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皇志在雲林科大]
課程-- |
第二篇作業(書評): |
2003.12.03. |
|
壹、前言 貳、書內容介紹與分析 參、背景評論 肆、文本評論 伍、結語 參考書目 |
|||
書評《後現代論》 『後現代設計研究』課程 第二篇作業 ~~~~~~~~~~~~~~~~~~ 壹、前言 「後現代」可以是歷史時期的分隔點,相對於「現代」;「後現代」可以是歸結於高度資本義發展之下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的現象,是政治學、經濟學與社會學的趨勢;「後現代」亦可以是第三波以後的資訊社會生活型態與文化產出,是流行社會學、語言學、設計學、大眾傳播學、泛文化理論的探討議題。筆者選擇之書評----高宣揚著《後現代論》即從上述多種面向探索「後現代(Postmodernism)」之來龍去脈與廣泛的社會文化分析,立論角度從「現代(Modernism)」開始談起,最終以不確定性、資訊(言說)流變、以及遊戲化作結! 作者高宣揚現任臺灣東吳大學教授,並長期從事哲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出生於浙江杭州人,1956-1966年於北京大學攻讀哲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旋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多年。1979年赴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深造,198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巴黎第十大學和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任教和研究。1989年起,任東吳大學教授迄今。著有:《流行文化社會學》、《布爾迪厄》、《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弗洛伊德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導引》、《實用主義和語用論》、《哈伯瑪斯論》、《解釋學簡論》、《哲學人類學》、《德國哲學的發展》、《羅素哲學概論》、《羅素傳》、《弗洛伊德傳》、《畢卡索傳》、《沙特傳》、《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李克爾的解釋學》、《當代社會理論》(上下兩冊)、《後現代論》、《魯曼社會系統理論與現代性》及《流行文化社會學》等專書以及其他多篇論文。
貳、書內容介紹與分析 本書出版於千禧年前的1999年,配合其論述之現代與後現代,正巧總結自18世紀啟蒙運動(或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史變動劇烈的百年史,其一。高宣揚留學法國正是後現代批判風起雲湧的樞紐,親炙當代文化大師,所著之後現代論述可屬華人世界的一手傳播,其二。 依高宣揚之『前言』本書之架構: 本書共分八章。第一章從總體上分析和說明後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旨在開宗明義地揭示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第二章主要分析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和超越,指明後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相互關係,揭示兩者的相互穿插及其基本區別。第三章集中分析作為後現代主義立論基礎的符號批判和話語論述解構的策略及其歷史理論基礎。因此,本章內分別論述喬治.巴岱(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拉康(lacques Lacan,l901-1981)、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和波德里亞克(Jean Baudrillard,1929- )的語言符號批判理論對於後現代主義的決定性意義。第四和第五兩章分別論述被稱為解構主義或後結構主義的思想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 )和米歇.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基本思想及其貢獻。第六章集中論述後現代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及其策略。第七章集中分析後現代文學批評理論的發展及其特徵。第八章集中論述後現代文學和藝術的反藝術性質。(高宣揚,1999:4) 《後現代論》一書之目錄如下:
參、背景評論
