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Sep. 11, 2024


瑜伽師地論卷第44

相關資源:

[科]本地分中菩薩地:

[科]持:菩薩行: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

  • [論]云何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
    • 嗢柁南曰:供三寶,親善友,修無量,最為後。

[科]持:菩薩行: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菩薩供養三寶:菩薩於如來所供養如來:

  • [論]云何菩薩於如來所供養如來?
    • 當知供養略有十種
      • 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
      • 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
      • 若諸菩薩,親現供養如來色身,是名設利羅供養
      • 若諸菩薩,於為如來所造一切若窣堵波、若龕、若臺、若故制多、新制多所設諸供養,是名制多供養
      • 若諸菩薩,於如來身、或制多所親面對前,現矚現見而設供養,是名現前供養
        •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現前施設供養具時,
          • 發起增上意樂俱心、淨信俱心,作是思惟:
            • 若一如來法性,即是去、來、今世一切如來法性;若一如來制多法性,即是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所有如來制多法性。
            • 是故我今
              • 供現如來,即是供養其餘三世一切如來;
              • 供現制多,即是供養其餘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若窣堵波、若龕、若臺、若故制多、若新制多。
          • 當知是名菩薩俱供現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制多
        • 若諸菩薩,於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制多作如來想,普為三世一切如來、一切十方如來制多施設供養,當知是名菩薩唯供不現前佛及以制多
        • 若諸菩薩,佛涅槃後,為如來故造立形像,若窣堵波、若龕、若臺,隨力隨能或一或二,或復眾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數;
          • 如是菩薩於如來所,設不現前弘廣供養,當獲無量大福德果,攝受無量廣大梵福。
            • 菩薩由此,能於無量劫大劫中,不墮惡趣。
            • 由是因緣,非不圓滿無上正等菩提資糧。
        • 此中菩薩,
          • 唯供現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廣大福果。
          • 若唯供養不現前佛及以制多,應知獲得大大福果。
          • 若俱供養現、不現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
      •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欲設供養,唯自手作,不使奴婢、作使、朋友、僚庶、親屬,不依懈惰諸放逸處而設供養,是名菩薩自作供養
        •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欲設供養,非唯自作,
          • 亦勸父母、妻子、奴婢、作使、朋友、僚庶、親屬,
          • 及他國王、王子、大臣、長者、居士、若婆羅門、國邑聚落饒財商主,
          • 下至一切男女大小、貧匱苦厄旃荼羅等,
          • 及以親教、軌範諸師,共住、近住一切弟子,同梵行者、諸出家者、外道等眾,
          • 令於如來、若制多所,隨力隨能作諸供養,當知是名菩薩自他咸共供養
        • 若諸菩薩,現有少分可供財物,興悲愍心,故思施與貧苦少福無力有情,令於如來、若制多所持用供養,願彼當來多受安樂。
          • 彼得此物,供養如來及以制多,菩薩於斯自無所供,當知是名菩薩唯教他設供養
        • 此中菩薩,
          • 若唯自供佛及制多,應知獲得廣大福果。
          • 若唯教他,應知獲得大大福果。
          • 若能自、他俱共供養,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
      •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
        • 以諸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敬問、禮拜、奉迎、合掌,
        • 種種熏香、末香、塗香、華鬘、妓樂、幢蓋、旛燈,歌頌稱讚,五輪歸命,趨繞右旋,而為供養。
        • 或復奉施無盡財供,
        • 或復奉施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硨磲、瑪瑙、琥珀、金銀、赤珠、右旋如是等寶,
        • 或復奉施末尼、環釧 、寶璩、印等諸莊嚴具,乃至奉施種種寶鈴,或散珍奇、或纏寶縷而為供養。
        • 是名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財敬供養
      •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長時施設即上所陳財敬供養,
        • 若多供具、若妙供具、若現在前、不現在前、若自造作、教他造作、若淳淨心猛利勝解現前供養;
        • 即以如是所種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七種說名菩薩廣大供養
      •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
        • 自手供養不懷輕慢;
        • 令他供養;
        • 不住放逸、懈惰、不敬而為供養;
        • 不輕棄擲、不散漫心、無雜染心而為供養;
        • 不於信佛國王、大臣、諸貴勝前,為財敬故,詐設種種虛事供養;
        • 不雌黃塗,不酥灌洗,不以種種局崛羅香、遏迦華等餘不淨物而為供養。
        • 如是六種說名菩薩無染供養
      • 又諸菩薩,如是財敬、廣大、無染供養如來及制多時,或自臂力所集財寶,或從他求所獲財寶,或得眾具自在財寶,能為如是種種供養。
        • 已得眾具自在菩薩,化作化身,或一或二,或復眾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數。此一切身皆於如來及制多所恭敬禮拜。
          • 復從如是一一化身,化出多手,或百或千,或過是數。此一切手皆持無量出過諸天上妙華香、殊勝可愛種種珍寶,奉散如來及制多所。
          • 復從如是一切化身,化出無量上妙音聲,歌讚如來廣大甚深真實功德。
          • 復從如是一切化身,化出無量最上最妙環釧、璩印、寶莊嚴具,幢蓋、旛燈種種供具,供養如來及以制多。
          • 如是等類,已得眾具自在菩薩所設供養,皆屬自心。
          • 如是菩薩不更希求如來出世。何以故?由此菩薩已得證入不退轉地,一切佛土往來供養皆無礙故。
        • 又諸菩薩,若無自力所集財寶,亦無從他求得財寶,及無菩薩所獲眾具自在財寶,可設供養;
          • 然於所有或贍部洲、或四大洲、或千世界、二千世界、或復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下、中、上品供養如來一切供具,
          • 菩薩於彼以淨信俱勝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隨喜。
          • 如是菩薩少用功力,而興無邊廣大供養,攝受菩提廣大資糧。
          • 菩薩於此恆常無間起真善心、起歡喜心,當勤修學。
      • 若諸菩薩,
        • 少時少時、須臾須臾,乃至下如[穀-禾+牛] 牛乳頃,
          • 普於一切蠢動有情修習慈悲喜捨俱心,於一切行修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於其涅槃修勝利想,於佛法僧、波羅蜜多修習隨念;
        • 少時少時、須臾須臾,於一切法發生少分下劣忍智,信解離言法性真如,起無分別無相心住;何況於此若過、若增。
        • 如是守護菩薩所受尸羅律儀,於奢摩他、毗鉢舍那菩提分法精勤修學,亦於一切波羅蜜多及諸攝事正勤修學。
        • 是名菩薩於如來所正行供養
        • 如是供養為最第一、最上、最勝、最妙、無上。
        • 如是供養,過前所說具一切種財敬供養,百倍、千倍,乃至鄔波尼殺曇倍。
    • 由此十相,應知是名具一切種供養如來
      • [披尋記]
        • 謂於現、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制多樂俱供養,是名增上意樂俱心
        • 於一切如來一切功德平等平等無有差別生淨勝解,是名淨信俱心
        • 謂如前說,奉施無盡財供,名多供具。或復奉施末尼、真珠,乃至或纏寶縷而為供養,名妙供具
        • 極歡喜住菩薩,住此住中,由二因緣現見諸佛。乃至廣說既得見已,隨力隨能興一切種恭敬供養,奉施種種上妙樂具。[論,卷第47]
          • 此說若淳淨心猛利勝解現前供養,準彼應知。
          • 謂彼菩薩淨勝意樂,名淳淨心
          • 彼說由二因緣者:一、由麤淨信,二、由正願力。
          • 今說猛利勝解,即彼第一因緣。
            • 謂由聽聞菩薩藏說,或由內心發起勝解,信有十方種種異名諸世界中種種異名諸佛如來,
            • 由麤淨信俱行之心,求欲現見,如是求已,如實稱遂,當知是名第一因緣。
        • 若多供具若妙供具為二,若現在前、不現在前為二,若自造作、教他造作為二,若淳淨心猛利勝解現前供養為一。
          • 如是一切,總成七種
        • 自手供養不懷輕慢為初,餘五供養各為一種,是故成
        • 此說菩薩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若暫思惟
          • 一切食等諸資生具,悉皆成辦 ;
          • 一切世間工業明處,如其所欲悉能現行;
          • 乃至廣說隨於事物發起勝解,如所欲為皆成無異。如住品說。[論,卷第48]
          • 是名已得眾具自在菩薩
        • 謂於十方世界一切如來作供養想,是名週遍思惟
          • 於彼一切有情,以其下、中、上品一切供具設供養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一切隨喜
        • 前說修四無量、修種種想、修習隨念,起無相住,名於如來所正行供養
          • 但唯少時少時、須臾須臾,尚為第一、最上、最勝、最妙、無上,何況於此正行供養若過、若增。
  • [論]如供養佛,如是供養若法、若僧,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科]持:菩薩行: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菩薩供養三寶:應緣如來發起六種增上意樂:

