起。如果沒有雲,我們就沒有水喝。在我們的身體構成中,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因而連接雲和我們之間的莖就真的存在了。我們與河流、森林、伐木工人以及農民之間的情形都是如此。成百上千的莖把我們和宇宙間的每件事物都聯繫在一起,因此,我們才存在。你看到了你和我之間的聯繫了嗎?如果你不存在,我也就不存在了,這是肯定的。如果你還沒有看到它,那麼你就再深入地觀察一下,我相信你會看到的。正如我所說過的,這不是哲學 ,你必須真的自己去看。

  • 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當中沒有一界能夠獨自存在,因為每一界只能與其他各界互即互入地存在。

  • 十二因緣中沒有一個因緣能獨自存在,每一個因緣的存在只能依賴於其他因緣的存在。

  •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苦、集、滅、道、智、得等也不能獨立存在。

  • 在佛教禪修中,我們並不是在為五年或十年以後才會發生的開悟而奮鬥,我們修行是為了使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成為真正的生活。因此,當我們坐禪的時候,我們是為坐而坐;我們不是為其他東西而坐。如果我們坐二十分鐘,那麼這二十分鐘應該給我們帶來快樂和生機。如果我們練習行禪,我們只是為行而行,不是為了到達某個目的地。我們必須隨每一個步履而生機律動,如果我們這樣做到了,那麼每一個步履都將會為我們帶回真正的生命。同樣地,當我們吃早餐的時候,或者當我們抱孩子的時候,我們都可以這樣練習覺照。擁抱是一種西方習俗,我們東方人願意把練習有覺照地呼吸加入到其中去。當你懷抱孩子的時候,或者擁抱你的母親、丈夫、朋友的時候,專注地呼吸三次,這樣你的快樂將至少增加十倍。當你看某個人的時候,你要真正地專心地看著他,並練習有覺照地呼吸。

  • 你只有觸及並透徹地理解了痛苦的本質(即苦諦),你才能明白出離痛苦的方法(即道諦)。理解了苦諦,你才能夠遵循修行之道,導歸滅諦(即轉化痛苦煩惱,恢復身心的健康)。佛法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現身受證(即當下解決生命的解脫問題),佛陀堅持宣稱,法受用於此地,當你開始修行的時候,痛苦的轉化和心靈的康復(即滅諦)就已經開始了。

  • 我們所見、所聞、所嗅、所味、所觸、所意,都會增長我們的習氣,諸如貪愛、煩躁、憤怒、散亂、恐懼、多疑等等,習氣植根於我們每個人意識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