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Feb. 11, 2025


瑜伽師地論卷30

相關資源:

[科]本地分中聲聞地:

[科]如應安立:

  • [論]如是已說補特伽羅品類、建立及所緣等,乃至趣修有果、無果。
    • 如應安立,我今當說。
    • 總嗢柁南曰:往、慶、問、尋求,方安立護養、遠離、一境性、障淨、修作意。

[科]初修業者往詣師所請問瑜伽:

  • [論]若有自愛補特伽羅初修業者,始修業時,為隨證得自義利故,先應四處安住正念,然後往詣善達瑜伽或軌範、或親教師、或餘尊重、似尊重
    • 云何四處?
      • 一、專求領悟,無難詰心處;
      • 二、深生恭敬,無憍慢心處;
      • 三、唯求勝善,非顯己能處;
      • 四、純為安立自、他善根,非求利養恭敬名聞處。
    • 如是正念到師處已,先求開許請問時分,然後安詳躬申請問。
    • 將請問時,偏覆左肩,右膝著地,或居下坐曲躬而坐,合掌恭敬,深生愧畏,低顏軟語請問瑜伽:我於如是瑜伽行中欲求受學,唯願慈悲為我宣說。
      • [釋]自愛:以涅槃為上首。
      • [披尋記]
        • 善達瑜伽諸瑜伽師,於彼一切初修業者,如理如法善巧宣說,能令得初正信、受持淨戒、攝受多聞、增長惠捨、調柔諸見,是名最初安立善根
        • 初修業者,唯為彼瑜伽師堪能安立自、他善根,往請教授,非為依護邪瑜伽師,貪求利養恭敬名聞
      • [玅境講記]信、戒、聞、捨、慧五善根

[科]師讚勵慶慰,稱揚修、斷功德:

  • [論]如是請已,善達瑜伽諸瑜伽師,為欲安立初修業者瑜伽作意,應以慈愍柔軟言詞讚勵慶慰,又應稱揚修、斷功德
    • 歎言:善哉!善哉!賢首!
      • 汝今乃能於墮放逸、樂著放逸、沈沒境界、樂著境界眾生類中,獨不放逸樂修出行。
      • 汝今乃能於久墮在種種憂苦險惡牢獄眾生類中,獨求解脫如是牢獄。
      • 汝今乃能於彼種種貪、瞋、癡等杻械枷鎖常所固縛眾生類中,獨求斷壞如是固縛。
      • 汝今乃能於入生死曠野嶮道眾生類中,獨求超度曠野嶮道。
      • 汝今乃能於遭窮儉種種善根眾生類中,獨求獲得豐饒善根。
      • 汝今乃能於墮種種煩惱怨賊、廣大怖畏眾生類中,獨求證得究竟安隱常樂涅槃。
      • 汝今乃能於為煩惱重病吞食眾生類中,獨求證得第一無病常樂涅槃。
      • 汝今乃能於為四種瀑流漂溺眾生類中,獨求越度如是瀑流。
      • 汝今乃能於入廣大無明黑闇眾生類中,獨求獲得大智光明。
    • 長老當知,
      • 汝若定能如是精勤修瑜伽行,乃得名為
        • 不虛受用國人信施,真實奉行如來聖教,不捨靜慮成就勝觀,增長樂居空閑法侶,精勤修學自義瑜伽,不辱有智同梵行者。
      • 汝今為欲勤修自利、利他正行,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為令獲得義利安樂,故來問爾。
        • [玅境講記]
          • 賢首:指請法者,以智慧為首,能調伏自己的三業,使令清淨。
          • 四種瀑流:指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 長老:指請法者 。
        • [披尋記]
          • 生豪貴家,財寶具足,於諸妙欲耽著受用,不見過患,不知出離,名放逸過。如前種性地說。[論,卷第21]
            • 此說境界,謂諸妙欲。不見過患,是名沈沒。不知出離,是名樂著。如是應知。
          • 此說諸惡趣,種種憂苦不令得出,如處牢獄應知。
          • 此說一切世間貪、瞋、癡縛最極堅牢,令不逃避,恆時隨逐,終不解脫。如是顯示因處煩惱繫縛種種差別,喻如杻械枷鎖
          • 此中顯示,不了緣起、不修正行,猶如有人迷失道路,墮入曠野、或嶮道中,由是故有生死諸苦。
            • 緣起聖道經說:譬如有人遊行曠野、嶮穢稠林,欻然值遇舊道、舊徑、舊所行跡,古昔諸仙嘗所遊履,彼即尋行,乃至廣說。
            • 此中舊道、舊徑、舊所行跡,當知即是八聖道支。與此相違,非道為道,是故喻如曠野嶮道
          • 謂或信根、或精進根、或復念根、或復定根、或復慧根,是名種種善根
            • 遭諸世間穢濁增時,有情世間多分見濁,虛妄推求邪法、邪義,匱乏善根,是名窮儉
          • 謂三界中一切煩惱,說名種種煩惱怨賊。由煩惱故,感當來生,生已便有夭喪殞歿,是故煩惱名為怨賊
            • 當來生苦常所隨逐,及為眾苦之所依止,由是說言廣大怖畏
          • 煩惱苦說名心,望餘身病,難可對治,故名為。諸眾生類隨彼而轉,不得自在,名為吞食
          • 攝異門分說:無明者,於所知事不能善巧。黑闇者,於其實事不正了知。[論,卷第84]
            • 智光明有五勝利,及德差別有十五種,如決擇分釋應知。[論,卷第70]
          • 不捨靜慮成就勝觀者:謂時時間修習止相、舉相、捨相,隨得觸證所緣清淨、智遍清淨故。如前已說。[論,卷第26]