  • [論]如是菩薩於三寶所,由十種相興供養時,應緣如來發起六種增上意樂
    •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增上意樂;
    • 二者、無上有大恩德,增上意樂;
    • 三者、一切無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增上意樂;
    • 四者、猶如鄔曇妙華極難值遇,增上意樂;
    • 五者、獨一出現三千大千世界,增上意樂;
    •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圓滿一切義依,增上意樂。
    • 由是六種增上意樂,於如來所,若於如來法所、僧所,少分思惟而興供養,尚獲無量大功德果,何況其多。
      • [披尋記]
        • 無上大功德田者:謂於三寶起隨念行,能生無上大功德故。
        • 謂念:諸佛菩薩為我等故,行於無量難行苦行,為說正法,能令證得一切義利,是名無上有大恩德
        • 攝異門分說:無足有情者,如蛇等。二足有情者,謂人等。四足有情者,如牛等。多足有情者,如百足等。[論,卷第83]
          • 又復言,等取有色、無色有情,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有情。
          • 如來於此一切有情三種第一,謂由蠢動故、由依止故、由心故。亦如攝異門分說,是名一切有情中尊
        • 攝異門分說:
          • 第一者,於欲行善得圓滿故。
          • 所言者,於色行善得圓滿故。
          • 所言者,無色行善得圓滿故。
          • 所言者,超過一切三界世間善圓滿故。
          • 無上者,出世間善得圓滿故。[論,卷第83]
          • 此說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圓滿,義應準知。
          • 由是能作有情一切義利,是名一切義依

[科]持:菩薩行: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菩薩親近善友:

  • [論]復次,菩薩成就幾相,能為善友?由幾種相,善友不虛?成就幾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
    • 有幾種善友菩薩,於所化生為善友事?菩薩幾種親近善友?由幾種想,於善友所聽聞正法?由幾種處,於善友所聽聞法時,於說法師不作異意?

[科]持:菩薩行: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菩薩親近善友:菩薩成就幾相,能為善友?

  • [論]當知菩薩成就八支,能為善友眾相圓滿
    • 一者、住戒。於諸菩薩律儀戒中妙善安住,無闕無穿。
    • 二者、多聞。覺慧成就。
    • 三者、具證。得修所成隨一勝善,逮奢摩他、毗鉢舍那。
    • 四者、哀愍。內具慈悲,能捨自己現法樂住,精勤無怠饒益於他。
    • 五者、無畏。為他宣說正法教時,非由恐怖忘失念辯。
    • 六者、堪忍。於他輕笑、調弄、鄙言、違拒等事,非愛言語、種種惡行皆悉能忍。
    • 七者、無倦。其力克彊,能多思擇,處在四眾說正法時,言無謇澀,心不疲厭。
    • 八者、善辭。語具圓滿,不壞法性,言辭辯了。
      • [披尋記]
        • 堪能簡擇俱生之慧,是名為。勤修習故,即於彼義轉更明了,是名為
          • 由此覺慧,於善說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是名覺慧成就
        • 聲聞地說能有所證,即此具證
          • 謂能證得勝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乃至廣說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論,卷第25]是名證得隨一勝善
          • 如是勝善修所成故,由此說言逮奢摩他、毗鉢舍那
        • 能捨自己現法樂住者:謂為利他,捨靜慮樂,故意思擇還生欲界故。
        • 聲聞地說無有怖畏,即此無畏。由無畏故,於一切法能正憶念,辯才無盡,故作是釋。
        • 謂若成就最上首語、極美妙語、甚顯了語、易悟解語、樂欲聞語、無違逆語、無所依語、無邊際語,如是名為語具圓滿[論,卷第25]
          • 於實無事離增益執,於實有事離損減執,是名不壞法性
            • 真實義品說二種人,於佛所說法毗奈耶,俱為失壞。[論,卷第36]翻彼應知此所說義。
          • 語工圓滿,是名言辭辯了。謂由文句等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故,能說正法,是名語工圓滿。如攝釋分別釋應知。[論,卷第81]

[科]持:菩薩行: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菩薩親近善友:菩薩由幾種相,善友不虛?

