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26
相關資源:
[論]本地分中聲聞地第二瑜伽處之一
[科]品類建立
- [論]問:於如前所舉、所開示出離地中,
- 有幾品類補特伽羅能證出離?云何建立補特伽羅?云何所緣?云何教授?云何學?云何隨順學法?
- 云何瑜伽壞?云何瑜伽?云何作意?云何瑜伽師所作?幾種瑜伽師?云何瑜伽修?云何修果?
- 幾種補特伽羅異門?幾種補特伽羅?幾種建立補特伽羅因緣?有幾種魔?幾種魔事?云何發趣空無有果?
- [論]嗢柁南曰:
- 諸補特伽羅,建立、所緣、教,學、隨順學法,壞、瑜伽、作意,
- 瑜伽師、作、修,果、門、數取趣,因、魔、事、無果,是皆當廣說。
- [披尋記]前說世間及出世間二離欲道,是名所舉。彼二資糧,名所開示。
[科]能證出離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 [論]補特伽羅品類差別有二十八種。云何二十八?謂
- 鈍根者、利根者、貪增上者、瞋增上者、癡增上者、慢增上者、尋思增上者、
- 得平等者、薄塵性者、行向者、住果者、隨信行者、隨法行者、信勝解者、
- 見至者、身證者、極七返有者、家家者、一間者、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者、
- 無行槃涅槃者、有行般涅槃者、上流者、時解脫者、不動法者、慧解脫者、俱分解脫者。
-
云何鈍根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成就鈍根,於所知事遲鈍運轉、微劣運轉,如前已說。此復二種,應知其相:一者、本來鈍根種性,二者、未善修習諸根。
-
云何利根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成就利根,於所知事不遲鈍運轉、不微劣運轉,如前已說。此亦二種,應知其相:一者、本來利根種性,二者、已善修習諸根。
- [披尋記]謂或信根,或精進根,或復念根,或復定根,或復慧根,是名為根。如前安住種性中已說。
-
云何貪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貪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愛事,有猛利貪、有長時貪,是名貪增上補特伽羅。
-
云何瞋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瞋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憎事,有猛利瞋、有長時瞋,是名瞋增上補特伽羅。
-
云何癡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癡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愚事,有猛利癡、有長時癡,是名癡增上補特伽羅。
-
云何慢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慢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慢事,有猛利慢、有長時慢,是名慢增上補特伽羅。
-
云何尋思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其尋思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尋思事,有猛利尋思、有長時尋思,是名尋思增上補特伽羅。
- [披尋記]現行成就,是名已修。數數現行,是名已習。長時積集,名多修習。
-
謂於微劣所愛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貪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如是說名有猛利貪。
-
又此貪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如是說名有長時貪。
-
如貪增上,如是說瞋、癡及慢增上,說此二別,隨應亦爾。
-
云何得平等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雖於貪、瞋、癡、慢、尋思不修、不習、不多修習,而於彼法未見過患、未能厭壞、未善推求。
-
由是因緣,於所愛、所憎、所愚、所慢、所尋思事,無猛利貪、無長時貪;然如彼事,貪得現行。
- 如貪,瞋、癡、慢、尋思亦爾。是名得平等補特伽羅。
- [披尋記]未能修習淨行所緣,是名未能厭壞。於彼所緣未能尋思六事差別,是名未善推求。淨行所緣及六事差別,如下自說當知。
-
云何薄塵性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貪煩惱不修、不習、不多修習,已能於彼多見過患,已能厭壞、已善推求。
-
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愛事會遇現前,眾多美妙上品境中,起微劣貪;於其中品、下品境中,貪全不起。
- 如貪,瞋、癡、慢、尋思應知亦爾。是名薄塵性補特伽羅。
-
云何行向補特伽羅?謂行四向補特伽羅。何等為四?一、預流果向,二、一來果向,三、不還果向,四、阿羅漢果向。是名行向補特伽羅。
-
云何住果補特伽羅?謂住四果補特伽羅。何等為四?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是名住果補特伽羅。
-
[顯揚聖教論,卷第3]八種者,謂預流果、向等八,廣說如經。
- 一、預流向,謂如有一,純熟相續,超過一切外異生地,入正性離生,若未證得初預流果,終無中夭。
- 二、預流果,若隨勝攝永斷三結,若全攝者永斷一切見所斷惑,由此聖者已見諦故,最初證得逆流行果。
- 三、一來向,謂如有一,或世間道,倍離欲界貪已,趣入正性離生;或預流果,為斷欲界上、中品惑,修對治行。
- 四、一來果,或倍離欲已,入正性離生,然後證得;或預流果,進斷欲界上、中品惑故得。即依此斷,說名微薄欲貪、瞋、癡。
-
此云何知?謂以籌慮作意觀察境時,心生於捨,無習向心、無習趣心、無習著心,應知是人三毒微薄。
- 五、不還向,謂如有一,或世間道,先離欲界貪已,趣入正性離生;或一來果,進斷欲界餘煩惱故,修對治行。
- 六、不還果,或先離欲,入正性離生,然後證得;或一來果,盡斷欲界餘煩惱故得。
- 七、阿羅漢向,謂如有一,學已見迹,為斷非想非非想地煩惱故,修對治行。
- 八、阿羅漢果,謂永斷一切非想非非想地煩惱故得。
- [披尋記]進斷欲界上、中品惑,極唯更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名一來果。
- 盡斷欲界一切煩惱,永不還來欲界受生,名不還果。
-
永斷三界見、修所斷一切煩惱,盡苦邊際,不受後有,是名阿羅漢果。
-
