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源:
[論]本地分中菩薩地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建立品第五之二
- [論]云何如來教授一切始業、初業、等持資糧攝受安住欲住其心諸菩薩眾,令心得住?
- 謂諸如來為無諂曲、恭敬愛重,等持資糧、始業、初業諸菩薩眾,最初施設無倒教授。如是告言:
- 善男子來!汝當安處遠離臥具獨一無二,於內寂靜如理思惟汝之父母所為立名,或汝親教軌範師等所為立名。
- 如是思惟:我今為有離六處法自性真實,或內、或外、或兩中間,於此有中,如是名想施設假立言說轉耶?
- 汝既如是正思惟已,當於此法都無所得。
- 唯當如是如實了知,但於客法有客想轉。
- 汝善男子!若於爾時,於自己名唯有客想已生、已得。
-
[披尋記]此顯名、義俱無有實,故於彼義名為客法,及於彼名名為客想。義顯己名唯假無實故。隨彼假名於義流轉,說名已生。唯有假名施設可得,說名已得。
- 復應在內如理思惟,於汝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
- 如是思惟:我此眼中唯二可得,謂此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及此唯事,於中假立名想施設;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 於此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且非是眼。此唯有事,於中假立眼名
、想等,當知自性亦非是眼。何以故?
- 非於此中遠離所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少有眼覺而能轉故。
- 若有此事,體是真實,稱名所說,不應於中更待眼名,方有如是眼覺而轉。
- 唯應自性不由聽聞,不由分別彼所立名,但於此事有眼覺轉。然無如是不待名言,覺轉可得。是故此中,唯於客法而有其客眼名、眼想、眼假施設。
- 汝既如是於其內眼如理思惟,復於眼想唯有客想當生、當得。
-
[披尋記]客想、客法,說名唯二。謂此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是名客想。及此唯事,於中假立名想施設,是名客法。
- 雖於此中實有唯事,然彼自性亦非是眼,是故當知彼唯客法。
- 如於其眼,如是於耳、鼻、舌、身等,廣說乃至見、聞、覺、知,已得、已求,若已作意隨尋、隨伺
。以要言之,普於一切諸法想中,唯有客想當生、當得。
- 如是汝於自己身中所有假想,能盡除遣勤加行道當正攝受;廣說乃至一切法中所有假想,能盡除遣勤加行道當正攝受。
- 汝由如是一切所知善觀察覺,普於一切諸法想中起唯客想,於一切法所有一切戲論之想數數除遣;以無分別
、無相之心,唯取義轉,於此事中多修習住。
- 汝若如是,當依如來妙智清淨等持種性,獲得無倒心一境性。
-
[披尋記]此中等言,等取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法,及於一切安立假說自性。如真實義品廣說應知。
[論]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
[科]菩薩地義次第
- [論]如是已說菩薩地義。云何應知此中次第?
- 謂諸菩薩要先安住菩薩種性,乃
能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既發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於自、他利正修行時,得無雜染方便;無雜染故,得無厭倦方便;無厭倦故,得諸善根增長方便;於諸善根得增長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 又於如是自、他利加行無雜染方便、無厭倦方便、善根增長方便,得大菩提中將修行時,
- 先於甚深廣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訪求正法;求正法已,廣為他說,亦於正行自能成辦。於成辦時,若由此、於此、為此應行,即由此、於此、為此而行。
- 由此、於此、為此行時,如令福德、智慧增長所應行者,即如是行。福德、智慧既增長已,於不捨離生死方便能正修行。
- [披尋記]以真實義為所緣境,名無雜染方便。此即真實義品所攝。
- 善修定心,令心調柔,能得三種神變教授,名無厭倦方便。此即威力品攝。
- 能熟自、他,名諸善根增長方便。此即成熟品攝。
- 安立信解至由此、於此、為此而行者:當知此即力種性品所攝。
-
謂由從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無倒教授,能令智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是名由此應行。
-
於所遮止、開許法中,善能教誡所攝徒眾,令不現行、或現行故,是名於此應行。
-
為於有情普能攝受、調伏、成熟,應行方便所攝身、語、意業,是名為此應行。
