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論]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威力品第五
[科]持:菩薩行:菩薩學處:威力處
- [論]云何諸佛菩薩威力?
當知略有三種。一者、聖威力。謂佛菩薩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
[披尋記]謂佛菩薩得定自在者:此中菩薩,唯約八地以上為論,由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得十自在故。下皆準知。
心調柔故,善修心故,是名聖威力。
[披尋記]善修心故者:善故名聖,由無染義是善義故。如三摩呬多地中聖智三摩地說。(陵本十二卷十五頁1030)
二者、法威力。謂諸勝法有廣大果,有大勝利,是名法威力。
此中法者,即是六種波羅蜜多,所謂布施乃至般若。如是諸法有大威力,名法威力。
三者、俱生威力。謂佛菩薩先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希奇法,是名俱生威力。
又佛菩薩如是威力品類差別,復有五種。一者、神通威力,二者、法威力,三者、俱生威力,四者、共諸聲聞、獨覺威力,五者、不共聲聞、獨覺威力。
云何諸佛菩薩神通威力?
謂六神通。一者、神境智作證通,二者、隨念宿住智作證通,三者、天耳智作證通,四者、見死生
智作證通,五者、知心差別智作證通,六者、漏盡智作證通。是名神通威力。
[披尋記]神境智作證通等者:謂從一種變作多種,如是廣說乃至梵世身自在轉,是名神境。由神境智,於此神境領受示現,是故說此名為神境。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由此智,於彼境能領受、能示現,是故說此名神境智。即此智種子,由生緣所攝受故,勢力增長,相續隨轉,名神境智作證。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神境智作證通。如決擇分說。(陵本六十九卷十一頁5211)
如是乃至漏盡智作證通,皆如彼釋應知。
云何諸佛菩薩神境智通?
謂佛菩薩神境智通略有二種。一者、能變通,二者、能化通。如是二種品類差別,各有多種。
云何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謂十八變。一者、震
動,二者、熾然,三者、流布,四者、示現,五者、轉變,六者、往來,七者、卷,八者、舒,九者、眾像入身,十者、同類往趣,十一者、顯,十二者、隱,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辯才,十六者、能施憶念,十七者、能施安樂,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類,皆名能變神境智通。
震動者,謂佛菩薩得定自在,心調柔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震動寺館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國土、那落迦世界、傍生世界、祖父世界、人世界、天世界、
[披尋記]祖父世界者:謂餓鬼趣應知。
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動。是名震動。
熾然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從其身上發猛焰火,於其身下注清冷水;從其身下發猛焰火,於其身上注清冷水。入火界定,舉身洞
然,遍諸身分出種種焰,青、黃、赤、白、紅紫、碧綠、頗胝迦色。是名熾然。
流布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流布光明,遍滿一切寺館舍宅,乃至無量無數世界無不充滿,如前震動。是名流布。
示現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如其所樂,示彼一切諸來會眾沙門、婆羅門、聲聞、菩薩、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
、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令悉現見下諸惡趣、上諸人天。
復令現見諸餘佛土,及於其中諸佛菩薩。乃至超過殑伽沙等諸佛國土,種種名聲所表佛土,及彼土中某名如來,悉令現見;亦為宣說彼佛土名,及如來名。齊彼至此,若復過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隨其所欲,乃至所欲皆令現見,亦為宣說。
是名示現。
轉變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於其地起水勝解,即令成水如實非餘;火、風勝解亦復如是。若於其水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餘;火、風勝解亦復如是。若於其火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餘;水、風勝解亦復如是。若於其風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餘;水、火勝解亦復如是。
[披尋記]即令成水如實非餘者:謂所變水堪為受用,非唯顯現令可覩見,是名如實。即於此事所作成辦,故名非餘。如說於水如是,於餘一切皆應準知。
若於一切起餘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如於大種互相轉變,色、香、味、觸,當知亦爾。
[披尋記]若於一切起餘勝解者:此中一切,謂即地、水、火、風。於是一切起空勝解,名餘勝解。
若於草葉、牛糞、泥等,起於飲食、車乘、衣服、嚴飾資具、種種塗香、華鬘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若於沙石、瓦礫等物,起於末尼、真珠、琉璃、蠡 貝、璧 玉、珊瑚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若於諸山、雪山王等起金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若於一切起餘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披尋記]若於草葉牛糞泥等者:自下為顯八勝處中所觀資具等色,若劣、若勝,隨欲轉變,故作是說。言劣色者,謂聲、香、味、觸不可意色。與此相違,當知勝色。如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二卷七頁992)此所舉事,隨應當知。
若於好色有情起惡色勝解,於惡色有情起好色勝解,於俱非有情起好色、惡色勝解,於俱有情起俱非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如於好色、惡色,於具支節、不具支節,及肥瘦等,當知亦爾。
如是於餘所有自相可變色物起餘勝解,皆隨勝解一切轉變,如實非餘。是名轉變。
[披尋記]若於好色有情起惡色勝解等者:此顯八勝處中所觀有情,好色、惡色隨欲轉變,故作是說。言好色者,謂美妙顯色。一向淨妙故。與此相違,名為惡色。如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二卷七頁992)
往來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隨其所樂,於諸牆壁、山石等中縱身往來,無有滯礙。廣說乃至往於梵世,乃至上至色究竟天,還來無礙。或復傍於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若往、若來皆無滯礙。
或運麤重四大種身,或於遠處作近勝解,或如意勢速疾往來。
是名往來。
[披尋記]或如意勢速疾往來者:身心符順,名如意勢。如說中有,身往趣生,非心緣往;此亦如是,以意為依,身往來故。
卷、舒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極微,舒一極微令如一切雪山王等。是名卷、舒。
眾像入身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以種種現前大眾,及以一切村邑、聚落、草木、叢林、諸山、大地一切色像內己身中,令諸大眾各各自知入其身內。是名眾像入身。
同類往趣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剎帝利眾,同其色類,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若以此名如是義,亦即以此名如是義;彼不以此名如是義,亦不以此名如是義。
然後為其演說正法,示現、教導、讚勵、慶慰。化事既終,欻然隱沒。
[披尋記]示現教導讚勵慶慰者:攝釋分說:示現者,謂為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四種真實道理。教導者,謂示現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讚勵者,謂彼有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勵其心,令於彼事堪有勢力。慶慰者,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讚悅,令其歡喜。(陵本八十一卷八頁6192)其義應知。
沒後時眾迭相顧言:不知沒者天耶?人耶?
如能往趣剎帝利眾,如是往趣婆羅門眾、若沙門眾、若長者眾、若居士眾、四天 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
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先
益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當知亦爾。
是名同類往趣。
隱、顯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於大眾前,百度、千度,或過於是,隱沒自身,復令顯現。是名隱、顯。
所作自在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普於一切諸有情界往、來、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轉。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來即來,令語即語。是名所作自在。
制他神通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現神通。
如來神通普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如其所欲,令事成辦。
究竟菩薩一生所繫,或最後有所有神通,
[披尋記]究竟菩薩一生所繫等者:若諸菩薩到究竟地,住於最上成滿住中,是名究竟菩薩。作大自在,過色究竟,一切生處最為殊勝。當知此由增上業感,得生其中,是名一生所繫。若諸菩薩於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圓滿,或生婆羅門大國師家,或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說菩薩最後生。如生品說。(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頁3895)此最後有,準彼應釋。
除諸如來、等類菩薩,悉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
[披尋記]除諸如來等類菩薩者:此中菩薩,謂同一住,功德平等,故名等類。
諸餘菩薩所有神通,除入上地、等類菩薩,悉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
是名制他神通。
能施辯才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諸有情辯才窮盡,能與辯才。是名能施辯才。
能施憶念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諸有情於法失念,能與憶念。是名能施憶念。
能施安樂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說正法時,與聽法者饒益身心輕安之樂,令離諸蓋,專心聽法。暫時方便,而非究竟。
[披尋記]令離諸蓋專心聽法等者:蓋有五種,謂貪欲等。於聞法時隨一現行,能覆真實義不顯了。諸佛菩薩以其神力,能令遠離如是諸蓋,無散亂心聽聞正法。然此唯是暫時方便,而不能令畢竟
斷滅,故非究竟。
又令諸界互相違變 能為損害、非人所行、災癘、疾疫皆得息滅。
是名能施安樂。
放大光明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令惡趣等一切有情息彼眾苦。
或有一光往諸天界,令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 、緊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宮中,蒙光覺悟,皆來集會。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令住他方世界菩薩蒙光覺悟,皆來集會。
以要言之,諸如來等能放 無量無數品類種種光明,能作無量無數世界無量無數諸有情類無量無數利益之事。
是名放大光明。
當知如是一切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由此神通,能轉所餘有自性物令成餘物,故名能變神境智通。
[披尋記]能轉所餘有自性物令成餘物者:如地變水、水變地等,各各相望自性有別,是故更互相望名餘,而作是說。
云何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謂若略說,無事而有,是名為化。能以化心,隨其所欲,造作種種未曾有事,故名能化神境智通。
此復多種。或化為身及化為境,或化為語。
或化為身及化為境者,化似自身,或不相似;化似他身,或不相似。
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不似,唯能化作與根相似根所依處,而非實根。
[披尋記]唯能化作與根相似等者:清淨色根,是名實根。謂所化身唯能化似自他根所依處,不能化似自他清淨色根,故作是說。
復能化作相似境界。謂飲食等,末尼、真珠、琉璃寶等,所有色、香、味、觸所攝外資生具。若彼相似,若異於彼,隨其所欲一切能化。
又所化身與己同類,非一眾多種種差別。
[披尋記]又所化身與己同類等者:謂若菩薩化菩薩身,與自相似有其多種。謂如分位、體性、容色、形貌種種相似,是名與己同類,非一眾多種種差別。
或作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 、緊捺洛、牟呼 洛伽色像,或作人、傍生、鬼、那落迦色像,或作聲聞、獨覺、菩薩、如來色像。
若所化身與菩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自相似。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
又所化身與他同類亦有多種。若作天身,與彼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他相似;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他相似。
如作天身,乃至佛身,當知亦爾。
[披尋記]又所化身與他同類等者:此中他言,謂即前說天、龍、藥叉,廣說乃至如來色相。與彼相似,亦有分位、體性、容色、形貌非一眾多種種差別,故言多種。
云何此中化作多身?