云何隨信行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從他求請教授、教誡,由此力故,修證果行。
- 非如所聞、所受、所究竟、所思、所量、所觀察法,自有功能、自有勢力隨法修行;唯由隨他補特伽羅,信而修行。是名隨信行補特伽羅。
- [披尋記]如所施設、開示,領解文句差別,是名所聞。忍可其義,是名所受。無倒解了,名所究竟。若於彼法暫爾思惟,是名所思。若復於彼思量推察,是名所量。
- 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名所觀察。彼隨信行補特伽羅,於如是事自無力能,是故此中作如是說。
-
云何隨法行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如其所聞、所受、所究竟、所思、所量、所觀察法,自有功能、自有勢力隨法修行;不從他求教授
、教誡,修證果行。是名隨法行補特伽羅。
-
云何信勝解補特伽羅?謂即隨信行補特伽羅,因他教授、教誡,於沙門果得觸證時,名信勝解補特伽羅。
- [披尋記]證諦現觀,名得觸證。齊爾所時,安立信勝解名。
-
云何見至補特伽羅?謂即隨法行補特伽羅,於沙門果得觸證時,說名見至補特伽羅。
-
云何身證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於八解脫順、逆入、出身作證,多安住,而未能得諸漏永盡。是名身證補特伽羅。
- [披尋記]三摩呬多地說:有八解脫,謂有色觀諸色解脫等。
- 又說:無間入諸等至,謂先順次入乃至有頂,後逆次入至初靜慮,由是當知順
、逆及入、出相。
- 身者,意身故。作證者,由智斷得作證故。如顯揚論說。
- 多安住者,謂於彼定,其心晝夜能正隨順、趣向、臨入,隨所欲樂能正安住故。
-
云何名為極七返有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永斷薩迦耶見、戒禁取、疑三種結故,得預流果,成無墮法,定趣菩提。
- 極七返有天、人往來。極至七返,證苦邊際。如是名為極七返有補特伽羅。
- [披尋記]謂能畢竟不墮惡趣,是名成無墮法。從是以後善修聖道,故說定趣菩提。
-
云何家家補特伽羅?謂有二種家家:一、天家家,二、人家家。
- 天家家者,謂於天上,從家至家,若往、若來,證苦邊際。
- 人家家者,謂於人間,從家至家,若往、若來,證苦邊際。
- 當知此二,俱是預流補特伽羅。
-
云何一間補特伽羅?謂即一來補特伽羅,行不還果向,已能永斷欲界煩惱上品、中品,唯餘下品。
- 唯更受一欲界天有,即於彼處得般涅槃,不復還來生此世間。是名一間補特伽羅。
-
云何中般涅槃補特伽羅?謂有三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 一、有一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從此沒已,中有續生;中有生已,便般涅槃。如小札火,微星纔舉,即便謝滅。
- 二、有一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從此沒已,中有續生;中有生已,少時經停,未趣生有,便般涅槃。如鐵摶鋌,炎熾赫然,鎚鍛星流,未下便滅。
- 三、有一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從此沒已,中有續生;中有生已,往趣生有,未得生有,便般涅槃。如彼熱鐵,鎚鍛星流,下未至地,即便謝滅。
- 如是三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總說為一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
云何生般涅槃補特伽羅?謂纔生彼已,便般涅槃。是名生般涅槃補特伽羅。
-
云何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謂生彼已,不起加行、不作功用、不由勞倦,道現在前而般涅槃。是名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 [披尋記]
-
[顯揚聖教論,卷第3]無行證寂滅,即此聖者,行少行已,及少精進,而證寂滅
,餘悉如前。
- 由是當知此所說義,非全不起加行、不作功用,而作是說。
-
云何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謂彼生已,發起加行、作大功用、由極勞倦,道現在前而般涅槃。是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
-
云何上流補特伽羅?謂有不還補特伽羅,從此上生初靜慮已,住於彼處,不般涅槃。從彼沒已,展轉上生諸所生處,乃至或到色究竟天,或到非想非非想處。是名上流補特伽羅。
-
云何時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鈍根種性,於諸世間現法樂住容有退失,或思自害、或守解脫,勵力勤修不放逸行。
- 謂防退失增上力故,或唯安住自分善品;或經彼彼日夜、剎那、瞬息、須臾,勵力昇進,乃至未證最極猛利。是名時解脫補特伽羅。
- [披尋記]謂時愛心解脫,此名時解脫。
-
[論,卷第90]二解脫者,一、時愛心解脫,二、不動心解脫。
-
若阿羅漢根性鈍故,於世間定是其退法,未能解脫所有定障,故名時愛心解脫。以退法故,時時退失,時時現前,故說名時。於現法樂喜欲證住,故說名愛。
-
不動心解脫者,謂阿羅漢根性利故,是不退法,一切皆以無漏道力而得解脫,於一切種都無退失。當知此中,決定義是三昧耶義,餘如前說。
- [披尋記]於一切種都無退失者:謂於所證解脫及與現法樂住,皆無退失故。
-
不動心解脫阿羅漢,於所證得現法樂住無退,非如鈍根阿羅漢或退、不退,是名決定。
- 此決定義,唯說現法樂住,非謂解脫,由是故說決定義是三昧耶義。
-
由前已說:若諸無學,雖已證得心解脫意,而或失念心縱逸時,便有退失現法樂住。彼雖於此現法樂住或退、不退,然無堪能退失解脫。
-
由此義顯,諸阿羅漢煩惱解脫決定無退、無有差別,故此不說,是名為餘。
- 此時解脫,準義應知。
-
[顯揚聖教論,卷第3]一、退法,謂成就如是軟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現法樂住及世間功德,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
- 此說容有退失,準義應知。
- 又復此中,言自害者,謂作是思惟:使我勝諸魔,不令諸魔勝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亦如顯揚論釋。
- 言守解脫等者,謂如
上說,或唯安住自分善品,名守解脫;或復勵力昇進,是名勵力勤修不放逸行。
-
云何不動法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與上相違,當知是名不動法補特伽羅。
-
