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一
[科]攝事
[論]如是已說攝異門。云何攝事?謂由三處,應知攝事:一者、素怛纜事,二者、毗奈耶事,三者、摩怛理迦事。
[科]素怛纜事
[論]云何素怛纜事?謂由二十四處,略攝一切契經:一者、別解脫契經,二者、事契經,三者、聲聞相應契經,四者、大乘相應契經,五者、未顯了義令顯了契經,六者、已顯了義更令明淨契經,七者、先時所作契經,八者、稱讚契經,九者、顯示黑品契經,十者、顯示白品契經,十一者、不了義契經,十二者、了義契經,十三者、義略文句廣契經,十四者、義廣文句略契經,十五者、義略文句略契經,十六者、義廣文句廣契經,十七者、義深文句淺契經,十八者、義淺文句深契經,十九者、義深文句深契經,二十者、義淺文句淺契經,二十一者、遠離當來過失契經,二十二者、遠離現前過失契經,二十三者、除遣所生疑惑契經,二十四者、為令正法久住契經。
- [論](1)別解脫契經者,謂於是中,依五犯聚及出五犯聚,說過二百五十學處,為令自愛諸善男子精勤修學。
- [釋]調伏事中說:有五種罪聚攝一切罪。何等為五?一者、他勝罪聚,二者、眾餘罪聚,三者、隕墜罪聚,四者、別悔罪聚,五者、惡作罪聚(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99?)。此五犯聚,如彼應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聲聞地說:復從親教、軌範師處,得聞所餘別解脫經;總略宣說過於二百五十學處,皆自誓言:一切當學(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22?)。此說學處,應無有異(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2)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
- [論]雜阿笈摩者,謂於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諦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眾說眾相應。後結集者,為令聖教久住,結嗢柁南頌,隨其所應次第安布。當知如是一切相應,略由三相。何等為三?一、是能說,二、是所說,三、是所為說。
- [釋]所說行相相應,是名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等,即此釋句。攝釋分說:行相者,謂諸蘊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緣起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又說行相是所說相(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81?)。由是此言所說相應(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意地中說:眾會事者,所謂八眾:一、剎帝利眾,二、婆羅門眾,三、長者眾,四、沙門眾,五、四大天王眾,六、三十三天眾,七、焰摩天眾,八、梵天眾(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3?)。此應準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1)若如來、(2)若如來弟子,是能說。如(2)弟子所說、(1)佛所說分。
- [論](1)若所了知、(2)若能了知,是所說。如(1)五取蘊、六處、因緣相應分及(2)道品分。
- [論]若諸苾芻、天魔等眾,是所為說。如結集品。
- [論]如是一切,麤略標舉能說、所說及所為說,即
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
- [論]即彼相應教,復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
- [論]即彼相應教,更以餘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
- [論]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
- [論]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於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經。
- [論](3)於十二分教中,除方廣分,餘名聲聞相應契經。(4)即方廣分,名大乘相應契經。此分別義,如前應知。
- [論](5-24)如是四種契經,由餘未顯了義令顯了等二十種契經,如其所應,當知其相。
- [釋]先時所作契經者:謂即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善說正法,此為先故。攝異門分說:應當序說先時所作。若了知彼是增上已,即便殷重,隨其所能,盡己所有而為說法(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84?)。其義應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論]從是已後,依此所說四種契經,當說契經摩怛理迦,為欲決擇如來所說,如來所稱、所讚、所美先聖契經。譬如無本母,字義不明了。如是本母所不攝經,其義隱昧,義不明了。與此相違,義即明了,是故說名摩怛理迦。
[論]總嗢柁南曰:
界、略教、想行;速通、因、斷支;二品、智事、諍;無厭、少欲住。
[論]別嗢柁南曰:
界、說、前行、觀察、果;愚相、無常等定、界;二種漸次應當知;非斷非常及染淨。
- [科]界
- [論]有四種所化有情先數習邪解脫見所集成界。何等為四?謂於先有、先世、先身、先所得自體中,(1)聽聞常見增上不正法、(2)不如理作意增上力故,於今由彼(1)為因、由彼(2)為緣,數習邪解脫見所集成界。如說由常見,如是由斷見、由現法涅槃見、由薩迦耶見,廣說亦爾。
- [論]此中世尊,由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增上力故,尋求彼先勝解及彼後界,如其所應,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多分為轉四種法教。或復為餘智未成熟者,令彼智成熟故;智已成熟者,令彼解脫諸煩惱故。
- [釋]若從他信以為其先,或觀諸法以為其先,成軟、中、上愛樂印解,當知是名種種勝解。若廣建立種種種性,或諸聲聞所有種性,或諸獨覺所有種性,或諸如來所有種性,或有種種不定種性,或貪等行差別道理,乃至有情八十千行,當知此中名種種界(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
49?)。
- [釋]謂說無常、苦、空、無我,是名四種法教。如其所應,調伏常見,乃至薩迦耶見邪勝解、界。如下自釋,義可了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為初(常見)邪界有情,說因滅故行滅,由行盡門說無常性,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
- [論]為墮第二(斷見)邪界有情,說因集故行集,由行起門說無常性,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
- [論]為墮第三(現法涅槃見)邪界有情,由諸行苦門轉正法教,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
- [論]為墮第四(薩迦耶見)邪界有情,若離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由諸行空門轉正法教;若即諸行起薩迦耶見行者,由無我門轉正法教,為調伏彼邪勝解、界故。
- [科]說
- [論]復次,善說法律略由三種不共支故,不共外道,墮善說數:一者、宣說真實、究竟解脫故,二者、宣說即彼方便故,三者、宣說即彼自內所證故。
- [論]云何真實、究竟解脫?