  • [論]若諸菩薩具五種相,眾德相應,能為善友所作不虛
    • 一者、於他先欲求作利益安樂;
    • 二者、於彼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顛倒覺;
    • 三者、於彼善權方便順儀說法,隨眾堪受調伏事中,有能有力;
    • 四者、饒益心無厭倦;
    • 五者、具足平等大悲,於諸有情劣、中、勝品心無偏黨。
      • [披尋記]
        • 自他利品中說:
          • 菩薩念與眾生有利益品所有安樂,終不念與無利益品所有安樂。
          • 菩薩於此無利益品所有安樂,以無倒慧如實了知。乃至廣說。[論,卷第35]
          • 此應準知。
        • 力種性品說:
          • 菩薩應當安住如法威儀而為他說,非不安住如法威儀。
          • 不為無病處高座者而說正法,不為坐者立說正法,不應居後為前行者而說正法,不為覆頭而說正法。[論,卷第38]
          • 此應準知。

[科]持:菩薩行: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菩薩親近善友:菩薩成就幾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

  • [論]若諸菩薩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令他遠聞極生淨信,何況親覩
    • 一者、勝妙。威儀圓滿、威儀寂靜、威儀具足,一切支分皆無躁動。
    • 二者、敦肅。三業現行無掉無擾。
    • 三者、無矯。不為誑他,故思詐現嚴整威儀。
    • 四者、無嫉
      • 終不於他說法所得利養恭敬生不堪忍,而常自勵請他說法;復恆勸餘於彼廣施利養恭敬,無諂偽心。
      • 又常於他其心純淨,見彼說法及得財敬,深生隨喜。如自所獲利養恭敬,心生歡喜,見他所得利養恭敬,其心歡喜復過於是。
    • 五者、儉約。尠儲器物,隨得隨捨。
      • [披尋記]
        • 前說成就八支善友眾相圓滿,名善友性
          • 聲聞地說: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論,卷第25]彼八因緣,即此八支。
          • 由是令他未信生信,已信增長,名信依處
        • 聲聞地說: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論,卷第22]是名威儀圓滿
          • 又說成就離欲者相,謂離欲者,身業安住,諸根無動,威儀進止無有躁擾,於一威儀能經時久,不多驚懼,終不數數易脫威儀。[論,卷第33]是名威儀寂靜
          • 行時、住時身所作業正知而住,一切成辦無所減少,是名威儀具足
          • 聲聞地說:不應搖身、搖臂、搖頭、跳躑、攜手、叉腰、竦肩入施主家,不應輒坐所不許座,不應不審觀座而坐,不應放縱一切身分,不應翹足、不應交足、不太狹足、不太廣足,端嚴而坐。[論,卷第24]於此一切所不應行不起毀犯,是名一切支分皆無躁動
        • 聲聞地說離欲者相,如次顯示身 、語、意業無掉無擾[論,卷第33]此應準釋。

由幾種處,於善友所聽聞法時,於說法師不作異意?

[科]持:菩薩行: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菩薩親近善友:善友菩薩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 :

  • [論]善友菩薩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
    • 一、能諫舉,二、能令憶,三、能教授,四、能教誡,五、能說法。
    • 如是諸句廣辯應知如聲聞地。教授教誡,廣說如前力種性品。
      • [披尋記]
        • 聲聞地說: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與此正同,如彼廣辯應知[論,卷第25]
        • 又諸菩薩教授有八,教誡有五,如前力種性品廣說應知。[論,卷第38]

[科]持:菩薩行: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菩薩親近善友:菩薩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

  • [論]當知菩薩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
    • 一、於善友有病無病隨時供侍,恆常發起愛敬淨信。
    • 二、於善友隨時敬問、禮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業而為供養。
    • 三、於善友如法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養。
    • 四、於善友若正依止,於如法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無有傾動,如實顯發,作奉教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 [披尋記]
        • 謂以善友為正依止,於其教授、教誡既聽受已,
          • 如其法義,若所開許、若所遮止,身 、語、意業無倒隨轉,於所開許無倒修證,於所遮止無倒遠離,是名於如法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
          • 不為外道異論之所引奪,是名無有傾動
          • 若有違犯,發露悔滅,是名如實顯發
          • 無惱亂心,唯欲求解,是名作奉教心
          • 如攝異門分說。[論,卷第84]

[科]持:菩薩行: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菩薩親近善友:菩薩由幾種想,於善友所聽聞正法?

  • [論]若諸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
    • 一、作寶想。難得義故。
    • 二、作眼想。能得廣大俱生妙慧因性義故。
    • 三、作明想。已得廣大俱生慧眼,於一切種如實所知等照義故。
    • 四、作大果勝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無上妙跡因性義故。
    • 五、作無罪大適悅想。於現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於法如實揀擇止觀無罪大樂因性義故。
      • [披尋記]
        • 此中妙慧,謂即大菩提果。能於一切所知如實覺了,是名廣大。於當來世,無師自然成等正覺,是名俱生
        • 此中涅槃,謂斷菩提。言三菩提者,此云正覺,謂智菩提。能得此果諸菩薩道,是名無上妙跡
        • 此說七聖財中,由慧聖財,於勝義諦如實覺悟所生之樂。由如是樂無量無邊,無有染汙,是故說名無罪大樂

[科]持:菩薩行: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菩薩親近善友:菩薩由幾種處,於善友所聽聞法時,於說法師不作異意?

