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主題:流行文化基本探索定義及相關文獻200405

流行文化社會學

高宣揚

揚智文化

2002出版

文化的定義

1.英人類學家泰勒(Sir 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文化或文明,以其廣泛的民族誌意義而言,就是一種複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一個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其他一切才能和習慣。」(高宣揚,p75)

2.美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1942):「文化是一套承繼而來的器物、財貨、技術程式、想法、習慣和價值。」(高宣揚,p76)

3.美文化人類學家克魯伯(Afred Louis Kroeber,1876-1960)強調文化的「可傳遞性」,區分為主要和次要兩種文化模式,主要文化模式是延綿數千年較為穩定的文化,他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中起著重要作用;次要文化模式則穩定性較差,異於變動。」如此流行文化應屬次要文化模式。(高宣揚,p76)

4.李維史陀,作為人類普遍性的「文化」是與「自然」相對立的。在文化與自然之間,神話是只有意義而沒有聲音,音樂則是只有聲音而沒有意義,自然數是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意義。後三者是構成從自然向文化過度的中間環節,也是人類創造文化過程中所採納的三大原始結構。在文化建成之後,此三大結構並沒有從文化中撤離,相反的與語言一起作為中介因素參與文化的各種象徵性結構,使人類文化得以複雜化和多元化。(高宣揚,p76)

5.韋伯(Max Weber,1864-1920):文化首先是被傳遞的,它一種遺產或一種社會傳統構成。文化是經由學習而來的,它並非是人類遺傳構造特殊內容的某種呈現,它世世代代不斷地被繼承和創造。它總是共存於人類特定共同體,文化既是人類社會互動系統的產物,也是這些互動系統的決定因素。(高宣揚,p77)

6.葛茲(Clifford Geertz,1926-)強調文化基本上是一種以表達意義為目的的符號性概念。(高宣揚,p77)

7.英雷蒙.威廉,一般文化的三大特點,首先一般文化是指人類理智、精神和美學發展的一般過程;第二,文化是只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或一個群體的特殊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是指「理智的、特別是藝術活動的作品與實踐。」(高宣揚,p78)

 

大眾文化的定義

流行文化在實際生活中有多種表現,大致可以按其具體表現被稱為:「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消費文化」(Consumer Culture)、「象徵性文化」(Symbolic Culture)、「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群眾文化」(Mass Culture)、次文化(Sub-Culture)、「名牌貨」等。(高宣揚,p70)

實際上大眾文化有不同的定義:

1.      最普遍的看法,認為大眾文化就是廣泛傳播於人民大眾之中、並授它們歡迎的文化。(高宣揚,p79)

2.      認為大眾文化是區別於精緻文化的「次文化」,某種邊沿文化或粗俗文化。

3.      認為大眾文化是「群眾文化」

4.      將大眾文化理解為「產生於人民之中的文化」

5.      從革蘭西的「文化霸權」觀點看大眾文化的結果。英國伯納特:「大眾文化的領域是統治階級為了贏得文化霸權、而以對立的方式所建構起來的。」

6.      後現代主義者有意識的使精英文化同粗俗文化的區別和界線模糊化,強調文化本身的自由創造性質,反對文化作出傳統的固定不變的定義。認為大眾文化正是人類文化的典範,因為大眾文化是由人民自記所自由創造的。(高宣揚,p79)

 

流行文化的定義與特點

*流行文化並不容易被定義。流行文化是時裝、時髦、消費文化、休閒文化、奢侈文化、物質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以及群眾文化等概念所組成的一個內容豐富、成分複雜的總概念。這個總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節奏、以一定週期,在一定地區或全球範圍內,在不同層次、階層和階級的人口中廣泛傳播起來的文化。(高宣揚,p80)

我們所探討的流行文化是指在文藝復興之後,也即在資本主義文化產生和澎勃發展之後,才具有現代基本含意的那種文化。

現代流行文化是同資本主義的發展緊密相關的社會文化現象。在某種意義上說,現代流行文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它的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高宣揚,p86)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的資本主義社會,已經進入以消費文化的生產為主的新時代。在這時代中流行文化具有的特點:

1.      流行文化更加縮短其生產和在生產的週期

2.      流行文化採取更多元的形式

3.      流行文化界主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更加技術化和技術複製化

4.      流行文化隨哲電子化和技術化的發展,採取數位化和往絡化的途徑,越來越符號化和幻影化

5.      流行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的相互關係發生了顛倒現象,當代流行文化將其形式的變化列於比其內容更加優先的地位

6.      流行文化更多地採用神秘化的形式,離開理性主義的傳統文化形是越來越遠,神秘性作為流行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無非就是「不可理解性」或者甚至就是某種「不需要理解的東西」

7.      流行文化更多地同「性」和身體結合在一起,以至於可以說當代流行文化幾乎等於性和身體的特殊文化

8.      流行文化更加消費化和商業化。(高宣揚,p88)

 

流行文化社會學簡史--流行文化的四階段

第一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資本主義中的消費現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在整個社會蔓延。消費的膨脹及對於資本主義經濟生產的主導作用導致商品的流行化,也使流行文化進一步商品化,加速流行文化的傳播。

