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源:
[論]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二
[科]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
[論]復次,云何等無間緣?謂此諸心、心所無間,彼諸心、心所生,說此為彼等無間緣。
- 若此六識為彼六識等無間緣,即施設此名為意根,亦名意處、亦名意界。
-
[論]云何所緣緣?謂五識身以色等五境,如其次第為所緣緣。若意識,以一切內、外十二處為所緣緣。
-
[論]云何增上緣?謂
-
眼等處,為眼識等俱生增上緣。
-
若作意於所緣境,為諸識引發增上緣。
-
若諸心、心所,展轉互為俱生增上緣。
-
若淨、不淨業,與後愛、非愛果及異熟果,為先所作增上緣。
-
若田、糞水等,與諸苗稼,為成辦增上緣。
-
若彼彼工巧智,與彼彼世間工巧業處,為工業增上緣。
- [論]復次,是四緣中,因緣一種望所生法,為能生因。餘三種緣望所生法,當知但為方便因。
- 是故彼彼諸行生方便緣現在前時,彼彼諸行種子便能生起彼彼諸行,是故諸行無有同時頓生起義。
- 當知依止如是四緣建立十因,如菩薩地等中已說。
- [披尋記]心有多別,謂善、不善、無記心,欲、色、無色三界繫心,漏、無漏心,世間、出世間心,如是等類,總名諸心。
- 與彼相應所有諸法,名諸心所。
- 如是諸心、心所,隨一現前自性滅已,說此無間能為彼後諸心、心所隨一生緣,由是建立等無間緣。
-
[論,卷第03]等無間緣者,謂若此識無間,諸識決定生,此是彼等無間緣。
- 文別義同,應依此釋。
- 此中六識,意說諸心種種差別,非唯約彼六識自性為論,義如前釋。
-
[論,卷第03]云何由境界力?謂若彼境界或極廣大、或極可意,正現在前,心則於彼多作意生。
-
若作意於所緣境等者:此中道理,應準彼知。
-
若諸心、心所,展轉互為俱生增上緣者:此說諸心及諸心所俱有相應,應知。
-
[論,卷第02]又一切種子識,於生自體雖有淨、不淨業因,然唯樂著戲論為最勝因。
- 於生族姓、色、力、壽量、資具等果,即淨、不淨業為最勝因。
- 由是此說淨、不淨業,與後愛、非愛果及異熟果,為增上緣。
- 言愛、非愛果者,即彼族姓、色、力、壽量、資具等果。言異熟果者,即彼自體應知。
-
[論,卷第05]復次,依種子緣依處,施設因緣。依無間滅緣依處,施設等無間緣。依境界緣依處,施設所緣緣。依所餘緣依處,施設增上緣。
- 彼說依處有十五種,能為十因、四緣所依。
- 今以四緣配屬二因,謂能生因及方便因,當知義顯十因相攝。
- 能生因者,謂生起因。方便因者,謂所餘因。亦如有尋有伺地說。
[科]過去、未來諸行為緣生意識的密意
- [論]問:如世尊言:過去諸行為緣生意,未來諸行為緣生意。
- 過去、未來諸行非有,何故世尊宣說彼行為緣生意?若意亦緣非有事境而得生者,云何不違微妙言說?
- 如世尊言:由二種緣諸識得生。何等為二?謂眼及色,如是廣說乃至意、法。
- 答:由能執持諸五識身所不行義故,佛世尊假說名法。是故說言:緣意及法,意識得生。
- [論]問:何因緣故,知佛世尊有是密意?
- 答:由彼意識亦緣去、來識為境界世現可得,非彼境識法處所攝。
- [披尋記]諸五識身所行境界,如五識身相應地說。然彼作業,唯能了別自境所緣,唯了別自相,唯了別現在。
-
意識不爾,謂能了別自境所緣,復能了別自相、共相,復能了別去、來、今世。是名五識、意識作業差別。
-
今約意識所緣共相及去、來世,說能執持諸五識身所不行義。
- 由能執持假說名法,如下自釋,能持有義、能持無義,皆名法故。
-
亦緣去、來識為境界等者:此中識言,疑為事誤。由下自說,意識緣去、來事非有為境故。下說非彼境識,亦應準知。
-
由彼意識了別去、來、今世,如前已說。今此唯取去、來為論,非不了別現在。
- 依此道理,而說亦言。此去、來事緣以為境,一切世間現所得故,當知非不能生意識。
- 然彼境事非法處攝,若爾,云何說彼能生意識?
