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品第三之
一
[科]出離地
[論]如是已說趣入地。云何出離地?嗢柁南曰:
若(1)世間離欲、如是(2)出世間、及(3)此二資糧,是名出離地。
[論]謂若(1)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若(2)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若(3)此二道所有資糧,總略為一,名出離地。
- [論](1)云何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於下欲界觀為麤相,於初靜慮離生喜樂若定、若生觀為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於欲界而得離欲,亦能證入最初靜慮。如是復於初靜慮上,漸次如應,一切下地觀為麤相,一切上地觀為靜相。彼由多住如是觀時,便於乃至無所有處而得離欲,亦能證入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名為由世間道而趣離欲。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 [釋]云何麤性?謂麤性有二:一、體麤性。二、數麤性。體麤性者,謂欲界望初靜慮,雖皆具五蘊,而欲界中過患深重、苦住增上,最為鄙劣甚可厭惡,是故說彼為體麤性。初靜慮中則不如是,極靜極妙,是故說彼為體靜性。…以要言之,有過患義是麤性義。若彼彼地中過患增多,即由如是過患增多性故,名為麤性。若彼彼地中過患減少,即由如是過患減少性故,名為靜性(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27?)。
- [釋]離欲界欲生喜樂若得色界初禪定、若生色界初禪天(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2)云何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謂如有一,親近善士,於聖法中已成聰慧,於聖法中已得調順。於苦聖諦如實知苦,於集聖諦如實知集,於滅聖諦如實知滅,於道聖諦如實知道。既得成就有學智見,從此已後漸修聖道,遍於三界見、修所斷一切法中,自能離繫、自得解脫,如是便能超過三界。如是名為由出世道而趣離欲。
- [釋]此中聖法,謂出世道,由性無漏,故得聖名。即於是中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是名已成聰慧。又於色等十相取過患想,心不流散,是名已得調順(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3)云何名為二道資糧?嗢柁南曰:
自他圓滿、善法欲、戒根律儀、食知量、覺寤、正知住、善友、聞思無障、捨、莊嚴。
- [論]謂(a)若自圓滿、(b)若他圓滿、(c)若善法欲、(d)若戒律儀、(e)若根律儀、(f)若於食知量、(g)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h)若正知而住、(i)若善友性、(j)若聞正法、(k)若思正法、(l)若無障礙、(m)若修惠捨、(n)若沙門莊嚴,如是等法,是名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當知此中,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此三如前(卷21)修集種子諸劣緣中,已辯其相。
[科]戒律儀
[論]云何戒律儀?嗢柁南曰:
戒律儀當知,(1)辯三、(2)虧、滿十、(3)六異門、(4)三淨、(5)勝功德十種。
[科]戒律儀/廣辯六種
[論]戒律儀者,謂如有一,安住具戒,廣說乃至受學學處。
- [釋]廣說:善能守護別解律儀、軌則圓滿、所行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 [論]云何名為安住具戒?謂於所受學所有學處,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闕,無穿。如是名為安住具戒。
- [釋]具離殺生、不與取、欲邪行三不善業,是名不虧身業。具離虛妄語、離間語、麤惡語、綺語四不善業,是名不虧語業。此釋具戒應知。由十因緣尸羅圓滿,是名無闕。十因緣者,如下自釋。不數毀犯,犯已還淨,是名無穿。此釋安住應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云何名為善能守護別解律儀?謂能守護七眾所受別解律儀。即此律儀,眾差別故,成多律儀。今此義中,唯依苾芻律儀處說善能守護別解律儀。