流行文化、消費、資本主義整體經濟之間構成緊密關聯的三大重要因素並相互依賴形成循環發展模式。

*此時期研究流行文化的社會學家:

1.      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發現流行時裝禮儀的社會意義。 

2.      齊默爾(Georg Simmel,1858-1918),研究西方文化及資本主義發展形式及流行文化。

3.      宋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奢侈與資本主義>其所揭露的奢侈生活方式正是現代流行文化的雛形。

4.      扥克維爾(Charles Alexis Clerel de Tocqueville,1805-1859),<民主制在美國>分析美國庶民文化及最早的流行文化性質。

5.      普里爾..塔爾德(Gabriel de Tarde,1843-1904),探討流行時裝在社會中的傳播和運作邏輯,強調「模擬」行為的重要意義。(高宣揚,p19-20)

 

第二階段: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此時期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索洛金所開創

*此時期研究流行文化的社會學家:

1.      索洛金(Pitrim Sorokin,1889-1968),<社會文化動力學>,被社會學家當成文化研究的理論典範。採邏輯意義分析及實證經驗調查統計方法的結合。從社會整體的角度探索社會整體結構的宏觀運作中被社會整合化的文化體系的運作邏輯。探討被整合的文化性質、變遷及其動力學,探討各種類型、過程、趨勢、浮動、節奏和時間長短。(高宣揚,p21-24)

對於任何社會文化現象,索洛金建議集中分析其中三大因素:載體(Vehicle)、意義或價值(meaning or value)以及行動者(agent)

2.      芝加哥學派,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符號互動論>,米德的貢獻在於分析文化運作中的「自身」(Self)、「他人」(Other)及「社會」(Society)的相互關係,並指出符號互動的重要意義。他以象徵互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探討社會中的各種文化表演活動對於建構和鞏固個人個性、人際關係及社會整合過程的重要意義。

他在研究文化時,強調社會行動者的社會意識心理、自我意識以及自我調節的機制。自我是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人類在社會互動中扮演他人的角色,從而將想像中的他人同實際的他人的態度都轉化成自己的意識結構。人們是在不斷的社會互動中不斷扮演各種角色,使社會群體的價值觀逐漸內化成自身的價值觀,並在這過程中,人們學會和熟練語言和象徵的社會作用,達到逐步脫離自然影響而調整人際關係的目的。(高宣揚,p24)

3.      移居美國的法蘭克福學派,<異化批判理論>,從社會批判裡稐出發,以「異化」概念為基礎,揭露流行文化製造和傳播中的商業和意識形態性質,並集中批判資本主義文化的商業化以及統治集團利用流行文化宰制人民大眾的策略。

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由於交換價值規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不斷擴大,商品中原有的使用價值有逐漸被取代的趨勢。而且交換價值本身也逐漸的抽象化,使得商品本身可以自由地發揮其代用品的功能不斷地產生商品的「次級」使用價值。阿多諾上述的重要性還在於:當代消費社會中站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並不只是對於「物」的崇拜,更重要的是包括刺激人們產生無數夢幻似慾望的影像文化。(高宣揚,p25)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愛慾與文明>

                     克拉考爾<論大眾裝飾>批判「娛樂製造廠」對於大眾文化的扭曲,提出類似「文化工業」概念。<電影理論> 洛文達爾<文學、大眾文化和社會>、<文學與人的形象>、<文學與群眾文化:社會中的溝通>,探討十八世紀英國大眾文化的起源,批判當時報刊中的各種流行文學作品。所有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通俗文學作品,都是以市場為取象的商品,是類似於「文化工業」的東西。(高宣揚,p26)

    以上索洛金、米德、阿多諾的批判過多揭露流行文化的消極因素,只看到其與權力統治集團的關係,只看到理性異化方面,看不到他的積極面向以及群眾在流行文化創作中的主動精神。(高宣揚,p27)

4.      涂爾幹學派、年見學派毛斯、布勞岱,深入研究資本主義文化,對於「交換」、「禮物」及「儀式」的研究,為流行文化研究提供良好典範。

5.      李維斯(Frank Raymond Leavis1859-1978),<文化與環境>分析三十年代出現的文化危機,開闢了英國流行文化研究的先例。

6.      新馬克思主義的分支,霍家德、雷蒙等,從五十年代起成功地將英國原有馬克思主義文學研究傳統同英國現代文學研究成果結合,進一步吸收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符號論和當代各種思潮的多元化觀點,加強了對於大眾文學和其他類型大眾文化的研究工作。

 

第三階段:60年代後

西方各國社會文化的性質、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產生重大變革,使社會學連同其他相關的社會科學在流行文化研究上出現新面貌。

研究流行文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47)

*此時期研究流行文化的社會學家:

1.      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1908),結構主義人類學神話學

2.      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

3.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後結構主義符號論流形社會學

4.      布勞岱(Braudel, F.1979),對15-18世紀物質文明的研究成果

5.      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後結構主義論述解構理論

6.      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傳統邏輯中心主義的解構主義批判

7.      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1929),消費文化理論,消費活動不是商品功能的使用或擁有,不是商業物品的簡單相互交換,而是一連串作為象徵性符碼的商業物品不斷發出、被接受和再生的過程。消費者不再是將消費品視為純粹的物品,而是當成具有象徵性意義的符號。

8.      李歐塔(Jean-Grancois Lyotard,1924-1998),後結構主義文化理論

9.      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精神分裂文化理論

10.  雷蒙.威廉斯,<漫長的革命>一書為英國流行文化研究的新里程碑。從三方向定義「文化」,

            (1).作為理念的文化,文化研究是要通過對於現實化作品的分析和描述,尋求或發現足以構成永恆完滿秩序以及作為普遍人類生活條件的參照標準的價值。

            (2).作為文件記載的文化,文化基本上是文本創作和文化實踐經驗的紀錄,它是以人類思想和想像力所創作出來的文本作品為主體的體系,文化研究的任務是對於文本中所記載的經驗進行評估或評論。

            (3).作為特定生活方式的文化,是一種有關文化的社會定義,此定義對於六十年代後的英國文化研究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雷蒙引進對於文化的三種新的思考模式,

           (a).採用和吸收人類學對於文化的研究成果,將文化看作是「對於一種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這就在文化研究的領域中架起從人類學到社會學以及語言學、符號學、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等跨學科視野的多重結構的橋樑。
      (b).文化是某種意義和價值的表達方式

              (c).文化分析和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揭示隱藏於特殊生活方式化特殊文化中的所有那些明顯的社會生活實際活動的研究結合起來。

    雷蒙.威廉斯的改年基本上改變英國文化研究的方向,按照它的定義,文化研究者應該首先把文化當成一種在實際生活中到處存在和表現出來的實踐活動,一種在社會中活生生地運動著的「生活方式」。如此,文化從原有狹義的概念化系統中走出來,其次,文化研究應該關心在社會廣大民眾中流傳的那種生活方式。

    六十年代之後,來自法國的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以及其他各種思潮進一步改變英國的流行文化研究。(高宣揚,p29-35)

11.  英國在上述豐富多樣的思潮帶動之下,在伯明罕大學建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簡稱CCCS)

            (1).他們不只是在社會人文科學領域內進行多學科的綜合交叉研究,而且還同媒體、教育、青年文化、性、種族等領域進行廣泛合作。

            (2).不只進行理論層面的研究,且重視實際的調查、統計和經驗方法分析

            (3).把流行文化的研究同廣泛的社會政治文化批判聯繫在一起,使這種研究不只是停留在學術理論研究的層面,而是變成為廣泛的社會文化改造運動的一部分。

            (4).英國的流行文化研究集中到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的問題

            (5).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都是當代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現形態

            (6).其流行文化研究成為廣泛的文化理論探索活動,既有個人的理論研究,有有集體的或群體的研究成果

            (7).定期發表研究成果,以該中心的雜誌為論壇,並有計劃地發表整體性或專題性的書籍。

            (8).重要的三本書出版:保爾.維爾著<向勞動學習>、大衛.莫雷著<全國範圍的觀眾>、霍爾和傑斐遜<採取儀式形式的對抗:戰後英國青年的次文化>。(高宣揚,p38)

12.  在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1959年發表<半教育理論>揭示社會中間地位的中產階級的文化性質「裝模作樣的文化」,一方面享有高於一般人民大眾水準的文化權力,另一方面又難以抵擋氾濫於整個社會的流行文化對於他們的衝擊。(高宣揚,p38)

13.  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哈伯馬斯提出溝通行為理論,強調新市民社會以「溝通合理性」為中心所建立起來的「商討的倫理」的重要性,期望建構一個以「生活世界」為基礎、實現「生活世界與社會系統相互間合理溝通」的新社會。哈伯馬斯此提出對於流行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德國理論屆也廣泛開了對於「實踐哲學」的研究,強調日常生活的實踐對於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性。(高宣揚,p40)

14.  德國柯尼斯,<流行社會學>論政流行時裝同當代消費活動間的必然關係。

15.  美國,授符號互動論及法蘭克福學派和現象學派的影響。貝克<局外人>影響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大眾文化研究及次文化研究。(高宣揚,p40)

 

第四階段:80年代起

流行文化研究在80年代後進入新的階段,因為此後西方社會和社會學研究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1)西方社會更顯示出他的婉其資本主義性質,顯示出明顯的消費社會和「後現代」性質。(2).在社會學研究方面,各種新的社會學研究取向和方法以及理論典範,都陸續出現及傳播開來,顯示出社會學研究的嶄新階段。

1.      英國加強對流行文化的研究,擴大伯明罕所學的成果。

2.      德國在法英的影響下加強對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文化研究。

3.      法國新的社會理論家轉向文化的研究

4.      美國社會學家加強於各種不同種類牛形文化的專門研究,例如對流形服飾、麥當勞現象、流行音樂、流行電影等具體流行文化形式作深入的調查分析。(高宣揚,p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