- 餘文易了,如應當知。
- 如令福德、智慧增長等者:當知此即施品乃至供養、親近、無量品所攝。
- 由彼一切,能為福德、智慧之因,故令福德、智慧增長。
- 由此能感福果、智果,能使有情利益安樂。雖處生死,能令不空,有大義利,名不捨離生死方便能正修行。
- 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行生死無雜染行。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於自樂行無著行。即於此中正修行時,能於無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無厭倦行。
- 由於生死無厭倦故,能正訪求種種異論,於一切論得無所畏。
- 善知論已,復能了知所應為說、所可宣說、應如是說,由此智故善知世間。
- 如是菩薩善知諸論及世間已,復能如理訪求正法。既訪求已,堪能善斷一切有情一切疑惑。
- 如是堪能斷他疑惑,令自福德展轉增長,福德資糧漸得圓滿;令自智慧亦轉增長,智慧資糧漸得圓滿。
- 二種資糧既圓滿已,於諦行相、菩提分法無倒修中,能勤修行。於修方便能正了知。
- 即持如是正勤所修,迴向大乘般涅槃果,不求聲聞及獨覺乘般涅槃果。
- 既得如是方便善巧,能於一切菩薩語言聽聞受持。依修力故,於昔未聞所有諸法一切種相皆能辦了,於陀羅尼無礙辯才皆得圓滿。
- 為欲永斷一切障故,精勤修習三解脫門。
- 即於此中正修行時,為斷自、他一切顛倒增上慢故,勤修正行,如是能於一切種相正行圓滿。
- [披尋記]能行生死無雜染行乃至一切種相正行圓滿者:當知此即菩提分品所攝。
- 由具慚愧故,說能行生死無雜染行。
- 由堅力持故,說能於自樂行無著行。謂能禁制染汙心性,不隨煩惱自在轉故。
- 言一切論得無所畏者,此即菩薩善知諸論,於彼新新後後法義殊勝差別獲得淨信,故得無畏。
- 於諸有情世間流轉差別如實了知,名能了知所應為說;於器世間流轉差別如實了知,名能了知所可宣說;
- 於八種相觀世間義及諸世間所有勝義,名能了知應如是說;是名善知世間。菩提分品廣顯其義應知。[論
,卷44]
- 言能如理訪求正法者,此顯菩薩修正四依,於正法中依四正依,精勤發起聞、思、修習正加行故。
- 言能善斷一切有情一切疑惑者,此顯菩薩四無礙解,由是獲得無量最勝善巧,能善為他無倒開示故。
- 此顯菩薩修習止觀,名修方便應知。
- 此顯菩薩方便善巧,能熟自、他,故名迴向大乘般涅槃果。
- 此顯四種法嗢柁南。如實了知一切諸行皆是無常,一切諸行皆悉是苦,一切諸法皆無有我,及與涅槃其體寂靜,名於一切種相正行圓滿。
- 餘文易了,如應當知。菩提分攝,故不繁述。
- 如是正行得圓滿已,於一切有情及聲聞、獨覺皆為殊勝。所謂正行功德殊勝,及可稱讚功德殊勝。
- 當知此中,正行功德殊勝菩薩,為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為自事,聲聞、獨覺則不如是。
- 由諸菩薩用利他事為自事故,於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由起如是平等心故,於諸有情常施恩惠,不望其報。
- 菩薩如是勤修行時,常於有情發起希望,欲令彼得利益安樂;由是利益安樂意樂,常能起作不虛加行。當知是名展轉引發正行功德殊勝。
- [披尋記]為利自、他勤修正行等者:此即功德品中第一嗢柁南攝。
- 用利他事以為自事等者,此顯初句希奇不希奇。
- 於一切有情至不望其報者,此顯第二句平等心饒益。
- 常能起作不虛加行者,此顯第四句不虛方便行。
- 當知此中,稱讚功德殊勝菩薩,於諸佛所獲得授記,非諸聲聞,亦非獨覺。
- 得授記已,便能安住不退轉地。
- 安住此中,能於一切決定所作、恆常所作,獲得堅固無忘失法。
- 如是堅固無忘失法,諸佛菩薩施設,在於一切有情最上施設。
- 普於一切所應作事能無退失,於未得退亦無退失。
- 無退失時,恆常無間,一切善法運運增長,如明分月。
- 由諸善法轉增長故,菩薩爾時得名真實,不名相似。
- 由得真實菩薩名故,於一切種一切有情調伏方便,如實了知。
- 如實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從此尋求、於此尋求、由此尋求,既尋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為一切安立皆得善巧。
- 於諸安立得善巧故,復於教授能得善巧。
- 於其教授得善巧故,復能獲得無量所緣三摩地王。
- 獲得如是三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說正法種種行相,說正法時皆有勝果。
- 能於大乘究竟出離,以依大性而出離故,能攝大乘。
- 由此復於彼彼大乘出離位中,得彼彼名。一切菩薩同共此名,一切世間諸佛菩薩皆共安立、皆共稱歎。
- 當知是名所可稱讚功德殊勝。
- [披尋記]於諸佛所獲得授記等者:此即功德品中第三嗢柁南攝。四句差別,如文次第易可了知。
- 普於一切所應作事等者:此即功德品中第二嗢柁南攝。如其次第尋文可知。
- 一切安立皆得善巧等者:此即功德品中第四、第五嗢柁南攝。此中一切安立皆得善巧,顯彼第四嗢柁南中前三句義。
