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Apr. 15, 2023


瑜伽師地論卷第13

相關資源:

[論]本地分中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

[科]有心、無心二地:

  • [論]已說非三摩呬多地。云何有心地?云何無心地?
    • 謂此二地,俱由五門應知其相:一、地施設建立門,二、心亂不亂建立門,三、生不生建立門,四、分位建立門,五、第一義建立門。
    • 地施設建立者,
      • 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
      • 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并無想生及滅盡定,所餘一向是有心地
      • 若無想定、若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
    • 心亂不亂建立者,
      • 謂四顛倒顛倒其心,名為亂心。若四顛倒不顛倒心,名不亂心。
      • 此中亂心,亦名無心,性失壞故。如世間見心狂亂者,便言此人是無心人,由狂亂心失本性故。
      • 於此門中,諸倒亂心,名無心地。若不亂心,名有心地
        • [披尋記]謂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不淨淨倒,於無我我倒,名四顛倒應知。
    • 生不生建立者,
      • 八因緣故,其心或生,或復不生。
      • 謂根破壞故、境不現前故、闕作意故、未得故、相違故、已斷故、已滅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 由此相違諸因緣故,心乃得生。
      • 此中若具生因緣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緣故,心則不生,名無心地
        • [論,卷第01][科]前五識隨意識轉與 三心的關係[論,卷第03][科]眼等識生緣差別 。
        • [論,卷第52][科]得獲成就 。
        • [披尋記]相違者,謂為他緣之所障礙,由依障礙因依處,施設相違因故。
          • 已斷者,謂伏斷現行。
          • 已滅者,謂永害彼種。
          • 已生者,謂生已謝滅。
          • 由是八因緣故,心不得生
    • 分位建立者,
      • 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
      • 何等為六?謂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
        • [披尋記]謂於極重睡眠、極重悶絕位中,前六轉識皆不現行,是故名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
    • 第一義建立者,
      • 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
      • 所餘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於第一義非無心地

[論]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一

[科]聞所成地

  • [論]已說有心、無心地。云何聞所成地?
    • 謂若略說,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無量差別,覺慧為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
    • 又於依止名身、句身、文身義中,無倒解了。
    • 如是名為聞所成地。
      • [披尋記]共知增語,是謂名身;能令種種共所了知故。
        • 名字圓滿,是謂句身;攝受諸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
        • 名、句所依,是謂文身,亦名字身;隨顯名、句,名為文故。
        • 由是三種有多差別,攝釋分中別釋其相。
        • 堪能解了諸所說義,名有覺慧
        • 由此為先,屬耳而聽,了知音韻差別,是名聽聞
        • 又復領解文句差別,是名領受
        • 於此文句諷誦溫習,是名讀誦
        • 思惟修習,明記不忘,是名憶念
      • [論,卷第81]云何為體?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二、。文是所依,義是能依。
        • 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
      • [披尋記]由是當知,依文釋義,方能無倒解了,以彼文、義互相隨順,無有乖違故。

[科]五明處

  • [論]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