- [釋]今此義中舉其最勝,是故唯依苾芻律儀處說(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云何名為軌則圓滿?謂如有一,或於威儀路,或於所作事,或於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 [論]云何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謂如有一,於所應行、於如所行,即於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於所行,於其所住、所坐、所臥,當知亦爾。如是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 [論]云何名為於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謂如有一,於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若楊枝事、若入聚落行乞食事、若受用事、若盪鉢事、若安置事、若洗足事、若為敷設臥具等事。即此略說衣事、鉢事,復有所餘如是等類諸所應作,名所作事。如其所應,於所應作、於如所作,即於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是名為於所作事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 [論]云何名為於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謂於種種善品加行,若於正法受持讀誦;若於尊長修和敬業,參覲承事;若於病者起慈悲心,殷重供侍;若於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轉與欲;若於正法請問聽受,翹勤無惰;於諸有智同梵行者,盡其身力而修敬事;於他善品常勤讚勵;常樂為他宣說正法;入於靜室,結加趺坐,繫念思惟。如是等類,諸餘無量所修善法,皆說名為善品加行。
彼於如是隨所宣說善品加行,如其所應,於所應作、於如所作,即於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是名為於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
- [釋]若舉羯磨,若擯羯磨,是名如法宣白加行。於爾所時,以饒益心,不以衰損;以柔軟語,不以麤獷;以善友意,不以憎恚,是名住慈悲心,展轉與欲(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若於如是所說行相軌則差別悉皆具足,應知說名軌則圓滿。
- [論]云何名為所行圓滿?謂諸苾芻,略有五種非所行處。何等為五?一、唱令家,二、婬女家,三、酤酒家,四、國王家,五、旃荼羅、羯恥那家。若於如是如來所制非所行處,能善遠離;於餘無罪所有行處,知時而行。如是名為所行圓滿。
- [釋]唱令家者,謂屠羊等。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極重罪,多造惡業,殺害羊等故(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16?)。旃茶羅:以屠殺為職業的人;羯恥那:特別殺狗的人(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云何名為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 [論]謂於諸小、隨小學處,若有所犯,可令還淨,名微小罪。於諸學處現行毀犯,說名為罪;既毀犯已,少用功力而得還淨,說名微小。由是因緣,名微小罪。
- [論]云何於中見大怖畏?謂作是觀:
- [論]勿我由此毀犯因緣,無復堪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
- [釋]最初能得先所未得預流果故,當知是名未得為得。即此為依,復能契會上學果故,當知是名未會為會。即此為依,復能證得阿羅漢果,於諸惑斷能作證故,當知是名未證為證(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86?)。此說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三種差別準義應知。彼說契會,此名為觸,名別義同(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勿我由此近諸惡趣,往諸惡趣。或當自責,或為大師、諸天、有智同梵行者以法呵責。
- [論]勿我由此遍諸方維惡名、惡稱、惡聲、惡頌遐邇流布。
- [論]彼於如是現法、當來毀犯因生諸非愛果,見大怖畏。
- [論]由是因緣,於小、隨小所有學處,命難因緣亦不故犯。或時、或處失念而犯,尋便速疾如法發露,令得還淨。如是名為於微小罪見大怖畏。
- [論]云何名為受學學處?
- [論]謂於先受別解脫戒,白四羯磨受具戒時,從戒師所,得聞少分學處體性;復從親教、軌範師處,得聞所餘別解脫經;總、略宣說過於二百五十學處,皆自誓言:一切當學。復從所餘恆言議者、同言議者、常交往者、有親愛者聞所學處;復於半月常所宣說別解脫經聞所學處,一切自誓:皆當修學。以於一切所應學處皆受學故,說名獲得別解律儀。
- [釋]這個羯磨阿闍黎,他一白三羯磨(一白是一、三羯磨是三,加起來就是四),叫白四羯磨。受戒當時有三師、七證一共十個人,其一羯磨先向大眾報告叫做一白,三羯磨就是徵求他們的同意,為這個人受戒。恆言議者:常常講戒的律師(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從此以後,於諸學處,若已善巧,便能無犯。設有所犯,尋如法悔。若諸學處未得善巧、未能曉悟,由先自誓願受持故,得於今時求受善巧,欲求曉悟。於如前說諸所學處,從親教師或軌範師,如先請問。既得善巧及曉悟已,隨所教誨無增、無減,復能受學。又於尊重及等尊重所說學處,若文、若義能無倒受。
- [釋]聞、思所成作意相應,名已善巧。於諸學處能曉悟故(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如是名為受學學處。
[科]戒律儀/戒蘊略義三相
[論]如是廣辯戒律儀已。云何應知此中略義?謂於是中,世尊顯示戒蘊略義有三種相:一者、無失壞相,二者、自性相,三者、自性功德相。此復云何?