云何慧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於八解脫未能身證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
-
云何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於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於煩惱障分及解脫障分心俱解脫。是名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科]補特伽羅差別建立
- [論]云何建立補特伽羅?謂由十一差別道理,應知建立補特伽羅。云何十一差別道理?
- 一、根差別故,二、眾差別故,三、行差別故,四、願差別故,五、行跡差別故,六、道果差別故,
- 七、加行差別故,八、定差別故,九、生差別故,十、退不退差別故,十一、障差別故。
-
云何由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根差別故,建立二種補特伽羅:一者、鈍根,二者、利根。
-
云何由眾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眾差別故,建立七種補特伽羅:謂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勞策男、勞策女、近事男、近事女。
-
云何由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行差別故,建立七種補特伽羅:謂
-
若貪增上補特伽羅,名貪行者;若瞋增上補特伽羅,名瞋行者;若痴增上補特伽羅,名痴行者;若慢增上補特伽羅,名慢行者;
-
若尋思增上補特伽羅,名尋思行者;若得平等補特伽羅,名等分行者;若薄塵性補特伽羅,名薄塵行者。
-
問:貪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
- 答:貪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愛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貪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貪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
- 由貪纏故,為可愛法之所制伏
,不能制伏彼可愛法。
- 諸根悅懌、諸根不彊、諸根不澀、諸根不麤,為性不好以惡身、語損惱於他。
- 難使遠離、難使厭患,下劣勝解。
- 事業堅牢、事業久固,禁戒堅牢、禁戒久固,能忍、能受。
- 於資生具,為性耽染,深生愛重。
- 多喜、多悅,遠離顰蹙,舒顏平視,含笑先言。
- 如是等類,應知是名貪行者相。
-
[披尋記]於諸微劣所愛事中至長時隨縛者:此說猛利、長時二種貪相,如文可知。
-
此中諸相,多與瞋相相違。言難使遠離、難使厭患者,謂於諸欲貪著受用故。言下劣勝解者,謂於欲界極下劣事生勝解故。
- 問:瞋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
- 答:瞋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憎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瞋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
。又此瞋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
- 由此瞋纏,為可憎法之所制伏
,不能制伏彼可憎法。
- 諸根枯槁、諸根剛強、諸根疏澀、諸根麤燥,為性好樂以惡身、語損惱於他。
- 易令遠離、易令厭患
,凶暴彊口、形相稜層
,無多勝解。
- 事業不堅、事業不固
,禁戒不堅、禁戒不固,不忍、不受。
- 多憂、多惱,性好違背
。所取不順,性多愁慼。性好麤言,多懷嫌恨。
- 意樂慘烈,悖惡尤蛆。好相拒對
,得少語言,多恚、多憤,憔悴而住。
- 喜生忿怒,眉面顰蹙。恆不舒顏,邪睛下視
。於他榮利,多憎、多嫉。
- 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瞋行者相。
- 問:痴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
- 答:痴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愚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痴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痴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
- 由此痴纏,為可痴法之所制伏
,不能制伏彼可痴法。
- 諸根闇鈍、諸根愚昧、諸根羸劣
,身業慢緩、語業慢緩
,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
- 懶惰懈怠,起不圓滿。詞辯薄弱,性不聰敏。念多忘失,不正知住,所取左僻。
- 難使遠離,難使厭患,下劣勝解。
- 頑騃瘖啞,以手代言,無有力能領解善說、惡說法義。
- 緣所牽纏,他所引奪,他所策使。
- 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痴行者相。
- 問:慢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
- 答:慢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慢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慢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慢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
- 由慢纏故,為可慢法之所制伏
,不能制伏彼可慢法。
- 諸根掉動、諸根高舉、諸根散亂
,勤樂嚴身,言語高大,不樂謙下。
- 於其父母、眷屬、師長,不能時時如法承事。多懷憍傲,不能以身禮敬、問訊、合掌、迎逆、修和敬業。
- 自高、自舉,陵懱他人。樂著利養,樂著恭敬,樂著世間稱譽聲頌。所為輕舉,喜作嘲調。
- 難使遠離、難使厭患,廣大勝解。
- 微劣慈悲,計我、有情、命者、養者、補特伽羅、生者等見,多分上品,多怨、多恨。
- 如是等類,應知是名慢行者相。
- 問:尋思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