謂佛菩薩於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一時化作種種形類,能為無量無數有情作利益事。
如是所化種種形類,於中或有諸佛菩薩雖滅度後,由住持力而故隨轉;或有暫時作利益已,化事便息。
[披尋記]一時化作種種形類等者:決擇分說:諸佛世尊有四種化,遍十方界功能
無礙。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薩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故,於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贍部洲中,同於一時方便攝受如來之化。三、即為彼所化有情作聲聞化。四、即為彼所化有情作獨覺化。(陵本七十四卷十一頁5706)此說種種形類,能為無量無數有情作利益事,準彼應知。
又佛菩薩或作化事,唯令眾生覩見而已,如幻所作不堪受用。
或復化作飲食、衣服、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 玉、珊瑚、車乘等事,與實無異。如是所作財食眾具,令諸眾生常得受用。
是名化身及化境界。
或化為語者,或有化語妙音相應,或有化語廣音具足,或有化語 繫屬於自 ,或有化
語繫屬於他,或有化語無所繫屬,或有化語宣說正法言辭所攝,或有化語誨責放逸言辭所攝。
妙音相應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深遠如雲雷音,其聲和雅如頻迦音,能感眾心,甚可愛樂。
又此化語,圓上、微妙、顯了、易解、樂聞、無逆、無依、無盡。
[披尋記]圓上微妙等者:此顯八種語具圓滿。聲聞地說:成就最上首語、極美妙語、甚顯了語、易悟解語、樂欲聞語、無違逆語、無所依語、無邊際語。如是名為語具圓滿。(陵本二十五卷三頁2078)一一差別,如攝釋分釋。(陵本八十一卷三頁6172)今此圓上,即彼上首,謂以圓滿涅槃為上首故。餘文易知,如次準釋。
廣音具足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廣大,隨其所樂,無量種類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
、緊捺洛、牟呼洛伽、聲聞、菩薩、人、非人等無量眾會,一踰 繕那皆悉充滿,以妙圓音隨類遍告。
又隨所樂,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 世界,乃至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若近、若遠所有眾會,以妙圓音隨類遍告。
於此聲中出種種音,為諸眾生說種種法,隨其所應,各得義利。
繫屬於自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於化自身出種種音,宣說正法,誨責放逸。
繫屬於他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於化他身宣說正法,誨責放逸。
無所繫屬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或於空中、或於所化非情法上而有所說。
宣說正法言辭所攝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開示正理,令諸愚癡於種種法皆得悟解。
誨責放逸言辭所攝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為不愚癡獲得淨信而放逸者,責其放逸,令生慚愧;誨不放逸,令勤修學。
如是所說眾多化事略有三種,化身、化境,及以化語。當知如是一切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
如是二種諸佛菩薩神境智通能辦 二事。一者、示現種種神通,引諸眾生入佛聖教。二者、示現種種神通,惠 施無量受苦眾生眾多品類利益安樂。
云何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智通?
謂佛菩薩以宿住智,自能隨念己之宿住,曾於如是有情類中,我如是名,如經廣說。
[披尋記]我如是名如經廣說者:經中說有八言說句,謂如是名、如是生類、如是種性、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差別、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依此八言說句,憶念過去身等一切品類差別,是名宿住隨念。
亦能隨念他諸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如自隨念己事無異。
[披尋記]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者:謂隨言說句有六種略行,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剎帝利等色類差別,三者、父母差別,四者、飲食方軌,五者、興盛衰損,六者、壽量差別。如建立品釋。(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頁3964)是名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
又能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隨念前際所經若自、若他身等一切品類差別,曾於如是有情類中,我如是名,乃至廣說。
如是有情轉復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隨念一切宿住,如前無異。如是展轉令憶宿住,皆如自己。
於現法中,又能隨念諸微細事,所有一切若少若多先所造作、先所思惟,皆無忘失。
[披尋記]先所造作先所思惟者:身語意行,名所造作。種種分別,名所思惟。
又能隨念無間剎那,次第所作無間斷故。
又能隨念有量有數宿住差別,所知時劫可算數故。
又能隨念無量無數宿住差別,所知時劫不可數 故。
以要言之,此宿住智於如是處、於如是類、於如是量,隨其所欲皆無礙轉。如是名為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所攝威力。
[披尋記]於如是處等者:自他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名如是處。諸所造作及所思惟,名如是類。無間剎那及有量數、或無量數,名如是量。
又由隨念宿住智故,憶念本生,為諸有情開示先世種種品類第一希有菩薩所行難行苦行。令於佛所生淨信故,起恭敬故,令於生死深厭離故。
[披尋記]憶念本生等者:聲聞地說:云何本生?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陵本二十五卷七頁2096)由是當知,此所說義,即彼本生言教所攝。
又由此智憶念本事,為諸眾生開示種種先世相應業果異熟,為令妄計前際常論、一分常論常見眾生破常見故。
[披尋記]憶念本事等者:聲聞地說:云何本事?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是名本事。(陵本二十五卷七頁2096)由是當知,此所說義,即彼本事言教所攝。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故。
云何諸佛菩薩天耳智通?
謂佛菩薩以淨天耳,能於種種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大聲、小聲、辯聲、非辯聲、化聲、非化聲、遠聲、近聲皆悉得聞。
聞天聲者,若不作意,下從欲界,上至色究竟宮,其中受生諸有情類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若作意時,過是已上諸世界聲皆亦能聞。
[披尋記]過是已上諸世界聲等者:謂過此世界,於餘一切世界諸天趣聲皆遍能聞。由聞天聲,故說上言,為簡生傍人趣聞人聲故。
聞人聲者,遍於一切傍四大洲受生有情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聞聖聲者,於諸如來、聲聞、獨覺及諸菩薩,若從彼聞展轉為餘諸有情類宣說種種示現、教導、讚勵、慶慰,勸修諸善、勸捨諸惡所有音聲皆悉能聞。
又於一切無染汙心受持讀誦、論議決擇、無倒諫誨、為作憶念、教授、教誡,及餘所有善言善說能引義利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如是等類,名聞聖聲。
[披尋記]無倒諫誨等者:聲聞地說: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如彼一一別釋應知。(陵本二十五卷三頁2078)
聞非聖聲者,於諸有情虛 妄、離間、邪綺、麤獷、生下惡趣、生上天趣、生傍人趣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聞大聲者,謂於大眾生聲、大集會聲、種種苦具所逼切聲、大號哭聲、相呼召聲、大雷吼聲、諸螺貝聲、諸鼓角等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聞小聲者,下至耳語諸微細聲皆悉能聞。
聞辯聲者,於義易了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聞非辯聲者,於義難了種種音聲,謂達羅弭荼種種明呪、風、鈴、樹響、鸚鵡、鴝鵒、百舌、鸝鷜 、命命鳥等所出音聲皆悉能聞。
聞化聲者,謂於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依神通力所化音聲皆悉能聞。
聞非化聲者,謂於種種異彼音聲皆悉能聞。
聞遠聲者,除佛菩薩所住聚落、城邑等中所有音聲,於餘乃至無量無數世界中聲皆悉能聞。
聞近聲者,聞所除 聲。
云何諸佛菩薩見死生智通?
謂佛菩薩以超過人清淨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妙 色、惡色、若劣、若勝,
[披尋記]以超過人清淨天眼等者:建立品說:此中靜慮說名天住。眼依彼故,是彼果故,彼攝受故,名為天眼。是極圓滿、是善清淨靜慮果故,名極清淨。於其人中,所有名字皆不相似,是故說言超過於人。欲界天中亦有生得,名相似轉清淨天眼,人中亦無。諸有情類臨欲終沒,名為死時;住在中有,名為生時。趣黑闇者,由二種相,起如是類意生中有,如黑羺光及陰闇夜,故名惡色。趣明白者,由二種相,起如是類意生中有,如晴明夜及婆羅痆斯極鮮白衣,故名好色。諸惡色者,說名為劣;諸好色者,說名為妙。諸下劣者,名往惡趣;諸勝妙者,名往善趣。(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頁3967)如彼應釋。
及於後際生已增長,諸根成熟,身諸所作善、惡、無記差別而轉。
[披尋記]生已增長諸根成熟者:此顯次第生身之相。謂出胎已,從嬰孩位至少年位,是名生已增長。從少年位乃至老位,是名諸根成熟。
又現見知諸光明色、諸微細色、諸變化色、諸淨妙色,下至無間,上至色究竟宮,不由作意皆能見知。若作意時,能見上下無量無數餘世界色,亦能見傍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一切諸色,乃至能見彼彼佛土彼彼如來安坐彼彼異類大會,宣說正法,顯然無亂。
[披尋記]又現見知諸光明色等者:謂如日月星等及諸有情自然身光,是名諸光明色。微細色聚,名微細色,非謂極微。決擇分說:以彼天眼,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後、兩邊、若明、若闇,必不能取極微處所,由極微體以慧分析而建立故。(陵本五十四卷十二頁4335)神境智通諸所有色,名變化色。上諸天趣彼所有色,名淨妙色。
又佛菩薩以淨天眼,普見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身之所作淨不淨業。既見彼已,隨其所應、隨其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
以淨天耳,普聞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語之所作淨不淨業。既聞彼已,隨其所應、隨其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
是名略說諸佛菩薩天眼、天耳之所作業。
云何諸佛菩薩知心差別智通?
謂佛菩薩以他心智,遍知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他有情類,若有纏煩惱心,若離纏煩惱心,若有隨縛、有隨眠煩惱心,若離隨縛、離隨眠煩惱心。
又遍了知有染心、邪願心,謂諸外道心及有愛染心。又遍了知無染心、正願心,謂與上相違心。
[披尋記]謂諸外道心及有愛染心者:謂墮邪梵行求,是名諸外道心。若墮欲求、有求,是名有愛染心。此釋前說有染及與邪願,非定別配。由彼皆為後有愛之所攝受,是故皆名有染及邪願心。
又遍了知劣心,謂生欲界諸有情類,下至一切禽獸等心。又遍了知中心,謂生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又遍了知勝心,謂生無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
又遍了知樂相應心、苦相應心、不苦不樂相應心。
又能以一知他心智,於一有情如是所有、如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起現前,於一念頃并如實知。
[披尋記]於一有情如是所有等者:所有,即是煩惱差別。有尋有伺地說:能攝依事,故名所有。(陵本八卷六頁567)體性,謂彼善不善等心轉差別。品類,謂彼軟中上品差別。行相,謂彼緣境生起差別。分齊,謂彼凡聖建立差別。
又能以一知他心智,於多有情如是所有、如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起現前,於一念頃并如實知。
又佛菩薩此他心通,知諸有情諸根勝劣,知諸有情種種勝解,知諸有情種種界行,隨其所應,能正安處趣涅槃宮種種正行。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披尋記]知諸有情諸根勝劣等者:建立品說:如所成熟修證圓滿,信等五根成軟中上,當知是名諸根勝劣。若從他信以為其先,或觀諸法以為其先,成軟中上愛樂印解,當知是名種種勝解。若廣建立種種種性,或諸聲聞所有種性,或諸獨覺所有種性,或諸如來所有種性,或有種種不定種性,或貪等行差別道理,乃至有情八十千行,當知此中名種種界。(陵本四十九卷十九頁3961)準彼應釋。
云何諸佛菩薩漏盡智通?
