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32
相關資源:
[科]本地分中聲聞地:
- [摘]
-
善通達修瑜伽師教誨依瑜伽行初修業者修四作意:調練心作意、滋潤心作意、生輕安作意、淨智見作意。
- 本卷於修作意如應安立,說明初修業者始修業時,如何修習四作意而證得心一境性,成就未到地定。
-
依三種取相因緣,或見、或聞、或心比度增上分別,取五種相:一、厭離相,二、欣樂相,三、過患相,四、光明相,五、了別事相。
- 調練心作意,取厭離相;滋潤心作意,取欣樂相;生輕安作意,取奢摩他相;淨智見作意,取毗鉢舍那相。
-
厭離煩惱,欣樂涅槃。於諸色等十相、欲等八尋思及貪欲等五隨煩惱,取過患相。
-
依心一境性:心安住性、心無亂性,以六種行正取其相:
- 一、無相想;二、於無相中,無作用想;
- 三、無分別想;四、於無分別中,無所思慕無躁擾想;
- 五、寂靜想;六、於寂靜中,離諸煩惱寂滅樂想。
- 取光明相。謂或燈明、或大火明、或日輪明、或月輪明。
- 取了別事相:依不淨觀教誨貪行者,依慈愍觀教誨瞋行者,依緣性緣起觀教誨癡行者,依界差別觀教誨慢行者,依阿那波那念教誨尋思行者。
- 取了別事相已:
- 先於一境令心不散,繫念在前。
- 依六種想作意思惟
。
- 審諦周遍了知亂、不亂相,分明現前。
-
安住內心寂止,諸心相續、諸心流注,前、後一味,無相、無分別,寂靜而轉。
- 隨亂相生起,即於其中當更修習不念作意。
-
漸次善取相已,發起勝解。依如是勝解作意,應當趣入真實作意。令心內寂靜已,復應發起寂靜勝解。
-
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淨俱心、無闇俱心,修奢摩他、毗鉢舍那。
- 交互變換修奢摩他、毗鉢舍那。
-
善取相故,於四念住漸次趣入。於念住加行,時時修習勝奢摩他、毗鉢舍那。
-
應善護己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善知其量受用飲食。
- 應說應量語、說應理語、說應時語、說正直語、說寂靜語。
- 如是行已,應速疾不捨所緣,結跏趺坐,於奢摩他、毗鉢舍那,如所取相,由恆常作及畢竟作,修瑜伽行。
- 應起如是願心:決定於斷瑜伽作意勝奢摩他、毗鉢舍那,精進修習,時無暫捨。
[科]於修作意如應安立:
- [論]云何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於修作意如應安立,隨所安立正修行時,最初觸證於斷喜樂、心一境性?
-
謂善通達修瑜伽師,最初於彼依瑜伽行初修業者,如是教誨:善來賢首!
- 汝等今者應依三種取相因緣,或見、或聞、或心比度增上分別,
- 取五種相:一、厭離相,二、欣樂相,三、過患相,四、光明相,五、了別事相。
- [釋]喜樂於斷煩惱
、喜樂於斷滅世間貪(興盛)憂(衰損)、喜樂於斷滅世間貪(等一切垢穢)(及染汙)憂(惱)。
- [論,卷第31][科]云何修作意?
[科]若依瑜伽行初修業者是其貪行,由不淨觀方可調伏,云何教彼取五種相?
- [論]問:若依瑜伽行初修業者是其貪行,由不淨觀方可調伏,云何教彼取五種相?
