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05

Last updated: June 2, 2021


相關資源:

[論]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 二

[科]界施設建立:有情受用建立:受用樂:色、無色界諸天

  • [論]復次,於色界中初靜慮地受生諸天,即受彼地離生喜樂。
    • 第二靜慮地諸天,受定生喜樂。
    • 第三靜慮地諸天,受離喜妙樂。
    • 第四靜慮地諸天,受捨念清淨寂靜無動之樂。
      • [披尋記]謂從欲界最初上進,創首獲得心一境性,是名為。於一所緣繫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如初靜慮,漸次上進乃至第四,當知亦爾。
        • 初靜慮地,亦名離生喜樂地。所言者,謂已離欲惡不善法故。所言者,謂由離欲惡不善法無間所生故。
          • 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及於喜中未見過失,有欣、有喜,是名為
          • 一切麤重已除遣故,及已獲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故,是名為。如下聲聞地說。
          • 先於此間修下、中、上初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梵眾天、梵前益天、大梵天,是名初靜慮地受生諸天,既受生已,即受彼地所引離生喜樂
        • 第二靜慮地亦名定生喜樂地。所言者,謂於無尋無伺三摩地中心一趣故。所言者,由心一趣為因、為緣,無間生故。
          • 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又於喜中未見過失,有欣、有喜,故名為
          • 一切尋伺初靜慮地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遠離故,能對治彼廣大輕安身心調柔有堪能樂所隨逐故,是名為。如下聲聞地說。
          • 先於此間修下、中、上第二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是名第二靜慮地諸天,即彼地定生喜樂
        • 第三靜慮地亦名離喜妙樂地。言離喜者,謂於喜相深見過失,於喜離欲故。
          • 妙樂者,謂離喜寂靜、最極寂靜,與喜相違心受生起。彼於爾時,色身、意身,領納受樂、輕安樂故。如下聲聞地說。
          • 先於此間修下、中、上第三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是名第三靜慮地諸天,即彼地離喜妙樂
        • 第四靜慮地亦名捨念清淨地捨清淨者,謂超過尋、伺、喜、樂三地一切動故,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轉動而安住性。
          • 念清淨者,謂超過尋、伺、喜、樂三地一切動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
          • 一切下地災患已斷,是名寂靜。一切動亂皆悉遠離,是名無動
          • 先於此間修下、中、上第四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是名第四靜慮地諸天,即彼地捨念清淨寂靜無動之樂
          • 此中言,非謂樂受,此已斷故。增上寂靜無有動搖,故名為
    • 無色界諸天,受極寂靜解脫之樂。
      • [披尋記]超越色想,色不現前,是名無色
        • 先於此間修彼定已,後生彼處,有四差別,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是名無色界諸天極寂靜解脫之樂。言解脫者,謂離色貪。

[科]界施設建立:有情受用建立:受用苦樂:苦樂殊勝因緣

  • [論]又由六種殊勝故,苦樂殊勝應知:一、形量殊勝,二、柔軟殊勝,三、緣殊勝,四、時殊勝,五、心殊勝,六、所依殊勝。何以故?
    • 如如身量漸增廣大,如是如是轉殊勝;
    • 如如依止漸更柔軟,如是如是轉殊勝;
    • 如如苦緣漸更猛盛眾多差別,如是如是轉殊勝;
    • 如如時分漸遠無間,如是如是苦轉殊勝;
    • 如如內心無簡擇力漸漸增廣,如是如是轉殊勝;
    • 如如所依苦器漸增,如是如是轉殊勝。
    • 苦殊勝如是,樂殊勝義隨其所應,廣說應知。
      • [披尋記]謂性愚癡,於所知事得、失、俱非不能了知,是名內心無簡擇力
        • 五有取蘊是名苦器。謂生苦器故,依生苦器故,苦苦器故,壞苦器故。如下決擇分說。

[科]界施設建立:有情受用建立:受用樂:聖、非聖財所生樂

  • [論]樂有二種:一、非聖財所生樂,二、聖財所生樂。
    • 非聖財所生樂者,謂四種資具為緣得生 :一、適悅資具,二、滋長資具,三、清淨資具,四、任持資具。
      • 適悅資具者,謂車乘、衣服、諸莊嚴具、歌笑舞樂、塗香華鬘、種種上妙珍玩樂具、光明照曜、男女侍衛、種種庫藏。
      • 滋長資具者,謂無尋思輪石搥打、築蹋、按摩等事。
      • 清淨資具者,謂吉祥草、頻螺果、螺貝滿甕等事。
      • 任持資具者,謂飲及食。
        • [披尋記]於此等事妄計清淨,能生吉祥,是名清淨資具
          • 飲及食任持有情令住不壞,是名任持資具
    • 聖財所生樂者,謂七聖財為緣得生。何等為七?一、信,二、戒,三、慚,四、愧,五、聞,六、捨,七、慧。
      • [披尋記]謂聖弟子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之所引奪,是名信財。由是信財能生與信俱行清淨之樂。
        • 又聖弟子能離殺生乃至能離邪見,是名戒財。由此戒財能感生於善趣所起之樂。
        • 顧自妙好,不行諸惡,是名慚財。顧他誹毀,不行諸惡,是名愧財。由是慚 、愧能生無有追悔之樂。
        • 於法於義多聞、聞持、其聞積集,是名聞財。由此聞財能生正解俱行之樂。
        • 能行惠捨,其性無罪,是名捨財。由此能生後世資財無所匱乏之樂。
        • 於勝義諦如實覺悟,是名慧財。由此能生先未曾有真實解脫之樂。
  • [論]復次,由十五種相,聖、非聖財所生樂差別何等十五?
    • 謂非聖財所生樂能起惡行,聖財所生樂能起妙行
    • 又非聖財所生樂,有罪喜樂相應;聖財所生樂,無罪喜樂相應。
    • 又非聖財所生樂,微小不遍所依;聖財所生樂,廣大遍滿所依
    • 又非聖財所生樂,非一切時有,以依外緣故;聖財所生樂,一切時有,以依內緣故。
    • 又非聖財所生樂,非一切地有,唯欲界故;聖財所生樂,一切地有,通三界繫及不繫故。
      • [披尋記]感惡趣生,是名惡行;感人 、天生,是名妙行
        • 生現法罪、生後法罪、生俱法罪,是名有罪。與此相違,是名無罪。生現法罪者,謂如能為自害;生後法罪者,謂如能為他害;生俱法罪者,謂如能為俱害。如下自說。
        • 謂身及心是名所依。總說五蘊為自體故。
        • 非聖財樂,資具緣生;外事攝故,名依外緣。聖財不爾,信等緣生;內心攝故,名依內緣
        • 三界九地,名一切地云何九地?謂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 初一,欲界繫;次四,色界繫;後四,無色界繫。
        • 若墮攝界,名三界繫;非墮攝界,名為不繫。墮、非墮攝,如前已說應知。[論,卷第04]有尋有伺等三地:界施設建立:數建立
    • 又非聖財所生樂,不能引發後世聖、非聖財;聖財所生樂,引發後世聖、非聖財。
    • 又非聖財所生樂,若受用時,有盡、有邊;聖財所生樂,若受用時,轉更充盛,增長廣大
    • 又非聖財所生樂,為他劫奪,若王、若賊、怨,及水、火;聖財所生樂,無能侵奪
    • 又非聖財所生樂,不可從今世持往後世;聖財所生樂,從今世持往後世。
    • 又非聖財所生樂,受用之時不可充足;聖財所生樂,受用之時究竟充滿
    • 又非聖財所生樂,有怖畏、有怨對、有災橫、有燒惱、不能斷後世大苦。
      • 有怖畏者,謂懼當生苦所依處故。
      • 有怨對者,謂鬥訟違諍所依處故。
      • 有災橫者,謂老 、病、死所依處故。
      • 有燒惱者,謂由此樂性不真實,如疥 、癩病,虛妄顛倒所依處故,愁歎憂苦種種熱惱所依處故。
      • 不能斷後世大苦者,謂貪、瞋等本、隨二惑所依處故。
      • 聖財所生樂,怖畏、怨對、災橫、燒惱、斷後世大苦。隨其所應,與上相違,廣說應知。