謂佛菩薩如實了知煩惱盡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於諸 漏盡已得未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盡方便。如能如實了知方便,於非方便亦如實知。
如實知他於漏盡得有增上慢,如實知他於漏盡得離增上慢。
[披尋記]如實了知煩惱盡得者:謂心於彼煩惱究竟解脫,證得畢竟種性清淨,是名煩惱盡得,亦名漏盡得。漏即煩惱之異名故。
又諸菩薩,雖能如實了知一切漏盡功德能證方便,而不作證。是故菩薩於有漏事及與諸漏不速捨離,雖行種種有漏事中,而不染汙。如是威力,於諸威力最為殊勝。
又佛菩薩由漏盡智,自無染汙;亦善為他廣分別說,壞增上慢。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云何法威力?
謂布施威力乃至般若威力。此布施等諸法威力,應知一一略有四相。一者、斷所對治相,二者、資糧成熟相,三者、饒益自他相,四者、與當來果相。
布施四相者,謂諸菩薩修行惠施,能斷慳 吝,施所對治。是名第一。
[披尋記]能斷慳吝施所對治者:財、法執著,是名慳吝。此亦名為施所對治,由行惠施能斷彼故。
即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布施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施先意悅,施時心淨,施已無悔,於三時中心常歡喜,以自饒益;亦能除他饑渴、寒熱、種種疾病、所欲匱乏、怖畏眾苦,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披尋記]亦能除他饑渴寒熱等者:施以飲食,能除饑渴。施以衣服,能除寒熱。施以醫藥,能除種種疾病。施以資生眾具,能除所欲匱乏。施以無畏,能除怖畏眾苦;謂如拔濟獅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濟王賊等畏,拔濟水火等畏。如是一切名饒益他。
於當來世在在生處,恆常富樂,得大祿位、得大財寶、得大朋黨、得大眷屬。是名第四。
是名布施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持戒四相者,謂諸菩薩受持清淨身語律儀,能斷犯戒,戒所對治。是名第一。
即所受持清淨尸羅,能為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受持淨戒,捨離犯戒為緣所生怖畏、眾罪、怨敵等事,寢寤安樂,以自饒益。又由淨戒、無悔、歡喜乃至心定,以自饒益;受持淨戒,不損惱他,普施一切有情無畏,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披尋記]寢寤安樂者:發心品說:菩薩成就無惱害福,得倍輪王護所守護;由得如是護所護故,若寢、若寤、若迷悶等,一切魍魎、藥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嬈害。(陵本三十五卷十五頁2877)今說持戒,寢寤安樂,義應準釋。
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
是名持戒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忍辱四相者,謂諸菩薩修行忍辱,能斷不忍,忍所對治。是名第一。
即此忍辱,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由此忍辱,濟拔 自他大怖畏事,饒益自他。是名第三。
[披尋記]由此忍辱濟拔自他大怖畏事等者:此說菩薩耐他怨害忍。忍品中說:謂諸菩薩猛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時,應如是學:如此是我自業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今受如是種種苦果。我今於此無義利苦若不忍者,復為當來大苦因處。我若於此大苦因法隨順轉者,便為於己自作非愛,便為於己自生結縛,便為於己自興怨害,非是於他。(陵本四十二卷六頁
3431)由是當知此所說義。謂若不忍,能為當來大苦因處,是名大怖畏事。若能堪忍,便得出離,是名濟拔。自現受學及與勸他,由是說名饒益自他。
由是因緣,能令菩薩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離隔、無多憂苦;於現法中,臨命終時心無憂悔,身壞已後生於善趣 天世界中。是名第四。
[披尋記]無多離隔者:謂多有情願為攝受,住親愛心,不生猜沮故。
是名忍辱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精進四相者,謂諸菩薩住勤精進,能斷懈 怠,精進所治。是名第一。
即此精進,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勤精進故,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雜亂,後後所證轉勝於前,倍生歡喜,以自饒益;勤修善品,不以身語損惱於他,令他發生精進樂欲,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披尋記]得安樂住等者:住四靜慮,名安樂住,由依靜慮領受喜樂、安樂、捨樂身心樂故。初靜慮中,遠離諸欲一切惡不善法,是故說言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雜亂。從是以後更求上進,漸次證得後後靜慮,不為尋、伺、喜、樂之所散動,是名後後所證轉勝於前。
由此因力,於當來世,愛樂殊勝士夫功業。是名第四。
[披尋記]愛樂殊勝士夫功業者:謂諸菩薩難行苦行,是名殊勝士夫功業。心生希慕,是名愛樂。
是名精進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靜慮四相者,謂諸菩薩入靜慮時,能斷煩惱、語言尋伺、喜、樂、色想等隨煩惱,靜慮所治。是名第一。
[披尋記]能斷煩惱語言尋伺等者:入初靜慮離欲、恚、害,是名能斷煩惱。第二靜慮離諸尋伺,是名能斷語言尋伺。第三靜慮出離於喜,第四靜慮出離於樂,是名能斷喜樂。又修定時,願樂於外諦視眾色;或行住時,於世雜類起種種想。如是色想,與定為難,能障定相,及令退失。如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二卷十四頁1025)又若補特伽羅,多隨煩惱染汙相續,不能正證心一境性。此中多隨煩惱差別,如攝決擇分釋。(陵本六十二卷一頁4965)如是色想等隨煩惱,入靜慮時總說能斷,以彼亦是靜慮所治法故。
即此靜慮,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現法樂住以自饒益,其心寂靜、最極寂靜,遠離貪愛;
[披尋記]現法樂住以自饒益等者:靜慮品說:若諸菩薩所有靜慮,遠離一切分別,能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遠離憍舉,離諸愛味,泯一切相,當知是名菩薩現法樂住靜慮。(陵本四十三卷一頁3483)此應準知。
於諸有情無損、無惱,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披尋記]於諸有情無損無惱等者:此即菩薩饒益有情靜慮。如靜慮品別釋其相應知。(陵本四十三卷二頁3484)
由此因緣,智得清淨,能發神通,於當來世生淨天處,得靜慮果。是名第四。
是名靜慮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般若四相者,謂諸菩薩具足妙慧,能斷無明,慧所對治。是名第一。
即此般若,能作自己菩提資糧,能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披尋記]能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事成熟有情者:此中成熟有情,具四攝事。由諸菩薩妙慧為先,能以四種攝事方便,於諸有情普令攝受、調伏、成熟故。
於所知事如義覺了,能引廣大清淨歡喜,以自饒益;普為有情稱理說法,令其獲得現法當來利益安樂,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由是因緣,攝諸善根,能正所作,於當來世能證二障離繫,謂煩惱障離繫及所知障離繫。是名第四。
[披尋記]攝諸善根能正所作者:謂由妙慧,與信、勤、念、定及慧為攝受因,是名攝諸善根。能成菩薩正所應作,是名能正所作。
是名般若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是名法威力。
云何諸佛菩薩俱生威力?
謂性能憶念諸本生事,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不由思擇,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悉能堪忍。
為欲利益諸有情故,欣樂領受能辦有情利益事苦。
[披尋記]欣樂領受能辦有情利益事苦者: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利他眾苦。如忍品說。(陵本四十二卷十頁3445)言十一種利有情業者,如戒品中饒益有情戒說。
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上生第四覩史多天,盡覩史多壽量而住。
[披尋記]盡覩史多壽量而住者:有尋有伺地說:四大王眾天以人間五十歲為一日一夜,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諸天眾壽量五百歲。如是所餘,乃至他化自在天,日夜及壽量各增前一倍。(陵本四卷四頁276)由是當知,覩史多天壽量四千歲,然有中夭;菩薩上生無中夭者,是故說言盡覩史多壽量而住。
有三勝事,映彼受生諸天子眾。一、天壽量,二、天形色,三、天名稱。
[披尋記]一天壽量等者:謂壽量終盡故、形色廣大故、名稱普聞故。由此三事,映彼受生諸天子眾,故名為勝。
將欲下生入母胎時,放大光明,普照世界。
於降母胎入、住、出位,皆正了知。
[披尋記]於降母胎入住出位皆正了知者:意地中說:云何四種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四、俱不正知。初謂輪王,二謂獨覺,三謂菩薩,四謂所餘有情。(陵本二卷十九頁173)此當第三,故作是說。
既出胎已,即於地上,不待扶侍而行七步,自稱德號。
[披尋記]自稱德號者:謂如經說,佛作誠言:我是正等覺者。如是等類應知。
於初生時,有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 、緊捺洛、牟呼洛伽等,散以種種天妙華香,持天伎
樂、上妙衣服、幢旛、寶蓋,殊勝供具而為供養。
又以無上三十二大丈夫相等,莊嚴其身。
[披尋記]又以無上三十二大丈夫相等者:此中等言,等取隨好。如是相好,建立品中一一別辯應知。(陵本四十九卷七頁3928)又此相好,菩薩地中已名為得及勝清淨,若在如來到究竟地,當知相好善淨無上,是故此中作如是說。
住最後有最後生中,一切怨敵、一切魔軍、一切災橫不能侵害。坐菩提座,以慈定力摧伏眾魔。
[披尋記]住最後有最後生中者:謂諸菩薩於此生中,菩提資糧已極圓滿,或生婆羅門大國師家,或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說菩薩最後生。如生品說。(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頁3896)其義應知。
一一支節,皆悉備足那羅延力。
[披尋記]一一支節皆悉備足那羅延力者:俱舍頌云:身那羅延力,或節節皆然,象等七十增,此觸處為性。論自釋言:佛生身力等那羅延,那羅延力其量云何?十十倍增象等七力,謂凡象、香象、摩訶諾健那、鉢羅塞健提、伐浪加、遮怒羅、那羅延,後後力增前前十倍,如是身力觸處為性,謂所觸中大種差別。
於稚童時,不由習學,自然善巧,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疾疾能入。
無師自然獨處三千大千世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索訶界主大梵天王自然來下,殷勤勸請哀愍世間宣說正法。
其定寂靜,設大雲雷,曾無覺受,安然不起。
為菩薩時,一切禽獸蠕動之類,皆極仰信,常來歸趣,隨其所欲親附而住。既成佛已,下至傍生亦來供養。如彼彌猴獻清淨蜜,世尊哀受,歡喜舞躍。龍雲常候,洗便降雨;若出遊行,止而不落。
菩薩如是若坐樹下,一切枝條并皆垂影,隨蔭其身,曾無虧捨。
證菩提已,於六年中,魔求其便竟不能得。常俱行念每恆現前;由此念故,受想 尋思生住滅等無不覺了。
[披尋記]常俱行念每恆現前等者:此顯如來無忘失法。所謂如來普於一切所作事業,普於一切方處差別,普於一切所作方便,普於一切時分差別,念無忘失,常住正念,是名常俱行念每恆現前。由此念故,諸有所作無不覺了。言受想者,謂即意行。言尋思者,謂即語行。生住滅者,謂身表色。等言,等取入出息風,謂即身行。如是一切三業所攝應知。
又佛成就俱生威力,或有見便饒益所攝,或有賢聖行住所攝。
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者,謂諸世間若見如來,癲癇心亂還得本心,逆胎得順,盲者得視,聾者能聽,懷貪欲者得離貪纏,懷瞋恚者得離瞋纏,懷愚癡者得離癡纏。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
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者,謂佛菩薩常右脅臥,如師子王。雖現安處草葉等蓐,一脅而臥,曾無動亂。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雖現睡眠而無轉側。
大風卒起,不動身衣。行如師子,步若牛王。先舉右足,方移左足。隨所行地,高處便下,下處遂高,坦然如掌,無諸礫石、磚瓦等物。心專遠離而入聚落,隨所入門,門若狹小自然高廣。食所食時,有粒皆碎,無口不殫。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
般涅槃時,大地震動,眾星晃耀,交流而隕,諸方一時欻然大熱,遍滿虛空奏天大樂。
如是無量甚希有事,皆是如來俱生威力,非是神通威力所作。如是名為諸佛菩薩俱生威力。
云何諸佛菩薩威力,與聲聞、獨覺有共不共?