  • [論]若諸菩薩欲從善友聽聞法時,於說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以純淨心屬耳聽法
    • 一、於壞戒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儀,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 二、於壞族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 三、於壞色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醜陋,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 四、於壞文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於言辭不善藻飾,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但依於義,不應依文。
    • 五、於壞美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語麤惡,多懷忿恚,不以美言宣說諸法,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 如是菩薩欲聽法時,於是五處不應作意,但應恭敬攝受正法,於說法師未嘗見過。
    • 若有菩薩其慧微劣,於說法師心生嫌鄙,不欲從其聽聞正法,當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勝慧。
      • [披尋記]
        • 有尋有伺地說:
          • 趣涅槃宮,故名先首。
          • 文句可味,故名美妙。
          • 善釋文句,故名分明。
          • 顯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
          • 攝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勞。
          • 離愛味心之所發起,故名無所依止。
          • 不過度量,故名非可厭逆。
          • 相續廣大,故名無邊無盡。
          • 與此相翻,名麤惡語[論,卷第08]
        • 此說麤惡,應準彼釋。
        • 於說法時,有所訶擯,是名多懷忿恚

[科]持:菩薩行:菩薩供養、親近、修習無量:菩薩修四無量慈、悲、喜、捨:

  • [論]云何菩薩修四無量慈、悲、喜、捨?
    • 謂諸菩薩略有三種修四無量:一者、有情緣無量,二者、法緣無量,三者、無緣無量。
      • 若諸菩薩,於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為無苦無樂、有苦、有樂。
        • 於其最初欲求樂者,發起與樂增上意樂,普緣十方,安住無倒有情勝解,修慈俱心,當知是名有情緣慈
      • 若諸菩薩,住唯法想增上意樂,正觀唯法假說有情,修慈俱心,當知即此名法緣慈
      • 若諸菩薩,復於諸法遠離分別,修慈俱心,當知即此名無緣慈
      • 如有情緣、法緣、無緣三慈差別,悲、喜、捨三,當知亦爾。
      • 若諸菩薩,於有苦者,發起除苦增上意樂,普緣十方修悲俱心,是名為
      • 若諸菩薩,於有樂者,發起隨喜增上意樂,普緣十方修喜俱心,是名為
      • 若諸菩薩,即於如是無苦無樂、有苦、有樂三種有情,隨其次第,發起遠離癡 、瞋、貪惑增上意樂,普緣十方修捨俱心,是名為
    • 此中菩薩
      • 慈等無量有情緣者,當知其相與外道共。
      • 法緣者,當知其相與諸聲聞及獨覺共,不共外道。
      • 無緣者,當知其相不共一切聲聞、獨覺,及諸外道。
    • 又諸菩薩
      • 三種無量,應知安樂意樂所攝,謂慈、悲、喜
      • 一種無量,應知利益意樂所攝,是謂為
    • 如是菩薩一切無量,名為哀愍。以諸菩薩成就此故,名哀愍者
      • [披尋記]
        • 於有情或為親品、或為怨品、或為中品,平等發起利益意樂,於定地中安住勝解作意故。廣如聲聞地說。[論,卷第26]
        • 於無苦無樂有情,發起遠離癡惑意樂,由說不苦不樂受無明所隨增故。
          • 於有苦有情,發起遠離瞋惑意樂,由苦受中多生憎恚,說彼瞋所隨增故。
          • 於有樂有情,發起遠離貪惑意樂,由樂受中多生染著,說彼貪所隨增故。
    • 此中菩薩,於有情界觀見一百一十種苦,於諸有情修悲無量。
      • 何等名為百一十苦?
        • 謂有一苦。依無差別流轉之苦,一切有情無不皆墮流轉苦故。
        • 復有二苦
          • 一、欲為根本苦。謂可愛事若變、若壞所生之苦。
          • 二、癡異熟生苦。謂若猛利體受所觸,即於自體執我 、我所,愚癡迷悶,生極怨嗟。由是因緣,受二箭受,謂身箭受及心箭受。
        • 復有三苦
          • 一、苦苦,
          • 二、行苦,
          • 三、壞苦。
        • 復有四苦
          • 一、別離苦,謂愛別離所生之苦;
          • 二、斷壞苦,謂由棄捨眾同分死所生之苦;
          • 三、相續苦,謂從此後,數數死生,展轉相續所生之苦 ;
          • 四、畢竟苦,謂定無有般涅槃法諸有情類五取蘊苦。
        • 復有五苦
          • 一、貪欲纏緣苦,
          • 二、瞋恚纏緣苦,
          • 三、惛沈睡眠纏緣苦,
          • 四、掉舉惡作纏緣苦,
          • 五、疑纏緣苦。
        • 復有六苦
          • 一、因苦,習惡趣因故;
          • 二、果苦,生諸惡趣故;
          • 三、求財位苦;
          • 四、勤守護苦;
          • 五、無厭足苦;
          • 六、變壞苦。
          • 如是六種總說為苦。
        • 復有七苦
          • 一、生苦,
          • 二、老苦,
          • 三、病苦,
          • 四、死苦,
          • 五、怨憎會苦,
          • 六、愛別離苦,
          • 七、雖復希求而不得苦。
        • 復有八苦
          • 一、寒苦;
          • 二、熱苦;
          • 三、饑苦;
          • 四、渴苦;
          • 五、不自在苦;
          • 六、自逼惱苦,謂無繫等諸外道類;
          • 七、他逼惱苦,謂遭遇他手塊等觸、蚊蝱等觸 ;
          • 八、一類威儀多時住苦。
        • 復有九苦
          • 一、自衰損苦,
          • 二、他衰損苦,
          • 三、親屬衰損苦,
          • 四、財位衰損苦,
          • 五、無病衰損苦,
          • 六、戒衰損苦,
          • 七、見衰損苦,
          • 八、現法苦,
          • 九、後法苦。
        • 復有十苦
          • 一、諸食資具匱乏苦,
          • 二、諸飲資具匱乏苦,
          • 三、騎乘資具匱乏苦,
          • 四、衣服資具匱乏苦,
          • 五、莊嚴資具匱乏苦,
          • 六、器物資具匱乏苦,
          • 七、香鬘塗飾資具匱乏苦,
          • 八、歌舞妓樂資具匱乏苦,
          • 九、照明資具匱乏苦,
          • 十、男女給侍資具匱乏苦。
        • 當知復有餘九種苦