- 答:尋思行補特伽羅,於諸微劣所尋思事,尚能發起最極、厚重、上品尋思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此尋思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長時隨縛。
- 由此纏故,為可尋思法之所制伏
,不能制伏可尋思法。
- 諸根不住、諸根飄舉、諸根掉動、諸根散亂
,身業誤失,語業誤失。
- 難使遠離、難使厭患
,喜為戲論、樂著戲論
,多惑、多疑,多懷樂欲。
- 禁戒不堅、禁戒不定
,事業不堅、事業不定,多懷恐慮,念多忘失。
- 不樂遠離,多樂散動。於諸世間種種妙事貪欲隨流,翹勤無惰,起發圓滿。
- 如是等類,應知是名尋思行者相。
-
如是名為由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
云何由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或有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正願,或有補特伽羅於獨覺乘已發正願,或有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當知此中,
- 若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正願,彼或聲聞種性,或獨覺種性,或大乘種性;
- 若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已發正願,彼或獨覺種性,或聲聞種性,或大乘種性;
- 若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彼或大乘種性,或獨覺種性,或聲聞種性。
-
若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或於無上正等菩提已發正願,彼是聲聞種性故,後時決定還捨彼願,必唯安住聲聞乘願。
- 獨覺乘種性、大乘種性補特伽羅,應知亦爾。
-
此中所有補特伽羅,願可移轉、願可捨離,決定不可移轉種性、捨離種性。
-
今此義中,當知唯說聲聞乘願、聲聞種性補特伽羅。
- 如是名為由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
云何由行跡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如所舉、如所開示補特伽羅,依四行跡而得出離。
-
何等為四?謂或有行跡是苦遲道,或有行跡是苦速道,或有行跡是樂遲道,或有行跡是樂速道。當知此中,
- 若鈍根性補特伽羅,未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苦遲道。
- 若利根性補特伽羅,未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苦速道。
- 若鈍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樂遲道。
- 若利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樂速道。
- 如是名為由行跡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
云何由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行四向及住四果。
-
行四向者,一、預流果向補特伽羅,二、一來果向補特伽羅,三、不還果向補特伽羅,四、阿羅漢果向補特伽羅。
-
住四果者,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
-
若於向道轉,彼名行向者。由向道故,建立四種補特伽羅。
-
若得沙門果,彼名住果者。由道果故,建立四種補特伽羅。
- 如是名為由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
云何由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隨信行及隨法行補特伽羅。
- 若隨補特伽羅信,勤修正行,名隨信行補特伽羅。
- 若於諸法不待他緣,隨毗奈耶勤修正行,名隨法行補特伽羅。
- 如是名為由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
云何由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身證補特伽羅,於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而未獲得諸漏永盡。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於
-
有色觀諸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想受滅解脫,已能順、逆入、出自在。
- 如是名為由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
云何由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及以上流補特伽羅。
-
云何由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 謂由退故,建立時解脫阿羅漢,彼於現法樂住容有退失。
- 由不退故,建立不動法阿羅漢,彼於現法樂住定無退失。
- 如是名為由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
云何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慧解脫及俱分解脫阿羅漢。
-
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
-
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
- 如是名為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
由此所舉及所開示差別道理,如其次第,應知建立補特伽羅。
[科]四種所緣境事
- [論]云何所緣?謂有四種所緣境事。何等為四?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
[科]四種遍滿所緣境事
- [論]云何遍滿所緣境事?謂復四種: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性,四、所作成辦。