略由三相應知不共。一者、微細故;二者、品類故;三者、界故。
諸佛菩薩於無量無數諸有情類,及無量無數威力方便,如所應作諸利益事,皆如實知,無不能作。是名微細。
一切品類神通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悉皆成就。是名品類。
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為威力境。是名為界。
聲聞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為神通境,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為神通境。
何以故?由彼唯為調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諸有情;是故最極唯以一界為神通境。
[披尋記]最極唯以一界為神通境者:界有二種,一者、世界,二、有情界。此中一界,謂即世界。簡非有情,故作是說。
除上所說,所餘諸佛菩薩威力,當知麤相,與諸聲聞、獨覺等共。
如是諸佛菩薩威力,聲聞、獨覺尚不能及,何況所餘一切天人異生外道。
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一者、神境神變所攝,二者、記說神變所攝,三者、教誡神變所攝。
當知此三,如其所應,攝入三種神通威力。謂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別智通威力、漏盡智通威力。
[披尋記]略有三種神變威力等者:聲聞地說:由神境神變,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己生極尊重;由彼於己生尊重故,於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二頁2321)由此三種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是故此中作如是說。
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六
云何成熟?
當知成熟略有六種。一者、成熟自性,二者、所成熟補特伽羅,三者、成熟差別,四者、成熟方便,五者、能成熟補特伽羅,六者、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云何成熟自性?
謂由有善法種子及數習諸善法故,
[披尋記]由有善法種子等者:此中善法種子,謂即本性住種性。數習善法,謂即習所成種性。
獲得能順二障斷淨增上身心有堪任 性、極調善性,
[披尋記]有堪任性極調善性者:謂如下說諸根成熟、善根成熟,如次配釋應知。
正加行滿。
[披尋記]正加行滿者:此即菩薩最上成滿。菩薩住於此住中,諸菩薩道皆得圓滿,菩提資糧極善周備故。
安住於此,若遇大師、不遇大師,皆有堪任、有大勢力,無間能證煩惱障斷、所知障斷。
譬如癰痤,熟至究竟無間可破,說名為熟。又如瓦器,熟至究竟無間可用,說名為熟。又如眾果,熟至究竟無間可噉,說名為熟。
如是由有善法種子及數修習諸善法故,獲得能順廣說乃至正加行滿,無間能證二障清淨,說名成熟。
如是名為成熟自性。
云何所成熟補特伽羅?
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一者、住聲聞種性,於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性,於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三者、住佛種性,於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四者、住無種性,於往
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諸佛菩薩於此四事,應當成熟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是名所成熟補特伽羅。
云何成熟差別?
謂此差別略有六種。一、諸根成熟,二、善根成熟,三、智慧成熟,四、下品成熟,五、中品成熟,六、上品成熟。
諸根成熟者,謂壽量具足、形色具足、族姓具足、自在具足、信言
具足、大勢具足、人性具足、大力具足。此依身果異熟具足為所依故,堪任發起勇猛精進,修諸善法,於勤修集一切明處心無厭倦。
善根成熟者,謂性薄塵垢為所依止,性於諸惡不善法中心不樂入;諸蓋輕微,尋思薄弱,柔和正直,隨順而取。
[披尋記]柔和正直隨順而取者:謂善淨戒及正直見,是名柔和正直。善思法義,無惑無疑,遠離二路,逮得昇進,是名隨順而取。
智慧成熟者,謂具足正念,為性聰敏,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解善說、惡說法義,能受、能持、能正通達,具足成熟
俱生妙慧。依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令其心究竟解脫一切煩惱。
當知此中,諸根成熟故,解脫異熟障;善根成熟故,能解脫業障;智慧成熟故,解脫煩惱障。
下品成熟者,謂二因緣下品成熟。一者、未久修習,諸根、善根、智慧成熟因緣未極增長;二者、串習下劣因緣。
中品成熟者,謂即於此二種因緣,隨一闕減,隨一具足。
上品成熟者,謂二因緣俱無闕減。
云何成熟方便?
當知此有二十七種。一者、界增長,二者、現緣攝受,三者、趣入,四者、攝樂,五者、初發處,六者、非初發處,七者、遠清淨,八者、近清淨,九者、加行,十者、意樂,十一者、財攝受,十二者、法攝受,十三者、神通引攝
,十四者、宣說正法,十五者、隱密說法,十六者、顯了說法,十七者、下品加行,十八者、中品加行,十九者、上品加行,二十者、聽聞,二十一者、思惟,二十二者、修習,二十三者、攝受,二十四者、降伏,二十五者、自成熟,二十六者、請他成熟,二十七者、俱成熟。
界增長者,謂本性善法種子具足為所依止,先來串習諸善法故,後後位中善法種子轉增轉勝,生起堅住。是名界增長。
[披尋記]生起堅住者:善法現前,是名生起。得無退失,是名堅住。
現緣攝受者,謂於現法中無倒說法、無倒受持,如理修行法隨法行。
當知界增長,由先世因現在成熟;現緣攝受,由現在因現在成熟。
[披尋記]如理修行法隨法行者:力種性品說:云何菩薩法隨法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正思、正修。乃至廣說。(陵本三十八卷十八頁3158)此應準知。
趣入者,謂得淨信增上力故,或有在家遠離惡行,受持學處;或趣非家遠離諸欲,受持學處。
攝樂者,謂依出離眾苦行跡,及依遠離欲樂、自苦二邊行跡,於佛善說法毗奈耶真實聖教深生愛樂。
[披尋記]謂依出離眾苦行跡等者:此中二種行跡,謂即四種聖諦及與無罪歡喜處戒,如次配釋應知。
初發處者,謂即最初於可厭法深生厭離;於能成辦真實理義,如實了知有勝功德,而創趣入。名初發處。
[披尋記]於能成辦真實理義等者:趣證三菩提果,名能成辦真實理義。於彼所證及得方便,如實了知有勝功德,故發正願,猛利趣入。於此處所最初發心,名初發處。
非初發處者,謂已趣入補特伽羅,現成熟時,常不捨離諸佛菩薩,諸明了處轉轉明了。由此成熟,轉轉增進。
[披尋記]現成熟時等者:此中成熟,謂已成熟。現能趣入正性離生,名現成熟。義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一卷十七頁1870)是即菩薩最初證得極歡喜住。住此位中,引發大願,隨於一切在所生處,常不遠離諸佛菩薩,與諸菩薩常同一味意樂加行。由是因緣,彼諸善根轉復明淨。義如住品中說。(陵本四十七卷二十二頁3804)此所說義,準彼應釋。言諸明了處者,謂即五種明處應知。
遠清淨者,謂由懈怠,或由違緣,經極 長時,或經多生、或經多劫方能清淨。
近清淨者,當知一切與此相違。
[披尋記]遠清淨者等者:謂諸菩薩,勝解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名不清淨。從淨勝意樂地以上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方名清淨。義如增上意樂品說。(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頁3766)此說清淨,義應準知。
加行者,謂為獲得自勝義利,猛利樂欲為所依故;或怖當來墮諸惡趣,或怖現法他所譏毀,於諸學處常勤護持;無間所作、殷重所作。
意樂者,謂於諸法正觀察忍為所依故,於佛善說法毗奈耶不可引奪,於他所證深生信解。信有功德為所依故,於三寶所及於獲得自義利所深信無動。
財攝受者,謂於一切飲食等物有匱乏者,施與一切飲食等物;
[披尋記]謂於一切飲食等物者:此中等言,等取所餘諸資生具。施品中說,菩薩遂求施有八種相,其事應知。(陵本三十九卷十七頁3227)
或於隨順飲食等物有匱乏者,施與隨順飲食等物。
[披尋記]或於隨順飲食等物者:謂財寶等應知。
法攝受者,謂或宣說正法,施諸有情;或開顯正義,施諸有情。
神通引攝者,謂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為有情意樂清淨、或為有情加行清淨增上力故,示現種種神通變化。欲令有情見已、聞已,於佛聖教,或當獲得意樂清淨,或當修行無倒加行。彼諸有情,由此神變引攝心故,或有獲得意樂清淨,或有修行無倒加行。
[披尋記]或為有情意樂清淨等者:此中意樂、加行,如前已說,應準彼釋。
宣說正法者,謂於獲得自勝義利若無堪能,為說正法,伴助令彼發生正行;若有堪能,為說正法,隨順令彼速證通慧。
隱密說法者,謂於嬰兒智慧有情,隱覆廣大甚深義法,為說麤淺易可悟入、易為方便趣入處法。
顯了說法者,謂於廣大智慧有情,已善悟入聖教理者,為其開示廣大甚深道理處法。
下品加行者,謂若遠離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
中品加行者,謂或遠離無間加行,或復遠離殷重加行,於二加行隨闕一種。
上品加行者,謂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二俱相應。
聽聞者,謂於佛語深生信解,精勤聽聞、受持、讀誦契經等法。
思惟者,謂居遠離,樂思惟法,推度其義,解了決定。
[披尋記]解了決定者:攝異門分說:言解了者,於所知事作意發悟。等解了者,既發悟已,方便尋求。近解了者,求已決定。(陵本八十三卷十頁6306)此應準釋。
修習者,謂於止、舉、捨相正審觀察為先,深心欣樂修止、舉、捨。
攝受者,謂無染心,以親教師及軌範師道理方便,無有顛倒與作依止。
又即於彼發起種種別供事行。謂看病行,給施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生具行,除遣憂愁及惡作行,除遣煩惱、隨煩惱行。如是等類,當知皆名別供事行。
[披尋記]除遣憂愁
及惡作行等者:戒品中說:又諸菩薩,於處衰惱諸有情類,能善開解,令離愁憂。乃至廣說。(陵本四十卷十頁3288)又說:為貪欲纏所苦有情,開解令離貪欲纏苦。如是若為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纏所苦有情,開解令離疑纏等苦。欲尋思纏所苦有情,開解令離欲尋思苦。乃至廣說。(陵本四十卷八頁3281)此中除遣憂愁,及與除遣煩惱、隨煩惱行,準彼應釋。言惡作者,謂由毀犯淨戒因緣,即便生起五種惡作,亦由五相能正除遣。一一差別,皆如攝事分說。(陵本九十九卷九頁7427)此說除遣惡作,應可準知。
降伏者,謂深防護自身雜染。於毀犯者,若犯下品,慈心諫誨;若犯中品,慈心訶罰;若犯上品,慈心驅擯。
當知此中,諫誨、訶罰,令彼及餘利益安樂。
驅擯一種,若重攝受,令彼及餘利益安樂。若驅擯已,不重攝受,但令其餘利益安樂。
何以故?餘若見彼毀犯因緣,既被驅擯,便自防護,不起毀犯故。
自成熟者,謂自宣說隨順正法,令諸有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如自所說,亦自修行法隨法行,令諸有情同分隨轉。
勿使他人作如是說:汝自不能出不善處,安立善處,云何於他教授、諫舉、為作憶念?他應於汝教授、諫舉、為作憶念。
[披尋記]謂自宣說隨順正法等者:當知此顯菩薩同事攝事。攝事品說:云何菩薩同事?謂諸菩薩,若於是義、於是善根勸他受學,即於此義、於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現受學。如是菩薩與他事同,故名同事。乃至廣說。(陵本四十三卷十八頁3535)為顯此義,故作是說。
請他成熟者,謂若有餘無量有情,於彼發起上品愛敬;或復有餘善知方便,於說正法已善修學;即應勸請殷勤營助,令其成熟無量有情。
[披尋記]請他成熟等者:此中略顯由二因緣。一、由無量有情,於他發起上品愛敬;二、或由他善知方便,於說正法已善修學。是故請他營助,成熟無量有情。
俱成熟者,謂具二種。若自成熟,若勸請他令其成熟。
由此所說二十七種成熟方便,當知令前六種成熟差別圓滿。所謂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云何能成熟補特伽羅?