- 四尋思中,若名尋思,是名從此尋求;若事尋思,是名於此尋求;若自性、差別假立尋思,是名由此尋求。由此四種尋思,得如實智,是名由此究竟。
- 言於教授能得善巧等者,此顯於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故。
- 言於彼彼大乘出離位中,得彼彼名等者,此即第五嗢柁南中,菩薩十應知建立諸名號。餘文易了,隨應當知嗢柁南攝。
- 由得如是殊勝名故,當知獲得諸菩薩相,諸相所相,成就其相。
- 如是正行一切種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所能成辦。
- 於二分中能成辦已,正行堅固,於諸善品獲得一向增上意樂。如是意樂,或在家品所應攝受,或出家品所應攝受。
- 或於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
- 從此已上,故作意思受諸有生,於彼生處常得值遇諸佛菩薩。
- 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諸饒益事。
- 恆常無間,蒙佛菩薩無倒教授,任持善品,領受殊勝證得分位。由領受故,於可稱讚攝受殊勝證得分位,能正安處,如己舍宅。
- 住此位已,能於後後殊勝分位,一切種相覺慧昇進,漸次乃至到於究竟,於其中間不生喜足。
- 如是昇進,證得究竟,從此不求其餘上地。已到究竟極邊際故,名得無上。
- 是名菩薩地義次第。
- [披尋記]或於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者:此顯住品應知。於其勝解行住,名正安立。從此已上,所餘諸住,名正安住。
- 起作一切有情諸饒益事者:此顯攝受品應知。
- 恆常無間,蒙佛菩薩無倒教授等者:此顯地品應知。
- 能於後後殊勝分位,一切種相覺慧昇進等者;此顯行品應知。
- 如是昇進,證得究竟等者:此顯建立品應知。
[論]本地分中有餘依地第十六
[科]有餘依地
- [論]如是已說菩薩地。云何有餘依地?當知此地有三種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靜施設安立,三者、依施設安立。
- 云何地施設安立?謂有餘依地,除五地一分,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除一地全,謂無餘依地。所餘諸地,名有餘依地。是名地施設安立。
- [披尋記]謂除五地中無餘依涅槃所攝一分,取餘一分施設安立有餘依地。
- 如於無心地中,有二建立:謂若阿賴耶識永滅,名無心地,此即無餘依攝;若所餘位諸轉識滅,名無心地,此即有餘依攝。義如有心
、無心地說應知。[論,卷13]
- 今除無心地中無餘依攝一分,取彼有餘依攝一分,名有餘依地施設安立。
- 如說無心地,如是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隨應當知。
- 云何寂靜施設安立?謂由四種寂靜,施設安立有餘依地:一、由苦寂靜故,二、由煩惱寂靜故,三、由不損惱有情寂靜故,四、由捨寂靜故。
-
云何苦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所有當來後有眾苦皆悉永斷,已得遍知。如多羅樹斷截根頂,不復現前。由得當來不生法故,是名苦寂靜。
-
云何煩惱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癡永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由得畢竟不生法故,是名煩惱寂靜。
-
云何不損惱有情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皆悉永盡,不造諸惡,修習諸善,是名不損惱有情寂靜。
-
云何捨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於六恆住,恆常無間多分安住。
- 謂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
- 如是耳聞聲已、鼻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是名捨寂靜。
- 即依如是四種寂靜,說有餘依地最極寂靜、最極清涼,是名寂靜施設安立。
- 云何依施設安立?謂有八種依:一、施設依,二、攝受依,三、任持依,四、流轉依,五、障礙依,六、苦惱依,七、適悅依,八、後邊依。
-
云何施設依?謂五取蘊。
- 由依此故,施設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意生、儒童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
- 及依此故,施設如是名字、如是生類、如是種性、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
-
[披尋記]謂我及有情乃至儒童等,如是一切為便言說,為順世間,是名假用言說。即此言說,想為其因。由構了相,是名為想。構畫種種諸法像類,是名等想。
-