-
彼去、來事雖非實有,然由意識分別彼相而得緣彼;即彼所緣,假立名法。由是說法能生意識,是即世尊所有密意。
[科]意識能緣非實有境、非有為境
- [論]又有性者,安立有義、能持有義;若無性者,安立無義、能持無義,故皆名法。
- 由彼意識,於有性義,若由此義而得安立,即以此義起識了別;於無性義,若由此義而得安立,即以此義起識了別。
- 若於二種不由二義起了別者,不應說意緣一切義、取一切義。
- 設作是說,便應違害自悉彈多。
- 又不應言:如其所有,非有亦爾,是如理說。
- 是故意識,如去、來事非實有相,緣彼為境。
- 由此故知意識亦緣非有為境。
- [披尋記]謂若現在是實有事,是名有性。若於去、來非實有事,是名無性。意識緣彼以為境界,是名為義。
-
若緣有性諸事,安立彼相、能持彼相,是名安立有義、能持有義。若緣無性諸事,安立彼相、能持彼相,是名安立無義、能持無義。
- 此有、無義,皆名為法。
-
[論,卷第06]又雖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然於有法密意說有有相,於無法密意說有無相。
-
所以者何?若有相法能持有相,若無相法能持無相;是故俱名為法,俱名為有。
-
若異此者,諸修行者唯知於有,不知於無;應非無間觀所知法,不應道理。
- 由是當知皆名法義。
-
又不應言:如其所有等者:謂由意識緣有、緣無,堪能無間觀所知法,是故當知,意識緣境如有、非有,是如理說。
-
前難違教,此難違理,是故說別。
- [釋]自悉彈多:佛所說法。
[科]證知有緣無意識
- [論]復有廣大言論道理,由此證知有緣無識。
- 謂如世尊微妙言說:若內、若外及二中間都無有我。
-
此我無性,非有為攝、非無為攝,共相觀識非不緣彼境界而轉。此名第一言論道理。
-
又於色、香、味、觸,如是如是生起變異所安立中,施設飲食、車乘、衣服、嚴具、室宅、軍林等事。
此飲食等,離色、香等都無所有。
-
此無有性,非有為攝、非無為攝,自相觀識非不緣彼境界而轉。是名第二言論道理。
-
又撥一切都無所有邪見,謂無施、無愛、亦無祠祀,廣說如前。
-
若施、愛、祠等無性是有,即如是見應非邪見。何以故?彼如實見、如實說故。
-
此若是無,諸邪見者緣此境界,識應不轉。是名第三言論道理。
-
又諸行中,無常、無恆、無不變易。
-
此諸行中,常、恆、不變無性,非有為攝、非無為攝,共相觀識非不緣此境界而轉。
-
若緣此境識不轉者,便於諸行常、恆、不變無性之中,不能如實智慧觀察。
-
若不觀察,應不生厭;若不生厭,應不離欲;若不離欲,應無解脫;若無解脫,應無永盡究竟涅槃。
-
若有此理,一切有情應皆究竟隨逐雜染,無出離期。是名第四言論道理。
-
又未來行尚無有生,何況有滅!然聖弟子於未來行,非不隨觀生、滅而住。是名第五言論道理。
- 由此證有緣無意識。復有所餘如是種類言論道理,證成定有緣無之識,如應當知。
- [披尋記]謂於若內、若外及二中間,一切法中,觀無有我。此無我相,說名一切法共相。彼能觀識,說名共相觀識。
- 外事所攝色、香、味、觸,從自種子所生,及由大種變異,彼所造色變異而轉。
- 即由如是如是生起變異和合生故,差別可得,依此建立飲食、車乘、衣服、嚴具、室宅、軍林等事,當知是名假相有法,謂於眾多諸和合法而建立故。
-
自相觀識等者:此中自相,謂彼色、香、味、觸諸實有法。
- 由觀此時,於有相法知為有性,亦於彼無相法知為無性,由是說言非不緣彼境界而轉。
-
廣說如前者:有尋有伺地中,廣說諸邪見者所有差別,如彼應知。
-
共相觀識者:此中共相,謂一切行,由說一切行無常性相故。義如思所成地說。
- 謂未來行雖未已生,不可分明取其相貌,然隨種類亦可分別。故聖弟子於定心中,非不隨觀彼生、滅相,即依現在行,起自心相,觀察彼義故。
-
復有所餘如是種類言論道理等者:此如有尋有伺地說:世間取無之覺,若起、不起,皆不應理,其義應知。
[科]有過去業義
- [論]問:如世尊言:有過去業。若過去業體是無者,不應今時有一領納有損害受,或復不應有一領納無損害受,此何密意?
- 答:過去生中淨、不淨業已起、已滅,能感當來愛、不愛果。
- 此業種子攝受熏習,於行相續展轉不斷。
- 世尊為顯如是相續,是故說言有過去業。
- 又佛世尊觀二義故,作如是說:
- 一、為遮止不平等因論者意故,顯此道理。謂彼妄見從大自在、帝釋、梵王、自性、丈夫及所餘等,一切有情淨、不淨轉。
- 二、為遮止一切無因論者意故,顯此道理。謂彼妄見都無有因,一切有情淨、不淨轉。
-
[披尋記]於行相續展轉不斷者:此中行言,謂異熟識。於異熟識彼種子體自類相續,乃至未已受果展轉不斷故。
-
顯此道理者:謂如前說有過去業密意道理應知。
-
一切有情淨、不淨轉者:愛、非愛果名淨、不淨應知。
[科]有過、未行義
- [論]問:如世尊言:有過去行,於彼行中,我具多聞聖弟子眾無顧戀住
;有未來行,於彼行中,我具多聞聖弟子眾無希望住。此何密意?