[科]師審問四處:

  • [論]以如是等柔軟言詞讚勵慶慰,稱揚修 、斷諸功德已,復於種審問法,應審問之。
    • 告言:長老!
      • 汝已一向歸佛、法、僧,非外道師及彼邪法弟子眾不?
      • 汝已最初淨修梵行、善淨尸羅、正直見不?
      • 汝已於其總標、別辯諸聖諦法,若少、若多,聞受持不?
      • 汝於涅槃深心信解,為證寂滅而出家不?
        • [披尋記]
          • 決擇分說:謂由五處觀察所歸,乃可依,乃至廣說。[論,卷第64]
            • 此應準知。
          • 謂能受學遠離一切行非梵行習婬欲法,是名最初淨修梵行
            • 戒善清淨,是名善淨尸羅
            • 謂若有見,淨信相應故、勝解相應故、遠離誑諂故、善思法義無惑無疑加行出離故,名正直見。如前已說。[論,卷第29]

[科]師尋求其願、種性、其根、 其行:

  • [論]如是問已,彼若云:爾!次後復於四種處所,以四因緣應正尋求
    • 何等名為四種處所?一、應尋求其願,二、應尋求種性,三、應尋求其根,四、應尋求其行。
    • 云何名為四種因緣?一、應以審問而正尋求,二、應以言論而正尋求,三、應以所作而正尋求,四、應以知他心差別智而正尋求。
      • 云何名為應以審問尋求其願?
        • 謂如是問:長老!於何已發正願?聲聞乘耶?獨覺乘耶?無上正等菩提乘耶?
        • 彼得此問,隨自所願,當如是答。
        • 如是名為應以審問尋求其願。
      • 云何名為應以審問尋求種性及以根、行?
        • 謂如是問:長老!於自種性、根、行能審察不?
        • 謂我本來有何種性?聲聞乘耶?獨覺乘耶?大乘等耶?
        • 有何等根?為鈍?為中?為利根耶?
        • 有何等行?為貪行耶?為瞋行耶?廣說乃至尋思行耶?
        • 彼若黠慧,能自了知前後差別種性、根、行,善取其相,如問而答。
        • 若性愚鈍,不能自知前後差別,乃至不能善取其相,由是不能如問而答。
      • 從此已後,應以言論尋求彼三
        • 謂對其前,應以顯了正理相應眾雜美妙易解言詞,說聲聞乘相應言論。
          • 彼聞宣說此言論時,
            • 若身中有聲聞種性,於此言論便發最極踊躍歡喜,深生信解。
            • 若身中有獨覺種性、大乘種性,於此言論不發最極踊躍歡喜,不生信解。
          • 次復為其說獨覺乘相應言論。彼聞宣說此言論時,
            • 若身中有獨覺種性,於此言論便發最極踊躍歡喜,深生信解。
            • 若身中有聲聞種性、大乘種性,則不如是。
          • 後復為其宣說大乘相應言論。彼聞宣說此言論時,
            • 若身中有大乘種性,於此言論便發最極踊躍歡喜,深生信解。
            • 若身中有聲聞種性、獨覺種性,則不如是。
        • 若有鈍根,雖聞宣說麤淺言論,而於法義勵力審思,方能領受解了通達。
          • 若有利根,雖聞宣說深細言論,而於法義速能領受解了通達。
          • 若有中根,則不如是。
        • 若有貪行,彼聞為說淨妙言論,便發最極淨信愛樂,悟入其趣;身毛皆豎,悲涕墮淚;其身外現潤滑相狀,其心內懷柔軟怡悅。
          • 若有瞋行,當知一切與上相違。
          • 若有癡行,彼聞為說決定、通達、涅槃離染相應言論,便生最極驚恐怖畏。如說鈍根,如是癡行,當知亦爾。
          • 若有慢行,彼聞為說正法言論,不甚恭敬屬耳樂聞,不極安住求欲領解奉教行心。雖作方便引發其心,令受正化,而不分明發言稱善。
          • 若尋思行,彼聞為說正法言論,雖攝耳聽,而心散亂,惡受所受。凡所領受不堅不住,隨受隨失,數重請問。
        • 如是名為應以言論尋求種性及以根、行。
      • 云何名為應以所作尋求彼三?
        • 謂如前說聲聞種性,及貪等行補特伽羅所有相狀,是名所作。由此所作,如其所應,當正尋求種性、根、行。
      • 云何名為應以知他心差別智尋求種性及以根、行?
        • 謂如有一善達瑜伽修瑜伽師,已 得知他心差別智。彼由如是他心智故,如實了知種性、根、行。
          • [釋]
            • 廣說:癡行,慢行。
            • 彼三:種性及以根、行。
          • [論記]種姓、根、行彼不自知。以難知故,須更依言論、所作、知他心智而求察之。
          • [披尋記]
            • 如先所問種性、根、行,前後相望種種差別能自了知,及善取相,隨自所有故。
            • 善釋文句,是名顯了
              • 與觀待等道理相應,是名正理相應
              • 助伴隨順,次第宣說,是名眾雜
              • 其聲清美,是名美妙
              • 顯然有趣,是名易解
              • 如是等類說法語攝應知。
            • 雖聞宣說深細言論者:此中言論,謂如緣起等教應知。
            • 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是名淨妙言論,感可愛生淨妙果故。
            • 此中言論,謂即顯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法爾道理應知。
              • 依無常義,此說決定。依無我義,此說通達。依涅槃寂靜義,此說涅槃離染
            • 種性地中,說有住種性相。又諸補特伽羅中,說有貪行等相。今指彼故,名如前說