云何攝受依?謂七攝受事。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屬,七攝受事。如前意地已廣分別。依此了知諸有情類有所攝受。
-
云何任持依?謂四種食。即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任立支持;又能攝養諸求有者。
-
云何流轉依?謂四種識住及十二緣起。即色趣識住、受趣識住、想趣識住、行趣識住;及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生緣老死。由依此故,諸有情類,於五趣生死隨順流轉。
-
[論,卷第02]云何七種攝受事?一、自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婢僕使事,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屬事,五、田宅邸肆事,六、福業事及方便作業事,七、庫藏事。
-
[披尋記]今於此中,唯舉前四,略無後三。總指前說,名為七攝受事,然於文中應置等言。
- 此顯四種能為食義,由資益義是食義故。由能長養諸根大種,故令已生有情任立支持。能令當來後有生起,名能攝養諸求有者。
-
趣謂趣求,趣求色故。緣色為境,令識安住,是名色趣識住。如是趣求受、想、行故,緣受、想、行為境,令識安住,是名受、想、行趣識住。
-
云何障礙依?謂諸天魔。隨有彼彼修善法處,即往其前,為作障礙。
-
云何苦惱依?謂一切欲界皆名苦惱依。由依此故,令諸有情領受憂苦。
-
云何適悅依?謂靜慮、等至樂名適悅依。由依此故,諸有情類若即於此現入彼定,若生於彼長夜領受靜慮、等至所有適悅。
-
云何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由依此故,說諸阿羅漢住持最後身。
- 問: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住有餘依地,當言與幾種依共相應耶?
- 答:當言與一種依一向相應,謂後邊依;與六攝受事不共相應;與流轉依、與障礙依,一向全不相應;與所餘依,非相應、非不相應。
-
[披尋記]七攝受事中,除其第六福業事及方便作業事,所餘名六攝受事應知。
- 謂施設依,任持依,苦惱依,適悅依,名所餘依。由彼一切於有餘依不定繫屬,名非相應。然或可得,亦名非不相應。
- 是名依施設安立。
[論]本地分中無餘依地第十七
[科]無餘依地
- [論]如是已說有餘依地。云何無餘依地?當知此地亦有三相: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滅施設安立,三者、寂滅異門安立。
- 云何地施設安立?謂先所除五地一分,當知即此無餘依地所攝。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
-
云何寂滅施設安立?謂由二種寂滅,施設安立如是無餘依地:一、由寂靜寂滅故,二、由無損惱寂滅故。
-
云何寂靜寂滅?謂先於有餘依地,獲得觸證四種寂靜;今無餘依涅槃界中,亦有最勝四種寂靜:
- 一、數、教寂靜,二、一切依寂靜
,三、依、依苦寂靜,四、依、依苦生疑慮寂靜
。
- 如說:由無下劣心,能忍受勤苦,彼所趣解脫,譬如燈盡滅。
-
[披尋記]謂數不能數故,一切言教不可說故。
- 謂八種依,名一切依。有餘依中或與相應或不相應,今此一切都不相應,故名寂靜。
- 依謂所依。依所生苦,是名依苦。有餘依中,由有所依身故,與苦惱依非不相應。今此不爾,是名依及依苦寂靜。
-
[論,卷第02]又般涅槃時,已得轉依諸淨行者,轉捨一切染汙法種子所依。於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闕;轉得內緣自在。
-
[披尋記]是名依、依苦生疑慮寂靜。於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
如說:由無下劣心等者:今引此頌,意取後二句證寂靜寂滅應知。
-
云何無損惱寂滅?謂與一切依不相應,違背一切煩惱諸苦流轉,生起轉依所顯真無漏界。
- 如說:苾芻永寂滅,名真安樂住。
- 又如說言: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
- 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我終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
- 由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故我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5]何故此滅復名無生?離續生故。何故此滅復名無起?永離此後漸生起故。何故此滅復名無造?永離前際諸業煩惱勢力所引故。
-
何故此滅復名無作?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何故此滅復名不生?永離未來相續生故。
- 又云:何故此滅復名無為?離三相故。
-
[論,卷第10]生云何?謂於胎、卵二生,初託生時。等生云何?謂即於彼身分圓滿,仍未出時。