- [論]謂(1)畢竟解脫及(2)一切解脫,即是(1)見道果,及此後所得(2)世、出世修道果。此中見道果,由畢竟故得名真實,而非究竟,於一切解脫猶有所應作故。
- [論]又解脫有三種:一、世間解脫,二、有學解脫,三、無學解脫。
- [論]世間解脫非是真實,有退轉故。
- [論]有學解脫雖是真實,而非究竟,猶有所作故。
- [論]當知所餘(無學解脫),具足(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二種。
- [論]云何方便?
- [論]謂於諸行中,(1)依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修無常想;(2)依無常,修苦想;(3)依苦,修空、無我想;因此得入諦現觀時,由正觀察所知境故,獲得正見。
- [論](4)由此正見為依止故,修道位中,遍於諸行住厭逆想。(5)彼於住時,雖由彼相應受,憶念思惟不現前境明了現前,而不生喜。(6)由不生喜增上力故,彼於行時,即於彼受所緣境界不生染著。彼於一切所求境界,得處中故,尚不希求,何況耽著。(7)彼由如是若住、若行,於喜、貪纏速能
滅盡,心清淨住。
- [論](8)又即於彼如所得道極多修習為因緣故,永拔彼品(1)麤重、(2)隨眠,獲得(1)真實、(2)究竟解脫,當知即是心善解脫。
- [釋]得處中故者:謂於無記捨中行平等故(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云何自內所證?當知有四種相。
- [論]若於有學解脫轉時,由二種相,內慧觸證。
- [論](1)謂我(生)已盡諸惡趣中所生諸行,又我(生)已盡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餘後有所生諸行
。
- [釋]七生,謂於預流果。二生,謂於一來果。一生,謂於不還果(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2)又我已住(梵行已立)能究竟盡無退轉道。
- [論]若於無學解脫轉時,即由如是二種相故,內慧觸證。
- [論](1)謂我已作為斷其餘一切煩惱所應學事(所作)
,我今尚無餘一生在(不受後有),況二、況七。
- [論](2)又隨所樂,亦能為他如實記別。
- [論]如是名為自內所證。
- [科]前行
- [論]復次,即彼解脫有二種前行法:一者、見前行法,二者、道果前行法。
- [論](正)見前行法者,謂由解脫及彼方便、自內所證增上力故,從他言音,起聞、思、修所成妙善
如理作意,未入正性離生能入正性離生,得如實見出世正見。
- [論]道果前行法者,謂得如是正見已,
復起所餘正思惟等,或同時生、或後時生道(果)前行法,為斷所餘諸煩惱故。
- [科]觀察
- [論]復次,為欲證得所未得解脫故,應觀察八事。謂於諸行中(1)愛味、(2)過患、(3)出離觀察,及(4)聞、(5)思、(6)思擇力、(7)見道、(8)修道觀察。
- [釋]總結前三以為一門,約所觀以辨觀察也;後之五種,約能觀以辨觀察也(遁倫法師,瑜伽師地論記,卷22)。
- [論](1)於諸行中觀察愛味時,能善通達諸行愛味所有自相。
- [論](2)即於諸行觀察過患時,能善了知三受分位過患共相。謂於是中甚少愛味,多諸過患。
- [論](3)如是了知愛味染著、多諸過患共相應已,於所愛味一切行中,隨所生起欲貪煩惱,即能除遣、制伏、斷捨。於此欲貪不現行故,說名為斷;非永離欲故名為斷,又於彼事心未解脫。若於隨眠究竟超越,乃永離欲,心得解脫。是名一門觀察差別。
- [論]又修行者,於彼諸行正觀察時,(4)先以聞所成慧,如阿笈摩,了知諸行體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空及無我。彼隨聖教如是勝解、如是通達。(5)既通達已,復以推度相應思惟所成微細作意,即於彼境如實了知。(6)即由如是通達、了知增上力故,於彼相應煩惱現行現法、當來所有過患,如實觀察。由思擇力為依止故,設復生起而不實著,即能捨離。
- [論](7)彼由如是通達、了知及思擇力多修習故,能入正性離生。(8)既入正性離生已,由修道力,漸離諸欲。