[科]如應安立五處:

  • [論]於四種處,以四因緣正尋求已,復於五處如應安立
    • 云何五處?一、護養定資糧處,二、遠離處,三、心一境性處,四、障清淨處,五、修作意處。

[科]如應安立五處:護養定資糧處:

  • [論]云何護養定資糧?
    • 謂若成就戒律儀者,即於是處為令不退,住不放逸;如佛所誡、如佛所許,圓滿戒蘊學處差別,精進修行,常無懈廢。
      • 如是能於已所證得尸羅相應學道無退,亦能證得先所未證尸羅相應殊勝學道。
    • 如說成就戒律儀,如是成就根律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悎寤瑜伽、正知而住,如是乃至成就所有沙門莊嚴,
      • 隨所獲得資糧所攝善法差別,皆能防護令不退失。
    • 於後勝進善法差別,為速圓滿,為如所說無增無減平等現行,發生樂欲,增上欣慕,恆常安住勇猛精進。
    • 是名護養定資糧。
      • [披尋記]前說於諸學處既得善巧及曉悟已,隨所教誨無增無減,復能受學,乃至廣說。[論,卷第22]此應準知。
      • [玅境講記]尸羅相應殊勝學道定 。

[科]如應安立五處:遠離處:

  • [論]如是遠離順退分法,修習能順勝分法時,樂住遠離。云何遠離?謂處所圓滿、威儀圓滿、遠離圓滿,是名遠離。
    • 云何處所圓滿?
      • 謂或阿練若、或林樹下、或空閑室。
        • 山谷、巖穴、稻稈積等,名空閑室。
        • 大樹林中,名林樹下。
        • 空迥、塚間、邊際臥坐,名阿練若。
      • 當知如是山谷、巖穴、稻稈積等,大樹林中,空迥、塚間、邊際臥坐,或阿練若、或林樹下、或空閑室,總名處所。
      • 處所圓滿復有五種:
        • 謂若處所,從本已來形相端嚴,眾所喜見,清淨無穢;園林池沼悉皆具足,清虛可樂;地無高下,處無毒刺,亦無眾多磚石瓦礫;
          • 能令見者心生清淨,樂住其中修 、斷加行;心悅、心喜,任持於斷。
          • 是名第一處所圓滿。
        • 又若處所,晝無憒鬧,夜少音聲,亦少蚊蝱、風日、蛇蝎諸惡毒觸。是名第二處所圓滿。
        • 又若處所,無惡獅子、虎、豹、豺、狼、怨敵、盜賊、人非人等諸恐怖事;於是處所,身意泰然,都無疑慮,安樂而住。是名第三處所圓滿。
        • 又若處所,隨順身命眾具易得,求衣服等不甚艱難,飲食支持無所匱乏。是名第四處所圓滿。
        • 又若處所,
          • 有善知識之所攝受,及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
          • 未開曉處能正開曉,已開曉處更令明淨;
          • 甚深句義以慧通達,善巧方便殷勤開示,能令智、見速得清淨。
          • 是名第五處所圓滿。
            • [披尋記]
              • 若任放逸,是名順退分法。不生喜足,是名順勝分法
              • 謂於是處清虛可樂,心生歡悅,是名心悅
                • 即以是處為依,隨順加行,謂我定當成辦所作,心生喜悅,是名心喜
                • 由是因緣,住不放逸,斷滅一切世間貪憂,是名任持於斷
    • 云何威儀圓滿?
      • 謂於晝分經行、宴坐;於初夜分亦復如是;於中夜分右脅而臥;於後夜分疾疾還起,經行、宴坐。
        • 即於如是圓滿臥具,諸佛所許大小繩床、草葉座等結加趺坐,乃至廣說。
      • 何因緣故結加趺坐?謂正觀見五因緣故。
        • 一、由身攝斂速發輕安。如是威儀順生輕安最為勝故。
        • 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如是威儀不極令身速疲倦故。
        • 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
        • 四、由此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
        • 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聖同稱讚故。
        • 正觀如是五種因緣,是故應當結加趺坐。
      • 端身正願者,
        • 云何端身?謂策舉身令其端直。
        • 云何正願?謂令其心離諂離詐,調柔正直。
        • 由策舉身令端直故,其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
        • 離諂詐故,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
      • 安住背念者,云何名為安住背念?
        • 謂如理作意相應念,名為背念,棄背違逆一切黑品故。
        • 又緣定相為境念,名為背念,棄背除遣一切不定地所緣境故。
      • 如是名為威儀圓滿。
    • 云何遠離圓滿?有二種:一、身遠離,二、心遠離。
      • 身遠離者,謂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獨一無侶,是名身遠離。
      • 心遠離者,謂遠離一切染汙、無記所有作意,修習一切其性是善能引義利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名心遠離。
    • 如是此中,若處所圓滿、若威儀圓滿、若身遠離、若心遠離,總攝為一,說名遠離。
      • [披尋記]
        • 不如理作意,是名染汙作意。非如理非不如理作意,是名無記作意。此二作意說應遠離。
        • 如理作意其性是善,說應修習。此復有二 :一、謂能引義利及與定地作意,二、謂定資糧定加行作意

