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63
相關資源:
[科]靜慮異名:
- [論]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為住耶?答:繫心於內所緣境界,於外所緣不流散故。
-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三摩地?答:於所知事同分所緣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任持心故。
-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奢摩他?答:為欲寂靜一切煩惱正安止故。
- 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心一境性?
- 答:略有二種所緣境界:一、不定地所緣境界,二者、定地所緣境界。
- 此中一境,所謂定地所緣境界,非第二境。繫心於此一所緣境,是故說名心一境性。
[論]攝決擇分中有心地
[科]有心地決擇:
- [論]如是已說非三摩呬多地決擇。有心地決擇,我今當說。
[科]諸心差別而轉:
- [論]當知諸心差別而轉,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勝義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淨建立故。
[科]諸心差別而轉:世俗道理建立:
- [論]云何世俗道理建立?謂依世俗道理建立諸心差別轉義,當知如前意地已說。
-
[論,卷第01][科]前五識隨意識轉與五心相續的關係
-
[論,卷第03][科]眼等識生緣差別,[科]眼等識隨意識轉,[科]安立一心,[科]辨意識所緣境
- [披尋記]其義應知。
[科]諸心差別而轉:依勝義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別:
- [論]勝義道理建立差別,我今當說。
- 云何名為勝義道理建立差別?謂略有二識:一者、阿賴耶識,二者、轉識。
- 阿賴耶識是所依,轉識是能依。此復六種,所謂眼識乃至意識。譬如水浪依止瀑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鏡。
- 如是名依勝義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別。
[科]諸心差別而轉:依勝義道理,建立諸識俱有差別:
- [論]復次,此中諸識,皆名心、意、識。
-
若就最勝,
- 阿賴耶識名心。何以故?由此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於一切時緣執受境,緣不可知一類器境。
- 末那名意,於一切時執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為性。
- 餘識名識,謂於境界了別為相。
- 如是三種,有心位中心、意、意識,於一切時俱有而轉。
- 若眼識等轉識不起;彼若起時,應知彼增俱有而轉,如是或時四識俱轉,乃至或時八識俱轉。
- 又一意識,於一時間分別一境
、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說意識不可思議。
- 問:若彼末那,於一切時思量為性,相續而轉。如世尊說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 答:名假施設,不必如義。又對治彼,遠離顛倒正思量故。
- 即此末那任持意識,令分別轉,是故說為意識所依。
-
[披尋記]名假施設不必如義者:謂思量義是末那義。然出世末那不執我、我所及我慢等,義無思量,故作是說。
-
又諸轉識,或於一時一切唯與樂受相應俱有而轉,或於一時亦有苦受,或於一時亦有不苦不樂等受相應俱轉。
- 阿賴耶識相應受,於一切時唯是不苦不樂,唯是異熟生。
- 此於一切識流轉時,或樂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樂俱行位中,恆相續流,乃至命終無有斷絕。
- 所餘三受,當知思惟之所引發,非是俱生,時時作意引發現前。
- 彼俱生受極微細故,難可分別。
-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勝義道理,建立諸識俱有差別。
[科]諸心差別而轉:依勝義道理,建立雜染、清淨差別:
- [論]復次,阿賴耶識無有煩惱而共相應。
- 末那恆與四種任運煩惱相應,於一切時俱起不絕
,謂我我所行薩迦耶見、我慢、我愛、不共無明。
- 是諸煩惱,與善、不善、無記識俱而不相違,其性唯是隱沒無記,任運而起。
- 當知諸餘分別所起,隨眾緣力差別而轉。
- [披尋記]謂除末那相應四煩惱外,餘識相應分別所起煩惱,隨彼根、境種種緣力差別而轉,非唯阿賴耶識種子所引,故不說彼任運而起。
- 又與末那相應俱有遍行任運四種煩惱,世間治道尚不能為損伏對治。
- 何以故?已離欲者猶現行故,隨所生處,是諸煩惱即此地攝。當知此地已離欲者,此地煩惱現行不絕。
- 何以故?此諸煩惱,唯阿賴耶識種子所引,於一切時任運而生,非所對治及能對治境界緣力差別轉故。
- 諸離欲者,世間治道若現在前、若不現前,此諸煩惱現行不絕。
- 若諸有學已見跡者,出世間道現在前時,此諸煩惱不得現行。從彼出已,還復現行
。善通達故,未永斷故。
- 若諸無學,此一切種皆不現行。是諸煩惱,當知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故,一時頓斷,非如餘惑漸漸而斷。
-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建立雜染、清淨差別。
- [論]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論]攝決擇分中無心地
[科]無心地決擇:
[科]心不得生之因:
- [論]如是已說有心地決擇。無心地決擇,我今當說。
- 問:心不生因,凡有幾種?由幾種因,心不得生?