          • 一、一切苦,二、廣大苦,三、一切門苦,四、邪行苦,五、流轉苦,六、不隨欲苦,七、違害苦,八、隨逐苦,九、一切種苦。
          • 一切苦中,復有二苦 :一、宿因所生苦,二、現緣所生苦。
          • 廣大苦中,復有四苦 :一、長時苦,二、猛利苦,三、雜類苦,四、無間苦。
          • 一切門苦中,亦有四苦 :一、那落迦苦,二、傍生苦,三、鬼世界苦,四、善趣所攝苦。
          • 邪行苦中,復有五苦 :
            • 一、於現法中犯觸於他,他不饒益所 發起苦。
            • 二、受用種種不平等 食,界不平等所發起苦。
            • 三、即由現法苦所逼切,自然造作所發起苦。
            • 四、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煩惱、隨煩惱纏所起諸苦。
            • 五、由多發起諸身語意種種惡行,所受當來諸惡趣苦。
          • 流轉苦中,復有六種輪轉生死不定生苦 :
            • 一、自身不定,
            • 二、父母不定,
            • 三、妻子不定,
            • 四、奴婢、僕使不定,
            • 五、朋友、宰官、親屬不定,
            • 六、財位不定。
            • 自身不定者,謂先為主 ,後為僕隸。
            • 父母等不定者,謂先為父母乃至親屬,後時輪轉,反作怨害及惡知識。
            • 財位不定者,謂先大富貴,後極貧賤。
          • 不隨欲苦中,復有七苦 :
            • 一、欲求長壽,不隨所欲,生短壽苦。
            • 二、欲求端正,不隨所欲,生醜陋苦。
            • 三、欲生上族,不隨所欲,生下族苦。
            • 四、欲求大富,不隨所欲,生貧窮苦。
            • 五、欲求大力,不隨所欲,生羸劣苦。
            • 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隨所欲,愚癡無智現行生苦。
            • 七、欲求勝他,不隨所欲,反為他勝而生大苦。
          • 違害苦中,復有八苦 :
            • 一、諸在家者,妻子等事損減生苦。
            • 二、諸出家者,貪等煩惱增益生苦。
            • 三、饑儉逼惱之所生苦。
            • 四、怨敵 逼惱之所生苦。
            • 五、曠野、險難、迫迮逼惱之所生苦。
            • 六、繫屬於他之所生苦。
            • 七、支節不具損惱生苦。
            • 八、殺縛、斫 截、捶打、驅擯逼惱生苦。
          • 隨逐苦中,復有九苦:
            • 依世八法,有八種苦:
              • 一、壞法壞時苦,
              • 二、盡法盡時苦,
              • 三、老法老時苦,
              • 四、病法病時苦,
              • 五、死法死時苦,
              • 六、無利苦,
              • 七、無譽苦,
              • 八、有譏苦。
              • 是名八苦。
              • 九、希求苦。
              • 如是總說名隨逐苦。
          • 一切種苦中,復有十苦:
            • 謂如前說五樂所治有五種苦:
              • 一、因苦,
              • 二、受苦,
              • 三、唯無樂苦,
              • 四、受不斷苦,
              • 五、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尋、異生苦。
              • 是名五苦。
            • 復有五苦:
              • 一、逼迫苦,
              • 二、眾具匱乏苦,
              • 三、界不平等苦,
              • 四、所愛變壞苦,
              • 五、三界煩惱品麤重苦。
              • 是名五苦。
            • 前五此五,總十種苦,當知是名一切種苦。
          •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總有一百一十種苦,是菩薩悲所緣境界。 緣此境故,諸菩薩悲生起、增長、修習圓滿。
    • 又諸菩薩於大苦蘊,緣十九苦,發起大悲。
      • 何等名為十九種苦?
        • 一、愚癡異熟苦,
        • 二、行苦所攝苦,
        • 三、畢竟苦,
        • 四、因苦,
        • 五、生苦,
        • 六、自作逼惱苦,
        • 七、戒衰損苦,
        • 八、見衰損苦,
        • 九、宿因苦,
        • 十、廣大苦,
        • 十一、那落迦苦,
        • 十二、善趣所攝苦,
        • 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
        • 十四、一切流轉苦,
        • 十五、無智苦,
        • 十六、增長苦,
        • 十七、隨逐苦,
        • 十八、受苦,
        • 十九、麤重苦。
      • 由四緣故,悲名大悲。
        • 一、緣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為境生故。
        • 二、於長時積習成故。謂諸菩薩,經於無量百千大劫積習所成。
        • 三、於所緣猛利作意而發起故。謂諸菩薩,由是作意悲所執持,為息有情眾苦因緣,尚能棄捨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於一切種治罰大苦,為諸有情悉能堪忍。
        • 四、極清淨故。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淨,若諸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淨。
    • 又諸菩薩,由前所說百一十苦,於諸有情修悲心時,則為修習一切菩薩所有悲心。
      • 復能速證悲意樂淨,證入菩薩淨意樂地,於諸有情獲得菩薩極親厚心、極愛念心、欲作恩心、無厭倦心、代受苦心、調柔自在有堪能心。
      • 諸聖聲聞,已得證入苦諦現觀,已到究竟,於苦深遠厭俱行心相續而轉,不如菩薩於諸有情悲前行心,正觀墮在百一十種極大苦蘊。
      • 菩薩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於內外事,無有少分而不能捨;無戒律儀而不能學;無他怨害而不能忍;無有精進而不能起;無有靜慮而不能證;無有妙慧而不能入。是故如來,若有請問菩薩菩提誰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薩菩提悲所建立。
        如前所說一一無量,皆有無量菩薩如意圓德隨轉,皆能攝受無量愛果,皆無量種一向妙善無罪隨轉。
    • 當知菩薩精勤修習如是無量,能得四種功德勝利。
      • 謂由修習此無量故,
        • 先得最勝現法樂住;
        • 攝受、增長無量最勝福德資糧;
        • 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意樂堅固;
        • 為欲饒益諸有情故,於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
            