謂略有六種菩薩,住菩薩六地,能成熟有情。一者
、勝解行菩薩住勝解行地;二者、淨勝意樂菩薩住淨勝意樂地;三者、行正行菩薩住行正行地;四者、墮決定菩薩住墮決定地;五者、決定行正行菩薩住決定行正行地;六者、到究竟菩薩住到究竟地。
[披尋記]略有六種菩薩住菩薩六地等者:地品中說:勝解行住,名勝解行地;極歡喜住,名淨勝意樂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種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名行正行地;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名決定地,此地菩薩墮在第三決定中故;無礙解住,名決定行地;最上成滿菩薩住及如來住,名到究竟地。(陵本四十九卷一頁3910)此說菩薩六地,一一差別,應準彼知。
住無種性補特伽羅,於往善趣 而成熟時,有數退轉、有數應作。
[披尋記]有數退轉有數應作者:時墮惡趣,名數退轉。作非究竟,名數應作。
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於往三乘而成熟時,無數退轉、無數應作。
[披尋記]於往三乘而成熟時等者:此中成熟,如應當知,唯說中品及與上品。若中品熟,不往惡趣,是故說言無數退轉。若上品熟,得般涅槃,是故說言無數應作。義如下說。
云何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若時安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非於現法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
若時安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
若時安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即於現法得般涅槃。
如說聲聞,獨覺亦爾。何以故?道與聲聞同種類故。
而此獨覺與諸聲聞有差別者,謂住最後有、最後所得身,無軌範師,宿習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究竟斷滅一切煩惱,證阿羅漢,故名獨覺。
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
[披尋記]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者:此說中品成熟,應非唯住淨勝意樂地,住行正行地亦此攝故。下說住中品成熟,盡第二無數劫邊際故,今未具說,然義應知。
住墮決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
若時菩薩住下品 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未相應。
[披尋記]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者:此中覺品善法,謂即菩提分法應知。餘如下釋。
若時菩薩住中品 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覺品善法已得相應,極善清淨覺品善法未得相應。
若時菩薩住上品 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三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悉成就。
今於此中,性淳厚故,極猛盛故,能有上品廣大果故,大勝利故,名為熾然。
[披尋記]今於此中性淳厚故等者:謂性成就淨勝意樂,名性淳厚。一切善法不由思擇,熾盛現前,名極猛盛。由是因緣,在在生處受增上生,於彼生中超餘種類,是名上品廣大果。又復成就無量威力神變,名大勝利。
不轉還故,不退墮故,常勝 進故,名為無動。菩薩地中最無上故,
[披尋記]不轉還故等者:攝事品說:言無動者,謂此菩薩意樂淨故,隨所獲得、隨所積集所有善法皆無退轉,於當來世能無退減。如是菩薩,隨所經歷彼彼日夜、隨所過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無減。(陵本四十三卷二十頁3541)此中三義,準彼應釋。
當知說名極善清淨。
[披尋記]當知說名極善清淨者:增上意樂品說:又諸菩薩,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是名菩薩善清淨意樂。(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頁3766)由是當知,極善清淨非下地有,故最無上。
當知此中,若財攝受所作成熟、若神通引攝所作成熟、若隱密說法所作成熟、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若唯聽聞所作成熟,如是五種所作成熟,若於長時修習彼法,尚為下品,況於少時修習彼法。
其餘一切成熟因緣所作成熟,當知皆有三品道理。謂若於彼下品修習,成下成熟;中品修習,成中成熟;上品修習,成上成熟。
此下中上三品成熟,當知一一復有三品。於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於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三品成熟;於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成熟。
如是等類諸佛菩薩成熟有情,當知展轉差別道理有無量品。
此中菩薩,由前所說成熟因緣,為欲成熟自佛法故,精勤修集 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又欲令他諸有情類補特伽羅乘三乘法而出離故,往善趣故,修集如是六種成熟。
- [論]云何諸佛菩薩威力?當知略有三種:
- [釋]威力處就是成就,見到真實義後就有大威德的力量(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一者、聖威力。謂佛菩薩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心調柔故,善修心故,是名聖威力。
- [釋]此中菩薩,唯約八地以上為論,由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得十自在故(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善故名聖,由無染義是善義故(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他從善巧地修學禪定,所以心調柔,所以得自在(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二者、法威力。謂諸勝法有廣大果,有大勝利,是名法威力。此中法者,即是六種波羅蜜多,所謂布施乃至般若。如是諸法有大威力,名法威力。
- [論]三者、俱生威力。謂佛菩薩先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希奇法,是名俱生威力。
[論]又佛菩薩如是威力品類差別,復有五種:一者、神通威力,二者、法威力,三者、俱生威力,四者、共諸聲聞、獨覺威力,五者、不共聲聞、獨覺威力。
- [論](1)云何諸佛菩薩神通威力?謂六神通
:一者、神境智作證通,二者、隨念宿住智作證通,三者、天耳智作證通,四者、見死生智作證通,五者、知心差別智作證通,六者、漏盡智作證通。是名神通威力。
- [論](a)云何諸佛菩薩神境智通?謂佛菩薩神境智通略有二種:一者、能變通,二者、能化通。如是二種品類差別,各有多種。
- [論]云何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謂十八變:一者、震動,二者、熾然,三者、流布,四者、示現,五者、轉變,六者、往來,七者、卷,八者、舒,九者、眾像入身,十者、同類往趣,十一者、顯,十二者、隱,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辯才,十六者、能施憶念,十七者、能施安樂,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類,皆名能變神境智通。
-
[論]震動者,謂佛菩薩得定自在,心調柔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震動寺館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國土、那落迦世界、傍生世界、祖父世界(餓鬼趣)、人世
界、天世界、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動。是名震動。
- [釋]震動:動搖眾生的無明煩惱(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熾然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從其身上發猛焰火,於其身下注清冷水;從其身下發猛焰火,於其身上注清冷水。入火界定,舉身洞然,遍諸身分出種種焰,青、黃、赤、白、紅紫、碧綠、頗胝迦色。是名熾然。
- [釋]熾然:身放光破無明(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流布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流布光明,遍滿一切寺館舍宅,乃至無量無數世界無不充滿,如前震動。是名流布。
-
[論]示現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如其所樂,示彼一切諸來會眾沙門、婆羅門、聲聞、菩薩、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令悉現見下諸惡趣、上諸人天。復令現見諸餘佛土,及於其中諸佛菩薩。乃至超過殑伽沙等諸佛國土,種種名聲所表佛土,及彼土中某名如來,悉令現見;亦為宣說彼佛土名,及如來名。齊彼至此,若復過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隨其所欲,乃至所欲皆令現見,亦為宣說。是名示現。
-
[論]轉變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於其地起水勝解(觀想),即令成水如實非餘;火、風勝解亦復如是。若於其水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餘;火、風勝解亦復如是。若於其火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餘;水、風勝解亦復如是。若於其風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餘;水、火勝解亦復如是。若於一切起餘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如於大種互相轉變,色、香、味、觸,當知亦爾。若於草葉、牛糞、泥等,起於飲食、車乘、衣服、嚴飾資具、種種塗香、華鬘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若於沙石、瓦礫等物,起於末尼、真珠、琉璃、蠡貝、璧玉、珊瑚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若於諸山、雪山王等起金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若於一切起餘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若於好色有情起惡色勝解,於惡色有情起好色勝解,於俱非有情起好色、惡色勝解,於俱有情起俱非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如於好色、惡色,於具支節、不具支節,及肥瘦等,當知亦爾。如是於餘所有自相可變色物起餘勝解,皆隨勝解一切轉變,如實非餘。是名轉變。
-
[論]往來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隨其所樂,於諸牆壁、山石等中縱身往來,無有滯礙。廣說乃至往於梵世,乃至上至色究竟天,還來無礙。或復傍於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若往、若來皆無滯礙。或運麤重四大種身,或於遠處作近勝解,或如意勢速疾往來。是名往來。
- [釋]如意勢:身心符順;以意為依,身往來故(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卷、舒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極微,舒一極微令如一切雪山王等。是名卷、舒。
-
[論]眾像入身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以種種現前大眾,及以一切村邑、聚落、草木、叢林、諸山、大地一切色像內己身中,令諸大眾各各自知入其身內。是名眾像入身。
-
[論]同類往趣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剎帝利眾,同其色類,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若以此名如是義,亦即以此名如是義;彼不以此名如是義,亦不以此名如是義。然後為其演說正法,示現、教導、讚勵、慶慰。化事既終,欻然隱沒。沒後時眾迭相顧言:不知沒者天耶?人耶?如能往趣剎帝利眾,如是往趣婆羅門眾、若沙門眾、若長者眾、若居士眾、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先益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當知亦爾。是名同類往趣。
-
[論]隱、顯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於大眾前,百度、千度,或過於是,隱沒自身,復令顯現。是名隱、顯。
-