- 答:心不生因,略有七種;由此因故,心不得生。
-
何等為七?謂緣闕故,心不得生;如是作意闕故、未得故、相違故、斷故、滅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 云何由緣闕故,心不得生?
-
謂內眼處壞,若外色處不現在前;廣說乃至內意處壞,若外法處不現在前;爾時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
- 如是名為由緣闕故,心不得生。
- 云何作意闕故,心不得生?
-
謂雖有內眼處不壞,外色處現前;廣說乃至內意處不壞,外法處現前;若無能生作意正起,爾時由彼所生眼識乃至意識終不得生。
- 如是名為作意闕故,心不得生。
- 云何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 謂如有一,於下欲界思惟麤相,於初靜慮思惟靜相,為欲證得初靜慮故。
-
若於此道不極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不善修故,於初靜慮未能證得;由未得故,初靜慮俱心不得生。
-
又如有一,於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思惟麤相,於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思惟靜相,如前廣說。
-
又如有一,遍於一切薩迦耶中思惟苦相,於薩迦耶滅涅槃界思惟靜相;為斷一切薩迦耶故,為欲證得涅槃界故。
-
若於此道不極作意,若修、若習、若多修習,不善修故,不能盡證一切涅槃;由未證故,於諸結、縛,及與隨眠、隨煩惱、纏永解脫心便不得生。
- 如是名為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 云何由相違故,心不得生?
-
謂如有一,觸能隨順樂受諸觸,受樂受時,樂受相應心現在前;爾時苦受、非苦樂受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
-
如是若觸能順苦受、不苦不樂受觸,如前廣說;爾時樂受、非苦樂受,樂受、苦受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
- [披尋記]此中廣說,謂彼苦受、不苦不樂受相應心現在前應知。
-
又如有一,貪纏所纏,貪纏相應心現在前;爾時瞋纏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
-
如是若有瞋纏所纏,廣說乃至爾時貪纏相應之心,以相違故,便不得生。
- 如是名為由相違故,心不得生。
- 云何斷故,心不得生?
-
謂如有一,由善修習八聖支道故,證得無餘貪欲、瞋恚、愚癡永盡;彼於爾時,有貪、有瞋、有癡心等隨一心法,諸隨煩惱所染汙心,彼由已斷、已遍知故,皆不得生。
- 如是名為由永斷故,心不得生。
- 云何滅故,心不得生?
-
謂如有一,生無想天、入無想定、入滅盡定;於其中間經爾所時,由斷滅故,心不得生。
- 又如有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彼於爾時,畢竟滅故,心不得生。
- 如是名為由滅盡故,心不得生。
- 云何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 所謂一切已生之心,於現在生剎那已後,必成滅法。
- 彼現在時,由已生故,更不可生。
- 彼若滅已,亦已生故,終不可生。
- 如是名為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 應知由此七因緣故,心不得生。
-
與此相違七因緣故,隨其所應,諸心得生。謂緣不闕故、作意不闕故、已證得故、不相違故、未斷滅故、未滅盡故、未已生故。
- [論]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