[科]界施設建立:有情受用建立:受用樂:聖、非聖慧命者受用差別

  • [論]外有欲者,受用欲塵。聖慧命者,受用正法。由故有差別。由此因緣,說聖慧命者以無上慧命清淨自活。何等為五?
    • 一、受用正法者,不染汙故;二、受用正法者,極畢竟故;三、受用正法者,一向定故;四、受用正法者,與餘慧命者不共故;五、受用正法者,有真實樂故,摧伏魔怨故。
    • 此中諸受欲者所有欲樂是隨順喜處,貪愛所隨故;是隨順憂處,瞋恚所隨故;是隨順捨處,無揀擇捨之所隨故。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
    • 諸有欲者受用欲塵,從不可知本際以來,以無常故,捨餘欲塵得餘欲塵;或於一時都無所得。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
    • 受欲者受用欲時,即於此事一起喜愛,一起憂恚;復即於彼或時生喜,或時生憂。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
    • 諸離欲外慧命者,於種種見趣、自分別所起邪勝解處,其心猛利,種種取著,恆為欲染之所隨逐;雖已離欲,復還退起。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
    • 受欲者及 諸世間已離欲者,所有欲樂及離欲樂,皆非真實,皆為魔怨之所隨逐;如幻、如響、如影、如焰、如夢所見、猶如幻作諸莊嚴具。
      • 又著樂愚夫諸受欲者,及諸世間已離欲者,凡所受用,猶如癲狂、如醉亂等;未制魔軍而有受用。
      • 是故彼樂為非真實,亦不能制所有魔事。聖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
        • [披尋記]若有貪欲,依外緣生,是名外有欲者。色等五欲是名欲塵
          • 謂無漏慧和合所依,是名聖慧命者。十二分教是名正法,諸諦施設不虛妄故。十二分教,如下聲聞地說。
          • 謂彼欲樂能生未來喜、憂及捨,是名隨順喜、憂、捨處
          • 諸受欲者於樂受中多生染著,貪所隨增,是名貪愛所隨。於苦受中多生瞋恚,瞋所隨增,是名瞋恚所隨。於不苦不樂受中妄計顛倒,癡所隨增,是名無揀擇捨所隨
          • 由此道理,故是染汙
          • 如諸外道,依世間道雖能離欲,然妄計我為有 、為無,於真實義不如實知,是名離欲外慧命者。妄計我見以為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是名種種見趣。如下攝事分釋。
          • 依此見趣,種種計我,恆起我愛,於諸欲染未能捨離,是名種種取著,恆為欲染之所隨逐
          • 由此道理,雖已離欲,乃至有頂,然有我愛未永斷故,還復墮下而起欲染,是名雖已離欲,復還退起
          • 此喻諸欲皆非真實。謂彼諸欲,雖是無常虛偽不實,然似常等諸相顯現,故說如幻,同彼幻事是妄法故。
          • 無聞愚夫於彼諸欲不如實知,故於長夜恆被欺誑,深生染著,為變壞苦之所逼觸;為顯此義,故說如響、如影、如焰
          • 速趣滅壞故,說如夢所見。託眾緣生故,說猶如幻作諸莊嚴具。如下攝異門分說。
          • 種。謂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如下聲聞地說。
          • 此中唯說天魔。大力軍眾,名為魔軍。勤修善者,為超死故正加行時,彼天魔軍得大自在,能為障礙。
          • 著樂愚夫諸受欲者,由未離欲,在魔手中隨欲所作。及諸世間已離欲者,魔縛所縛,未脫魔羂,由彼還來生此界故。亦如下聲聞地說。
          • 如是說言未制魔軍而有受用
          • 諸魔事業無量、無邊,一切皆是四魔所作。謂諸所有能引出離善法欲生,耽著諸欲增上力故,尋還退捨。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 乃至廣說於諸沙門莊嚴所對治法,心樂趣入。當知一切皆是魔事。如下聲聞地說。