[科]如應安立五處:心一境性處:

  • [論]云何心一境性?
    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何等名為數數隨念?
    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 、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
    云何名為同分所緣?
    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
      
    [披尋記]緣此為境令心正行等者:謂於所知事同分所緣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任持心故。義如決擇分說。(陵本六十三卷八頁5044)
    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為同分?
    答:是所知事相似品類,故名同分。
    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闕無間,無間 、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
      
    [披尋記]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等者:此即九種心住中專注一趣應知。由無色等十相令心散亂,說名無散亂行。
    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汙,極安隱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
      
    [披尋記]於所緣境無有染汙等者:此即九種心住中等持應知。由無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名無染汙。由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說名極安隱住,熟道而轉。
    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毗鉢舍那品。
    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若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毗鉢舍那品。
    云何名為九種心住?
    謂有苾芻,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
      
    [披尋記]從外一切所緣境界等者:色聲香味觸處,名外一切所緣境界。念增上力防護其心,不令趣入、流散、馳騁彼彼境中,是名攝錄其心。
    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麤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
      
    [披尋記]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者:若心不能安住平等捨位,名未等住。若於所緣不能遍攝令住,名未遍住。
    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披尋記]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者:謂由無間、殷重加行,令心相續住一所緣,是名相續方便。止息諸惡尋思及隨煩惱,由是因緣令心清淨,是名澄淨方便。
    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披尋記]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者:如前已說,為守護念、為於境無染、為安住所緣,名為念住,乃至廣說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陵本二十八卷十七頁2383)今說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義應準知。言親近者,謂於此中,由正修習聞所成慧,故名親近。又由修習了相作意,故名親近。如攝事分說。(陵本八十六卷 十七頁6536)
    云何調順?
    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
    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披尋記]謂種種相令心散亂等者:此中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說名色等十相。於如是事心起思惟,作用遽務,由是說言令心散亂。
    云何寂靜?
    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
    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披尋記]即彼二種暫現行時者:謂諸尋思及隨煩惱,名彼二種應知。
    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闕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
    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 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 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當知此中,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
    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
    初由聽聞、思惟二力,數聞數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內境住,及即於此相續方便、澄淨方便,等遍安住。
    如是於內繫縛心已,由憶念力,數數作意攝錄其心,令不散亂,安住、近住。
    從此已後,由正知力調息其心,於其諸相、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令流散,調順、寂靜。
    由精進力,設彼二種暫現行時,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最極寂靜、專注一趣。
    由串習力,等持成滿。
    即於如是九種心住,當知復有四種作意。
    一、力勵運轉作意,二、有間闕運轉作意,三、無間闕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
      
    [披尋記]當知復有四種作意等者:三摩呬多地說:力勵運轉作意皆所不攝。有間、有功用運轉作意,乃至攝樂作意所攝。自然運轉作意,加行究竟及此果二作意攝。(陵本十一卷十九頁932)由是當知,九種心住通說未得作意及已得作意諸相差別。
    於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於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中,有 有間闕運轉作意;於專注一趣中,有無間闕運轉作意;於等持中,有無功用運轉作意。
    當知如是四種作意,於九種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又即如是獲得內心奢摩他者,於毗鉢舍那勤修習時,復即由是四種作意,方能修習毗鉢舍那,故此亦是毗鉢舍那品。
    云何四種毗鉢舍那?
    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毗鉢舍那。
    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淨行所緣境界、或於善巧所緣境界、或於淨惑 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
      
    [披尋記]能正思擇盡所有性者:思擇諸事及彼自相,是名思擇 盡所有性。
    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
      
    [披尋記]最極思擇如所有性者:思擇諸法一切共相及品、時、理,是名思擇如所有性。
    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
    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
    又即如是毗鉢舍那,由三門、六事差別所緣,當知復有多種差別。
    云何三門毗鉢舍那?
    一、唯隨相行毗鉢舍那,二、隨尋思行毗鉢舍那,三、隨伺察行毗鉢舍那。
    云何名為唯隨相行毗鉢舍那?謂於所聞所受持法,或於教授教誡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毗鉢舍那。
      
    [披尋記]云何名為唯隨相行毗鉢舍那等者:此顯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是故名為唯隨相行。
    若復於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毗鉢舍那。
    若復於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毗鉢舍那。
    是名三門毗鉢舍那。
    云何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
    謂尋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
    既尋思已,復審伺察。
    云何名為尋思於義?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如是名為尋思於義。
    云何名為尋思於事?謂正尋思內外二事。如是名為尋思於事。
    云何名為尋思於相?謂正尋思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為尋思於相。
    云何名為尋思於品?謂正尋思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尋思黑品過失過患,尋思白品功德勝利。如是名為尋思於品。
    云何名為尋思於時?謂正尋思過去、未來、現在三時。尋思如是事,曾在過去世;尋思如是事,當在未來世;尋思如是事,今在現在世。如是名為尋思於時。
    云何名為尋思於理?
    謂正尋思四種道理。
    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當知此中,由觀待道理,尋思世俗以為世俗,尋思勝義以為勝義,尋思因緣以為因緣。
      