- 云何有分別影像?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為所依止,或見、或聞、或分別故,於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毗鉢舍那行觀察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
- 所知事者,謂或不淨
、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
- 或下地麤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
- 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法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現前,即於彼法而起勝解,即於彼所知事而起勝解。
- 彼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亦非所餘彼種類物;然由三摩呬多地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
- 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
- 修觀行者,推求此故,於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審定功德、過失。是名有分別影像。
-
[披尋記]若隨法行補特伽羅,彼以聽聞正法為所依止;若隨信行補特伽羅,彼以教授教誡為所依止。
- 現見世間自、他種種衰損,或復傳聞,或內覺知,是名或見、或聞,及或分別。
- 由是種種為因緣故,於自心中極善取相,如現領受勝解而轉,齊爾所時,名所知事同分影像。
- 此為所緣,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觀察彼彼功德、過失。
- 於觀察時,若正思擇盡所有性,是名揀擇。若復思惟如所有性,名極揀擇。
- 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名遍尋思。審諦推求,名遍伺察。如是名為四種毗鉢舍那,義如下說
。
- 如是諸事,或為淨行所緣境事,或為善巧所緣境事,或為淨惑所緣境事,如下廣說應知
。
-
七作意中,最初了相作意,能令彼所知事現前;由此作意猶為聞、思間雜,是故說言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法為所依止。
-
從此以後,超過聞、思,唯用修行,於所緣相發起勝解,是即勝解作意。由是說言即於彼法而起勝解,即於彼所知事而起勝解。
-
修觀行者,推求此故等者:此謂影像,是所知事相似種類故。彼謂本性,即所知事自相、共相故。
- 云何無分別影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復觀察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
- 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
- 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
-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
[披尋記]此中義顯,於所緣境不捨、不取,名無分別影像。謂於所緣修觀行已,還捨觀相,復於所緣思惟止行。
- 由於所緣止行轉故,不名為捨;即於所緣不作相故,無分別故,不名為取。如下自說。義應準知。
- 云何事邊際性?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 云何名為盡所有性?
- 謂色蘊外更無餘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餘受、想、行、識,一切有為事,皆五法所攝;
- 一切諸法,界、處所攝;
- 一切所知事,四聖諦攝。
- 如是名為盡所有性。
- 云何名為如所有性?謂若所緣是真實性、是真如性,由四道理,具道理性。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
- 如是若所緣境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總說為一事邊際性。
-
[披尋記]若有為,若無為,若種子,若現行,是名一切諸法應知。
- 云何所作成辦?謂修觀行者,於奢摩他、毗鉢舍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
- 此圓滿故,便得轉依,一切麤重悉皆息滅。得轉依故,超過影像,即於所知事,有無分別現量智見生。
- 入初靜慮者,得初靜慮時,於初靜慮所行境界;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得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時,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行境界;
- 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者,得彼定時,即於彼定所行境界。如是名為所作成辦。
-
[披尋記]
-
[論,卷第83]此中若修者,謂由了相作意故。若習者,謂由勝解作意故。多修習者,謂由餘作意故。
- 又若修者,謂於所知事而發趣故。若習者,謂無間、殷重修加行故。多修習者,謂於長時熟修習故。
- 此說修相,義應準知。
- 此謂定地。轉捨身心麤重,轉得身心輕安,名得轉依。
- 此說心入根本定已,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如實知見一切所知,名無分別現量智見。當知此說意受現量,唯世間攝。
- [論]如是四種所緣境事,遍行一切,隨入一切所緣境中,去、來、今世正等覺者共所宣說,是故說名遍滿所緣。
- 又此所緣,遍毗鉢舍那品、遍奢摩他品、遍一切事、遍真實事、遍因果相屬事,故名遍滿。謂
- 若說有分別影像,即是此中毗鉢舍那品。
- 若說無分別影像,即是此中奢摩他品。
- 若說事邊際性,即是此中一切事、真實事。
- 若說所作成辦,即是此中因果相屬事。
-
[披尋記]此說四種所緣境事,謂即有分別影像,乃至所作成辦。
- 如是四種,於所知事次第現前,是名遍行一切。
- 於淨行所緣乃至淨惑所緣,隨應能入,是名隨入一切所緣境中。
- [論]如佛世尊曾為長老頡隸伐多說如是義。
- 曾聞長老頡隸伐多問世尊言:大德!諸有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所緣安住其心。為何於緣安住其心?云何於緣安住其心?齊何名為心善安住?