[科]界施設建立:有情受用建立:受用苦樂:正觀三受差別

  • [論]復次,三界有情所依之身,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麤重所隨故。
    • 即於此身樂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暫遇冷觸。
    • 即於此身苦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為熱灰所觸。
    • 即於此身不苦不樂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離冷、熱等觸,自性毒熱而本住故。
    • 薄伽梵說:當知樂受,壞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樂受,行苦故苦。
      • [披尋記]壞苦苦苦,其相易了。唯行苦性,遍行一切,若樂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樂受中,其相難知。
        • 何故世尊但說不苦不樂受由行苦故苦?當知此行苦性,唯於不苦不樂受中分明顯現,是故世尊作如是說。
        • 雖於樂、苦受中亦有此行苦性,然由愛、恚二法擾亂心故,此行苦性不易可了。
        • 譬如熱癰,若以冷觸封之,即生樂想;熱灰墮上,便生苦想;若二俱離,於此熱癰,爾時唯有癰自性苦分明顯現。
        • 如是於業煩惱所生諸行所有安立麤重所攝,猶如熱癰;行苦性中,所有樂受,如冷觸封;所有苦受,如熱灰墮;所有不苦不樂受,如離二觸癰自性苦。如下決擇分說。
        • 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 復說有有愛味喜、有離愛味喜、有勝離愛味喜。如是等類,如經廣說。應知墮二界攝。
    • 又薄伽梵建立想、受滅樂為樂中第一。此依住樂,非謂受樂。
    • 又說有三種樂。謂離貪、離瞋、離癡等欲。此三種樂唯無漏界中可得,是故此樂名為常樂,無漏界攝。
      • [披尋記]此中有愛味喜界攝;由欲界繫諸五取蘊,及順欲貪五種妙欲為因 、為緣之所生故。此自性愛味所攝,由是說言有愛味喜
        • 與此相違,有離愛味喜、有勝離愛味喜,如應當知界攝。無色無喜,是故唯說墮二界攝
        • 復次,當知有愛味喜,即依耽嗜喜;離愛味喜、勝離愛味喜,即依出離喜。
        • 依世間道離欲界欲而生於喜,是名離愛味喜;依出世道,於五取蘊了知無常 、苦等法已而生於喜,是名勝離愛味喜
        • 謂諸聖者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復欲暫時住寂靜住,從非有想非無想處心求上進。心上進時,求上所緣竟無所得;無所得故,心心所法滅而不轉;是名想 、受滅定
        • 於此定中,極寂靜。依寂靜,建立第一非謂受樂,滅不轉故。
        • 此中言,謂煩惱欲。離貪 、瞋、癡,永不相應,是名離欲言,等取我見、我慢。此癡所攝,故不具說。
        • 一切煩惱,總攝為三,即貪、瞋 、癡。永離此故,說有三樂。如是三樂,離五無常,故名常樂
        • 五無常者,謂由諸行是無常性、無恆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變壞法性故。如下攝事分釋。

[科]界施設建立:有情受用建立:受用飲食

  • [論]復次,飲食受用者,謂三界將生、已生有情壽命安住。此中當知觸、意思、識三種食故,一切三界有情壽命安住。段食一種,唯令欲界有情壽命安住。
    • 復於那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細段食。謂腑藏中有微動風,由此因緣,彼得久住。餓鬼、傍生、人中,有麤段食。謂作分段而噉食之。
    • 復有微細食。謂住羯羅藍等位有情,及欲界諸天。由彼食已,所有段食流入一切身分支節,尋即銷化,無有便穢。
      • [披尋記]種。所謂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由此四種能令諸根大種長養,故名為。受用此食,任持有情令住不壞,由是說言壽命安住。然於此中應更分別。
        • 於三界將生有情,由有識食,能令壽命安住
          • 謂諸異生補特伽羅,未得厭離對治喜樂,由所潤識能取、能滿當來內身;以於內身能取 、能滿故,於流轉中相續決定,是名為。如下決擇分說。
        • 於三界已生有情,具由四食,能令羸損諸根大種皆得增益,又令疾病亦得除愈。又有長壽諸有情類,若不得食,非時中夭。如下決擇分說。
        • 觸、意思、識三種食,通三界有;段食一種,唯欲界有。是故一切三界有情,隨所生處,受用有別。
        • 從羯羅藍乃至髮毛爪位,由微細津味而得資長。從是以後,根位、形位,由母所食生麤津味而得資長。是名住羯羅藍等位有情微細食別。如前意地說。

[科]界施設建立:有情受用建立:受用婬欲

  • [論]復次,婬欲受用者,諸那落迦中所有有情皆無婬事。所以者何?由彼有情長時無間多受種種極猛利苦。
    • 由此因緣,彼諸有情,若男於女不起女欲,若女於男不起男欲,何況展轉二二交會。
    • 鬼、傍生、人中,所有依身苦、樂相雜,故有婬欲,男女展轉二二交會,不淨流出。
    • 欲界諸天雖行婬欲,無此不淨;然於根門有風氣出,煩惱便息。
    • 四大王眾天,二二交會,熱惱方息。
    • 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
    • 時分天唯互相抱,熱惱便息。
    • 知足天唯相執手,熱惱便息。
    • 樂化天相顧而笑,熱惱便息。
    • 他化自在天眼相顧視,熱惱便息。
    • 三洲人攝受妻妾,施設嫁娶。北拘盧洲無我所故,無攝受故,一切有情無攝受妻妾,亦無嫁娶。
    • 如三洲人,如是大力鬼欲界諸天亦爾。唯除樂化天他化自在天
    • 一切欲界天眾,無有處女胎藏。然四大王眾天於父母肩上,或於懷中,如五歲小兒欻然化出;三十三天如六歲;時分天如七歲;知足天如八歲;樂化天如九歲;他化自在天如十歲。
      • [披尋記]此中言,謂婬欲貪。此由八種虛妄分別而得生起。
        • 何等為八?謂引發分別、覺悟分別、合結分別、有相分別、親昵分別、喜樂分別、侵逼分別、極親昵分別。如下思所成地釋。
        • 那落迦有情,由苦無間,於婬欲事尚無最初引發分別,何況得有侵逼分別,乃至最後極親昵分別。
        • 此中最初引發分別,即謂若男於女生起女欲,若女於男生起男欲。彼有情類更相顧盼,不起愛染,是故說
        • 侵逼分別、極親昵分別,即謂展轉二二交會。若男 、若女,是名初;彼男、女根,是名後。遞相陵犯,是名合會
        • 此中煩惱,謂婬欲貪,亦名熱惱,貪火燒故。