    [披尋記]尋思世俗以為世俗等者:此中略有二種觀待,一、施設觀待,二、生起觀待。謂若諸法,言說所行施設世俗,非言所行施設勝義,是名施設觀待。若由諸因、諸緣勢力諸法得生,是名生起觀待。
    由作用道理,尋思諸法所有作用。謂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由證成道理,尋思三量。
    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現證量。
    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為有至教不?為現證可得不?為應比度不?
    由法爾道理,於如實諸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應生信解,不應思議、不應分別。
    如是名為尋思於理。
      
    [披尋記]於如實諸法成立法性等者:無始時來理成就性,是名成立法性。諸法自性絕諸戲論,過言說道,是名難思法性。諸法安立以彼法性為因,是名安住法性。如前已說,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自性應爾、法性應爾。(陵本二十五卷十頁2110)今應配釋。
    如是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及前三門毗鉢舍那,略攝一切毗鉢舍那。
    問:何因緣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別毗鉢舍那?
    答:依三覺故,如是建立。
    何等三覺?
    一、語義覺,二、事邊際覺,三、如實覺。
    尋思義故,起語義覺;尋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邊際覺;尋思共相、品、時、理故,起如實覺。
    修瑜伽師唯有爾所所知境界。所謂語義,及所知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云何勤修不淨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
    謂依不淨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義。知此不淨實為不淨,深可厭逆,其性朽穢,惡臭生臭。
    由如是等種種行相,於先所聞依諸不淨所說正法,解了其義。如是名為於諸不淨尋思其義。
      
    [披尋記]知此不淨實為不淨等者:攝異門分說:又不淨者,是其總句。言臭穢者,受用飲食變壞成故。屎尿不淨變壞所成,故名臭處。諸肉血等變壞所成,故名生臭。可厭逆者,受用婬欲變壞所成,可惡逆故。(陵本八十四卷一頁6354)此中諸義,隨應當釋。
    云何名為尋思彼事?謂彼如是解了義已,觀不淨物,建立二分,謂內及外。如是名為尋思彼事。
    云何名為尋思自相?
    謂且於內身中所有朽穢 不淨,發起勝解。了知身中有髮、毛等,廣說乃至腦膜、小便。
    復於如是身中所有多不淨物,攝為二界,發起勝解。所謂地界及以水界。始於髮、毛,乃至大便,起地勝解;始於淚、汗 ,乃至小便,起水勝解。
    如是名為依內不淨尋思自相。
    復於其外諸不淨物,由青瘀等種種行相,發起勝解。
    謂先發起青瘀勝解,或親自見、或從他聞、或由分別所有死尸。
    如是死尸,或男、或女、或非男女,或親、或怨、或是中庸,或劣、或中、或復是勝,
      
    [披尋記]或劣或中或復是勝者:薄福德者,是名為劣。勝福德者,是名為勝。非劣非勝,是名為中。
    或是少年、或是中年、或是老年。
    取彼相已,若此死尸死經一日,血流已盡,未至膿爛,於是發起青瘀勝解。
    若此死尸死經二 日,已至膿爛,未生蟲蛆,於是發起膿爛勝解。
    若此死尸死經七日,已生蟲蛆,身體已壞,於是發起爛壞勝解、膨脹勝解。
    若此死尸為諸狐狼、鵄梟、鵰鷲、烏鵲、餓狗之所食噉,於是發起食噉 勝解。
    即此死尸既被食已,皮肉血盡,唯筋纏骨,於是發起異赤勝解。
    若此死尸或被食噉,支節分離,散在處處,或有其肉,或無其肉,或餘少肉,於是發起分散勝解。
    若此死尸骨節分散,手骨異處、足骨異處、膝骨異處、髀骨異處、髖 骨異處、髆骨異處、臂骨異處、脊骨異處、頷輪異處、齒髮 異處、髑髏異處,見是事已,起骨勝解。
    若復思惟如是骸骨共相連 接而不分散,唯取麤相,不委細取支節屈曲,如是爾時起鎖勝解。
    若委細取支節屈曲,爾時發起骨鎖勝解 。
    又有二鎖。
    一、形骸鎖,二、支節鎖。
    形骸鎖者,謂從血鎖 脊骨,乃至髑髏所住。支節鎖者,謂臂、髆等骨連鎖,及髀、髆 等骨連鎖。
    此中形骸鎖,說名為鎖;若支節鎖,說名骨鎖。
    復有二種取骨鎖相。
    一、取假名綵畫木石泥等所作骨鎖相,二、取真實骨鎖相。
    若思惟假名骨鎖相時,爾時唯名起鎖勝解,不名骨鎖。若思惟真實骨鎖相時,爾時名起骨鎖勝解。
    又即此外造色色相,三種變壞。
    一、自然變壞,二、他所變壞,三、俱品變壞。
    始從青瘀乃至膨脹,是自然變壞。
    始從食噉乃至分散,是他所變壞。
    若骨、若鎖及以骨鎖,是俱品變壞。
    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外不淨相,是名尋思外諸所有不淨自相。
    云何尋思不淨共相?
    謂若內身,外淨色相未有變壞;若在外身,不淨色相已有變壞。由在內身不淨色相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發起勝解。能自了知我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若諸有情成就如是淨色相者,彼淨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譬如在外不淨色相。
    是名尋思不淨共相。
      