          [披尋記]欲為根本苦等者:欲有二種。一者、煩惱欲,二者、事欲。由有煩惱欲故,彼諸事欲若變、若壞,便有憂歎苦熱惱生,名可愛事若變、若壞所生之苦,由是說欲為根本苦。

            
          [披尋記]癡異熟生苦等者:於異熟自體苦受生時,愚癡迷悶,生極怨嗟,是名癡異熟生苦。言受二箭受者,謂由猛利體受所觸為其因緣,受身箭受;愚癡迷悶,生極怨嗟為其因緣,受心箭受。攝異門分說:云何當觀苦受如箭?謂如毒箭,乃至現前常惱壞故。(陵本八十三卷十五頁6321)有尋有伺地說:不靜相故,遠所隨故,名為箭。(陵本八卷六頁567)此中箭義,應如是知。

            
          [披尋記]如是六種總說為苦者:此中六苦,總相宣說,非依自相與餘苦別,故作是說。

            
          [披尋記]復有七苦等者:此說七苦,各由五相。如決擇分釋應知。(陵本六十一卷十四頁4933)

            
          [披尋記]不自在苦者:謂飲食等匱乏所作俱生之苦,不自在故。

            
          [披尋記]於現法中犯觸於他等者:謂若於他若罵、若瞋、若打、若弄,名犯觸他。由是他罵、他瞋、他打、他弄還報於自,是名他不饒益。

            
          [披尋記]受用種種不平等食等者:謂食極少、或食極多、或食不宜、或食不消,是名不平等食。由是因緣,令身饑羸,或生疾病,是名界不平等。

            
          [披尋記]即由現法苦所逼切等者:此如宿作因論者。謂現所受苦,皆由宿作為因。於現法中極自苦行,是故彼苦名邪行苦。

            
          [披尋記]妻子等事損減生苦者:此即親屬衰損苦、財位衰損苦應知。

            
          [披尋記]貪等煩惱增益生苦者:此即貪等五蓋,及與貪等八種尋思應知。

            
          [披尋記]前說五樂所治等者:自他利品中說:菩薩安樂種類自利利他,略說應知五樂所攝。一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苦對治樂,四者、受斷樂,五者、無惱害樂。(陵本三十五卷十九頁2891)今說彼五所治,有五種苦。言因苦者,謂是苦因說名為苦,此為因樂之所對治。言受苦者,即苦自性說名為苦,此為受樂之所對治。唯無樂苦者,謂由寒熱、饑渴等苦正現前時,名之為苦,此為苦對治樂之所對治。受不斷苦者,謂除滅想受定,於餘一切受不斷位說名為苦,由依勝義,諸所有受皆說為苦故,此為受斷樂之所對治。無惱害樂復有四別,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寂靜樂,四、菩提樂。亦如自他利品中說。(陵本三十五卷二十頁2893)由出離樂,能治居家迫迮種種大苦。由遠離樂,能治欲界諸結之所生苦。由寂靜樂,能治欲、恚、害尋,及與出離、無恚、無害諸尋之所生苦。由菩提樂,能治異生流轉五趣之苦。如是故說五樂所治有五種苦。

            
          [披尋記]生起增長修習圓滿者:悲若未生,能令生起;悲若已生,能令增長及修圓滿。

            
          [披尋記]緣十九苦發起大悲等者:此十九苦,即前一百一十種苦所攝少分,隨應當知。由此苦境甚深、微細、難了,是故能發菩薩大悲。言無智苦者,謂即前說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隨所欲,愚癡無智現行生苦。言增長苦者,謂即前說諸出家者,貪等煩惱增益生苦。言麤重苦者,謂即前說三界煩惱品麤重苦。餘易可知。

            
          [披尋記]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者:前說緣十九苦發起大悲,如是諸苦,說名甚深、微細、難了。

            
          [披尋記]諸聖聲聞已得證入苦諦現觀等者:此中義顯,諸聖聲聞證苦現觀,或復已到究竟,唯為一身出離苦故,深心厭離純大苦蘊,不如菩薩普為一切有情出離苦故,以大悲心,正觀墮百一十種極大苦蘊。此能觀心,悲為上首,是名悲前行心。

            
          [披尋記]皆有無量菩薩如意圓德隨轉者:此顯一一無量所修行相,勝解圓滿具足而住,故作是說。

[科]菩薩菩提分法:

  • [論]云何菩薩菩提分法?
    • 嗢柁南曰:慚愧、堅力持,無厭、論、世智,正依、無礙解,資糧、菩提分,止觀、性巧便,陀羅尼、正願,三摩地有三,法嗢柁南四。

[科]菩薩菩提分法:菩薩慚愧:

  • [論]云何名為菩薩慚愧?當知慚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
    • 自性者,
      • 謂諸菩薩於罪現行,
        • 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是名為
        • 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是名為
      • 菩薩羞恥,本性猛利,況復修習。
      • 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自性
        • [摘]慚自,愧他。
    • 依處者,略有四種:
      • 若諸菩薩,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一依處。
      • 若諸菩薩,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二依處。
      • 若諸菩薩,於覆己惡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三依處。
      • 若諸菩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捨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四依處。
      • 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依處
        • [略纂]惡作有依,謂由第三作惡已悔,悔已復作,後作依前作。故名有依
        • [披尋記]
          • 謂即不作應作。於所應作不順依處,不能引發後後諸勝善法,是名不隨建立
          • 謂即作不應作。於不應作隨順依處,引發後後勝不善法,是名隨順建立
          • [論,卷第83]有依者,謂由四依,制立超越一切惡戒諸毀犯故。
          • 於此有依若有毀犯,而生惡作,名自所生惡作有依。不能速疾如法悔除,是名隨逐不捨

[科]菩薩菩提分法:菩薩堅力持性:

  • [論]云何菩薩堅力持性?當知此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
    • 言自性者,謂能禁制染汙心性,不隨煩惱自在行性,堪忍苦性,種種眾多猛利怖畏雖現在前而正加行無傾動性。
        謂能禁制染汙心性等者:種性品說:種性菩薩,乃至未為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若具不具之所染汙,性與如是白法相應。若被染汙,如是白法皆不顯現。乃至廣說。何等名為種性菩薩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謂放逸者,由先串習諸煩惱故,性成猛利、長時煩惱,是名第一隨煩惱性。又愚癡者、不善巧者,依附惡友,是名第二隨煩惱性。又為尊長、夫主、王賊及怨敵等所拘逼者,不得自在,其心迷亂,是名第三隨煩惱性。又資生具有匱乏者,顧戀身命,是名第四隨煩惱性。(陵本三十五卷七頁2845)此染汙心及與煩惱,應準彼釋。忍品中說:菩薩安受眾苦忍,名堪忍苦。怖畏有五,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惡趣畏,五、處眾怯畏,是名種種。即於種種復多差別,是名眾多。逼切身心,是名猛利。菩薩於此能正思擇,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名正加行無有傾動。
      性勇相應,能正思擇,是故得成堅力持性。
      如是名為堅力持性自性
        性勇相應等者:成就精進波羅蜜多種性相,是名性勇相應。成就慧波羅蜜多種性相,是名能正思擇。
      如是菩薩堅力持性,略說應知有五依處。
      一者、會遇生死輪轉種種大苦所化有情種種邪行;二者、為益諸有情故,誓受長時生死流轉;三者、遭遇異論朋黨諍競難詰,及處大眾宣揚法義;四者、誓受一切菩薩所應學處;五者、聽聞廣大甚深難思議法。
      是名堅力持性依處