[科]界施設建立:生建立

  • [論]復次,生建立者,謂三種欲生
    • 或有眾生現住欲塵,由此現住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云何?謂一切人及四大王眾天,乃至知足天 。是名第一欲生
    • 或有眾生變化欲塵,由此變化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云何?謂樂化天。
      • 由彼諸天為自己故,化為欲塵,非為他故;唯諸欲塵故,富貴自在。是名第二欲生
    • 或有眾生他化欲塵,由他所化諸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云何?謂他化自在天。
      • 由彼諸天為自因緣亦能變化,為他因緣亦能變化,故於自化非為希奇;用他所化欲塵為富貴自在,故說此天為他化自在。
      • 非彼諸天唯受用他所化欲塵,亦有受用自所化欲塵者。是名第三欲生
  • [論]復有三種樂生
    • 或有眾生用離生喜樂灌灑其身,謂初靜慮地諸天。是名第一樂生
    • 或有眾生由定生喜樂灌灑其身,謂第二靜慮地諸天。是名第二樂生
    • 或有眾生以離喜樂灌灑其身,謂第三靜慮地諸天。是名第三樂生
  • [論]問:何故建立三種欲生、三種樂生耶?
    • 答:由三種求故 :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
      • 謂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墮欲求者,一切皆為三種欲生,更無增過。
      • 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墮有求者,多分求樂;由貪樂故,一切皆為三種樂生。由諸世間為不苦不樂寂靜生處起追求者,極為尠少,故此以上不立為生。
      • 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墮梵行求者,一切皆為求無漏界
      • 或復有一墮邪梵行求者,為求不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起邪分別,謂為解脫,當知此是有上梵行求。無上梵行求者,謂求無漏界。
        • [披尋記]有色、有對種種別異想動斷故,是名不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如下攝事分說。
          • 色界諸地皆名不動,今約上勝,且說二種。
          • 邪梵行求者,唯為對治欲雜染故,漸依三行修對治道。
            • 由趣不動行,漸次證入不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定;由趣無所有處行,證入無所有處定;由趣非想非非想處行,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定。
            • 然於彼定多生愛味,起邪分別,謂我已能入如是定。此即能感彼定生果。雖暫離欲,謂為解脫,然不解脫一切後有雜染,是故名為墮邪梵行求者
          • 諸聖弟子當知不爾。由為對治欲及後有二種雜染,修對治道,漸次乃至非非想處定,於其上捨不生愛味。彼現法中能般涅槃,能全解脫後有一切雜染,是即名無漏界
          • 由是道理,梵行求者成二差別。謂墮邪梵行求者,名有上梵行求。此中梵行,謂離習婬欲法。求無漏界者,名無上梵行求。此中梵行,謂八聖支道。

[科]界施設建立:自體建立

  • [論]復次 ,自體建立者,謂於三界中所有眾生有四種得自體差別。
    • 或有所得自體,由自所害,不由他害。謂有欲界天,名遊戲忘念。彼諸天眾或時耽著種種戲樂,久相續住;由久住故,忘失憶念;由失念故,從彼處沒。
      • 或復有天,名曰意憤。彼諸天眾有時展轉捔眼相視;由相視故,意憤轉增;意憤增故,從彼處沒。
    • 或有所得自體,由他所害,不由自害。謂處羯羅藍、遏部曇、閉尸、鍵南位,及在母腹中所有眾生。
    • 或有所得自體,亦由自害,亦由他害。謂即彼眾生處已生位,諸根圓滿,諸根成熟 。
    • 或有所得自體,亦非自害,亦非他害。謂色無色界諸天、一切那落迦、似那落迦鬼、如來使者、住最後身、慈定、滅定、若無諍定、若處中有,如是等類。
      • [披尋記]此中四句分別,如文可知。一切有情所得自體,或有中夭,或無中夭。有中夭中,或由自害,或由他害。是故建立自體差別。