    [披尋記]謂若內身外淨色相未有變壞等者:謂若內身相續住時,成就皮分相似清淨,是名外淨色相未有變壞。然是無常,於命終已,定當變壞,如彼外身青瘀等相不淨現前。由自他身平等法性、相似法性理應爾故。
    云何名為尋思彼品?
    謂作是思: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不如實知,於內、於外諸淨色相發起貪欲,
      
    [披尋記]於內於外諸淨色相發起貪欲者:謂緣於內自有情數身淨色相起自體貪,及緣於外他有情數身淨色相起有情貪故。
    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是有諍法,有苦、有害、有諸災 患、有遍燒惱。由是因緣,發起當來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
    若我於彼諸淨色相不淨法性如實隨觀,便無顛倒,白品所攝,是無諍法,無苦、無害,廣說乃至由此因緣,能滅當來生老病死,乃至擾惱。
    若諸黑品,我今於彼不應忍受,應斷、應遣。
    若諸白品,我今於彼未生應生;生已令住,增長廣大。
    如是名為尋思彼品。
    云何名為尋思彼時?
    謂作是思:若內所有諸淨色相,在現在世;若外所有不淨色相,亦現在世。諸過去世曾淨色相,彼於過去雖有淨相,而今現在如是次第種種不淨。諸現在世我之所有似淨色相,此淨色相於現在世雖有淨相,於未來世不當不淨如今現在外不淨色,無有是處。
    我此色身,去來今世,曾如是相、當如是相、現如是相,不過如是不淨法性。
    如是名為尋思彼時。
      
    [披尋記]去來今世曾如是相等者:謂淨色相,名如是相應知。去來今世,雖有如是似淨色相,終當變壞,皆不超過不淨實性。
    云何名為尋思彼理?
    謂作是思:若內若外都無有我、有情可得,或說為淨、或說不淨;唯有色相、唯有身形,於中假想施設言論,謂之為淨、或為不淨。
    又如說言:壽煖及與識,若棄捨身時,離執持而臥,無所思如木。既死沒已,漸次變壞分位可知。謂青瘀等,乃至骨鎖。
      
    [披尋記]離執持而臥者:謂不為阿賴耶識之所執受任持不壞故。
    今我此身,先業煩惱之所引發,父母不淨和合所生,糜飯等食之所增長。此因、此緣、此由藉 故,雖暫時有諸淨色相似可了知,而內身中若內若外,於常常時,種種不淨皆悉充滿。
    如是名依世俗、勝義及以因緣觀待道理尋思彼理。
      
    [披尋記]如是名依世俗勝義等者:如說:若內若外都無有我、有情可得,或說為淨、或說不淨。此依勝義觀待道理尋思彼理。又說:唯有色相、唯有身形,於中假想施設言論,謂之為淨、或為不淨。此依世俗觀待道理尋思彼理。又說:今我此身,先業煩惱之所引發,父母不淨和合所生,糜飯等食之所增長。此依因緣觀待道理尋思彼理。
    復作是思:於此不淨,若能如是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欲貪。如是欲貪,定應當斷。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尋思彼理。
    復作是思:如世尊說:若於不淨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欲貪。是至教量。
    我亦於內自能現見於諸不淨;如如作意思惟修習,如是如是令 欲貪纏未生不生,生已除遣。是現證量。
    比度量法亦有可得。謂作是思: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對治法,可於能治所緣境界煩惱當生?
    如是名依證成道理尋思彼理。
      
    [披尋記]作意思惟能對治法等者:作意思惟不淨法性,是名思惟能對治法。令彼貪纏未生不生,是名能治所緣境界煩惱當生。
    復作是思:如是之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
    謂修不淨,能與欲貪作斷對治,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唯應信解。
    如是名依法爾道理尋思彼理。
    是名勤修不淨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
    云何勤修慈愍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
    謂依慈愍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由欲利益安樂意樂,於諸有情作意與樂,發起勝解,是慈愍相。
    若能如是解了其義,如是名為於諸慈愍尋思其義。
    彼既如是解了義已,復能思擇:此為親品、此為怨品、此中庸品。是一切品,皆他相續之所攝故,於中發起外事勝解。
    又若親品,名為內事;怨、中庸品,名為外事。
    如是名為於諸慈愍尋思其事。
    復能思擇:如是三品,若無苦樂欲求樂者,願彼得樂。
    今於此中,有饒益相,名為親品;不饒益相,名為怨品;俱相違相,名中庸品。
      
    [披尋記]有饒益相名為親品等者:從彼獲得利益安樂,是名有饒益相。從彼遭受逼迫損惱,是名不饒益相。此中義顯實無有情三品可得,唯於其中假想施設,謂為親品,怨、中庸品,故作是釋。
    如是三品,若無苦樂欲求樂者,略有三種欲求樂心差別可得。
    一者、欲求欲界諸樂;二者、欲求色界有喜勇悅諸樂;三者、欲求離喜諸樂。
    如是若於欲樂匱乏,願彼皆得無罪欲樂。若於有喜、離喜諸樂有所匱乏,當知亦爾。
    是名尋思慈愍自相。
    復審思擇:若諸親品、若諸怨品、若中庸品,我於其中皆當發起相似性心、平等性心。
    何以故?
    我若作意與親品樂,此未為難;於中庸品作意與樂,亦未甚難;若於怨品作意與樂,乃甚為難。我於怨品尚應作意願與其樂,何況親品及中庸品而不與樂。
    何以故?
    此中都無能罵、所罵、能瞋、所瞋、能弄、所弄、能打、所打,唯有音聲、唯有名字。
      