- 答:過去諸行,與果故有;未來諸行,攝因故有。
- 所以者何?現在諸行三相所顯:一、是過去果性故,二、是未來因性故,三、自相相續不斷故。
- 為顯此理,故佛世尊說如是言。
- 又觀二義,故作是說:
- 一、為遮斷於去、來法實有執故,顯此道理。謂若去、來諸行性相是實有者,不應由彼去、來之性說言是有。
- 二、為遮斷撥無執故,顯此道理。謂彼妄計:如去、來世,現在亦爾,都無所有。
-
[披尋記]謂現在世自體種子已與果故,由是義說過去行有。若自體種未已與果,然現在世攝彼因故,由是義說未來行有。
-
謂若去、來諸行性相是實有者等者:義顯前說有過去行、有未來行,唯依現在諸行密意說有,非如去、來實有論者執去、來行是實有性。
[科]有三世界義
- [論]問:如世尊言:有過去界、有未來界、有現在界。此何密意?
- 答:若已與果種子相續,名過去界;若未與果,當來種子相續,名未來界
;若未與果,現在種子相續,名現在界。當知此中如是密意。
- 若苾芻等於如是種子相續中而得善巧,名於彼彼一切法中證得無量種種自性諸界善巧。
-
[披尋記]若已與果種子相續等者:謂若種子相續已與果故,即彼種子名過去界。
- 若彼種子相續,當來得生,未與果故,即彼種子名未來界。
- 若彼種子相續,現所隨逐,未與果故,即彼種子名現在界。
[科]決擇假安立法
[科]生、老、住、無常離色等蘊無別實有,假施設有
。
- [論]復次,云何應知生、老、住、無常離色等蘊無別實有?
- 謂已遮未來諸行實有性,當知亦遮生實有性。
- 所以者何?未來世生自無所有,云何能生所餘諸行?亦非現在生能生現在諸行。
- 由此生相有差別名,所謂諸行若生、若起、若現在性,離此差別,生之異相定不可得。
- 諸聰慧者不應說言:即由現在令彼諸行成現在性。所以者何?若作是說:生生諸行。當知義顯即現在性能成現在。
- [披尋記]未來諸行非實、非有,是故彼生亦無所有,云何能生現在諸行?
-
又現在行雖有生相,然亦非彼能生諸行,以彼諸行各別有自種子為生因故。
-
諸行有二,一、現行,二、種子。若現行生,是名為生。若種子生,是名為起。
- 諸行生相唯現可得,非過、未世,名現在性。此諸差別,唯於生相假安立名,離此假名無別實性。
- 由現在行方有生相,由有生相名現在行,彼二異相不可得故。
- [常柏講記]生生諸行:「現在生」中的「生」能生出諸行。
- 又一切法各各別有自種子因,何須計有異生能生?
- 又此生相,為即諸行生耶?為是諸行生因耶?
- 若即諸行生者,計此生相能生諸行,由有生故,諸行得生,不應道理。
- 若是諸行生因者,諸行生時,於一一行便有二生:謂生能生。不應道理。
- [披尋記]謂彼諸行自種能生及生能生,名有二生。然自種子能生諸行,何須計有異生能生,由是說言謂生能生,不應道理。
- 如生,如是老、住、無常,由此道理如應當知。
- [論]故知生等於諸行中假施設有。
- 由有因故,諸行非本。自相始起,說名為生。
- 後起諸行與前差別,說名為老。
- 即彼諸行生位暫停,說名為住。
- 生剎那後諸行相盡,說名為滅,亦名無常。
- [披尋記]謂彼諸行非無因生,是名有因。即由此義非自然有,說名非本。
- [論]問:若有為法,生、老、住、滅四有為相具足可得。何故世尊但說三種:一、生,二、滅,三、住異性?
- 答:由一切行三世所顯故。
- 從未來世本無而生,是故世尊由未來世,於有為法說生有為相;
- 彼既生已落謝過去,是故世尊由過去世,於有為法說滅有為相;
- 現在世法二相所顯,謂住及異,所以者何?唯現在時有住可得,前
、後變異亦唯現在。
- 是故世尊由現在世,於有為法總說住、異為一有為相。
- [披尋記]住有為相唯生剎那隨轉,由是說言唯現在時有住可得。
- 又即剎那相續生時,有轉異相可得,由是說言前、後變異亦唯現在。
[科]於諸蘊中隨觀生、滅而住
- [論]問:佛聖弟子應觀有為具足三相,何故但說聖弟子眾於諸蘊中隨觀生、滅而住?不說隨觀住異性耶?