- [論]謂若說言:安住具戒。由此顯示尸羅律儀無失壞相。
- [論]若復說言:能善守護別解律儀。由此顯示尸羅律儀自性相。
- [論]若復說言: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他增上自性功德相。所以者何?由他觀見如是軌則、所行圓滿,未信者信,信者增長。由是發生清淨信處,心無厭惡,言不譏毀。若異於此具足尸羅軌則、所行皆圓滿者,觀他增上所有功德勝利,應無。與此相違過失,應有。
- [論]若復說言: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自性功德相。所以者何?雖由如是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獲得如前觀他增上功德勝利。然由毀犯淨戒因緣,當生惡趣;或無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廣說。若能於彼微小罪中見大怖畏,於先所受上品學處能正修學。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當生善趣;亦有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廣說。由是因緣,說此名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功德勝利。
- [釋]廣說:觸所未觸、證所未證(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22)。於罪聚中他勝罪聚,是上品罪。此即受具戒時,從戒師所聽聞少分學處體性,是故說此名先所受(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科]戒律儀/略顯三種戒性
[論]復有異門。謂佛世尊此中略顯三種戒性:一、受持戒性,二、出離戒性,三、修習戒性。
- [論]謂若說言:安住具戒。由此顯示受持戒性。
- [論]若復說言:能善守護別解律儀。由此顯示出離戒性。所以者何?別解律儀所攝淨戒,當知說名增上戒學。即依如是增上戒學,修增上心、增上慧學;由此能得一切苦盡,究竟出離。如是出離,用增上戒以為前行所依止處,是故說此別解律儀名出離戒性。
- [論]若復說言:軌則、所行皆悉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由此顯示修習戒性。所以者何?若由如是所說諸相別解律儀,修習淨戒,名善修習、極善修習。
- [釋]此中諸相,謂即軌則、所行皆悉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應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論]如是一種尸羅律儀現前宣說,當知六種。
[科]戒律儀/虧損、圓滿十因緣
[論]又即如是尸羅律儀,由十因緣,當知虧損;即此相違十因緣故,當知圓滿。
- [論]云何十種虧損因緣?一者、最初惡受尸羅律儀,二者、太極沈下,三者、太極浮散,四者、放逸懈怠所攝,五者、發起邪願,六者、軌則虧損所攝,七者、淨命虧損所攝,八者、墮在二邊,九者、不能出離,十者、所受失壞。
- [論]云何名為最初惡受尸羅律儀?謂如有一,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為狂賊之所逼迫、或為債主之所逼迫、或為怖畏之所逼迫、或不活畏之所逼迫而求出家。不為沙門性、不為婆羅門性、不為自調伏、不為自寂靜、不為自涅槃而求出家。如是名為最初惡受尸羅律儀。
- [論]云何名為太極沈下?謂如有一,性無羞恥,惡作羸劣,為性慢緩,於諸學處所作慢緩。如是名為太極沈下。
- [釋]性無慚愧,名無羞恥。由是因緣,若有所犯,不顧自、他而生憂悔,是名惡作羸劣。性不翹勤,是名慢緩。由是因緣,若有所犯,不能如法速疾悔除,是名於諸學處所作慢緩(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云何名為太極浮散?謂如有一,堅執惡取,非處惡作,於不應作諸惡作中浪作惡作;非處於他起輕懱心、或惱害心,於其非處彊生曉悟。如是名為太極浮散。
- [釋]謂若見取、若戒禁取是名惡取,即於彼取執為最勝能得清淨,是名堅執惡取。於非所犯妄執為犯、不如正理而生憂悔,是名非處惡作。由是因緣悔不應悔,是名於不應作諸惡作中浪作惡作。又或於他起輕懱心、或惱害心,理有相違,故名非處。於不成犯謂彼成犯,是名於非處強生曉悟(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云何放逸懈怠所攝?謂如有一,由過去世毀犯所犯;於此毀犯,由失念故,一類不能如法還淨。如由過去,由未來世、由現在世當知亦爾。謂毀犯所犯;於此毀犯,由失念故,一類不能如法還淨。又非先時,於所毀犯發起猛利無犯樂欲。謂我定當如如所行、如如所住,如是如是行於所行、如是如是住於所住(卷24),於所毀犯終不毀犯。由是因緣,隨所行、住,如是如是毀犯所犯。由此成就前際俱行、後際俱行、中際俱行、先時所作及俱隨行所有放逸。又自執取睡眠為樂、偃臥為樂、脅臥為樂;性不翹勤;為性懶惰;不具起發;於諸有智同梵行者,不能時時覲問供事。是名放逸懈怠所攝。
- [釋]於五罪聚隨有所犯,是名毀犯所犯。菩薩地說: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有力於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羅,發露悔滅。又說:應如發露除惡作法,先當稱述所犯事名,應作是說:長老專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違越菩薩毗奈耶法,如所稱事犯惡作罪(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41?)。此中如法還淨,應如是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不具起發:謂於一切善品加行,由無猛利樂欲,不能圓滿起發故(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云何名為發起邪願?謂如有一,依止邪願修行梵行。言我所有若戒、若禁,若常精勤、若修梵行,當得生天,或餘天處。或復愛樂利養恭敬,而修梵行。謂因此故,從他希求利養恭敬;即於如是利養恭敬,深生染著。如是名為發起邪願。
- [論]云何軌則虧損所攝?謂如有一,於威儀路、或所作事、或諸善品加行處所所有軌則,不順世間,違越世間;不順毗奈耶,違越毗奈耶。準前廣說(卷22)。是名軌則虧損所攝。