-
答:應如是教誨:善來賢首!汝等隨所依止彼彼聚落村邑而住於中,
-
若聞所餘彼彼村邑聚落,或男或女,先受安樂,後遭苦厄;或彼男女自遭重病,命終殞歿;或彼男女所有知識、親戚、眷屬遭如是苦;
-
或彼聚落村邑邊際喪失財寶,或是他來彊敵所作,或火所燒,或水所漂,或由惡作而有喪失;
-
或由不善修營事業而有喪失,或由不善處分事業而有喪失,或為非愛共財得便而有喪失,或由家火而有喪失。
-
若汝現見,非是傳聞;或即於此村邑聚落,非是所餘村邑聚落;或非是此村邑聚落,亦非他人,即汝自身;
- 汝既如是聞已、見已,應當生起深心厭患。
- 如是生死甚為重苦,所得自體極大艱辛
,而於其中有如是等自、他衰損差別可得。
- 謂無病衰損、壽命衰損、眷屬衰損、財寶衰損,病、病法性,死、死法性。
- 復有一類,淨戒衰損、正見衰損。由是因緣,彼諸眾生於現法中住諸苦惱,於當來世往諸惡趣。
-
諸興盛者,雖現法中住諸安樂,於當來世往諸善趣,而是無常,於彼無常現可證得。
- 若有領受興盛事者,後時衰損定當現前;諸有領受衰損事者,後時興盛難可現前。諸興盛事,皆是難得易失壞法。
- 如是汝應深心厭患,極善作意,如理受持。
- 如是處所,難可保信。
-
我今於是生死流轉,未般涅槃,未解脫心,難可保信如是衰損、興盛二法勿現我前。
-
勿彼因緣,令我墮在如是處所,生起猛利、剛彊、辛楚、不適意苦。
- 即由此事增上力故,我當至誠喜樂於斷,修不放逸。又我如是多安住故,當於無義能作邊際。
- 如是汝應極善作意,如理受持。
- [披尋記]
- 或由惡作而有喪失者:謂由宿所作業,非福增上之所引故。
- 廣說如前者:謂如前說後遭苦厄應知。
- 所得自體極大艱辛者:有尋有伺地中,說有生艱辛苦,其義應知。[論,卷第09]
- 於現在世若病、若死苦相現前,名病及死。若於現在雖未現前,而於未來定當現前,名病法性及死法性,所得自體性應爾故。
- 此中無義,謂生死苦。不可愛樂,故得此名。
- 汝取如是厭離相已,復應精勤取欣樂相。
- 當自觀察所受尸羅,為善清淨?為不清淨?
-
我或失念、或不恭敬、或多煩惱、或由無知,於諸學處有所違犯。既違犯已,我當如法以其本性增上意樂,於諸學處發起深心,更不毀犯。
- 我於所作當正應作,於非所作不復當作。
-
以要言之,於諸學處當令增上意樂圓滿,亦令所有加行圓滿。
-
汝於如是正觀察時,若自了知戒蘊清淨,雖不作思我當發起清淨無悔,然其法爾尸羅淨者,定生如是清淨無悔。
-
若起如是清淨無悔,雖不作思我起歡悅,然其法爾無有悔者,定生歡悅。
- 如是且於一種歡悅所依處所,汝應生起清淨無悔為先歡悅。
- 復於除障喜悅處所,當生喜悅。
-
謂我今者尸羅清淨,有力有能安住世尊所制學處;於現法中,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由是處所生喜悅意。
-
若汝獲得前、後所證少分差別,即由如是增上力故,於他圓滿所證差別,謂諸如來、或聖弟子;及自後時所證差別,當生信解,發喜悅意。
- 如是行相諸適悅意,先名歡悅,今名喜悅,總名悅意。
- 如是名為取欣樂相。
- [披尋記]
-
攝事分說:由四因緣,犯所犯罪:一、無知故,二、放逸故,三、煩惱故,四、輕慢故。乃至廣說。[論,卷第99]
- 此中失念,即彼放逸。或不恭敬,即彼輕慢。一一差別,如彼廣釋應知。
- 謂由最初勝善法欲求受淨戒,是名本性增上意樂。
- 謂由尸羅善清淨故,便無憂悔;無憂悔故,心生歡悅。
- 三摩呬多地說:歡者,謂彼本來清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踊性。[論,卷第11]
- 其義應知。
- 此中障言,謂即五蓋。所謂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與疑蓋。由此五蓋於得淨定能為障礙,是故名障。
-
若於初夜後夜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能令彼障未生不生,生已能斷,是名除障。由是因緣,心生喜悅。
- 三摩呬多地說: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踊性。[論,卷第11]
-
以此為依,信有堪能安住世尊所制一切學處,及與能得未得,乃至能證未證,是故復說當生喜悅。
- 取是相已,復應教授。告言:賢首!