[科]有尋有伺等三地:界施設建立:因、緣、果建立

  • [論]復次,云何因、緣、果建立?謂略說有四種:一、由相故;二、由依處故;三、由差別故;四、由建立故。

[科]界施設建立:因、緣、果建立:由相

  • [論]因等相者,謂若由此為先,此為建立,此和合故,彼法生,或得、或成、或辦、或用,說此為彼因。
    • [披尋記]此釋由相建立因、緣、果義,名因等相。於中,由此為先,是其因相此為建立,是其緣相此和合故,是其因、緣同作業相;生、得、成、辦、用,是其果相
      • 由順益義是義,建立義是義,成辦義是義故。如下自釋。
  • [論]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生耶?
    • 答:自種子為先。除種子依,所餘若有色、若無色依及業為建立。助伴、所緣為和合故。隨其所應,欲繫、色繫、無色繫及不繫諸法生
      • [披尋記]此中諸法,謂眼識自性,乃至意自性。此有墮 、非墮攝界地差別,由是說名欲繫、色繫、無色繫及不繫法
        • 如是諸法生時,要自種子為先,此即一切種子阿賴耶識。為顯種子依,故作如是說。
        • 所餘若有色依為建立者,此即五識俱有依;若無色依為建立者,此即諸識等無間依;及業為建立者,此即諸識作業;助伴、所緣,如文可知。
        • 當知此諸法生,約五相應為論。五相應者,如前五識身相應地及意地已說。
  • [論]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得何法耶?
    • 答:聲聞、獨覺、如來種性為先。內分力為建立。外分力為和合故。煩惱離繫,證得涅槃
      • 內分力者,謂如理作意、少欲知足等內分善法,及得人身、生在聖處、諸根無闕、無事業障、於其善處深生淨信,如是等法名內分力。
      • 外分力者,謂諸佛興世、宣說妙法、教法猶存、住正法者隨順而轉、具悲信者以為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分力。
        • [披尋記]遠離外道種種惡見,是名如理作意。由不增益非真實有,亦不損減諸真實有故。如前意地釋。
          • 具足功德,不求他知,是名少欲。於諸資具不屢希求,得已受用,不染 、不愛,是名知足言,等取易養、易滿,乃至賢善諸莊嚴法。如下聲聞地釋。
          • 生人同分,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名得人身。生於中國,不生邊地,於是處所,賢聖、正至、正行、諸善丈夫皆往遊涉,是名生在聖處
          • 性不愚鈍,亦不頑騃,又不瘖瘂,堪能解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乃至廣說支節無減,是名諸根無闕。於五無間隨一業障,不自造作,不教他作,是名無事業障
          • 於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毗奈耶,得淨信心,是名於其善處深生淨信
          • 如是等法,名內分力。生圓滿中,依內攝故。如下修所成地及聲聞地釋。
          • 謂諸如來出現世間,現證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諸佛興世。宣說真實苦 、集、滅、道無量法教,是名宣說妙法
          • 雖佛世尊般涅槃已,而世俗正法猶住未滅,勝義正法未隱 、未斷,是名教法猶存。聖弟子眾如其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是名住正法者隨順而轉
          • 諸有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於彼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隨順淨命資具,是名具悲信者以為施主
          • 如是等法,名外分力。生圓滿中,依外攝故。如下修所成地及聲聞地釋。
  • [論]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成耶?
    • 答:所知勝解、愛樂為先。宗、因、譬喻為建立。不相違眾、善抗論者為和合故。所立義成
      • [披尋記]於所知法自性、差別,決定忍可,是名勝解。又於所知自性、差別,各別攝受自品所許,是名愛樂。此為先因,方能建立所成立義故。所成立義有二差別,如下聞所成地釋。
        • 此顯能成立法有此差別。所謂立宗、因、。聞所成地說有八種能成立法,今於此中略攝為三,故作是說。如下聞所成地別釋其相。
        • 於立論時,現前眾會若無僻執,非不賢正、非不善巧,是名不相違眾。彼敵論者若具辯才,善自 、他宗,勇猛無畏,是名善抗論者。如下聞所成地釋。
  • [論]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辦耶?
    • 答:工巧智為先。隨彼勤劬為建立。工巧業處眾具為和合故。工巧業處辦。復為先。由食住者依止為建立。四食為和合故。受生有情安住充辦
      • [披尋記]工業妙智,名工巧智。工業依處,略有十二,是名工巧業處。如下聞所成地說。
        • 此中受生有情安住充辦,當知受生有二差別,謂已受生及當受生。有情亦有三界差別,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 於三界中,若已受生有情,隨其所應,識執名色,是名安住。若當受生有情,識為愛潤,能取 、能滿當來內身,是名充辦
        • 一切異生補特伽羅,未得厭離對治喜愛,名愛為先。三界有情依食住者,要依眼等六處,六識身轉,是名依止為建立
        • 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隨應攝益、長養諸根大種,是名四食為和合。此中諸義,依下決擇分釋。
  • [論]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用耶?
    • 答:即自種子為先。如此生為建立。即此生緣為和合故。自業諸法作用可知。
      • 何等名為自業作用?謂眼以見為業,如是餘根各自業用應知。又地能持,水能爛,火能燒,風能燥,如是等類,當知外分自業差別。
        • [披尋記]有體諸法,方有作用;作用差別,眾多非一;由是說自種子為先。種子生時,作用方顯,由是說此生為建立自種。遮離自種別無法生,故置言。
          • 自種子要待餘緣之所攝受,方能得生,由是說此生緣為和合。諸法作用各別決定,是名自業諸法作用。無量差別,隨類應知。

[科]界施設建立:因、緣、果建立:由依處

  • [論]因等依處者,謂十五種
    • 一、語,二、領受,三、習氣,四、有潤種子,五、無間滅,六、境界,七、根,八、作用,
    • 九、士用,十、真實見,十一、隨順,十二、差別功能,十三、和合,十四、障礙,十五、無障礙。

[科]界施設建立:因、緣、果建立:由差別

  • [論]因等差別者,謂十因、四緣、五果。
    • 十因者,一、隨說因,二、觀待因,三、牽引因,四、生起因,五、攝受因,六、引發因,七、定異因,八、同事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
    • 四緣者,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
    • 五果者,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離繫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科]界施設建立:因、緣、果建立:由建立