- 佛告長老頡隸伐多:善哉!善哉!汝今善能問如是義。汝今諦聽,極善思惟,吾當為汝宣說開示。
- 頡隸伐多!諸有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所緣安住其心。
- 或樂淨行、或樂善巧、或樂令心解脫諸漏,於相稱緣安住其心,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能於其中不捨靜慮。
-
[披尋記]修瑜伽師略有三種。
- 一、於作意初修業者,是名初修業瑜伽師。此中作意,謂了相作意。
- 二、除了相作意,於餘乃至加行究竟五作意中已善修習,是名已習行瑜伽師。
-
三、已超過加行方便所修作意,安住加行究竟果作意位中,是名已度作意瑜伽師。如下自說。此說修瑜伽師隨應當知。
- 或樂令心解脫諸漏者:世間離欲、出世離欲皆此所攝應知。
- 云何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謂彼苾芻
- [科]或樂淨行
- 若唯有貪行,應於不淨緣安住於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
- 若唯有瞋行,應於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癡行,應於緣性緣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若唯有尋思行,應於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
- 頡隸伐多!又彼苾芻
- [科]或樂善巧
- 若愚諸行自相,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事,應於蘊善巧安住其心。
- 若愚其因,應於界善巧安住其心。
- 若愚其緣,應於處善巧安住其心。
- 若愚無常、苦、空、無我,應於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
-
[披尋記]諸行自相及有情事唯五取蘊。於此取蘊,或執為我,或復執我有種種相,迷之不了,是故名愚。
- 若愚其因者:謂執不平等因、或無因故。
- 若愚其緣者:謂執實有觸者及受者故。
-
若愚無常、苦、空、無我者:謂起常等四顛倒故。
- [科]或樂令心解脫諸漏
- 若樂離欲界欲,應於諸欲麤性、諸色靜性安住其心;
- 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麤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
- 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應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安住其心。
-
[披尋記]
-
[論,卷第02]意識勝作業:生(續):是故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若於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若於一處得離欲,即說於一切處得離欲。
- 是即遍一切處薩迦耶事。欲證現觀,名樂通達。欲永出離,名樂解脫。
- 頡隸伐多!云何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似緣安住其心?謂彼苾芻,
- 於彼彼所知事,為欲揀擇、極揀擇、遍尋思、遍伺察故,於先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事,由見、聞、覺、知增上力故,以三摩呬多地作意,思惟分別而起勝解。
- 彼雖於其本所知事不能和合現前觀察,然與本事相似而生,於彼所緣有彼相似唯智、唯見、唯正憶念。
- 又彼苾芻,於時時間令心寂靜,於時時間依增上慧法毗鉢舍那勤修觀行。
- 是名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似緣安住其心。
- [披尋記]此中說二相似,義有差別。一、謂影像與彼本事相似,二、謂能緣唯智、唯見、唯正憶念與彼所緣影像相似
。
- 頡隸伐多!云何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緣無倒安住其心?謂若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所緣境安住其心,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
- 頡隸伐多!云何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其中不捨靜慮?謂若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如是於緣正修行時,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於時時間修習止相、舉相、捨相。