-
汝由如是厭離相故,調練其心;復由如是欣樂相故,滋潤其心;汝於斷滅世間貪憂應多安住。
-
隨於彼彼所緣境界勤修加行,或奢摩他品、或毗鉢舍那品;即於彼彼所緣境界,當令心住內住、等住,汝當獲得身心輕安及一境性。
-
汝若如是背諸黑品、向諸白品,由調練心、滋潤心故,復應數數取過患相。謂於所有諸相、尋思及隨煩惱,取過患相。
-
言諸相者,謂色等十相。言尋思者,謂欲等八。隨煩惱者,謂貪欲等五。汝應於彼取過患相。
- 如是諸相,能令其心作用遽務;如是尋思,能令其心思慕躁擾;如是隨煩惱,能令其心恆不寂靜。
- 若心作用,諸相所作;思慕躁擾,尋思所作;恆不寂靜,隨煩惱所作;由是令心苦惱而住。
- 是故如是諸相、尋思及隨煩惱,是苦非聖,能引無義
,令心散動、令心躁擾、令心染汙。
- 汝應如是取過患相。
- [論,卷第31][科]云何修作意?
- 如是勤修瑜伽行者,
-
為令其心棄背貪等一切垢穢,及令棄背染汙憂惱,於可厭法深生厭離;
- 為令趣向所有清淨善品喜樂,於可欣法發生欣樂。
- [披尋記]
- 取厭離相及欣樂相,由是能滅世間貪憂。於如是事,常住正念及與正知,名多安住。
- 作意思惟不淨等相,名於彼彼所緣境界勤修加行。
- 謂於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事心起思惟,是名色等十相。
- 唯凡夫住,說名是苦。非安樂住,說名非聖。
-
令心散動等者:如次配釋諸相、尋思及隨煩惱應知。
-
又汝應依心一境性:心安住性、心無亂性,以六種行正取其相。
- 何等為六?
- 一、無相想;二、於無相中,無作用想;
- 三、無分別想;四、於無分別中,無所思慕無躁擾想;
- 五、寂靜想;六、於寂靜中,離諸煩惱寂滅樂想。
- 汝取如是過患相已,復應數數取光明相。謂或燈明、或大火明、或日輪明、或月輪明。
- [論,卷第24][科]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臥:
- 既取如是光明相已,復詣塚間取青瘀相,廣說乃至取骨鎖相。汝若不能往詣塚間,當取綵畫、木石所作如是諸相。
- 取是相已,還所住處,或阿練若、或林樹下、或空閑室、或在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
- 先洗足已,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先於一境令心不散,繫念在前。
- 復於其中,依六種想作意思惟。謂無相想、無分別想、寂靜想、無作用想、無所思慕無躁擾想、離諸煩惱寂滅樂想。
- 又於其中,汝當審諦周遍了知亂、不亂相,分明現前。
- 如如審諦周遍了知亂、不亂相,如是如是汝能了知諸相、尋思、隨煩惱中所有亂相,及能了知心一境性隨六想修諸不亂相。
- 又汝於此亂、不亂相,如是如是審諦了知,
- 便能安住一所緣境,亦能安住內心寂止,諸心相續、諸心流注,前、後一味,無相、無分別,寂靜而轉。
- 又若汝心雖得寂止,由失念故,及由串習諸相、尋思、隨煩惱等諸過失故,如鏡中面所緣影像
數現在前;
- 隨所生起,即於其中當更修習不念作意。
- 謂先所見諸過患相增上力故,即於如是所緣境相,由所修習不念作意,除遣散滅,當令畢竟不現在前。
- 賢首當知!如是所緣甚為微細,難可通達。汝應發起猛利樂欲,為求通達,發勤精進。
- 世尊依此所緣境相,密意說言:汝等苾芻,當知眾善。
- 言眾善者,謂於大眾共集會中,盛壯美色。即此眾善最殊勝者,謂於多眾大集會中,歌舞倡妓。
- 假使有一智慧丈夫,從外而來,告一人曰:咄哉!男子!
- 汝於今者,可持如是平滿鉢油,勿令灩溢;經歷如是大眾中過,當避其間所有眾善,及諸最勝歌舞倡妓、大等生等。
- 今有魁膾,露拔利劍隨逐汝行。若汝鉢油一滴墮地,此之魁膾,即以利劍當斬汝首,斷汝命根。
- 苾芻!汝等於意云何?是持鉢人,頗不作意專心油鉢、拔劍魁膾、不平地等,而能作意觀視眾善,及諸最勝歌舞倡妓
、大等生耶?