[論]所作自在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普於一切諸有情界往、來、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轉。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來即來,令語即語。是名所作自在。
-
[論]制他神通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現神通。如來神通普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如其所欲,令事成辦;究竟菩薩一生所繫,或最後有所有神通,除諸如來、等類菩薩,悉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諸餘菩薩所有神通,除入上地、等類菩薩,悉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是名制他神通。
-
[論]能施辯才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諸有情辯才窮盡,能與辯才。是名能施辯才。
-
[論]能施憶念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諸有情於法失念,能與憶念。是名能施憶念。
-
[論]能施安樂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說正法時,與聽法者饒益身心輕安之樂,令離諸蓋,專心聽法。暫時方便,而非究竟。又令諸界(地水火風)互相違變能為損害、非人所行、災癘、疾疫皆得息滅。是名能施安樂。
-
[論]放大光明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令惡趣等一切有情息彼眾苦;或有一光往諸天界,令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宮中,蒙光覺悟,皆來集會;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令住他方世界菩薩蒙光覺悟,皆來集會。以要言之,諸如來等能放無量無數品類種種光明,能作無量無數世界無量無數諸有情類無量無數利益之事。是名放大光明。
- [論]當知如是一切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由此神通,能轉所餘有自性物令成餘物,故名能變神境智通。
- [論]云何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謂若略說,無事而有,是名為化。能以化心,隨其所欲,造作種種未曾有事,故名能化神境智通。此復多種:或化為身及化為境,或化為語。
- [論]或化為身及化為境者,化似自身,或不相似;化似他身,或不相似。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不似,唯能化作與根相似根所依處,而非實根(淨色根)。復能化作相似境界。謂飲食等,末尼、真珠、琉璃寶等,所有色、香、味、觸所攝外資生具。若彼相似,若異於彼,隨其所欲一切能化。又所化身與己同類,非一眾多種種差別。或作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色像,或作人、傍生、鬼、那落迦色像,或作聲聞、獨覺、菩薩、如來色像。若所化身與菩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自相似;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又所化身與他同類亦有多種。若作天身,與彼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他相似;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他相似。如作天身,乃至佛身,當知亦爾。云何此中化作多身?謂佛菩薩於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一時化作種種形類,能為無量無數有情作利益事。如是所化種種形類,於中或有諸佛菩薩雖滅度後,由住持力而故隨轉;或有暫時作利益已,化事便息。又佛菩薩或作化事,唯令眾生覩見而已,如幻所作不堪受用。或復化作飲食、衣服、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車乘等事,與實無異。如是所作財食眾具,令諸眾生常得受用。是名化身及化境界。
- [釋]一時化作種種形類:卷74決擇分說:諸佛世尊有四種化,遍十方界功能無礙。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薩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故,於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贍部洲中,同於一時方便攝受如來之化。三、即為彼所化有情作聲聞化。四、即為彼所化有情作獨覺化(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或化為語者,或有化語妙音相應,或有化語廣音具足,或有化語繫屬於自,或有化語繫屬於他,或有化語無所繫屬,或有化語宣說正法言辭所攝,或有化語誨責放逸言辭所攝。
- [論]妙音相應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深遠如雲雷音,其聲和雅如頻迦音,能感眾心,甚可愛樂。又此化語,圓上、微妙、顯了、易解、樂聞、無逆、無依、無盡。
- [釋]圓上、微妙、顯了、易解、樂聞、無逆、無依、無盡:
此顯八種語具圓滿。卷25聲聞地說:成就最上首語、極美妙語、甚顯了語、易悟解語、樂欲聞語、無違逆語、無所依語、無邊際語(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廣音具足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廣大,隨其所樂,無量種類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聲聞、菩薩、人、非人等無量眾會,一踰繕那皆悉充滿,以妙圓音隨類遍告。又隨所樂,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若近、若遠所有眾會,以妙圓音隨類遍告。於此聲中出種種音,為諸眾生說種種法,隨其所應,各得義利。
- [論]繫屬於自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於化自身出種種音,宣說正法,誨責放逸。
- [論]繫屬於他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於化他身宣說正法,誨責放逸。
- [論]無所繫屬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或於空中、或於所化非情法上而有所說。
- [論]宣說正法言辭所攝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開示正理,令諸愚癡於種種法皆得悟解。
- [論]誨責放逸言辭所攝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為不愚癡獲得淨信而放逸者,責其放逸,令生慚愧;誨不放逸,令勤修學。
- [論]如是所說眾多化事略有三種:化身、化境,及以化語。當知如是一切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
- [論]如是二種諸佛菩薩神境智通能辦二事:一者、示現種種神通,引諸眾生入佛聖教;二者、示現種種神通,惠施無量受苦眾生眾多品類利益安樂。
- [論](b)云何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智通?謂佛菩薩以宿住智,
- [論]自能隨念己之宿住,曾於如是有情類中,我如是名,如經廣說。亦能隨念他諸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如自隨念己事無異。又能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隨念前際所經若自、若他身等一切品類差別,曾於如是有情類中,我如是名,乃至廣說。如是有情轉復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隨念一切宿住,如前無異。如是展轉令憶宿住,皆如自己。
- [釋]宿住隨念:
依八言說句,謂如是名、如是生類、如是種性、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差別、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憶念過去身等一切品類差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於現法中,又能隨念諸微細事,所有一切若少若多先所造作、先所思惟,皆無忘失。
- [論]又能隨念無間剎那,次第所作無間斷故。又能隨念有量有數宿住差別,所知時劫可算數故。又能隨念無量無數宿住差別,所知時劫不可數故。
- [論]以要言之,此宿住智於如是處、於如是類、於如是量,隨其所欲皆無礙轉。如是名為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所攝威力。又由隨念宿住智故,憶念本生,為諸有情開示先世種種品類第一希有菩薩所行
、難行、苦行。令於佛所生淨信故,起恭敬故,令於生死深厭離故。又由此智憶念本事,為諸眾生開示種種先世相應業果異熟,為令妄計前際常論、一分常論常見眾生破常見故。
- [釋]本生:
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本事:
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c)云何諸佛菩薩天耳智通?
謂佛菩薩以淨天耳,能於種種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大聲、小聲、辯聲、非辯聲、化聲、非化聲、遠聲、近聲皆悉得聞。
- [論]聞天聲者,若不作意,下從欲界,上至色究竟宮,其中受生諸有情類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若作意時,過是已上諸世界聲皆亦能聞。
- [論]聞人聲者,遍於一切傍四大洲受生有情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 [論]聞聖聲者,於諸如來、聲聞、獨覺及諸菩薩,若從彼聞展轉為餘諸有情類宣說種種示現、教導、讚勵、慶慰,勸修諸善、勸捨諸惡所有音聲皆悉能聞。又於一切無染汙心受持讀誦、論議決擇、無倒諫誨、為作憶念、教授、教誡,及餘所有善言善說能引義利種種音聲皆悉能聞。如是等類,名聞聖聲。
- [釋]無倒諫誨:沒有錯誤的諫誨(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釋]善言善說:
善言就是能表達佛法的文句;善說就是所表達的意義(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聞非聖聲者,於諸有情虛妄、離間、邪綺、麤獷、生下惡趣、生上天趣、生傍人趣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 [釋]麤獷:暴惡的語言(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聞大聲者,謂於大眾生聲、大集會聲、種種苦具所逼切聲、大號哭聲、相呼召聲、大雷吼聲、諸螺貝聲、諸鼓角等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 [論]聞小聲者,下至耳語諸微細聲皆悉能聞。
- [論]聞辯聲者,於義易了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 [論]聞非辯聲者,於義難了種種音聲,謂達羅弭荼種種明呪、風、鈴、樹響、鸚鵡、鴝鵒、百舌、鸝鷜、命命鳥等所出音聲皆悉能聞。
- [論]聞化聲者,謂於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依神通力所化音聲皆悉能聞。
- [論]聞非化聲者,謂於種種異彼音聲皆悉能聞。
- [論]聞遠聲者,除佛菩薩所住聚落、城邑等中所有音聲,於餘乃至無量無數世界中聲皆悉能聞。
- [論]聞近聲者,聞所除聲。
- [論](d)云何諸佛菩薩見死生智通?謂佛菩薩以超過人清淨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妙色、惡色、若劣、若勝,及於後際生已增長,諸根成熟,身諸所作善、惡、無記差別而轉。又現見知諸光明色、諸微細色、諸變化色、諸淨妙色,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究竟宮,不由作意皆能見知;若作意時,能見上下無量無數餘世界色,亦能見傍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一切諸色,乃至能見彼彼佛土、彼彼如來安坐彼彼異類大會,宣說正法,顯然無亂。
- [釋]變化色:
神境智通諸所有色(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淨妙色:
上諸天趣彼所有色(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又佛菩薩以淨天眼,普見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身之所作淨、不淨業。既見彼已,隨其所應、隨其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以淨天耳,普聞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語之所作淨、不淨業。既聞彼已,隨其所應、隨其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是名略說諸佛菩薩天眼、天耳之所作業。