- [釋]此中諸欲,謂三界欲貪應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彼由(1)思擇、(2)見道二種力故,隨其所應斷諸煩惱,謂(1)不現行斷故,及(2)一分斷故。由修道力,究竟離欲。如是由前(思擇、見道)二種(力),漸離欲貪;由修道力,心得解脫。
- [科]果
- [論]復次,有二種煩惱斷果及苦滅果。
- [論]一者、見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已永盡捺落迦、傍生、餓鬼,我今證得預流無退墮法,乃至廣說。二者、修所斷果。由證彼故,能自了知:我最後身暫時支持,第二有等永不復轉。
- [釋]謂已安住能究竟盡無退轉道,是名證得預流無退墮法。又自了知:我已永盡除其七生、二生、一生所餘後有所生諸行。是名廣說應知。此中等言,等取生
、老、死等苦法應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復有二種苦滅:一者、現在為因,未來苦滅;二者、過去為因,現在苦滅。
- [論]復有二種苦滅:一者、心苦滅,二者、身苦滅。
- [論]復有二種苦滅:一者、壞苦、苦苦苦滅,二者、行苦苦滅。
- [論]復有二種苦滅:一者、非愛業果苦滅,二者、可愛業果苦滅。
- [論]復有少分已見諦跡諸聖弟子,雖已超過諸惡道苦所有怖畏,由未永盡一切結故,其心猶有於當來世共諸異生生
、老、死怖。為斷彼故,而能發起猛利樂欲,乃至正念及無放逸,勤修觀行。
- [科]愚相
- [論]復次,有二種愚夫之相。何等為二?一者、於所應求不如實知,二者、非所應求而反生起。
- [論]何等名為是所應求?所謂涅槃諸行永滅。而諸愚夫,於當來世諸行不生都無樂欲,於諸行生唯有欣樂。由是因緣,於所應求及諸行生所有眾苦不如實知。
- [論]何等名為非所應求而反生起?非所求者,諸老、病、死、非愛合會、所愛別離、所欲匱乏、愁、歎、憂、苦種種熱惱。彼於如是諸行生起反生欣樂,於生為本一切行中深起樂著,於生為本所有諸業造作積集。由是因緣,於有生苦及生為本老、病、死等眾苦差別不得解脫。如是名為非所應求而反生起。
- [科]無常等定
- [論]復次,於諸行中有四決定:一、無常決定,二、苦(性)決定,三、空(性)決定,四、無我決定。
- [論]云何諸行無常決定?由三種相,當知過去、未來諸行尚定無常,何況現在
!何等為三?謂(1)先無而有故,(2)先有而無故,(3)起、盡相應故。
- [論]若未來行先所未有定非有者,是即應非先無而有,如是應非無常決定。由彼(未來)先時施設非有,非有為先,後時方有,是故未來諸行無常決定。
- [論]若現在行從緣生已決定有者,是即應非先有而無,未來諸行便應非是無常決定,現在諸行亦應不與起
、盡相應。由現在行從緣生已,非決定有,以有為先,施設非有,是故過去諸行無常決定。
- [論]如是現在諸行,因未來行先無而有,因過去行先有而無,由此施設起
、盡相應。
- [論]是故說言:當知去、來諸行無常性尚決定,何況現在!是名諸行無常決定。
- [論]云何諸行苦性決定?謂去、來諸行尚是生等苦法,何況現在!所以者何?過去諸行是已度苦,未來諸行是未至苦,現在諸行是現前苦。是名諸行苦性決定。
- [論]云何諸行空性決定?謂去、來諸行尚定空性,何況現在!所以者何?未來諸行其性未有,由此故空;過去諸行其性已滅,由此故空;現在諸行雖有、未滅,諦義、勝義性所遠離,由此故空。是名諸行空性決定。
- [釋]諦義、勝義性所遠離者:謂現在行,相雖可得,非性實有。如幻化事雖現可見,非真實故(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云何諸行無我決定?謂去、來諸行尚定無我,何況現在!所以者何?未來諸行非我之相,未現前故;過去諸行非我之相,已越度故;現在諸行非我之相,正現前故。是名諸行無我決定。
- [釋]非我:不自在。
- [釋]現在諸行,相雖可得,而非是我,唯彼行相正現前故。由是道理,無我決定(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常:一、由過去世已滅壞故,二、由未來、現在世是應滅壞法故。