- 由修、由習、由多修習為因緣故,一切麤重悉皆息滅,隨得觸證所依清淨。於所知事,由現見故,隨得觸證所緣清淨。
- 由離貪故,隨得觸證心遍清淨。離無明故,隨得觸證智遍清淨。
- 是名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於其中不捨靜慮。
- [披尋記]謂如前說,於相稱緣安住其心,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即於所緣正修應時加行,是名如是於緣正修行時。應時加行者,如下自釋
。
- 此中義顯修瑜伽者四種瑜伽所作。何等為四?一、所依滅,二、所依轉,三、遍知所緣,四、愛樂所緣。
- 此說一切麤重悉皆息滅,即所依滅。此說觸證所依清淨,即所依轉。
- 此說由離貪故,隨得觸證心遍清淨,是即愛樂所緣。此說離無明故,隨得觸證智遍清淨,是即遍知所緣。
- 由此二種所緣,用所依清淨而為上首,是故此說於所知事
,由現見故,隨得觸證所緣清淨。義如下說。
- 頡隸伐多!為此苾芻於所緣境安住其心,如是於緣安住其心,如是於緣安住心已,名善安住。
- [披尋記]此中結答前三種問。
- 前說於相稱緣安住其心,此答初問,是即為此於所緣境安住其心。
- 前說於相似緣安住其心,於緣無倒安住其心,答第二問,此即如是於緣安住其心。
- 前說能於其中不捨靜慮,答第三問,是即於緣安住心已,名善安住。
- 世尊此中重說頌曰:行者行諸相,知一切實義,常於影靜慮,得證遍清淨。
- 此中說言:行者行諸相者。由此宣說修觀行者,於止、舉、捨相,無間修行、殷重修行。
- 若復說言:知一切實義者。由此宣說事邊際性。
- 若復說言:常於影靜慮者。由此宣說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
- 若復說言:得證遍清淨者。由此宣說所作成辦。
- 此中世尊復說頌曰:於心相遍知,能受遠離味,靜慮常委念,受喜樂離染。
- 此中說言:於心相遍知者。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以心相名說;事邊際性,以遍知名說。
- 若復說言:能受遠離味者。由此宣說於其所緣正修行者樂斷、樂修。
- 若復說言:靜慮常委念者。由此宣說於奢摩他、毗鉢舍那,常勤修習、委練修習。
- 若復說言:受喜樂離染者。由此宣說所作成辦。
- [披尋記]思所成地亦引此頌,彼第四句說:受無染喜樂。謂受解脫喜樂及無染樂,此應準釋
。
- 當知如是遍滿所緣,隨順淨教,契合正理。
- [論]如是名為遍滿所緣。
[科]淨行所緣
- [論]云何名為淨行所緣?謂不淨、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所緣差別。
[科]淨行所緣:不淨所緣
- [論]云何不淨所緣?謂略說有六種不淨:一、朽穢不淨,二、苦惱不淨,三、下劣不淨,四、觀待不淨,五、煩惱不淨,六、速壞不淨。
-
云何名為朽穢不淨?謂此不淨,略依二種:一者、依內,二者、依外。
-
云何依內朽穢不淨?謂內身中,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
-
生臟、熟臟、肚、胃、脾、腎、膿血、熱痰、肪、膏、肌、髓、腦、膜、洟、唾、淚、汗、屎、尿。
- 如是等類,名為依內朽穢不淨。
-
云何依外朽穢不淨?謂或青瘀、或復膿爛、或復變壞、或復膨脹、或復食噉、或復變赤、或復散壞、或骨、或鎖、或復骨鎖、
-
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洟所作、或血所塗、或膿所塗、或便穢處。
- 如是等類,名為依外朽穢不淨。
- 如是依內朽穢不淨及依外朽穢不淨,總說為一朽穢不淨。
-
云何名為苦惱不淨?謂順苦受觸為緣所生,若身、若心不平等受,受所攝。如是名為苦惱不淨。
- [披尋記]此說苦受,名為不平等受。如是苦受復有二別,謂身及心,與彼俱有及相應法,名受所攝。
-
云何名為下劣不淨?謂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謂欲界。除此更無極下、極劣、最極鄙穢餘界可得。如是名為下劣不淨。
-
云何名為觀待不淨?謂如有一劣清淨事,觀待其餘勝清淨事,便似不淨。
-
如待無色勝清淨事,色界諸法便似不淨。待薩迦耶寂滅涅槃,乃至有頂皆似不淨。
- 如是等類,一切名為觀待不淨。
-
云何名為煩惱不淨?謂三界中,所有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一切名為煩惱不淨。
-
云何名為速壞不淨?謂五取蘊,無常、無恆、不可保信、變壞法性。如是名為速壞不淨。
- [披尋記]攝事分說:剎那剎那壞,故無常。自體繫屬有限住壽,故無恆。壽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乃至爾所時住,於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