- 答:生及住異俱生所顯,是故二相合為一分,建立生品,即說隨觀一生相住;於第二分建立滅品,即說隨觀一滅相住。
- 又若由此相起厭思惟,今於此中但說此相。謂於諸行中觀無常相能起厭患、離欲、解脫,故但思惟無常性相。
- 無常性相,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所顯。本無今有,是名為生;有已還無,是名為滅。
[科]生、老、住、無常差別。
- [論]復次,生差別有多種。謂剎那生、相續生,增長生、心差別生,不可愛生、可愛生,下劣生、處中生、勝妙生,有上生、無上生。
- 此中諸行剎那剎那新新而起,名剎那生。
- 若具諸結、或不具結,從彼彼有情聚沒,往彼彼有情聚諸蘊續生,名相續生。
- 若從嬰孩、童子等位,乃至往趣衰老等位,名增長生。
- 若緣彼彼境界,於彼彼晝夜、彼彼剎那、臘縛、牟呼栗多等位,數數遷謝,非一眾多種種心起,
-
或樂相應、或苦相應、或不苦不樂相應,或有貪心、或離貪心,廣說乃至或善解脫心、或不善解脫心。如是名為心差別生。
- 若那落迦、傍生、餓鬼苦趣中生,如是名為非可愛生。
- 若於人、天樂趣中生,名可愛生。
- 若於下劣欲界中生,名下劣生;若於處中色界中生,名處中生;若於勝妙無色界生,名勝妙生。
- 復有差別。謂最初入胎者,名下劣生;中二入胎者,名處中生;最後入胎者,名勝妙生。
- 復有差別。謂染污法及染污果生,名下劣生;若諸善法及善果生,名勝妙生;除善、不善果無記法,所餘無記法生,名處中生。
- 若依隨界生說,始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生,名有上生;非想非非想處生,名無上生。
- 若依隨續生、剎那相續生說,除阿羅漢等最後終位所有諸蘊,餘一切位所有行生,名有上生;若阿羅漢等最後終位所有行生,名無上生。
-
[披尋記]結即煩惱異名,此有九種: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
- 如是諸結或具、不具,能和合苦,於界趣中流轉而生。依此義故,名相續生。
-
[論,卷第02]復有十種時分,謂時、年、月、半月、日、夜、剎那、怛剎那、臘縛、目呼剌多。
-
[論,卷第02]云何四種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四、俱不正知。
- 初、謂輪王,二、謂獨覺,三、謂菩薩,四、謂所餘有情。
-
當知此依四句分別,次第宣說。今於此中,由勝、劣別說三種生故,與意地次第不同。
- 此說最初,即彼第四,謂所餘有情名下劣生。此說中二,即彼初二,謂輪王、獨覺名處中生。此說最後,即彼第三,謂菩薩名勝妙生。
- 此中續生,謂彼苦蘊相續生起。剎那相續生,謂彼諸行剎那剎那新新而起。入無餘依涅槃界時,此二生相滅不更生。
- 今依此義,建立諸行生時二種差別,或名有上、或名無上,如文可知。
- [論]復次,老差別當知亦有多種,所謂身老、心老、壽老、變壞老、自體轉變老。
- 此中衰變等乃至身壞,廣說如經,是名身老。
- 若樂受相應心變,苦受相應心轉;或善心變,染污心轉;或於可愛事中希望心變,希望不果心轉,是名心老。
- 若於彼彼晝夜,彼彼剎那、臘縛、牟呼栗多等位,數數遷謝,壽量損少,漸漸轉減乃至都盡,是名壽老。
- 若諸富貴、興盛退失,無病、色、力、充悅等變,名變壞老。
- 若從善趣增盛聚中自體沒已,往於惡趣下劣聚中自體生起,名自體轉變老。
- 復有一老為緣,能成如上所說一切種老,所謂諸行剎那剎那轉異性老。
- [緣起經]云何為老?謂髮衰變、皮膚緩皺、衰熟、損壞、身脊傴曲、黑黶間身、喘息奔急、形貌僂前、憑據策杖、
-
惛昧、羸劣,損減、衰退、諸根耄熟、功用破壞、諸行朽故、其形腐敗,是名為老。
- [披尋記]言身壞者,謂識離身。此位以前,皆身老攝。由此義故,說乃至言。
-
[論,卷第10]此老略義者,謂依止變壞、鬚髮變壞、充悅變壞、火力變壞、無病變壞、色相變壞、威儀變壞、無色諸根變壞、有色諸根變壞。
- [披尋記]此中略顯身變壞相。謂無病變壞,性多疾病故。色相變壞,黯黑出現,損容色故。火力變壞,謂彼衰減,無復勢力受用欲塵故。充悅變壞,皮膚緩皺故。
-
等言,等取依止變壞、鬚髮變壞、威儀變壞、諸根變壞。如有尋有伺地說。
- [論]復次,住差別當知亦有多種,謂剎那住、相續住,緣相續住、不散亂住,立軌範住。
- 若已生諸行生時暫停,名剎那住。
- 若諸眾生,於彼彼處彼彼自體,由彼彼食為依止故,乃至壽住;外器世間大劫量住,名相續住。
- 若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若善、不善、無記法等,乃至各別緣現在前,爾所時住,是名緣相續住。
- 若諸定心由三摩地正起現前,名不散亂住。
-
若於彼彼異方、異域、國城、村邏、王都、王宮,若執理家、商賈、邑義諸大眾中,古昔軌範建立隨轉,如是名為立軌範住。
-
[論,卷第02]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如是八十中劫,假立為一大劫數。
- [披尋記]此由有情所作成世間業,決定能引大劫量住,不增不減。壞業現前,方起火災,能壞世間故。亦如意地中說。
- [論]復次,無常差別當知亦有多種,謂壞滅無常、生起無常、變易無常、散壞無常,當有無常、現墮無常。
- 若一切行生已尋滅,名壞滅無常。
- 若一切行本無今有,名生起無常。