  • [論]因等建立者, 謂
    • 因依處,施設隨說因所以者何?
      • 由於欲界繫法,色、無色界繫法,及不繫法,施設名為先故想轉,想為先故語轉,由語故,隨見、聞、覺、知起諸言說。是故依語依處,施設隨說因。
        • [披尋記]此中諸法,若墮界攝,若非墮攝,施設一一自性差別,是謂為。以此為依,心起搆畫,是名為。由此想故,起能詮聲,是名為
          • 由是故說名為先故想轉,想為先故語轉由語能詮所欲說義,見、聞、覺、知起言說。言說有四,是故名。如前意地釋。
    • 領受因依處,施設觀待因所以者何?
      • 由諸有情
        • 諸有欲求欲繫樂者,彼觀待此,於諸欲具,或為求得、或為積集、或為受用。
        • 諸有欲求色 、無色繫樂者,彼觀待此,於彼諸緣,或為求得、或為受用。
        • 諸有欲求不繫樂者,彼觀待此,於彼諸緣,或為求得、或為受用。
        • 諸有不欲苦者,彼觀待此,於彼生緣、於彼斷緣,或為遠離、或為求得、或為受用。
        • 是故依領受依處,施設觀待因。
          • [披尋記]此中言,謂欲求有情。謂欲繫樂。十身資具,名諸欲具。十身資具,如前意地釋。
            • 於諸欲具未得希得,名為求得。得已慳執,不少喜足,名為積集。得已染愛、耽嗜、饕餮,名為受用
            • 此中言,即前說。於苦生緣,說為遠離;於苦斷緣,說為求得為受用
    • 習氣因依處,施設牽引因所以者何?
      • 由淨、不淨業熏習三界諸行,於愛、不愛趣中牽引愛、不愛自體。復即由此增上力故,外物盛 、衰。是故依諸行淨、不淨業習氣依處,施設牽引因。
    • 有潤種子因依處,施設生起因所以者何?
      • 由欲、色、無色界繫法,各從自種子生。愛名能,種是所。由此所種子故,先所牽引各別自體當得生起
      • 如經言:業為感生因,愛為生起因。是故依有潤種子依處,施設生起因。
    • 無間滅因依處,及依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見因依處,施設攝受因所以者何?
      • 由欲繫諸法無間滅攝受故,境界攝受故,根攝受故,作用攝受故,士用攝受故,彼諸行轉。如欲繫法如是,色 、無色繫法亦爾。或由真實見攝受故,餘不繫法轉。
      • 是故依無間滅、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見依處,施設攝受因。
        • [披尋記]此中言,謂欲繫法。於欲繫中色、非色蘊,名彼諸行。隨其所應,依彼依處方能得生,是故說彼依處攝受因
    • 隨順因依處,施設引發因所以者何?
      • 欲繫善法,能引欲繫諸勝善法。如是欲繫善法,能引色 、無色繫及不繫善法。由隨順彼故。
        • 如欲繫善法,如是色繫善法能引色繫諸勝善法,及無色繫善法、不繫善法。
        • 如色繫善法,如是無色繫善法能引無色繫諸勝善法,及不繫善法。
        • 如無色繫善法,如是不繫善法能引不繫諸勝善法,及能引發無為作證。
      • 不善法能引諸勝不善法。謂欲貪能引瞋、癡、慢、見、疑、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如欲貪,如是瞋、癡、慢、見、疑,隨其所應盡當知。
      • 如是無記法能引善、不善、無記法,如善、不善、無記種子阿賴耶識。
        • 無記法能引無記勝法。如段食能引受生有情令住、令安,勢力增長。由隨順彼故。
      • 是故依隨順依處,施設引發因。
        • [披尋記]阿賴耶識性唯無記,名無記法。彼識中種,有善、不善、無記差別,是故能引善、不善、無記法
    • 差別功能因依處,施設定異因所以者何?
      • 由欲繫諸法自性功能有差別故,能生種種自性功能。如欲繫法,如是色 、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是故依差別功能依處,施設定異因。
    • 和合因依處,施設同事因所以者何?
      • 要由獲得自生和合故,欲繫法生。如欲繫法,如是色、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和合,如是得、成、辦、用和合亦爾。是故依和合依處,施設同事因。
    • 障礙因依處,施設相違因所以者何?
      • 由欲繫法將得生,若障礙現前便不得生。如欲繫法,如是色 、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如是得、成、辦、用亦爾。是故依障礙依處,施設相違因。
    • 無障礙因依處,施設不相違因所以者何?
      • 由欲繫法將得生,若無障礙現前,爾時便生。如欲繫法,如是色 、無色繫及不繫法亦爾。如生,如是得、成、辦、用亦爾。是故依無障礙依處,施設不相違因。
  • [論]復次,依種子緣依處,施設因緣
    • 無間滅緣依處,施設等無間緣
    • 境界緣依處,施設所緣緣
    • 所餘緣依處,施設增上緣
  • [論]復次 ,依習氣、隨順因緣依處,施設異熟果等流果
    • 真實見因緣依處,施設離繫果
    • 士用因緣依處,施設士用果
    • 所餘因緣依處,施設增上果
      • [披尋記]習氣依處為牽引因,即種子緣所依;隨順依處為引發因,即增上緣所依;是名習氣、隨順因緣依處。依牽引因及種子緣,施設異熟果。依引發因及增上緣,施設等流果
        • 此中因緣,謂攝受因及增上緣。如是因緣依真實見,名真實見因緣依處
        • 依士用因緣依處施設士用果者:此中因緣,如前真實見因緣依處釋。
  • [論]復次,順益義是義,建立義是義,成辦義是義。
  • [論]建立因五種相:一、能生因,二、方便因,三、俱有因,四、無間滅因,五、久遠滅因。
    • 能生因者,謂生起因。
    • 方便因者,謂所餘因。
    • 俱有因者,謂攝受因一分。如眼於眼識,如是耳等於所餘識。
    • 無間滅因者,謂生起因。
    • 久遠滅因者,謂牽引因。
      • [披尋記]於前自體無間滅已,後之自體無間得生。於爾所時,愛所潤種為新生因,是名無間滅因
        • 淨、不淨業既造作已,雖久遠滅,然有彼種而不捨離,依自相續而得生起,是名久遠滅因
        • 又緣起支次第相望,皆有無間滅及久遠滅二種緣義,如下當說。
    • 建立因五種相:一、可愛因,二、不可愛因,三、增長因,四、流轉因,五、還滅因。
    • 建立因七種相。謂無常法是因,無有常法能為法因。謂或為因,或為因,或為成立因,或為成辦因,或為作用因。
      • 又雖無常法為無常法因,然與他性為因,亦與後自性為因。非即此剎那。
      • 又雖與他性為因,及與後自性為因,然已生未滅方能為因,非未生已滅。
      • 又雖已生未滅 ,然得餘緣方能為因,非不得餘緣 。
      • 又雖得餘緣,然成變異方能為因,非未成變異。
      • 又雖成變異,必與功能相應方能為因,非失功能。
      • 又雖與功能相應,然必相稱相順方能為因,非不相稱相順。
      • 由如是七種相,隨其所應,諸因建立應知。
        • [披尋記]若法有生滅,是名無常法;若法無生滅,是即名常法。由無常法有生滅故,業用可得,故能為因。常法不爾,故說非因。此中為因說有五種,十因差別隨應當知。
          • 種生現行,名與他性為因;果望於因,性非是一,故名為他。種生自種,名與自性為因;種望於種,因性是一,故名為自若與他性為因,當知同一剎那;若與自性為因,當知非一剎那。為顯此義,故說言。種安住位,因性隨轉,恆相續故。
          • 已生未滅相是現在,未生相是未來,已滅相是過去。如前意地已說。今應準釋。
          • 謂彼彼行生緣現前,彼彼行因生彼彼行,非不待緣諸行得生。由是道理,諸行雖有各別生因,而無俱時頓生起過。如下決擇分說。
          • 然成變異等者:種若成熟,是名變異。生緣攝受,異前相故。
          • 諸法種子若被損伏及與永害,名失功能。如穀 、麥種安置空迥,或於乾器,雖不生芽,非不種子;若火所損,爾時畢竟不成種子。諸法種子功能相應及失功能,應如是知。
          • 若無障礙現前,及與隨順引發,是名相稱 、相順。如前隨順因依處及無障礙因依處釋。