[科]菩薩菩提分法: 菩薩心無厭倦:

  • [論]云何菩薩心無厭倦?
    當知菩薩由五因緣,普於一切正加行中,心無厭倦。
    一者、菩薩性自有力,故無厭倦。
      菩薩性自有力者:此說精進種性力應知。
    二者、菩薩即於如是無厭倦心數數串習,故無厭倦。
    三者、菩薩方便攝受精進勇猛,能正隨觀前後所得展轉殊勝,故無厭倦。
      能正隨觀前後所得展轉殊勝者:此即攝受精進勇猛方便。由觀前後所證差別展轉殊勝,令心欣樂,勇猛精進故。
    四者、菩薩成就猛利增上妙慧正思擇力,故無厭倦。
    五者、菩薩於諸有情猛利悲心、極哀愍心恆常現前,故無厭倦。

[科]菩薩菩提分法:菩薩善知諸論:

  • [論]云何菩薩善知諸論?
    謂諸菩薩,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相應諸法,從他善受,言善通利。
      言善通利者:謂大音聲若讀、若誦。如聲聞地說應知。(陵本二十四卷十四頁2045)
    即於如是諸法妙義,或從他所善聽善決,或自專精善擇善思,如是知法知義菩薩,於法於義為不忘失,恆常精勤,不捨加行。
      於法於義為不忘失等者:能正憶念,名不忘失。於聞於思長時串習,是名不捨加行。
    又為了知所餘新新後後法義殊勝差別,雖復聞思已到究竟,而由此故漸次成熟,於此法義獲得淨信。由是行相,當知菩薩知諸論智無量圓滿、無有顛倒。
      又為了知所餘新新後後法義等者:修相所攝,是名所餘,望前聞思名所餘故。於修相中,觀察法義展轉殊勝,是名新新後後法義殊勝差別。菩薩為欲了知此故,雖如前說,言善通利,聞已究竟;或復善能決擇,思已究竟;不於聞思而生喜足,由此修相,能證新新後後法義殊勝差別,漸次能令智慧成熟。於此法義證澄清性,是名淨信;當知此信,證淨所攝。

[科]菩薩菩提分法:菩薩善知世間:

  • [論]云何菩薩善知世間?
    謂諸菩薩,普於一切有情世間,如實了知如是世間極為艱險,甚為愚闇。
    所謂雖有生老及死,數數死生,而諸有情於老死等上昇、出離不如實知。
      如是世間極為艱險等者:謂諸有情生老及死,數數死生,名極艱險。於老死等上昇、出離不如實知,名甚愚闇 。言上昇者,謂依世間道趣生上界地故。言出離者,謂依出世間道出離一切界地故。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有諸穢濁,濁世增時;無諸穢濁,濁世減時。謂依五濁。一者、壽濁,二者、有情濁,三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
    如於今時人壽短促,極長壽者不過百年,昔時不爾。是名壽濁。
    如於今時,有情多分不識父母,不識沙門、若婆羅門,不識家長可尊敬者、作義利者、作所作者,
      作義利者等者:謂若教利益者、教安樂者、引利益者、引安樂者,是名作義利者。隨所生起諸事務中而為助伴,是名作所作者。
    於今世罪及後世罪不見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業、不受齋法、不受淨戒,昔時不爾。是名有情濁。
      不修惠施等者:為莊嚴心、為助伴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行布施,名修惠施。造作能感欲界可愛生業,名作福業。受學近住律儀,名受齋法。受學苾芻、近事律儀,名受淨戒。翻彼應知此所說義。
    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習非法貪、不平等貪,執持刀劍、執持器仗,鬥訟諍競,多行諂誑詐偽妄語,攝受邪法,有無量種惡不善法現可了知,昔時不爾。是名煩惱濁。
      有情多分習非法貪等者:攝事分說:於諸惡行深生耽著,名非法貪。(陵本八十九卷八頁6744)即由此貪,不能令意正行善捨、無記捨中,是名不平等貪。言執持刀劍等者,此顯身不善業。言鬥訟諍競等者,此顯語不善業。言攝受邪法者,此顯意不善業。如是一切惡不善業,及能起彼所有煩惱差別無量,總說名無量種惡不善法。
    如於今時,有情多分為壞正法、為滅正法,造立眾多像似正法,虛妄推求邪法邪義以為先故,昔時不爾。是名見濁。
      造立眾多像似正法者:攝事分說:若於非法生是法想,顯示非法以為是法,令他於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實故、諦故,非是正法,而復像似正法顯現,是故名為似教正法。乃至廣說有多差別。(陵本九十九卷 十五頁7444)此應準知。
    如於今時,漸次趣入饑饉中劫,現有眾多饑饉可得;漸次趣入疫病中劫,現有眾多疫病可得;漸次趣入刀兵中劫,現有眾多互相殘害刀兵可得;昔時不爾。是名劫濁。
    是名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諸器世間破壞成立,如器世間破壞成立差別而知。
      如器世間破壞成立差別而知者:此如意地中說外分若壞若成應知。(陵本二卷五頁127)
    又諸菩薩,於其世間,於世間集,於世間滅,於能往趣世間集行,於能往趣世間滅行,
      於其世間於世間集等者:此中世間,通說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如其次第四諦所顯。於道諦中,略復有二。一、世間道,名能往趣世間集行;二、出世道,名能往趣世間滅行。
    於其世間愛味、過患及與出離皆如實知。
      於其世間愛味過患等者:攝事分說:於諸行中觀察愛味時,能善通達諸行愛味所有自相。即於諸行觀察過患時,能善了知三受分位過患共相。謂於是中甚少愛味,多諸過患。如是了知愛味染著多諸過患共相應已,於所愛味一切行中,隨所生起欲貪煩惱,即能除遣、制伏、斷捨。(陵本八十五卷六頁6433)彼說諸行,即此世間,由說世間諸行攝故。彼說諸行愛味所有自相,當知即是欲貪煩惱。由於諸行觀察愛味、過患、出離,是故於彼皆如實知。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眼乃 至意諸無色蘊,四大造色,成士夫身,唯有爾所假名人性。
    於中所有想,或我、或有情,此唯有想。
    於中所有自號言說,我眼見色,廣說乃至我意知法,此亦唯有自號言說。
      眼乃至意諸無色蘊等者:謂從眼識乃至意識,及彼相應心所有法,是名諸無色蘊。四大種色及所造色,是名色蘊。如是色無色蘊,假說以為有情自體,是名成士夫身。
    於中所有世俗語言,謂此長老有如是名、如是種類、如是族姓、如是飲食、如是領納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盡其壽量邊際,此亦唯有世俗言說。
    菩薩於此皆如實知。
      於中所有世俗語言等者:謂於有情自體,假施設有八言說句,是名世俗語言。由此隨念六種略行。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剎帝利等色類差別,三者、父母差別,四者、飲食方軌,五者、興盛衰損,六者、壽量差別。建立品中釋此差別應知。(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頁3964)
    由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流轉差別、若器世間流轉差別、若八種相觀世間義、若諸世間所有勝義,是故說名善知世間。
    復次,菩薩若見年德俱尊勝者,能正奉迎,敷座延坐,敬問、禮拜、合掌、殷勤,修和敬業。
    若見年德俱相似者,能正問訊、酬對、歡慰,以軟美言共興談論,不依等慢而自格量。
      不依等慢而自格量者:攝事分說:或復於等謂己為等,令心高舉,故名為慢。(陵本八十九卷七頁6739)此說等慢,其義應知。
    若見年德俱卑劣者,隨力隨能勸修勝德;顯實 少德,覆實多過,終不舉發令其恥愧,亦不輕陵令心退沒;
      顯實少德覆實多過等者:謂彼年德俱卑劣者,雖實少德,而能為顯揚,終不輕陵令心退沒。雖實多過,而為覆藏,終不舉發令其恥愧。
    知有希求若財若法,終不背面,亦不顰蹙;不譏誤失,不懱退榮。
    於是一切劣等勝品諸有情類,若見彼時,先意慰問,讚言善來,無倒安處,能正隨力攝以財法。
    雖處尊勝,而於有情終不乖戾,不自珍奇,亦不憍傲。
    所攝有情縱懷資給,有病無病,終不棄捐;
      所攝有情縱懷資給者:此說菩薩如法御眾。以憐愍心現作饒益,於己以法所獲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與眾同用故。
    身業語業,無不隨順;
      身業語業無不隨順者:此顯菩薩於有情心性好隨轉,故作是說。
    若識不識,一切等心;為友為朋,無怨無隙。
    於無依怙一切有情,隨力隨能作依作怙。不託異門發他憂苦,令彼須臾住不安樂。
      不託異門發他憂苦者:此顯不託餘緣。謂自不能相續饒益,方便發遣故。
    若有因緣須現談謔,稱理而為,非不稱理。
    雖遇情交極相親密,年事斯等無乖隔者,亦不共談匪仁言論。
      亦不共談匪仁言論者:此顯菩薩常說愛語應知。
    終不於他久懷忿恨,設復暫起,不斥其諱。若復為他身語訾辱,或善思擇、或依正 法、或省己 過而自開解,不譴於他。
    其心安靜而不輕躁,身語意業起必審詳。普能遠離十四垢業,藏隱六方,遠四惡友,攝四善友。
    如是一切,應知具如尸佉絡 迦契經中說。
      普能遠離十四垢業等者:契經中說:夫人以四事為勞,當識知。何謂四?一、為好殺生,二、為好盜竊,三、為婬邪行,四、為喜妄語。又說:有四事或往惡道。何謂四?一、為欲,二、為怒,三、為癡,四、為畏。又說:有六患,消財入惡道,當識知。何謂六?一、為嗜酒遊逸,二、為不時入他房,三、為博戲遊逸,四、為大好伎樂,五、為惡友,六、為怠惰。今此總說十四垢業應知。契經又說:東面為父母,師教宜南面,西面為子婦,朋友位北面,奴客執事下,沙門梵志上。如彼長行廣釋其義。由有居士善生子拜謁六方,佛為化導,故作如是密意宣說,是名藏隱六方。又四惡友、四善友,亦如經說,應知其相。彼經亦名佛說善生子經,佛為彼說而得名故。
    或為現法利益事義財位相應,起策具足、守護具足,平等養命。
      或為現法利益事義等者:此說菩薩現法自利。自他利品中說:菩薩以如正理工巧業處士夫作用積集財物,即於如是所積財物知量受用。(陵本三十六卷六頁2921)與此義同。
    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皆得善巧,無諂無幻,性不誑他。
      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等者:此顯菩薩如現自利,能現利他,故作是說。
    於罪現行深懷慚恥,正行具足,尊重正行、守護正行。
    有所寄付,深可倚信;於他財物,無所規度;舉貸他物,終不違捍;分所共財,平等無矯;共知真寶,賣者不識,稱實 酬價,無枉毫釐。
    於世時務令儀軌範,為益世間,辯正機捷 。
    於所應作彼彼事中,他正來求,皆為助伴;
      於世時務令儀軌範等者:意地中說三種世事。一、語言談論,更相慶慰事;二、嫁娶賓主,更相飲噉事;三、於起作種種事中,更相營助事。(陵本二卷十七頁167)如是一切,名世時務。於所尊敬,應起奉迎,敷座延坐,敬問、禮拜、合掌、殷勤,修和敬業,是名令儀軌範。菩薩為欲饒益他故,於此一切所應作事,言辭辯正,進止機捷。
    敦質無動,不託餘緣;
      敦質無動不託餘緣者:此顯於恩有情知恩知報。於彼來求,常行質直,不以諂誑而推謝之,故作是說。
    善營事業,非為不善。
    若為帝王,以法治世,不以非法,不好責罰。
    若御大眾,勸捨惡戒,令修善戒。
    成就八種賢聖語言。謂於所見,問答言見;於聞、覺、知,問答言知;於所不見,問答不見;於所不聞、不覺、不知,問答不知。
    菩薩成就如是等法,如其世間正所應知,如 其世間正所應轉,於彼一切皆如實知,是故名為善知世間。
      如其世間正所應知等者:如說有情世間流轉差別,若器世間流轉差別、若八種相觀世間義、若諸世間所有勝義,是名正所應知。於勝等劣諸有情類,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是名正所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