- 若可愛諸行異相行起,名變易無常。
- 若不變壞可愛眾具及增上位離散、退失,名散壞無常。
- 即四無常,在未來時,名當有無常;即現在世正現前時,名現墮無常。
- 若受用欲塵多放逸者,但能思惟變易無常、散壞無常、現墮無常,廣起悲
、歎、愁、憒、憂、悴,然於諸行不能厭離。
- 若諸外道,即於如是諸無常性多起思惟,少能方便厭患、離欲,但於諸行一分厭離,不能究竟。
- 若聖弟子圓滿思惟諸無常性,於一切行究竟厭患乃至解脫。
- [披尋記]可愛眾具或時離散,及增上位或時退失,是故說言散壞無常。此與壞滅無常、變易無常有別,是故宣說名不變壞。
- 依世間道修習離欲,名少方便厭患、離欲。唯於下地修過患想,名於諸行一分厭離。
-
不能修涅槃道,於斷界、離欲界、滅界觀見最勝寂靜功德,修習斷想、離欲想、滅想,由是說言不能究竟。
-
[論,卷第85]云何智果漸次?謂厭、離欲、解脫、遍解脫。
-
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
-
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
-
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多修習故,永拔隨眠。如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一差別。
-
究竟厭患乃至解脫者:謂由智增上力,於諸行中起厭;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
[科]得獲成就
- [論]復次,云何得獲成就?謂若略說,生緣攝受增盛之因,說名為得。由此道理,當知得是假有。
- 若言得是實有,此為是諸行生因?為是諸法不離散因?
- 若是諸行生因者,若從先來未得生法,此既無有,生因之得應常不生,由此亦應畢竟不得;
- 若是諸法不離散因者,一切善、不善、無記法,得既俱有,彼雖相違應頓現行。
- 是故二種俱不應理。
- 又生因者,所謂各別緣所攝受諸法自種;離散因者,謂由餘緣現在前故,餘緣離散。
- 若於引發緣中,勢力自在,假立為得。
- 以此自在為依止故,所有士夫補特伽羅,雖彼彼法已起、已滅,若欲希彼復現在前,便能速疾引發諸緣,令得生起,是故亦說此名為得。
- 當知此得略有三種: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
- 若所有染污法、諸無記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現行者,彼諸種子若未為奢摩他之所損伏,若未為聖道之所永害,若不為邪見損伏諸善如斷善根者,如是名為種子成就。
-
所以者何?乃至此種子未被損伏、未被永害,爾時彼染污等法,若現行、若不現行,皆說名成就故。
- 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無記法,生緣所攝受增盛因種子,名自在成就。
- 若現在諸法自相現前轉,名現行成就。
-
[披尋記]謂自種子,若為生緣之所攝受,勢力增盛,望所生法近能當生,是名生緣攝受增盛之因。
-
此中義顯,諸異生位從無始來,無漏聖道未曾現行,名從先來未得生法。
-
若許得是諸行生因,此無漏道雖具彼種,既無生因之得,應常不生。常不生故,應不能得預流學果,由此故說亦應畢竟不得。
-
彼彼諸行生方便緣現在前時,彼彼諸行種子,便能生起彼彼諸行,是故諸行無有同時頓生起義,如前已說。
- 若言得是諸法不離散因,即彼諸法善、不善等雖互相違,應於一時頓生現行,以許彼得俱實有故。
-
謂於加行所生善法,及於一分無記法中,能隨順彼,令彼種子展轉增盛自在現前,依此施設名引發緣。此即義顯自在成就,如下自說。
- 諸煩惱法,說名染汙。異熟生法,說名無記。無貪瞋癡,名生得善。如是諸法與身俱生,不由功用任運現行。
- 若彼種子未被損伏、未被永害,爾時名為種子成就。
- 言未為奢摩他之所損伏者,謂於諸染汙法種子,未由世間道,離欲界欲、或離色界欲故。
- 言未為聖道之所永害者,謂於一切法種子,未由出世道,離欲界欲,乃至具得離三界欲故。
-
又聖弟子,未入無餘依涅槃界時,所有一切善及無記諸法種子未被損害故。
-
[論,卷第01]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
-
由是當知,彼種亦被損伏,非是永害。
[科]命根
- [論]復次,云何命根?謂由先業,於彼彼處所生自體所有住時
、限、量、勢、分,說名為壽、生氣、命根。
- 此復多種差別:謂定、不定,隨轉、不隨轉,若少、若多,若有邊際、若無邊際,若自勢力轉、若非自勢力轉。
- 除贍部洲人壽分量,所餘生處壽量決定。
- 此贍部洲,或時壽命廣無有量,或時短促,
壽量不定。
- 北拘盧洲人壽量隨轉,如決定量畢竟隨轉,無中夭故。餘一切處名不隨轉。
- 贍部洲人十歲時壽,名為少壽。傍生一分,亦名少壽。
-
所以者何?一分傍生,或一日夜壽量可得,或有一分若二、若三,乃至極多十日十夜壽量可得。
- 非想非非想處受生有情,名為多壽,經於八萬大劫數故。
- 阿羅漢等,名有邊際壽。若諸有學於現法中定般涅槃,若諸異生住最後有,亦名有邊際壽。當知所餘,壽無邊際。
- 若阿羅漢等、若諸如來、若諸菩薩,於壽行中延促自在,所有命根,名自勢力轉。當知所餘名非自勢力轉。
-