[科]相施設建立

  • [論]復次 ,云何相施設建立?嗢柁南曰:體、所緣、行相,等起與差別,決擇及流轉,略辯相應知 。
    • 應知此相略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轉。
    • 尋伺體性者,謂不深推度所緣,為體性。若推度所緣,為體性應知。
    • 尋伺所緣者,謂依名身、句身、文身,為所緣。
    • 尋伺行相者,謂即於此所緣,尋求行相,是;即於此所緣,伺察行相,是
    • 尋伺等起者,謂發起語言。
    • 尋伺差別者,有七種差別。謂有相、無相,乃至不染汙,如前說。
    • 尋伺決擇者,若尋伺即分別耶?設分別即尋伺耶?謂諸尋伺必是分別,或有分別非尋伺。謂望出世智,所餘一切三界心 、心法皆是分別,而非尋伺。
    • 尋伺流轉者, 若那落迦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轉耶?
      • 如那落迦,如是傍生、餓鬼、人、欲界天、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轉耶?
      • 那落迦尋伺,唯是慼行,觸非愛境,引發於苦,與憂相應,常求脫苦,嬈心業轉。
      • 如那落迦尋伺一向受苦,餓鬼尋伺亦爾。
      • 傍生、人趣、大力餓鬼所有尋伺,多分慼行,少分欣行;多分觸非愛境,少分觸可愛境;多分引苦,少分引樂;多分憂相應,少分喜相應;多分求脫苦,少分求遇樂;嬈心業轉。
      • 欲界諸天所有尋伺,多分欣行,少分慼行;多分觸可愛境,少分觸非愛境;多分引樂,少分引苦;多分喜相應,少分憂相應;多分求遇樂,少分求脫苦;嬈心業轉。
      • 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一向欣行,一向觸內可愛境界,一向引樂,一向喜相應,唯求不離樂,不嬈心業轉。
        • [披尋記]當知尋、伺慧、思為性,猶如諸見。若慧依止意言而生,於所緣境慞惶推究,雖慧為性,而名尋、伺。如下決擇分說。
          • 今於此中復更分別。唯令心造作,遍行為性,不深推度所緣能簡擇諸法,觀察境生,故深推度所緣。依此建立尋伺體性差別。
          • 共知增語,是謂名身;名字圓滿,是謂句身;二所依字,是謂文身。攝釋分中別釋其相。
          • 此三為依,能顯於義,是名尋伺所緣。當知是所依,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故。亦如攝釋分說。
          • 於諸境界遽務推求,依止意言麤慧名;即於此境不甚遽務,而隨究察,依止意言細慧名。如下決擇分說。
          • 依此當知,尋求行相,麤慧為體;伺察行相,細慧為體。此所緣境,即謂意言,以是一切所知境界故。
          • [論,卷第01]意識勝作業:分別所緣云何分別所緣?由七種分別,謂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汙分別、不染汙分別。
          • 此中所餘,謂於一切心 、心法中,除出世智及與尋伺,諸所餘法是名所餘
            • 由出世智無分別故,望此說餘一切三界心 、心法皆是分別。又除尋伺,說餘一切三界心、心法皆非尋伺。由是當知,此所餘言應通二種。
          • 欲貪分別擾惱於心,名嬈心業。下從那落迦,上至欲界天,皆有此業轉。初靜慮地天離欲界貪故,嬈心業不轉。

[科]如理作意施設建立

  • [論]復次 ,云何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柁南曰:依處及與事,求、受用、正行,二菩提資糧,到彼岸方便 。
    • 應知建立略有八相。謂由依處故、事故、求故、受用故、正行故、聲聞乘資糧方便故、獨覺乘資糧方便故、波羅蜜多引發方便故。
    •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依處者,謂有六種依處:一、決定時,二、止息時,三、作業時,四、世間離欲時,五、出世離欲時,六、攝益有情時。
    •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事者,謂八種事 :
      • 一、施所成福作用事,二、戒所成福作用事,三、修所成福作用事,四、聞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餘修所成事,七、揀擇所成事,八、攝益有情所成事。
    •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求者,謂如有一,以法及不凶險追求財物,不以非法及凶險 。
    •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受用者,謂如即彼追求財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縛、不悶、不著,亦不堅執,深見過患,了知出離而受用之。
    •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正行者,謂如有一,了知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家長等,恭敬供養,利益承事。於今世、後世所作罪中,見大怖畏;行施 、作福,受齋、持戒。
    • 聲聞乘資糧方便者,聲聞地中我當廣說。
    • 獨覺乘資糧方便者,獨覺地中我當廣說。
    • 波羅蜜多引發方便者,菩薩地中我當廣說。
      • [披尋記]如理作意尋伺起時,諸善心法更互相應,由是說有六種依處。
        • [論,卷第55]分別四無色蘊:善性建立
          • 問:善法依處有幾種?答:略說有六:一、決定時,二、止息時,三、作業時,四、世間清淨時,五、出世清淨時,六、攝受眾生時。
          • 問:如是諸法互相應義,云何應知?答:於決定時,有信相應。止息雜染時,有慚與愧,顧自、他故。善品業轉時,有無貪、無瞋、無癡、精進。...
          • 問:善根生時,依幾種事而得生耶?答:若略說依八種事:一、施所成福業事,二、戒所成福業事,三、修所成福業事,四、聞所成事,...
        • 此中尋伺,隨義應知。
        • 此中八事,當知初三,福事所攝。若依靜慮修習慈等四種無量,名修所成福作用事
          • 次三,智事所攝。若依靜慮修習蘊等善巧,名餘修所成事。此智攝故,望前福攝,說之為。義如菩薩地說。
          • 次一,出世道攝;擇滅煩惱證得轉依,故名揀擇所成事
          • 後一,大悲所攝;頓普攝受一切有情能作義利,故名攝益有情所成事
        • 以法及不凶險追求財物等者:謂以種種策勵、劬勞、勤苦追求財物,而無追求種類過患。所謂能壞親愛所作過患,乃至能起惡行所作過患。如下聲聞地釋。
          • 與此相違,是名非法及與凶險。由非善義是非法義,及有罪義是凶險義故。
        • 樂著受用,是名為。得已不捨,是名為。愛味相應,是名為。等起煩惱,是名為。不觀得失,是名為
          • 愛樂受用,無所顧惜,是名為。起邪分別,見是功德,是名堅執。如是諸義,皆貪差別。如下攝異門分釋。
          • 與此相違,名不染等。
        • 謂於父母,了知是有恩者;及於沙門、婆羅門、家長,了知是尊勝者。言,等取作義利者、作所作者。如下菩薩地說。
          • 若修惠施,是名行施。若作福業,是名作福。若受齋法,是名受齋,如近住律儀是。受戒無犯,是名持戒