    [披尋記]唯有音聲唯有名字者:自他差別,唯假安立,實無能罵、所罵,乃至能打、所打可得,是故能所亦假安立,唯有音聲、唯有名字。菩薩地說: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乃至廣說。(陵本四十二卷七頁3434)與此義同。
    又我此身,隨所生起,有色麤重四大所造,隨所住處,便為如是觸所逼惱。略有二觸,謂音聲觸,及手足塊刀杖等觸。
    是身及觸皆是無常,能為如是不饒益者亦是無常。
      
    [披尋記]又我此身隨所生起等者:此顯自身業果異熟。由於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今受如是種種逼惱苦果。自業所作,非因於他,是故此說有色麤重四大所造。
    又復一切有情之類,皆有生老病死等法,本性是苦;故我不應於本性苦諸有情上,更加其苦,而不與樂。
      
    [披尋記]本性是苦者:諸行麤重,名本性苦。由能隨順生起一切煩惱及與眾苦故。
    又亦不應不與怨家作善知識、不攝一切有情之類以為自體。
    又世尊言:我不觀見如是種類有情可得。無始世來經歷生死,長時流轉,不互相為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若餘尊重、似尊重者。
    由是因緣,一切怨品無不皆是我之親品。
    又怨、親品,無有決定真實可得。
    何以故?
    親品餘時轉成怨品,怨品餘時轉成親品,是故一切無有決定。
    故我今者,應於一切有情之類,皆當發起平等性心、平等性見;及起相似利益意樂、安樂意樂與樂勝解。
    是名尋思慈愍共相。
    復審思擇:我若於彼不饒益者發生瞋恚,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是有諍法,廣說如前。
    我若於彼不起瞋恚,便無顛倒,白品所攝,是無諍法,廣說如前。
    如是名為尋思慈愍黑品、白品。
    復審思擇:諸過 去世求欲得樂有情之類,彼皆過去,我當云何能與其樂?諸現在世有情之類,我今願彼盡未來世,於一切時常受快樂。
    是名尋思諸慈愍時。
    復審思擇:此中都無我及有情,或求樂者、或與樂者;唯有諸蘊、唯有諸行,於中假想施設言論,此求樂者、此與樂者。
    又彼諸行,業煩惱等以為因緣。
    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慈愍。
      
    [披尋記]業煩惱等以為因緣者:此中等言,等取自種子,準下界差別觀說義應知。
    若於慈愍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瞋恚。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尋思慈愍。
    如是之義,有至教量;我內智見現轉可得;比度量法,亦有可得。如是名依證成道理尋思慈愍。
    又即此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謂修慈愍能斷瞋恚,不應思議、不應分別,應生勝解。如是名依法爾道理尋思慈愍。
    是名勤修慈愍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

  • [論]云何威儀圓滿?謂於晝分經行、宴坐;於初夜分亦復如是;於中夜分右脅而臥;於後夜分疾疾還起,經行、宴坐。即於如是圓滿臥具,諸佛所許大小繩床、草葉座等結加趺坐,乃至廣說。
    • [論]何因緣故結加趺坐?謂正觀見五因緣故。
      • [論]一、由身攝斂速發輕安。如是威儀順生輕安最為勝故。
      • [論]二、由此宴坐能經久時。如是威儀不極令身速疲倦故。
      • [論]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如是威儀外道他論皆無有故。
      • [論]四、由此宴坐形相端嚴。如是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
      • [論]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開許。如是威儀一切賢聖同稱讚故。
    • [論]正觀如是五種因緣,是故應當結加趺坐。
    • [論]端身正願者,云何端身?謂策舉身令其端直。云何正願?謂令其心離諂離詐,調柔正直。由策舉身令端直故,其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離諂詐故,其心不為外境散動之所纏擾。
    • [論]安住背念者,云何名為安住背念?謂如理作意相應念,名為背念,棄背違逆一切黑品故。又緣定相為境念,名為背念,棄背除遣一切不定地所緣境故。
  • [論]如是名為威儀圓滿。
  • [論]云何遠離圓滿?謂有二種:一、身遠離,二、心遠離。
    • [論]身遠離者,謂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獨一無侶,是名身遠離。
    • [論]心遠離者,謂遠離一切染汙、無記所有作意,修習一切其性是善能引義利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名心遠離。
      • [釋]不如理作意,是名染汙作意。非如理非不如理作意,是名無記作意。此二作意說應遠離。如理作意其性是善,說應修習。此復有二,一、謂能引義利及與定地作意,二、謂定資糧及定加行作意(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論]如是此中,若處所圓滿、若威儀圓滿、若身遠離、若心遠離,總攝為一,說名遠離。

[科]安立五處 :心一境性處:

  • [論]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 何等名為數數隨念?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
    • 云何名為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
      • 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為同分?答:是所知事相似品類,故名同分。
        • [論 ,卷第63][科]靜慮異名:
          •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為住耶?答:繫心於內所緣境界,於外所緣不流散故。
          •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三摩地?答:於所知事同分所緣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任持心故。
          •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奢摩他?答:為欲寂靜一切煩惱正安止故。
          •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心一境性?
            • 答:略有二種所緣境界:一、不定地所緣境界,二者、定地所緣境界。
              • 此中一境,所謂定地所緣境界,非第二境。繫心於此一所緣境,是故說名心一境性。
    • 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闕、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
    • 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汙,極安隱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
      • [披尋記]
        • 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等者:此即九種心住中專注一趣應知。由無色等十相令心散亂,說名無散亂行
        • 於所緣境無有染汙等者:此即九種心住中等持應知。
          • 由無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名無染汙
          • 由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說名極安隱住,熟道而轉
    • 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 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毗鉢舍那品。
      • 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若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毗鉢舍那品

