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環境使用後評估(P.O.E.)

 

第一節  概述

 

一、導讀

『建築物用後評估簡介』/齊姆林與雷詹斯坦 合著/李琬琬  譯

A Primer on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Craig M. Zimring & Janet E. Reizenstein

原文出於:AIA JOURNAL 1981.11.

譯文出於:建築師雜誌1983.11.

 

二、『生活永遠是對的,只有建築師才會犯錯』

一幢建築物應以滿足使用者之需求為設計準則。

 

三、用後評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簡稱P.O.E.

利用訪問、觀察、問卷等方法來了解使用者對建築物各方面看法之工作。範圍:建築設計結果,諸如結構、水電、設備、能源、維護、美學等專項

 

四、目的

  (1)及早檢視現有建物問題

  (2)後續設計案重要參考

  附帶優點:使建築師了解社會新脈動與需求;使設計者了解構想之預期與實際之差距。

 

五、P.O.E.與建築評論之異同

  同點:(l)尊重時程、歷史涵構

        (2)著重環境、動線、意象、地方性

  異點:(1)建築評論著重美學、建築史價值、設計觀念及品質;P.O.E.僅視上述同其

中一項。

(2)建築評論基於建築物本身之絕對標準;P.O.E.基於使用者角度看實際效能。

 

 

 

第二節  用後評估(P.O.E.)之操作過程

 

一、問題研擬

1.使用者――

 (1)建物內使用者

 (2)過路行人

 (3)鄰居

 (4)其他受影響之人

2.建築物――

 (1)一般建築設計考慮因素

 (2)材料、尺寸、造價

 (3)物環條件、汙染、噪音

 (4)視覺形象

 (5)私密性

3.社會經濟及歷史涵構――

 (1)能源節約

 (2)維護管理

 (3)老人人口結構

 (4)產業結構及所得

4.設計流程――

 (1)各階段決策者

 (2)參與者意見影響程度

5.鄰里及環境關係――

 (1)與週邊環境相協調

 (2)對環境之影響評估

 (3)週邊居民之認同

評估者條列以上內容,再徵詢業主、設計師意見後,製成問卷或其他溝通媒體以進行下一階段工作。

 

二、收集意見

(一)決定收集意見方法之原則

所得意見是否有用;端賴收集意見方法之對錯,須注意下列事項:

 (1)合理之花費

 (2)所得意見須針對問題

 (3)須為真正使用者之意見

 (4)所得意見儘量能以數據表達

(二)收集意見方式

 (1)觀察:使用者活動行為被直接書面記錄;適用於公共建築物。

 (2)訪問:和使用者、管理員、過客等交談及記錄。

 (3)攝影:各項活動行為及形象被直接記錄。

 (4)蒐集:依據檔案,業主及公私部門統計資料。

(三)注意事項

 (1)被觀察或訪問者須為真正使用者。

 (2)取樣數量需足夠且平均。

 (3)訪問用語不得導引答案。

 (4)避免專業人員個人評論意見加入。

 

三、分析及結論

(一)應用數學及統計學

(二)質與量之數據綜合分析

(三)結論盡量使用設計者所熟悉之語彙

(四)提供設計者具體而微之數據

(五)提供設計不良之課題及解決對策

(六)建築師所得助益

1.      所得意見可提供較具創意之數據俾利設計發展

2.      可肯定或修正建築計劃書之對錯

3.      有助於業主興設計者之間關係

(七)建立一設計相關資訊臂料庫,了解社會之情境

 

 

第三節  建築物用後評估應用實例

 

一、美聯邦住宅輔助計劃案

1930年代,美聯邦開始住宅輔助計劃,實效不彰。1972~1977進行建築物用後評估,發現影響居住環境品質因素,學者研究者初步認為應是:(1)對實質環境之使用率,(2)私密性,(3)維護及管理;而事實上使用者著重於:(1)好鄰居,(2)保值,(3)耐看。

 

二、模矩化之多用途教室

傳統與新穎設計之教室經過建築物用後評估,發現模矩化之多用途教室具下列優勢:

 (1)彈性使用空間――活動隔間

 (2)教授時間之有效利用――辦公室教室同一空間

 (3)提高學生之學習與趣――程序簡化、空間新穎活潑

 (4)讀書空間比空無一物之大教室使用率高

 

三、改善低能者之居住環境

加強私密性及安全性為改善低能者之居住環境之主要議題。研究學者設計三種實驗觀察類型:(A)中央走廊式之個別寢室宿舍,(B)原有9M*12M大空間,(C)自助式3~4人活動隔間寢室。

設計及行政人員預期:(C)應為較佳之低能者居住環境形式,然而經長期觀察結果:(A)始為較佳之低能者居住環境形式。

 

四、殘障者之公寓

公寓實質環境之設計是以殘障者能自行完成日常例行工作為目標。研究學者設計了單一及雙併套房與三十公尺見方起居室圍一中庭之住宿單元形式,套房含:起居、廚房、臥室及浴廁等空間及機能。經長期觀察結果:殘障者對於(1)室外雨遮之處理非常重視――行動不便難以應對突變氣候;(2)亟需自動門――不易操作把手。

 

五、新穎之拘留所

設計構想:私密性、防破壞性、機能分區。囚室單元採夾層式設計、四周上下錯開之獄房、中央多用途空間。

研究學者設計問卷結果:犯人皆強調私密性之重要;經觀察:鎖孔塞紙、毯子隔開床位、認為廁所最私密;犯人之喜好:通風採光良好、無柵欄之窗戶、觸感不同之室內建材。

經過建築物用後評估,與傳統拘留所相較發現:環境可改變人之習性――破壞行為顯著減少。

 

六、風風雨雨之現代建築里程碑

保羅.魯道夫設計之耶魯建築系館,曾經建築界公認之好建築;卻為使用者詬病。

 (1)內外都是清水混凝土燈芯絨條――觸感極差。

 (2)室內設備系統錯縱複雜。

 (3)空間使用彈性減少變成純雕塑性之空間

 (4)參觀者或評論者之感受與每日生活於建物內的使用者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