[科]如理作意施設建立:施、戒、修相

  • [論]復次,施主:一、有欲樂,二、無偏黨,三、除匱乏,四、具正智。
    • 具尸羅者亦有四相:一、有欲樂,二、結橋梁,三、不現行,四、具正智。
    • 成就修者亦有四相:一、欲解清淨,二、引攝清淨,三、勝解定清淨,四、智清淨。
    • 受施者六種:一、受學受施,二、活命受施,三、貧匱受施,四、棄捨受施,五、羈遊受施,六、耽著受施。
      • [披尋記]施主有四種相等者:歡喜行施,名有欲樂。不向背施,名無偏黨。施資生具,名除匱乏。不執取施,名具正智
        • 具尸羅者亦有四相等者:常樂遠離惡不善法,名有欲樂。尸羅為依,渡越惡法,名結橋梁。不由失念毀犯淨戒,名不現行。由正了知,不起毀犯,名具正智
        • 了知下地諸欲過患,樂欲出離,是名欲解清淨。引攝上地喜、樂及捨,是名引攝清淨
          • 修習勝解,思惟止行,令於所緣明淨而轉,名勝解定清淨。即於所緣修習觀行,後後勝解展轉明淨,乃至現觀所知境事,名智清淨
        • 為求勝智而受法施,是名受學受施。為當存養而受財施,是名活命受施。為除匱乏受資具施,是名貧匱受施
          • 若彼物主於諸眾生隨欲而與,是名棄捨,彼受施者即以棄捨而為受用,是名棄捨受施。若為羈遊,求止憩處而受其施,是名羈遊受施。若於施物耽著受用,是名耽著受施

[科]如理作意施設建立:損惱、攝益

  • [論]復有八種損惱:一、饑損惱,二、渴損惱,三、麤食損惱,四、疲倦損惱,五、寒損惱,六、熱損惱,七、無覆障損惱,八、有覆障損惱。
    • 復有六種損惱:一、俱生,二、所欲匱乏,三、逼切,四、時變異,五、流漏,六、事業休廢。
      • [披尋記]無屋宇等,名無覆障。若無光明,名有覆障
        • 復有六種損惱等者:此之六種即前八種。若六、若八,平等、平等。
        • 於六種中,第一俱生,攝前饑、渴二損惱。第四時變異,攝前寒、熱二損惱。餘隨次第應知。
          • 麤食故,有所欲匱乏損惱;由疲倦故,有逼切損惱;由無覆障故,有流漏損惱;由有覆障故,有事業休廢損惱。
  • [論]復有六種攝益:一、任持攝益,二、勇健無損攝益,三、覆護攝益,四、塗香攝益,五、衣服攝益,六、共住攝益。
    • 復有四種非善友相:一、不捨怨心,二、引彼不愛,三、遮彼所愛,四、引非所宜。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四善友相
    • 復有三種引攝:一、引攝資生具,二、引攝有喜樂,三、引攝離喜樂。
    • 復有四種隨轉供事:一、隨轉供事非知舊者,二、隨轉供事諸親友者,三、隨轉供事所尊重者,四、隨轉供事具福慧者。由此四種隨轉供事,依止四處,獲得五果應知。
      • 何等四處?一、無攝受處,二、無侵惱處,三、應供養處,四、同分隨轉處。
      • 依此四處,能感五果:一、感大財富,二、名稱普聞,三、離諸煩惱,四、證得涅槃,五、或往善趣。
        • [披尋記]令離損惱,是名攝益
          • 若由飲食令諸有情遠離饑、渴損惱,是名任持攝益。若所食物既受用已,令能長養諸根安樂,遠離麤食損惱,是名勇健無損攝益
            • 若由屋宇令諸有情遠離無覆障損惱,是名覆護攝益。若令有情離熱損惱,是名塗香攝益。離寒損惱,是名衣服攝益
            • 由法光明,同受用法,令離有覆障損惱,是名共住攝益
          • 不忍他苦,發生憤恚,不捨隨眠,流注恆續,是名不捨怨心。不護他心,令生憂苦,是名引彼不愛
            • 不隨彼轉令生喜樂,是名遮彼所愛。樂著戲論,能引無義,是名引非所宜
          • 如法追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與眾同用,是名引攝資生具。善能教授 、教誡,令證瑜伽作意止觀,隨其所應,當知引攝有喜、樂離喜 、樂
            • 謂初二靜慮名有喜 、樂,第三靜慮名離喜、樂。或前三靜慮有喜,名有喜 、樂;第四靜慮以上諸定離喜,名離喜 、樂
          • 非知舊不為自所攝受故,名無攝受處

[科]如理作意施設建立:聰慧相

  • [論]聰慧者有三種聰慧相:一、於善受行,二、於善決定,三、於善堅固。
    • 復有三相:一、受學增上戒,二、受學增上心,三、受學增上慧。
      • [披尋記]由聞慧故,聞正法已,信受奉行,是名於善受行。由思慧故,於所聞法清淨思惟、籌量、觀察,是名於善決定。由修慧故,於所聞 、思住念正知,是名於善堅固
        • 一切諸學,三學所攝。謂戒、心、慧。由所趣義及最勝義,名為增上。如下聲聞地釋。
        • 思所成地引伽他言:
          • 最先離惡作,最後樂成滿,初學是為初,於此學聰叡。
          • 由此智修淨,淨生樂成滿,諸學是為中,於此學聰叡。
          • 從此心解脫,永滅諸戲論,諸學是為尊,於此學聰叡。
        • 依此當知三聰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