- [論]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苦:一、是生等苦法故,二、是三苦性故。此諸苦相,如前應知。
- [釋]生等諸苦各由五相,如有尋有伺地決擇中說應知(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61?)。又佛世尊說三苦性,所謂苦苦、壞苦、行苦,已如前知(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66?)。
- [論]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空:一、畢竟離性空故,二、後方離性空故。
- [論]畢竟離性空者,謂諸行中,我、我所性畢竟空故。
- [論]後方離性空者,謂於已斷一切煩惱心解脫中,一切煩惱皆悉空故。
- [論]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我。一、諸行種種外性故;二、諸行從眾緣生不自在故。
- [釋]此中義顯,離蘊、即蘊計我都不可得,如次配釋二相應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諸行種種外性者,無我所也;諸行從緣生不自在者,內身無我也(遁倫法師,瑜伽師地論記,卷22)。
- [論]復由十相,當知諸行四相決定。謂由敗壞、變易、別離、相應、法性相故,非可樂、不安隱、相應、遠離、異相相故。如是等相,如前聲聞地已廣分別。
- [釋]聲聞地說:由十種行觀察苦諦,能隨悟入苦諦四行。何等為十?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六、結縛行,七、不可愛行,八、不安隱行,九、無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34?)。今依彼義,隨應當知。謂此敗壞即是滅壞無常,變易即是變異無常,別離即是別離無常,相應即是合會無常,法性即是法性無常,非可樂即是不可愛苦,不安隱即是不安隱苦,相應即是結縛苦,遠離即是無所得空,異相即是不自在無我,由是故說諸行四相決定(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科]界
- [論]復次,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離繫品界:一者、斷界,二者、無欲界,三者、滅界,四者、有餘依涅槃界,五者、無餘依涅槃界。
- [論]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無欲界。即此唯有餘依故,名有餘依涅槃界。此依滅故,名為滅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
- [論]即此五界,
- [論]由一切行永寂靜故,名諸行止。由我、我所、我慢、執著及與隨眠皆遠離故,說名為空。由一切相皆遠離故,名無所得。
- [釋]此中我、我所行,謂薩迦耶見。言我慢者,謂即此慢。即彼諸纏,名為執著。即彼麤重,名為隨眠。如攝異門分說應知(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83?)。
- [論]於斷界中,一切隨順有漏法上所有貪愛皆遠離故,名為愛盡。於無欲界所有欲貪皆遠離故,名為無欲。於滅界中,及於有餘依、無餘依涅槃界中,如其所應皆永滅故、皆寂靜故,隨其次第,說名為滅,亦名涅槃。
- [論]又於斷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厭;於無欲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離欲;於滅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滅。
- [科]二種漸次
- [論]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
- [論]云何智漸次?