3-1 後現代的蘊釀 1979年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李歐塔(l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發表《後現代的條件 (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高宣揚正逢其會,從香港移居法國巴黎。「後現代」的哲學概念剛剛被李歐塔鍛造「出爐」;而象徵著「後現代」高科技精神的「龐畢杜藝術文化中心,1977(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也已兩年屹立於巴黎市政府大廈附近舊街區「布堡平台地」(le plateau Beaubourg),是由後現代建築學家羅傑斯(Richard Rogers,1933- )和畢亞諾(Renzo Piano,1937- )設計。整個西方人文和社會科學界,經歷了從戰後到六0年代多次爭論和危機的震盪,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學、新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符號論、詮釋學、「後經驗」和「後分析」的科學哲學、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各種思潮,相互滲透和不斷分化,構成了一幅由危機和希望、批判和創造所交錯構成的激盪人心的歷史文化景象。經歷二、三百年發展而極端成熟化的「現代主義」(le modernisme),正當其內含理論能量和創造精神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其中的各種內在矛盾及其弔詭性也充分地暴露出來了。「後現代主義」就是如此地在現代主義不知不覺的發展和危機中,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和文化內部逐漸地生長出來的。 3-2 後現代的霸權爭奪戰 1960-1985年代是一場文化霸權爭奪戰,參與者有:羅蘭.巴特、沙特、拉康、李維史陀、德里達、米歇.福柯、德勒茲、李歐塔、布爾迪厄和波德里亞克等人如日中天。他們發表的著作充斥於理論界,從各個角度向現代經典理論挑戰。這是「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相互交接、「現代性」通過「後現代性」進行深刻反省、「後現代性」正不所吞噬和超越「現代性」的時代。後現代主義以其創造性和批判性相結合的精神,不僅在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中迅速傳佈,而且也滲透到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甚至影響到西方人日常生活方式及其品味風格。不管人們對後現代主義採取什麼樣的不同態度,後現代主義確實已經全面衝擊整個西方社會和文化以及生活的結構,特別是影響到人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風格,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有關西方社會和文化的各種重大問題。在西方社會和文化發展史上,這可以說是散蒙運動之後最深刻的一次精神革命、思想革命和生活革命。時代精神和氛圍,促使我更集中深入她研究當代各種社會思潮,並從中自然她感受到「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的內在關聯及其相互衝突。從一定意義上說,高宣揚所著《後現代論》這本書的醞釀和撰寫過程,其準備、資料蒐集、整理、分析、撰寫、修訂和定稿的過程,整整經歷二十年,幾乎是同後現代主義的成長和擴散過程同步進行。 3-3 多元文化研究的後現代論述面向 由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所開創的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態度和批判方法,影響高宣揚所從事的多學科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式相一致。使得在各個思潮、各個學科領域中反覆穿梭學習和思考,從各個角度蒐集和研究「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的各種資料及其爭論問題,也進一步深入地瞭解了當代社會人文科學的基本問題。 3-3-1 後現代文本(Text)面向。後現代主義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它集中地體現了當代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4E和生活方式的一切正面和反面因素的矛盾性質;它既表現了西方文化的積極成果,又表現出它的消極性;它既包含創造性,又隱含著破壞和顛覆的因素;它是希望和絕望共存、並相互爭鬥的一股奇妙社會文化力量。 3-3-2 後現代文脈(Context)面向。後現代主義是產生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一種心態,一種社會文化思潮,一種生活方式,旨在反省、批判和超越現代資本主義的「現代性」,即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已居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及其所繼承的歷史傳統,提倡一種不斷更新、永不滿足、不止於形式和不追求固定結果的自我突破創造精神,試圖為徹底重建人類的現有文化,探索盡可能多元的創新道路。 3-3-3 後現代社會(Soceity)面向。「後現代社會」是資訊和科學技術膨脹氾濫的新時代。在這種訊息流動社會中憑藉高效率的經濟生產和商業銷售能力,靠高科技力量符號化、訊息化、複製化的人為文化因素,越來越壓倒自然的因素,科學技術不但試圖征服和宰制自然,而且也咄咄逼人地試圖控制人本身(異化);人與人之間、各種事物之間的差異界線模糊化,因果性和規律性逐漸為偶然性和機遇性所取代,休閒和消費優先於生產,娛樂和遊戲也有取代規則化和組織化活動的越勢;原來傳統社會中以一夫一妻為基礎的社會基本單位「家庭」,正在逐步瓦解和分化;公民個人自由極端化和自律化的同時,社會加速進行自我分化和自我參照化,各種社會組織也逐漸失去其穩定性,各種組織原則不所地受到批判,作為整個社會和文化制度維繫基礎的中心結構越來越鬆動,「去中心」的鬆散結構正迅速蔓延,社會風險性也因而增高(Goldfarb,J.C.,1998)。