-
[披尋記]今謂此滅,說名無等生起。如是一切,由第一義說名實有,簡彼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而安立故。彼唯世俗,說名有故。
- 此中義顯,若於未來當入涅槃,即於現法不說有永出離。由現法中入般涅槃,是故亦說有永出離。由是證知有此寂滅。
- 世尊依此密意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是謂寂滅。
- 由於此中所具功德難了知故,名為甚深。極寬博故,名為廣大。無窮盡故,名為無量。數不能數,無二說故,名為無數。
-
云何此中數不能數?謂有、非有不可說故,即色、離色不可說故,即受、離受不可說故,即想、離想不可說故,即行、離行不可說故,即識、離識不可說故。
-
所以者何?由此清淨真如所顯,一向無垢。
-
[披尋記]謂此涅槃所具功德,唯內所證,不可思議,名難了知。又佛菩薩無住涅槃攝所有滅,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樂事故,名極寬博,及無窮盡。
-
一切戲論不能說故,名無二說。由是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
- 是名無損惱寂滅。
- 如是二種,總說為一寂滅施設安立。
- 云何寂滅異門施設安立?當知此中,寂滅異門有無量種。
- 謂名為常,亦名為恆,亦名久住,亦名無變,亦名有法,亦名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所趣,亦名安隱,亦名淡泊,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無轉,
- 亦名無垢,亦名難見,亦名甘露,亦名無憂,亦名無沒,亦名無熾,亦名無熱,亦名無病,亦名無動,亦名涅槃,亦名永絕一切戲論。
- [論,卷第86]於諸行中,修無常想行有五種。謂由無常性、無恆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變壞法性故。
- 此中剎那剎那壞,故無常。
- 自體繫屬有限住壽,故無恆。
- 外事劫後決定無住,故非久住。
- 壽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
- 乃至爾所時住,於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
- [披尋記]謂名為常至亦名有法者:當知此翻諸行五無常性而得此名。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5]
- 何等有餘故?謂有餘依滅。
- 何等無餘故?謂無餘依滅。
- 何等最勝故?謂佛菩薩無住涅槃攝所有滅,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樂事故。
- 何等差別故?謂無餘永斷、永出、永吐盡、離欲、滅、寂靜、沒等。
- 何故名無餘永斷?由餘句故。
- 何故名永出?永出諸纏故。
- 何故名永吐?永吐隨眠故。
- 何故名盡?見道對治得離繫故。
- 何故名離欲?修道對治得離繫故。
- 何故名滅?當來彼果苦不生故。
- 何故名寂靜?於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 何故名沒?餘所有事永滅沒故。
- 何故此滅復名無為?離三相故。
- 何故此滅復名難見?超過肉眼、天眼境故。
- 何故此滅復名不轉?永離諸趣差別轉故。
- 何故此滅名不卑屈?離三愛故。
- 何故此滅復名甘露?離蘊魔故。
- 何故此滅復名無漏?永離一切煩惱魔故。
- 何故此滅復名舍宅?無罪喜樂所依事故。
- 何故此滅復名洲渚?三界隔絕故。
- 何故此滅復名弘濟?能遮一切大苦災橫故。
- 何故此滅復名歸依?無有虛妄意樂方便所依處故。
- 何故此滅名勝歸趣?能為歸趣一切最勝聖性所依處故。
- 何故此滅復名不死?永離生故。
- 何故此滅名無熱惱?永離一切煩惱熱故、永離一切求不得苦大熱惱故。
- 何故此滅名無熾然?永離一切愁歎憂苦諸惱亂故。
- 何故此滅復名安隱?離怖畏住所依處故。
- 何故此滅復名清涼?諸利益事所依處故。
- 何故此滅復名樂事?第一義樂事故。
- 何故此滅名趣吉祥?為證得彼易修方便所依處故。
- 何故此滅復名無病?永離一切障礙病故。
- 何故此滅復名不動?永離一切散動故。
- 何故此滅復名涅槃?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
- 何故此滅復名無生?離續生故。
- 何故此滅復名無起?永離此後漸生起故。
- 何故此滅復名無造?永離前際諸業煩惱勢力所引故。
- 何故此滅復名無作?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
- 何故此滅復名不生?永離未來相續生故。
- [披尋記]謂異不異、死後當有或當無等一切戲論不能說故。
- 如是等類,應知說名寂滅異門。
- 是名寂滅異門施設安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