- [論]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相應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
- [釋]略無死法,說乃至言。略無愁、歎,故置等言(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即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
- [論]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 [論]云何智果漸次?謂厭、離欲、解脫、遍解脫。
- [論]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多修習故,永拔隨眠。如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一差別。
- [論]復有差別。謂於厭位斷界極成滿,故名厭。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於非想非非想處得離欲時,施設解脫位,故名解脫。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二差別。
- [論]云何遍解脫?謂由如是煩惱雜染解脫故,生等諸苦雜染亦普解脫,是名遍解脫。
- [論]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厭;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及遍解脫。如是名為智果漸次。
- [論]此中復有四種邪執。何等為四?一、見邪執,二、慢邪執,三、自內邪執,四、他教邪執。
- [論]見邪執者,謂於諸行中執我、我所。慢邪執者,謂於諸行中起我慢執。前見邪執,障諦現觀;後我慢邪執,障修所斷煩惱等斷。
- [論]自內邪執者,謂獨處空閑,不正分別為依止故,執有實我,或見邪執、或慢邪執。他教邪執者,謂由他教,起邪執著,謂此是我、此是我所,我慢行轉。又於內起不正分別,執我、我所,名內邪執,亦名非他教邪執。
- [釋]我及我所,是見行相。依見起慢,是慢行相。此中兼說,二俱起故(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如是一切邪執永斷,當知是名智果。
- [科]非斷、非常
- [論]復次,由三種相,應知諸行非斷、非常。何等為三?一、以無住行為因故,二、生已無住因故,三、未來諸行因性滅故。此中(一)諸行因無常故,(二)生已住因不可得故,當知諸行非常。(三)能生未來諸行現在因性滅故,當知諸行非斷。
- [論]復有四緣,能令諸行展轉流轉。何等為四?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即此四緣,略有二種:一、因,二、緣。因唯因緣,餘三唯緣。
- [論]又因緣者,謂諸行種子。
- [論]等無間緣者,謂前六識等及相應法等無間滅,後六識等及相應法等無間生。
- [論]所緣緣者,謂五識身等,以五別境為所緣;第六識身等,以一切法為所緣。
- [論]增上緣者,謂五識等,以眼等各別所依為增上緣,及以能生作意等為增上緣;意識身等,以四大種身,及(以)能生作意等為增上緣。又先所造業,望所生愛、非愛果,當知亦是增上緣。如是資糧望道,道望得涅槃,當知亦是增上緣攝。
- [科]染、淨
- [論]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
雜染、清淨。
- [論]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
- [論]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
- [論](1)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2)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1-2)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
- [論](1)又觀察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2)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1-2)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
- [論](1)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2)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1-2)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
- [論]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盡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 [釋]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者:此中三相,如次配屬毗奈耶、斷、超越應知。攝異門分說:毗奈耶,由了相、勝解作意;斷,由遠離等作意;超越,由方便究竟果作意(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83?)。
- [論]又為了知如是三事體性是有,應知三種有情眾別:一、於諸欲染著眾,二、於諸欲遠離眾,三、於諸欲離繫眾。於此三處,復有三種世間愚癡:謂(1)若天世間,(2)若沙門、婆羅門,(3)若諸天人。如是三種世間,由三因緣,應知安立:一、由得欲自在及淨自在故,謂若魔、若梵世間;二、由勤修得彼因故,謂若沙門、婆羅門;三、趣種種業因果故,謂若諸天人。
- [釋]趣種種業因果故者:種種業因,是其能趣。彼果異熟,是其所趣。總此二種,說諸天人名為愚癡(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又於此三處,隨其所應能斷、作證,有二種道離四倒心:謂已入見地,及於上修道多修習住。又此二種道,有四種相心解脫果:一、貪瞋縛解脫相,二、欲貪滅斷出離相,三、九結離繫相,四、生等諸苦解脫相。此中前三相,顯示因處煩惱解脫;後一相,顯示果處諸苦解脫。
- [釋]見道、修道,名二種道。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貪相應於心,令心顛倒,名四倒心。有尋有伺地說:薩迦耶見是無我我倒,邊執見一分是無常常倒,見取是不淨淨倒,戒禁取是於苦樂倒。貪通二種,謂不淨淨倒及於苦樂倒(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8?)。此應準知(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論]於此義中,譬如(1)有人處在囹圄,為種種縛之所繫縛,所謂或木、或索、或鐵。(2)又置餘人令其防守。或設有彼從幽縶處逃至遠所,還執將來;或有尚不令彼轉動,況得逃避。(3)或有安置廣大、微妙、種種可愛所繫妙欲在幽縶處,令彼自然心生樂著,無欲逃避。如是彼人(1)為一切種縛之所縛,(2)為善方便守之所守,(3)為最堅牢繫之所繫,(4)復為怨家隨欲加害,所謂打拍、或復解割、或加杖捶、或總斷命。若有能脫是四縛者,乃得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 [論]如是於彼三處世間愚癡有情,(1)為種種縛所繫縛者,當知即譬貪、瞋、癡縛。(2)其守禁者,譬不正尋思,及未永拔煩惱隨眠。不正尋思故,尚不令動,況得離欲而遠逃避。煩惱隨眠未永拔故,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復執將還。(3)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於自繫縛不欲解脫。彼既如是(1)為種種縛極所密縛,(2)善方便縛之所密縛,(3)最堅牢縛之所密縛,(4)復四魔怨隨其所欲,以生等苦而加害之。若能從彼四種繫縛善解脫者,乃可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