[科]安立五處:心一境性處:九種心住:

  • [論]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苾芻,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 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
    • 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麤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 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 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 云何調順?
      • 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
      • 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 云何寂靜?
      • 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
      • 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 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 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闕、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
    • 云何等持?
      • 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
      • 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 [披尋記]
          • 色、聲、香、味、觸處,名外一切所緣境界。念增上力防護其心,不令趣入、流散、馳騁彼彼境中,是名攝錄其心
          • 若心不能安住平等捨位,名未等住。若於所緣不能遍攝令住,名未遍住
          • 謂由無間、殷重加行,令心相續住一所緣,是名相續方便。止息諸惡尋思及隨煩惱,由是因緣令心清淨,是名澄淨方便
          • 如前已說,為守護念、為於境無染、為安住所緣,名為念住,乃至廣說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論 ,卷第28]
          • 今說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義應準知。言親近者,謂於此中,由正修習聞所成慧,故名親近。又由修習了相作意,故名親近[論 ,卷第86]
          • 此中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說名色等十相。於如是事心起思惟,作用遽務,由是說言令心散亂
  • [論]當知此中,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
    • 由聽聞、思惟二力,數聞、數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及即於此相續方便、澄淨方便,遍安
    • 如是於內繫縛心已,由憶念力,數數作意攝錄其心,令不散亂,安住、近住
    • 從此已後,由正知力調息其心,於其諸相、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令流散,調順、寂靜
    • 由精進力,設彼二種暫現行時,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最極寂靜、專注一趣
    • 由串習力等持成滿。
  • [論]於如是九種心住,當知復有四種作意:一、力勵運轉作意,二、有間闕運轉作意,三、無間闕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
    • 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
    • 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中,有有間闕運轉作意
    • 專注一趣中,有無間闕運轉作意
    • 等持中,有無功用運轉作意
      • [披尋記]
        • 力勵運轉作意皆所不攝。有間、有功用運轉作意,乃至攝樂作意所攝。自然運轉作意,加行究竟及此果二作意攝[論 ,卷第11]
        • 由是當知,九種心住通說未得作意及已得作意諸相差別。
    • 當知如是四種作意,於九種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 又即如是獲得內心奢摩他者,於毗鉢舍那勤修習時,復即由是四種作意,方能修習毗鉢舍那,故此亦是毗鉢舍那品。

[科]安立五處:心一境性處:四種慧行:

  • [論]云何四種毗鉢舍那?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毗鉢舍那。
    • 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淨行所緣境界、或於善巧所緣境界、或於淨惑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
    • 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
    • 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
    • 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
      • [披尋記]
        • 思擇諸事及彼自相,是名思擇盡所有性
    • [釋]思擇諸法一切共相及品、時、理,是名思擇如所有性(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論]又即如是毗鉢舍那,由三門、六事差別所緣,當知復有多種差別。

  • [論]云何三門毗鉢舍那?一、唯隨相行毗鉢舍那,二、隨尋思行毗鉢舍那,三、隨伺察行毗鉢舍那。
    • [論]云何名為唯隨相行毗鉢舍那?謂於所聞、所受持法,或於教授、教誡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毗鉢舍那。
      • [釋]此顯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是故名為唯隨相行(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思、量是有思所成慧;推、察是修所成慧(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若復於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毗鉢舍那
    • [論]若復於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毗鉢舍那
  • [論]是名三門毗鉢舍那。
  • [論]云何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謂尋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既尋思已,復審伺察。
    • [論]云何名為尋思於義?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如是名為尋思於義。
    • [論]云何名為尋思於事?謂正尋思內、外二事。如是名為尋思於事。
    • [論]云何名為尋思於相?謂正尋思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為尋思於相。
    • [論]云何名為尋思於品?謂正尋思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尋思黑品過失、過患,尋思白品功德、勝利。如是名為尋思於品。
    • [論]云何名為尋思於時?謂正尋思過去、未來、現在三時。尋思如是事,曾在過去世;尋思如是事,當在未來世;尋思如是事,今在現在世。如是名為尋思於時。
    • [論]云何名為尋思於理?謂正尋思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當知此中,
      • [論]觀待道理,尋思世俗以為世俗,尋思勝義以為勝義,尋思因緣以為因緣。
        • [釋]此中略有二種觀待:一、施設觀待,二、生起觀待。謂若諸法,言說所行施設世俗,非言所行施設勝義,是名施設觀待。若由諸因、勢力諸法得生,是名生起觀待(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作用道理,尋思諸法所有作用。謂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 [論]證成道理,尋思三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現證量。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為有至教不?為現證可得不?為應比度不?
      • [論]法爾道理,於如實諸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應生信解,不應思議、不應分別。
        • [釋]無始時來理成就性,是名成立法性。諸法自性絕諸戲論,過言說道,是名難思法性。諸法安立以彼法性為因,是名安住法性。如前已說,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自性應爾、法性應爾(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25?)。今應配釋(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如是名為尋思於理。
  • [論]如是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及前三門毗鉢舍那,略攝一切毗鉢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