- [論]如是不淨,是能清淨貪行所緣。
- 貪有五種:一、於內身欲欲欲貪,二、於外身婬欲婬貪,三、境欲境貪,四、色欲色貪,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是名五貪。
- [披尋記]此中貪相略別為二
:一、欲,二、貪。
-
[論,卷第84]欲者,謂於未得、已得,希求獲得及受用故。貪者,謂於受用喜樂堅著故。
- 言五種者,三唯欲界,一唯色界,一通三界,如文可知。
- 希求當來人、天樂異熟果,樂著現在已得自體,不離欲界起欲貪故,名於內身欲欲欲貪。餘文易了。
- 為欲令此五種欲貪斷滅、除遣、不現行故,建立六種不淨所緣。謂
- 由依內朽穢不淨所緣故,令於內身欲欲
、欲貪,心得清淨。
- 由依外朽穢不淨所緣故,令於外身婬欲
、婬貪,心得清淨。
-
婬相應貪復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承事貪。
- 由依四外不淨所緣,於此四種相應婬貪,心得清淨。
- 若於青瘀、或於膿爛、或於變壞、或於膨脹、或於食噉作意思惟,於顯色貪令心清淨。
- 若於變赤作意思惟,於形色貪令心清淨。
- 若於其骨、若於其鎖、若於骨鎖作意思惟,於妙觸貪令心清淨。
- 若於散壞作意思惟,於承事貪令心清淨。
- 如是四種,名於婬貪令心清淨。
- 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穢不淨差別,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
- 謂若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尸,死經一日,或經二日,或經七日,烏鵲、餓狗、鵄鷲、狐狼、野干、禽獸之所食噉,
- 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亦如是類,不能超過如是法性。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噉。
- 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尸,離皮肉血,筋脈纏裹。此即顯示所有變赤。
- 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或骨、或鎖。此即顯示或骨、或鎖、或復骨鎖。
- 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手骨異處,足骨異處,髖骨異處,膝骨異處,臂骨異處,肘骨異處,脊骨異處,髆骨異處,肋骨異處,
頷輪、齒鬘、頂髑髏等各各分散,
- 或經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鮮白,猶如螺貝,或如鴿色,或見彼骨和雜塵土。此即顯示所有散壞。
- 如是依外所有朽穢不淨所緣,令於四種婬相應貪,心得清淨。
- 由苦惱不淨所緣,及下劣不淨所緣故,令於境相應若欲
、若貪,心得清淨。
- 由觀待不淨所緣故,令於色相應若欲
、若貪,心得清淨。
- 由煩惱不淨所緣,及速壞不淨所緣故,令於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若欲
、若貪,心得清淨。
- 是名貪行淨行所緣。
- 如是且約能淨貪行,總說一切通治所攝不淨所緣。
- [論]今此義中,本意唯取朽穢不淨,所餘不淨亦是其餘淨行所緣。
- [披尋記]所餘苦惱不淨乃至速壞不淨,亦是能淨其餘貪行所緣,由是六種總說名為不淨所緣。
[科]淨行所緣:慈愍所緣
- [論]云何慈愍所緣?謂或於親品、或於怨品、或於中品,平等安住利益意樂,能引下
、中、上品快樂定地勝解。
- 當知此中,親品、怨品,及以中品是為所緣;利益意樂、能引快樂定地勝解,是為能緣。所緣、能緣總略為一,說名慈愍所緣。
- 若經說言:慈俱心者。此即顯示於親
、怨、中三品所緣利益意樂。
- 若復說言:無怨、無敵、無損害者。此則顯示利益意樂有三種相。
- 由無怨故,名為增上利益意樂。此無怨性二句所顯,謂無敵對故、無損惱故。不欲相違諍義,是無敵對。不欲不饒益義,是無損害。
- 若復說言:廣
、大、無量者。此則顯示能引下、中、上品快樂。欲界快樂名廣,初二靜慮地快樂名大,第三靜慮地快樂名無量。
- 若復說言:勝解遍滿具足住者。此則顯示能引快樂定地勝解。又此勝解,即是能引快樂利益增上意樂所攝勝解作意俱行。
- 若於無苦、無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與其樂,當知是慈。
- 若於有苦、或於有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欲慶其樂,當知是悲、是喜。有苦有情是悲所緣,有樂有情是喜所緣,是名慈愍所緣。
- [論]若有瞋行補特伽羅,於諸有情修習慈愍,令瞋微薄,名於瞋恚心得清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