- [論](e)云何諸佛菩薩知心差別智通?謂佛菩薩以他心智,遍知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他有情類,若有纏煩惱心,若離纏煩惱心,若有隨縛、有隨眠煩惱心,若離隨縛、離隨眠煩惱心。又遍了知有染心、邪願心,謂諸外道心及有愛染心。又遍了知無染心、正願心,謂與上相違心。又遍了知劣心,謂生欲界諸有情類,下至一切禽獸等心。又遍了知中心,謂生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又遍了知勝心,謂生無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又遍了知樂相應心、苦相應心、不苦不樂相應心。又能以一知他心智,於一有情如是所有、如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起現前,於一念頃并如實知。又能以一知他心智,於多有情如是所有、如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起現前,於一念頃并如實知。又佛菩薩此他心通,知諸有情諸根(信等五根)勝劣,知諸有情種種勝解,知諸有情種種界行,隨其所應,能正安處趣涅槃宮種種正行。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 [釋]所有:
煩惱差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體性:
謂彼善、不善等心轉差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品類:
謂彼軟、中、上品差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行相:
謂彼緣境生起差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分齊:
謂彼凡聖建立差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種種勝解:
若從他信以為其先,或觀諸法以為其先,成軟中上愛樂印解(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種種界:
若廣建立種種種性,或諸聲聞所有種性,或諸獨覺所有種性,或諸如來所有種性,或有種種不定種性,或貪等行差別道理,乃至有情八十千行(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f)云何諸佛菩薩漏盡智通?謂佛菩薩如實了知煩惱盡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於諸漏盡已得、未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盡方便。如能如實了知方便,於非方便亦如實知。如實知他於漏盡得有增上慢,如實知他於漏盡得離增上慢。又諸菩薩,雖能如實了知一切漏盡功德能證方便,而不作證。是故菩薩於有漏事及與諸漏不速捨離,雖行種種有漏事中,而不染汙。如是威力,於諸威力最為殊勝。又佛菩薩由漏盡智,自無染汙;亦善為他廣分別說,壞增上慢。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 [釋]煩惱盡得:
亦名漏盡得,謂心於彼煩惱究竟解脫,證得畢竟種性清淨(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2)云何法威力?謂布施威力乃至般若威力。此布施等諸法威力,應知一一略有四相。一者、斷所對治相,二者、資糧成熟相,三者、饒益自他相,四者、與當來果相。布施四相者,謂
- [論]諸菩薩修行惠施,能斷慳吝(財、法執著),施所對治。是名第一。
- [論]即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布施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 [釋]能作布施攝事:能用這個布施來接引眾生來相信佛法(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施先意悅,施時心淨,施已無悔,於三時中心常歡喜,以自饒益;亦能除他饑渴、寒熱、種種疾病、所欲匱乏、怖畏眾苦,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 [論]於當來世在在生處,恆常富樂,得大祿位、得大財寶、得大朋黨、得大眷屬。是名第四。
- [論]是名布施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
、若增。持戒四相者,謂
- [論]諸菩薩受持清淨身語律儀,能斷犯戒,戒所對治。是名第一。
- [論]即所受持清淨尸羅,能為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 [論]受持淨戒,捨離犯戒為緣所生怖畏、眾罪、怨敵等事,寢寤安樂,以自饒益
。又由淨戒、無悔、歡喜乃至心定,以自饒益;受持淨戒,不損惱他,普施一切有情無畏,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 [論]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
- [論]是名持戒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
、若增。忍辱四相者,謂
- [論]諸菩薩修行忍辱,能斷不忍(忿怒),忍所對治。是名第一。
- [論]即此忍辱,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 [論]由此忍辱,濟拔自他大怖畏事,饒益自他。是名第三
。
- [論]由是因緣,能令菩薩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離隔、無多憂苦;於現法中,臨命終時心無憂悔,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
- [釋]無多離隔:
謂多有情願為攝受,住親愛心,不生猜沮故(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是名忍辱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精進四相者,謂
- [論]諸菩薩住勤精進,能斷懈怠,精進所治。是名第一。
- [論]即此精進,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 [論]勤精進故,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雜亂,後後所證轉勝於前,倍生歡喜,以自饒益;勤修善品,不以身語損惱於他,令他發生精進樂欲,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 [釋]安樂住:
住四靜慮,名安樂住,由依靜慮領受喜樂、安樂、捨樂,身心樂故。初靜慮中,遠離諸欲一切惡不善法,是故說言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雜亂。從是以後更求上進,漸次證得後後靜慮,不為尋、伺、喜、樂之所散動,是名後後所證轉勝於前(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由此因力,於當來世,愛樂殊勝士夫功業。是名第四。
- [釋]愛樂殊勝士夫功業:
謂諸菩薩難行苦行,是名殊勝士夫功業。心生希慕,是名愛樂(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作領袖的人(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是名精進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靜慮四相者,謂
- [論]諸菩薩入靜慮時,能斷煩惱、語言尋伺、喜、樂、色想等隨煩惱,靜慮所治。是名第一。
- [釋]入初靜慮離欲、恚、害,是名能斷煩惱。第二靜慮離諸尋伺,是名能斷語言尋伺。第三靜慮出離於喜,第四靜慮出離於樂,是名能斷喜樂。又修定時,願樂於外諦視眾色;或行、住時,於世雜類起種種想。如是色想,與定為難,能障定相,及令退失(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即此靜慮,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 [論]現法樂住以自饒益,其心寂靜、最極寂靜,遠離貪愛;於諸有情無損、無惱,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 [釋]菩薩現法樂住靜慮:若諸菩薩所有靜慮,遠離一切分別,能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遠離憍舉,離諸愛味,泯一切相(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其心寂靜:
遠離世間的欲的貪愛;最極寂靜:遠離禪定的貪愛,遠離憍舉,離諸愛味,泯一切相(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論]由此因緣,智得清淨,能發神通,於當來世生淨天處,得靜慮果。是名第四。
- [論]是名靜慮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般若四相者,謂
- [論]諸菩薩具足妙慧,能斷無明,慧所對治。是名第一。
- [論]即此般若,能作自己菩提資糧,能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 [釋]此中成熟有情,具四攝事。由諸菩薩妙慧為先,能以四種攝事方便,於諸有情普令攝受、調伏、成熟故(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於所知事如義覺了,能引廣大清淨歡喜,以自饒益;普為有情稱理說法,令其獲得現法當來利益安樂,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 [論]由是因緣,攝諸善根,能正所作,於當來世能證二障離繫,謂煩惱障離繫及所知障離繫。是名第四。
- [釋]謂由妙慧,與信、勤、念、定及慧為攝受因,是名攝諸善根;能成菩薩正所應作,是名能正所作(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是名般若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是名法威力。
- [論](3)云何諸佛菩薩俱生威力?
- [論]謂性(心)能憶念諸本生事,
- [論]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不由思擇,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悉能堪忍。
- [論]為欲利益諸有情故,欣樂領受能辦有情利益事苦。
- [論]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上生第四覩史多天,盡覩史多壽量而住。有三勝事,映(超越)彼受生諸天子眾:一、天壽量,二、天形色,三、天名稱。
- [釋]四大王眾天以人間五十歲為一日一夜,三十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諸天眾壽量五百歲。如是所餘,乃至他化自在天,日夜及壽量各增前一倍。由是當知,覩史多天壽量四千歲,然有中夭;菩薩上生無中夭者,是故說言盡覩史多壽量而住(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將欲下生入母胎時,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於降母胎入、住、出位,皆正了知。既出胎已,即於地上,不待扶侍而行七步,自稱德號。於初生時,有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散以種種天妙華香,持天伎樂、上妙衣服、幢旛、寶蓋,殊勝供具而為供養。
- [論]又以無上三十二大丈夫相等,莊嚴其身。住最後有最後生中,一切怨敵、一切魔軍、一切災橫不能侵害。坐菩提座,以慈定力摧伏眾魔。一一支節,皆悉備足那羅延力。
- [論]於稚童時,不由習學,自然善巧,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疾疾能入。無師自然獨處三千大千世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索訶界(娑婆)主大梵天王自然來下,殷勤勸請哀愍世間宣說正法。其定寂靜,設大雲雷,曾無覺受,安然不起。
- [論]為菩薩時,一切禽獸蠕動之類,皆極仰信,常來歸趣,隨其所欲親附而住。既成佛已,下至傍生亦來供養。如彼彌猴獻清淨蜜,世尊哀受,歡喜舞躍。龍雲常候,洗便降雨;若出遊行,止而不落。菩薩如是若坐樹下,一切枝條并皆垂影,隨蔭其身,曾無虧捨。證菩提已,於六年中,魔求其便竟不能得。常俱行念每恆現前(常住正念);由此念故,受想尋思生住滅等(身語意行)無不覺了。
- [論]又佛成就俱生威力,或有見便饒益所攝,或有賢聖行住所攝。
- [論]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者,謂諸世間若見如來,癲癇心亂還得本心,逆胎得順,盲者得視,聾者能聽,懷貪欲者得離貪纏,懷瞋恚者得離瞋纏,懷愚癡者得離癡纏。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
- [論]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者,謂佛菩薩常右脅臥,如師子王。雖現安處草葉等蓐,一脅而臥,曾無動亂。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雖現睡眠而無轉側。大風卒起,不動身衣。行如師子,步若牛王。先舉右足,方移左足。隨所行地,高處便下,下處遂高,坦然如掌,無諸礫石、磚瓦等物。心專遠離而入聚落,隨所入門,門若狹小自然高廣。食所食時,有粒皆碎,無口不殫。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
- [論]般涅槃時,大地震動,眾星晃耀,交流而隕,諸方一時欻然大熱,遍滿虛空奏天大樂。
- [論]如是無量甚希有事,皆是如來俱生威力,非是神通威力所作。如是名為諸佛菩薩俱生威力。
- [論](4)云何諸佛菩薩威力,與聲聞、獨覺有共、不共?