[披尋記]先所作業所熏習種,隨應能生三界、五趣隨一自體,復能任持自體,經多時住、或少時住。
- 如是住時、限
、量、勢、分,說名為壽,亦名生氣、亦名命根。
-
[論,卷第21]云何已成熟?謂所獲得最後有身,若住於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是名已成熟。
-
從是以後,證預流果,極七返有,是故亦名有邊際壽。
[科]眾同分
- [論]復次,云何眾同分?謂若略說,於彼彼處受生有情,同界,同趣,同生,同類、位、性、形等,由彼彼分互相似性,是名眾同分,亦名有情同分。此中
- 或有有情,由界同分說名同分。謂同生一界。
- 或有有情,由趣同分說名同分
。謂同生一趣。
- 或有有情,由生同分說名同分。謂同生一生。
- 或有有情,由類同分說名同分。謂同一種類。
- 或有有情,由分位、體性、容色、形貌、音聲、覆蔽、養命同分說名同分。
- 或有有情,由過失、功德同分說名同分。
- 如殺生者望殺生者,廣說乃至諸邪見者望邪見者;離殺生者望離殺生者,乃至正見者望正見者;
-
從預流者乃至阿羅漢、獨覺望預流等,菩薩望菩薩,如來望如來。如是更互說名同分。
-
[披尋記]受用苦、樂有多差別,如有尋有伺地說。是名分位。
-
所得自體有四差別,謂由自害,不由他害等,如有尋有伺地說。是名體性。
- 屋宇、衣服,是名覆蔽。飲食工巧,是名養命。餘文易知。
[科]異生性
- [論]復次,云何異生性?謂三界見所斷法種子唯未永害量,名異生性。
- 此復略有四種:一、無般涅槃法種性所攝,二、聲聞種性之所隨逐,三、獨覺種性之所隨逐,四、如來種性之所隨逐。
-
[論,卷第66]復次,云何見道所斷法?謂薩迦耶等五見,及依諸見起貪、瞋、慢,若相應無明,若於諸諦不共無明,於諦疑等,及往一切惡趣業等,是名見道所斷法。
- [披尋記]如是三界諸法種子,乃至未為聖道之所永害,於此分位建立名異生性。
[科]和合
- [論]復次,云何和合?謂能生彼彼諸法諸因、諸緣,總略為一,說名和合,即此亦名同事因。
- 又此差別者,或有領受和合,謂六處緣觸,或色等緣、或作意等緣,或觸緣受。
- 或有引生後有和合,謂無明緣行等,受緣愛,愛緣取,廣說乃至生緣老
、死。
- 或有六處住和合,謂四食及命根。
- 或有工巧處成辦和合,謂工巧智及彼相應業具、士夫作用。
- 或有清淨和合,謂十二種無雜集會,即自、他圓滿等。
- 又有世俗和合,謂諸有情依等意樂增上力故,互不相違,無諍、無訟,亦不乖離。
-
[披尋記]或有領受和合等者:此中觸為受因,受是自性,故此二種,俱名領受觸。
- 以眼等六處為緣,或以色等六境為緣,或作意等遍行心所為緣,方可得生。
- 又受即以觸為其緣,是名領受和合。
- 此中清淨,謂涅槃法。彼和合緣,謂自及他二種圓滿。
-
二圓滿中各復有五,別開為十,如是總、別二種、十種,合說名十二種無雜集會。
- 由是釋言,謂自、他圓滿等,等取自圓滿中,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闕,勝處淨信,離諸業障五差別相;
-
及他圓滿中,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五差別相應知。
- 同一意樂,名等意樂。謂如苾芻具六和敬,易可共住。
-
以此為依,遠離貪等所有擾惱,名不相違。
-
和合方便共為一事,名無諍訟。
-
和同水乳一趣性故,名不乖離。
[科]名、句、文身
- [論]復次,云何名身?謂依諸法自性施設、自相施設。由遍分別,為隨言說,唯建立想,是謂名身。
- 云何句身?謂即依彼自相施設、所有諸法差別施設,建立功德、過失,雜染、清淨、戲論,是謂句身。
- 云何文身?謂名身、句身所依止性所有字身,是謂文身。
- 又於一切所知、所詮事中,極略相是文,若中是名,若廣是句。
- 若唯依文,但可了達音、韻而已,不能了達所有事義。
- 若依止名,便能了達彼彼諸法自性、自相,亦能了達所有音、韻,不能了達所簡擇法深、廣差別。
- 若依止句,當知一切皆能了達。
- 又此名、句、文身,當知依五明處分別建立。所謂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世間工巧事業處明。
- [披尋記]此中諸法,通說假、實,依彼一一施設自性、自相。
- 由是當知,諸法性、相非定有、無,唯為隨起言說,想所分別而建立故。
- 此建立想是名之因,依此差別,假立名身。
- 如說諸法略有三相,謂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三性亦爾,是故得知諸法性、相非定有、無。
[科]流轉
- [論]復次,云何流轉?謂諸行因果相續不斷性,是謂流轉。
- 又此流轉差別多種:
- 或有種子流轉,謂有種子不現前諸法
;或有自在勢力流轉,謂被損種子現行諸法;或有種
、果流轉,謂有種子,種不被損現行諸法。
- 或有名流流轉,謂四非色蘊;或有色流流轉,謂諸內、外十有色處及與法處所攝諸色。
- 又有欲界流流轉,謂欲纏諸行;又有色界流流轉,謂色纏諸行;又有無色流流轉,謂無色纏諸行。
- 又有樂流流轉,謂樂受及彼所依處;如是苦流流轉、不苦不樂流流轉,當知亦爾。
- 又有善流流轉,謂諸善行;又有不善流流轉,謂諸不善行;又有無記流流轉,謂諸無記行。
- 又有順流流轉,謂順緣起;又有逆流流轉,謂逆緣起。
-
[披尋記]諸行因果相續不斷性者:此中諸行通說種、現,或說自類為其因果,或復更互為其因果。上說差別,如應當知。