- [論]云何淨命虧損所攝?謂如有一,為性大欲,不知喜足,難養、難滿。常以非法追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不以正法。
- [釋]謂欲令他知己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是名為性大欲。不於隨一衣服、飲食、臥具等事便生歡喜,不生知足,是名不知喜足。不能獨一自得怡養,又復追求餘長財寶,是名難養。若得微少,或得麤敝,難自支持,是名難滿。此中非法,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種種狀相應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1)又為貪求種種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具因緣,方便顯己有勝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所謂承事,供給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 [釋]此中顯示,依矯詐相而有追求,方便示現離欲者相。謂於一時身業安住,威儀進止無有躁擾,於一威儀能經時久,不多驚懼,終不數數易脫威儀,是名矯詐構集非常威儀。謂如前說,威儀進止無有躁擾,是名諸根無掉。身業安住,是名諸根無動。於一威儀能經時久,不多驚懼,終不數數易脫威儀,是名諸根寂靜(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2)又多凶悖、彊口、矯傲、修飾其名、執恃種姓。或求多聞,或任持法,為利養故,亦復為他宣說正法。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自宣說己實有德,或少增益。
- [釋]不觀待義,安立假名,謂是阿羅漢等,是謂修飾其名。謂生婆羅門家是最勝種類,所餘剎帝利等是下劣種類,是名執恃種姓。此中顯示邪妄語相應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彊口:
強詞奪理(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3)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資具。或為求多,或求精妙,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為令淨信長者、居士 、婆羅門等知其衣服有所匱乏,殷重承事,給施眾多上妙衣服。如為衣服,為餘隨一沙門資生眾具亦爾。
- [論](4)或於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如其所欲不得稱遂,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即便彊逼、研磨麤語,而苦求索。
- [論](5)或彼財物無所闕乏,得下劣時,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財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又極貧匱,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
- [釋]方汝:向你相較(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彼由如是(1)或依矯詐、(2)或邪妄語、(3)或假現相、(4)或苦研逼、(5)或利求利種種狀相,而從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由非法故,說名邪命。如是名為尸羅淨命虧損所攝。
- [論]云何名為墮在二邊?
- [論]謂如有一,耽著受用極樂行邊,從他所得或法、非法所有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愛玩受用,不觀過患、不知出離。是名一邊。
- [論]復有一類,好求受用自苦行邊,以無量門而自煎迫,受極苦楚。謂依棘刺、或依灰坌、或依木杵、或依木板、或狐蹲住、或狐蹲坐修斷瑜伽。或復事火,謂乃至三承事於火。或復升水,謂乃至三升上其水。或一足住,隨日而轉。或復所餘。如是等類修自苦行,是第二邊。
- [釋]在水中著柱始終一手執一柱一腳踏一柱一日三度,昇柱觀日隨日而轉(遁倫法師,瑜伽論記
,卷6)。
- [論]如是名為墮在二邊。
- [論]云何名為不能出離?謂如有一,或戒、或禁由見執取。謂我因此若戒、若禁,當得清淨、解脫、出離。一切外道所有禁、戒,雖善防護、雖善清淨,如其清淨,不名出離。如是名為不能出離。
- [論]云何名為所受失壞?謂如有一,都無羞恥,不顧沙門,毀犯淨戒,習諸惡法。內懷腐敗,外現貞實,猶如淨水所生蝸牛、螺音狗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如是名為所受失壞。
- [釋]又惡法者,謂極猛利無慚、無愧,不信佛等毀謗賢聖,邪見相應故。或復種種惡法現行故。又有貪欲瞋恚心等,乃至廣說。當知此中內朽敗者,外持沙門相故,內無沙門法故。猶如大木外皮堅妙,內被蟲食虛無有實。(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86?)。
- [論]略由如是十種因緣,名戒虧損。世尊或說尸羅虧損,或時復說尸羅艱難。當知於彼諸因緣中,由二因緣,謂不能出離,及所受失壞。由餘因緣,當知唯說尸羅虧損。
- [釋]由二因緣(不能出離,所受失壞),通說尸羅虧損及與艱難(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與此安立黑品因緣相違白品所有因緣,當知說名尸羅圓滿、尸羅清淨。
[科]戒律儀/六異門
- [論]有處世尊宣說尸羅名為根本。如伽他說:
若善住根本,其心便寂靜,因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
- [釋]謂因聖見相應、惡見不相應故,後證無作究竟涅槃,名心寂靜應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有處世尊宣說尸羅名莊嚴具。如伽他說:
苾芻、苾芻尼,戒莊嚴圓滿,於不善能捨,於善能修習。
- [論]有處世尊宣說尸羅名為塗香。如伽他說:
苾芻、苾芻尼,戒塗香圓滿,於不善能捨,於善能修習。
- [論]有處世尊宣說尸羅名為熏香。如伽他說:
阿難:有香類,順風善能熏,逆風亦能熏,順、逆熏亦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