- [論]略由三相應知不共:一者、微細故;二者、品類故;三者、界故。
- [論]諸佛菩薩於無量、無數諸有情類,及無量、無數威力方便,如所應作諸利益事,皆如實知,無不能作。是名微細。
- [論]一切品類神通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悉皆成就。是名品類。
- [論]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為威力境。是名為界。聲聞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為神通境;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為神通境。何以故?由彼唯為調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諸有情;是故最極唯以一界(世界)為神通境。
- [論]除上所說,所餘諸佛菩薩威力,當知麤相,與諸聲聞、獨覺等共。
- [論]如是諸佛菩薩威力,聲聞、獨覺尚不能及,何況所餘一切天人異生外道。
- [論]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一者、神境神變所攝,二者、記說神變(他心通)所攝,三者、教誡神變所攝。當知此三,如其所應,攝入三種神通威力:謂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別智通威力、漏盡智通威力。
[論]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成熟品第六
[論]云何成熟?當知成熟略有六種:一者、成熟自性,二者、所成熟補特伽羅,三者、成熟差別,四者、成熟方便,五者、能成熟補特伽羅,六者、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 [論](1)云何成熟自性?謂由有善法種子及數習諸善法故,獲得能順二障斷淨增上身心有堪任性、極調善性,正加行滿。安住於此,若遇大師、不遇大師,皆有堪任、有大勢力,無間能證煩惱障斷、所知障斷。譬如癰痤,熟至究竟無間可破,說名為熟。又如瓦器,熟至究竟無間可用,說名為熟。又如眾果,熟至究竟無間可噉,說名為熟。如是由有善法種子及數修習諸善法故,獲得能順廣說乃至正加行滿,無間能證二障清淨,說名成熟。如是名為成熟自性。
- [論](2)云何所成熟補特伽羅?謂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一者、住聲聞種性,於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性,於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三者、住佛種性,於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四者、住無種性,於往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諸佛菩薩於此四事,應當成熟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是名所成熟補特伽羅。
- [論](3)云何成熟差別?謂此差別略有六種:一、諸根成熟,二、善根成熟,三、智慧成熟,四、下品成熟,五、中品成熟,六、上品成熟。
- [論](a)諸根成熟者,謂壽量具足、形色具足、族姓具足、自在具足、信言具足、大勢具足、人性具足、大力具足。此依身果異熟具足為所依故,堪任發起勇猛精進,修諸善法,於勤修集一切明處心無厭倦。
- [論](b)善根成熟者,謂性薄塵垢為所依止,性於諸惡不善法中心不樂入;諸蓋輕微,尋思薄弱,柔和正直,隨順而取。
- [釋]柔和正直:善淨戒及正直見;隨順而取:善思法義,無惑無疑,遠離二路,逮得昇進(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c)智慧成熟者,謂具足正念,為性聰敏,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解善說、惡說法義,能受、能持、能正通達,具足成熟俱生妙慧。依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令其心究竟解脫一切煩惱。
- [論]當知此中,諸根成熟故,解脫異熟障;善根成熟故,能解脫業障;智慧成熟故,解脫煩惱障。
- [論](d)下品成熟者,謂二因緣下品成熟:一者、未久修習,諸根、善根、智慧成熟因緣未極增長;二者、串習下劣因緣。
- [論](e)中品成熟者,謂即於此二種因緣,隨一闕減,隨一具足。
- [論](f)上品成熟者,謂二因緣俱無闕減。
- [論](4)云何成熟方便?當知此有二十七種
:一者、界增長,二者、現緣攝受,三者、趣入,四者、攝樂,五者、初發處,六者、非初發處,七者、遠清淨,八者、近清淨,九者、加行,十者、意樂,十一者、財攝受,十二者、法攝受,十三者、神通引攝,十四者、宣說正法,十五者、隱密說法,十六者、顯了說法,十七者、下品加行,十八者、中品加行,十九者、上品加行,二十者、聽聞,二十一者、思惟,二十二者、修習,二十三者、攝受,二十四者、降伏,二十五者、自成熟,二十六者、請他成熟,二十七者、俱成熟。
- [論](a)界增長者,謂本性善法種子具足為所依止,先來串習諸善法故,後後位中善法種子轉增、轉勝,生起堅住。是名界增長。
- [論]生起:善法現前;堅住:得無退失(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b)現緣攝受者,謂於現法中無倒說法、無倒受持,如理修行、法隨法行。
- [釋]菩薩法隨法行:
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正思、正修。乃至廣說(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當知界增長,由先世因現在成熟;現緣攝受,由現在因現在成熟。
- [論](c)趣入者,謂得淨信增上力故,或有在家遠離惡行,受持學處;或趣非家遠離諸欲,受持學處。
- [論](d)攝樂者,謂依出離眾苦行跡,及依遠離欲樂、自苦二邊行跡,於佛善說法、毗奈耶真實聖教深生愛樂。
- [釋]此中二種行跡,謂即四種聖諦及與無罪歡喜處戒(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e)初發處者,謂即最初於可厭法深生厭離;於能成辦真實理義,如實了知有勝功德,而創趣入。名初發處。
- [釋]能成辦真實理義:趣證三菩提果(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f)非初發處者,謂已趣入補特伽羅,現成熟時,常不捨離諸佛菩薩,諸明了處(五明處)轉轉明了。由此成熟,轉轉增進。
- [釋]現成熟:現能趣入正性離生(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g)遠清淨者,謂由懈怠、或由違緣,經極長時、或經多生、或經多劫方能清淨。
- [論](h)近清淨者,當知一切與此相違。
- [釋]清淨:從淨勝意樂地(得無生法忍)以上所有一切增上意樂(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i)加行者,謂為獲得自勝義利,猛利樂欲為所依故;或怖當來墮諸惡趣;或怖現法他所譏毀,於諸學處常勤護持,無間所作、殷重所作。
- [論](j)意樂者,謂於諸法正觀察忍為所依故,於佛善說法
、毗奈耶不可引奪,於他所證深生信解。信有功德為所依故,於三寶所及於獲得自義利所深信無動。
- [論](k)財攝受者,謂於一切飲食等物有匱乏者,施與一切飲食等物;或於隨順飲食等物有匱乏者,施與隨順飲食等物。
- [釋]等:
所餘諸資生具;隨順飲食:財寶(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l)法攝受者,謂或宣說正法,施諸有情;或開顯正義,施諸有情。
- [論](m)神通引攝者,謂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為有情意樂清淨、或為有情加行清淨增上力故,示現種種神通變化。欲令有情見已、聞已,於佛聖教,或當獲得意樂清淨,或當修行無倒加行。彼諸有情,由此神變引攝心故,或有獲得意樂清淨,或有修行無倒加行。
- [論](n)宣說正法者,謂於獲得自勝義利,若無堪能為說正法,伴助令彼發生正行;若有堪能為說正法,隨順令彼速證通慧。
- [論](o)隱密說法者,謂於嬰兒智慧有情,隱覆廣大甚深義法,為說麤淺易可悟入、易為方便趣入處法。
- [論](p)顯了說法者,謂於廣大智慧有情,已善悟入聖教理者,為其開示廣大甚深道理處法。
- [論](q)下品加行者,謂若遠離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
- [論](r)中品加行者,謂或遠離無間加行,或復遠離殷重加行,於二加行隨闕一種。
- [論](s)上品加行者,謂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二俱相應。
- [論](t)聽聞者,謂於佛語深生信解,精勤聽聞、受持、讀誦契經等法。
- [論](u)思惟者,謂居遠離,樂思惟法,推度其義,解了決定。
- [釋]解了決定:言解了者,於所知事作意發悟。等解了者,既發悟已,方便尋求。近解了者,求已決定(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v)修習者,謂於止、舉、捨相正審觀察為先,深心欣樂修止、舉、捨。
- [論](w)攝受者,謂無染心,以親教師及軌範師道理方便,無有顛倒與作依止。又即於彼發起種種別供事行:謂看病行,給施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生具行,除遣憂愁及惡作行,除遣煩惱、隨煩惱行。如是等類,當知皆名別供事行。
- [論](x)降伏者,謂深防護自身雜染。於毀犯者,若犯下品,慈心諫誨;若犯中品,慈心訶罰;若犯上品,慈心驅擯。當知此中,諫誨、訶罰,令彼及餘利益安樂。驅擯一種,若重攝受,令彼及餘利益安樂。若驅擯已,不重攝受,但令其餘利益安樂。何以故?餘若見彼毀犯因緣,既被驅擯,便自防護,不起毀犯故。
- [論](y)自成熟者,謂自宣說隨順正法,令諸有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如自所說,亦自修行法隨法行,令諸有情同分隨轉。勿使他人作如是說:汝自不能出不善處,安立善處,云何於他教授、諫舉、為作憶念?他應於汝教授、諫舉、為作憶念。
- [論](z)請他成熟者,謂若有餘無量有情,於彼發起上品愛敬;或復有餘善知方便,於說正法已善修學;即應勸請殷勤營助,令其成熟無量有情。
- [論](aa)俱成熟者,謂具二種。若自成熟,若勸請他令其成熟。
- [論]由此所說二十七種成熟方便,當知令前六種成熟差別圓滿:所謂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 [論](5)云何能成熟補特伽羅?謂略有六種菩薩,住菩薩六地,能成熟有情:一者、勝解行菩薩住勝解行地,二者、淨勝意樂菩薩住淨勝意樂地,三者、行正行菩薩住行正行地,四者、墮決定菩薩住墮決定地,五者、決定行正行菩薩住決定行正行地,六者、到究竟菩薩住到究竟地。
- [釋]勝解行地:
勝解行住;淨勝意樂地:
極歡喜住(初地);行正行地:增上戒住(二地)、增上心住(三地)、三種增上慧住(四、五、六地)、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七地);決定地: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八地),此地菩薩墮在第三決定中故;決定行地:無礙解住(九地);到究竟地:最上成滿菩薩住(十地)及如來住(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住無種性補特伽羅,於往善趣而成熟時,有數退轉、有數應作。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於往三乘而成熟時,無數退轉、無數應作。
- [釋]數退轉:
時墮惡趣;數應作:作非究竟(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於往三乘而成熟時:
此中成熟,如應當知,唯說中品及與上品。若中品熟,不往惡趣,是故說言無數退轉。若上品熟,得般涅槃,是故說言無數應作(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6)云何已成熟補特伽羅相?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
- [論]若時安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非於現法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
- [論]若時安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
- [論]若時安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即於現法得般涅槃。
- [論]如說聲聞,獨覺亦爾。何以故?道與聲聞同種類故。而此獨覺與諸聲聞有差別者,謂住最後有、最後所得身,無軌範師,宿習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究竟斷滅一切煩惱,證阿羅漢,故名獨覺。
- [論]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住墮決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
- [釋]此說中品成熟,應非唯住淨勝意樂地,住行正行地亦此攝故(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若時菩薩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未相應。
- [釋]覺品善法:
菩提分法(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若時菩薩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覺品善法已得相應,極善清淨覺品善法未得相應。
- [論]若時菩薩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三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悉成就。
- [論]今於此中,性淳厚故,極猛盛故,能有上品廣大果故,大勝利故,名為熾然。不轉還故,不退墮故,常勝進故,名為無動。菩薩地中最無上故,當知說名極善清淨。
- [釋]性淳厚:
性成就淨勝意樂;極猛盛:一切善法不由思擇,熾盛現前;上品廣大果:由是因緣,在在生處受增上生,於彼生中超餘種類;大勝利:又復成就無量威力神變(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無動:謂此菩薩意樂淨故,隨所獲得、隨所積集所有善法皆無退轉,於當來世能無退減。如是菩薩,隨所經歷彼彼日夜、隨所過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無減(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極善清淨:
又諸菩薩,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是名菩薩善清淨意樂。由是當知,極善清淨非下地有,故最無上(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論]當知此中,若財攝受所作成熟、若神通引攝所作成熟、若隱密說法所作成熟、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若唯聽聞所作成熟,如是五種所作成熟,若於長時修習彼法,尚為下品,況於少時修習彼法。其餘一切成熟因緣所作成熟,當知皆有三品道理。謂若於彼下品修習,成下成熟;中品修習,成中成熟;上品修習,成上成熟。此下、中、上三品成熟,當知一一復有三品。於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於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三品成熟;於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成熟。如是等類諸佛菩薩成熟有情,當知展轉差別道理有無量品。
- [釋]隱密說法:甚深廣大的佛法沒有講,就說一些淺顯的佛法(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論]此中菩薩,由前所說成熟因緣,為欲成熟自佛法故,精勤修集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又欲令他諸有情類補特伽羅乘三乘法而出離故,往善趣故,修集如是六種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