-
或有種子流轉等者:此說種子自類相續應知。
-
或有自在勢力流轉等者:此說現行自類相續應知。由奢摩他損伏染汙諸法種子,而得自在,是名被損種子現行諸法。
-
或有種、果流轉等者:此說種、果更互相續應知。
-
樂受及彼所依處者:樂品所攝諸根、境界及觸,是名彼所依處。
[科]定異
- [論]復次,云何定異?謂無始時來種種因果決定差別無雜亂性,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爾。
- 又此定異差別多種:
- 或有流轉、還滅定異,謂順、逆緣起。
- 或有一切法定異,謂一切法十二處攝,無過無增。
- 或有領受定異,謂一切受三受所攝,無過無增。
- 或有住定異,謂一切內分乃至壽量,一切外分經大劫住。
- 或有形量定異,謂諸有情於彼彼有色生處,所受生身,形量決定,及諸外分四大洲等形量決定。
-
[披尋記]因能感果,果酬前因,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從無始來,種種差別決定無亂。
-
非如來作,亦非餘作,是故說言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爾。
[科]相應
- [論]復次,云何相應?謂彼彼諸法為等言說、為等建立、為等開解諸勝方便,是謂相應。
- 又此相應差別分別有四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此諸道理,當知如聲聞地等已廣分別。
- [披尋記]此中相應,謂諸法、義相符不散,由是能為善說諸勝方便。
- 遍於一切能正記別,名等言說。
- 遍於一切能正安立,名等建立。
- 遍於一切能正開示,名等開解。
- 如是差別,皆善說攝。
[科]勢速
- [論]復次,云何勢速?謂諸行生、滅相應速運轉性,是謂勢速。
- 又此勢速差別多種:
- 或有諸行流轉勢速,謂諸行生、滅性。
- 或有地行有情輕健勢速,謂人、象、馬等。
- 或有空行有情勢速,謂諸飛禽
、空行藥叉及諸天等。
- 或有言音勢速,謂詞韻捷利。
- 或有流潤勢速,謂江
、河等迅速流注。
- 或有燒然勢速,謂火焚燎,猛焰飈轉。
- 或有引發勢速,謂放箭、轉丸等。
- 或有智慧勢速,謂修觀者簡擇所知迅速慧性。
- 或有神通勢速,謂大神通者所有運身意勢等速疾神通。
- [常柏講記]轉丸:轉動圓圓的陀螺
-
[釋]轉丸:鏈球。
[科]次第
- [論]復次,云何次第?謂於各別行相續中,前後次第一一隨轉,是謂次第。
- 又此次第差別多種:
- 或有流轉次第,謂無明緣行,廣說乃至生緣老死。
- 或有還滅次第,謂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
- 或有在家、出家行住次第,謂:
- 陵旦而起,澡飾其身,被帶衣服,修營事業,調暢沐浴,塗飾香鬘,習近食飲,方乃寢息,是在家者行住次第。
- 若整衣服,為乞食故入聚落等巡次而行,受如法食,還出安坐,食訖澡手,盪鉢,洗足,入空閑室讀誦經典,如理思惟。
- 晝則宴坐、經行,淨修其心,斷滅諸障;至夜中分,少當寢息;於夜後分,速復還起,整服治身,歸所習業,是出家者行住次第。
- 或入僧中,隨其長幼修和敬業,敷設床座,次第受籌,分其臥具、處所、利養及營事業。
- 或有增長次第,謂嬰孩、童子等八位次第生起。
- 或有現觀次第,謂於苦等四聖諦中次第現觀。
- 或有入定次第,謂次第入九次第定。
- 或有修學次第,謂增上戒學為依,次生增上心學;增上心學為依,後生增上慧學。
-
[披尋記]斷滅諸障者:此中諸障,謂貪欲等五蓋現行,此與覺寤瑜伽能為障故。聲聞地說: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其義應知。
-
歸所習業者:謂夜後分速疾覺寤,還復修習覺寤瑜伽故。
-
[論,卷第02]云何八位?謂處胎位、出生位、嬰孩位、童子位、少年位、中年位、老年位、耄熟位。
[科]時
- [論]復次,云何時?謂由日輪出、沒增上力故,安立顯示時節差別;又由諸行生、滅增上力故,安立顯示世位差別。總說名時。
- 此時差別復有多種:謂時、年、月、半月、晝夜、剎那、臘縛、牟呼栗多等位,及與過去、未來、現在。
[科]數
- [論]復次,云何數?謂安立顯示各別事物計算數量差別,是名為數。
- 此數差別復有多種:
- 謂一數、二數,從此已去皆名多數。
- 又數邊際名阿僧企耶,自此已去,一切算數所不能轉,是故數之邊際名不可數。
[科]種子
- [論]復次,種子云何?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亦非餘處,然即諸行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為種子,亦名為果。
- 當知此中果與種子不相雜亂。何以故?若望過去諸行,即此名果;若望未來諸行,即此名種子。
- 如是若時望彼名為種子,非於爾時即名為果;若時望彼名果,非於爾時即名種子。
是故當知種子與果不相雜亂。
- 譬如穀、麥等物,所有芽、莖、葉等種子,於彼物中磨擣分析,求異種子了不可得,亦非餘處。
- 然諸大種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即穀、麥等物能為彼緣,令彼得生,說名種子。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