所有這一切,當然是同現代性發展過程中的「中心化、組織化、專業化和制度化」的趨勢相對抗相挑戰的,暫成就為後現代性的「遊戲化、擬像(虛擬)化、文化符碼化」。 3-3-4 後現代歷史(History)面向。後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歷史和社會範疇,作為一種心態、思維模式和文化範疇,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人類活動的新模式,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和論述策略,同時也是對新的社會和新的文化正當化方式和程序的一種質疑和挑戰。後現代主義以其自身的湧現、存在和不斷批判活動,以其向現代社會和文化的挑戰和滲透,特別是通過它對於當代人精神活動和心態領域的擴張,不斷地實現和完成它自身的自我證成和自我正當化,但也同時逐漸顯露其弱點和侷限性。 3-3-5 後現代實踐(Practice)面向。後現代主義,作為一種實踐,也是一種反傳統的策略遊戲,是對西方文化所經歷的整個路程的徹底反思,是對歷史上已經完成了的各種「啟蒙」的「再啟蒙」;其根木訴求,是在摧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尋求思想上和生活上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尤其達到精神活動的最大自由,達到他們所期望的不斷超越的目標。然而,他們不斷超越的目標木身,又是在不斷更新中被改變。因此,嚴格地說,他們的超越活動並沒有固定的明確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後現代主義本身是一個正在成長、並不所更新的當代思潮和社會文化實踐,它是以不確定性作為基本特徵的。 然而,後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在許多方面並沒有真正地完成;在相當多的方面甚至可以說,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在實際上只是對現代性中所失落的東西的哀怨(Wheeler,W.,1999)。後現代主義理論的某些方面,由於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時代本身的「速食文化」特徵,甚至不如現代性理論的深刻性。(高宣揚,1999:4)
肆、文本評論 4-1 本書的優點 4-1-1 跨多領域的文化研究。自社會現象的觀察起,政經社會之分析層面,上層心智的文化藝術表徵,乃至於思想與哲學理路之評論,皆能多元觀照。 4-1-2 依時序的寫作架構。《後現代論》出版於千禧年前的1999年臺灣,主題雖是後現代其實辨明「現代/後現代」之差異,或說繼承與創新,而這一切正總結紀啟蒙運動(或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史變動劇烈的百年史。首先言明1)現代與後現代之定義與差異、中間2)論述當代大師的觀點—理性批判、傳統知識權力說、後結構與解構、文化符碼與傳播,最後以3)論述實踐之女性主義、文學及藝術---其不確定性、遊戲化、反傾向作為結論。也無結論,因為後現代仍然是進行式。 4-1-3 作者身處風暴當中的一手傳播。高宣揚留學與敘業法國(1979-1989)正是後現代年代批判聲浪風起雲湧的樞紐點,親炙當代文化大師,所著之後現代論述可屬華人世界的一手傳播。法國文化界是與現代主義之德國美國之迥異發聲,重新於60年代之反叛年代之後取得另一文化霸權。
本書結構嚴謹,資料豐富,立論觀點跨多領域,分析社會現象鞭僻入理,足堪為後現代研究之重要參考典籍。若說有缺點的話,實是雞蛋裡面硬是挑骨頭! 4-2 本書的缺點 4-2-1正當化的觀點。高宣揚梳理後現代性特徵之不確定性、遊戲化、擬像化、去中心化、不深刻化及去正當化,同時說後現代性仍是一個現在進行式。隱約讀出,在理念中對現代性的「正當」 、「法統深刻」仍舊深刻懷念與擁護之感嘆昔日美好黃花。
伍、結語
5-1 作為後現代設計研究課程作業之選書評《後現代論》,本書恰與課堂用書之一《後《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楊裕富,林萬福著),可為互補互用,前者在形而上層面刻劃文化哲學與社會變遷的抽象理念與文字描寫,後者在於具體可見層面設計藝術之思維創造成果作出眾多圖像與觀念分類。故值得一讀之啟蒙運動之後的文化知識論。 5-2 澄明現代與後現代之差異處,之於文本、文脈、社會現象、文化論述變遷與實踐。 5-3 後現代主義之未竟之業。一則是現代進行式的變動狀態;二則如《後現代論》所言之不確定性、遊戲化、瞑晦表達化(嘗試中);三者如高宣揚所言,對現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在許多方面並沒有真正地完成,甚至可說,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在實際上只是對現代性中所失落的東西的哀怨。後現代主義的某些理論,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時代本身的「速食文化」特徵,甚至不如現代性理論的深刻性(高宣揚,1999:4)。
參考書目 1.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楊裕富,林萬福,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3.王岳川 尚水編,1992,《新設計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