[披尋記]亦非餘處者:謂彼種子唯依諸行而假安立,非離諸行別有實物故。
-
諸有情類,或般涅槃、不般涅槃,當知此由諸行無障、有障差別建立,義如下說,是名諸行如是種性。
-
涅槃種性有三種別,依此建立三乘聖道差別。不般涅槃法者,隨所作業,亦有三界、五趣生果差別,是名諸行如是等生。
-
諸行種子依止安住異熟識中,是名諸行如是安布。
- 即由諸行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為種子,亦名為果。謂若為因,能生諸行,義名種子。若彼種子為行所生,即由是義轉名為果故。
[科]善法種子損伏
- [論]問:前已說損伏染法種子,善法種子損伏云何?
- 答:若常殷重習善相違諸染污法,是初損伏。
- 若執取邪見、多習邪見如諸外道,是第二損伏。
- 若多修習邪見誹謗,如斷善根者,是第三損伏。
- 若能永害染法種子,如前已說,是第四損伏。
-
[論,卷第51]若聖弟子將入無餘涅槃界時,所有一切善及無記諸法種子皆被損害。
-
由染污法種子滅故,不復能感當來異熟果,亦不復能生自類果。當知是名第四損伏,所謂永害助伴損伏。
[科]辨種子差別
- [論]復次,若略說一切種子,當知有九種:一、已與果,二、未與果,三、果正現前,四、果不現前,五、軟品,六、中品,七、上品,八、被損伏,九、不被損伏。
- 若已與果,此名果正現前;若果正現前,此名已與果。
- 若未與果,此名果不現前;若果不現前,此名未與果。
- 若住本性,名軟品;若修、若練善、不善法未到究竟,名中品;若修、若練已到究竟,名上品。
- 損及不損,如前應知。
[科]略說安立種子
- [論]復次,我當略說安立種子。云何略說安立種子?謂於阿賴耶識中,一切諸法遍計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立種子。
- 然此習氣是實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諸法,不可定說異、不異相,猶如真如。即此亦名遍行麤重。
-
[披尋記]依他起攝,故是實有。性雜染故,是世俗有。此與諸法不可定說異、不異相。
-
若定說異,應離諸行餘處別有;若定不異,應無能生、所生差別。然皆不爾。
-
猶如真如,為有為滅之所顯故,與有為法其相異故,不可與彼諸法定說異、不異相。此中道理,應知亦爾。
-
又此習氣是行苦性,遍行一切若樂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樂受中,是故亦名遍行麤重。
- 問:若此習氣攝一切種子,復名遍行麤重者,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若言麤重自性種子為種子生,不應道理。
- 答: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
[攝大乘論本,卷第1]復次,云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為雜染因,復為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
-
[披尋記]此說真如所緣緣義,當知即彼正聞熏習。此能對治阿賴耶識,故說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相相違故。
- 問: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性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
- 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
- 若於通達真如所緣緣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為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為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
- 若有畢竟所知障種子布在所依,非煩惱障種子者,於彼一分建立聲聞種性補特伽羅,一分建立獨覺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如來種性補特伽羅,是故無過。
- 若出世間諸法生已,即便隨轉,當知由轉依力所任持故。
- 然此轉依與阿賴耶識互相違反,對治阿賴耶識,名無漏界,離諸戲論。
-
[論,卷第51]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
- 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
- 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
-
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
-
[披尋記]此中道理,準彼應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