- [釋]大等生:喻色相等十種相法。
- [披尋記]
- 謂一處為依止,於一境界事有爾所了別生。總爾所時,心生起相剎那非一,是故名諸。無散亂行,無闕無間,是名相續流注。
- 前文說有大眾多眾,此有情攝,名大等生。後文說有不平地等,此非情攝,是故文中復置等言。
- 不也,世尊!何以故?
- 是持鉢人,既見魁膾,露拔利劍隨逐而行,極大怖畏,
- 專作是念:我所持鉢油既彌滿,經是眾中極難將度;脫有一滴當墮地者,定為如是拔劍魁膾當斬我首,斷我命根。
- 是人爾時,於彼眾善及諸最勝歌舞倡妓、大等生等,都不作意、思念、觀視,唯於油鉢專心作意而正護持。
- 如是苾芻!我諸弟子,恭敬殷重專心憶念修四念住,當知亦爾。
- 言眾善者,喻能隨順貪欲纏等隨煩惱法。於中最勝歌舞倡妓,喻能隨順尋思戲論躁擾處法。大等生者,喻色相等十種相法。
- 智慧丈夫,喻瑜伽師。平滿油鉢,喻奢摩他所安住心,能令身心輕安潤澤,是奢摩他義。
- 露拔利劍隨行魁膾,喻先所取諸相、尋思、隨煩惱中諸過患相。
- 專心將護,不令鉢油一滴墮地,喻能審諦周遍了知亂、不亂相之所攝受奢摩他道。
- 由是能令諸心相續、諸心流注;由精進力,無間策發。前、後一味,無相、無分別,寂靜而轉;不起一心緣於諸相,或緣尋思及隨煩惱。
- 是瑜伽師復應如是殷勤教誨於奢摩他初修業者。告言:賢首!
- 汝若如是精勤修習奢摩他道,如是方便,攝受正念、正知俱行有喜樂心,乃名善修奢摩他道。
- 若復串習諸過失故,不能於中深心喜樂,極大艱辛勵力策發方現前者;
- 還應速疾出無分別所緣境相,於有分別所緣境相繫念在前,如先所取諸不淨相。
- 汝今復應作意思惟,先應用彼唯隨相行毗鉢舍那,或觀青瘀,或觀膿爛,廣說乃至觀骨、觀鎖,或觀骨鎖。
- 汝於如是初修觀時,於一青瘀,廣說乃至於一骨鎖,當起勝解。
- 若於其中已串修習,觀道明淨,於所緣相明了勝解相續轉時,
- 復應於二、於三、於四、於五、於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或百青瘀,或千青瘀,
- 乃至一切諸方諸維所有青瘀,起無量行遍一切處無間勝解,於中乃至無有容受一杖端處。
- 如於青瘀,如是乃至骨鎖亦爾。
- 汝依如是勝解作意,應當趣入真實作意。
- 於趣入時應作是念:如我今者勝解所作無量青瘀,廣說乃至無量骨鎖,真實青瘀乃至骨鎖,其量過此不可數知。
- 所以者何?
- 從前際來,於彼彼有、彼彼趣中,輪迴生死。我所曾經命終夭歿所棄尸骸、所起青瘀,廣說乃至所起骨鎖,無量無邊。
- 如是所起,推其前際不可知故。
- 假使有能攝聚如是所棄尸骸,令不壞爛,一切大地亦不容受。於一劫中所棄尸骸,乃至骨鎖,假使有能歛在一處,其聚量等廣大脅山。
- 如從前際,後際亦爾,乃至未能作苦邊際。
- 如是汝依勝解作意,應當趣入真實作意。
- 又非修習如是青瘀乃至骨鎖毗鉢舍那應頓觀察。
- 纔應於一尸骸青瘀起勝解已,尋復令心於內寂靜。
- 乃至於此所緣境相喜樂明淨,無諸擾惱,不彊勵力。齊爾所時,應於如是尸骸青瘀發起勝解。
- 若纔於此乃至勵力方現在前,爾時於內應修寂靜。
- 如於青瘀,乃至骨鎖,當知亦爾。
- 由此道理,乃至無量,當知亦爾。
- 如是令心內寂靜已,復應發起寂靜勝解。
- 謂從最後無量青瘀,乃至最後無量骨鎖,內略其心,方便除遣,安置眾相不顯現中,不全棄捨有分別相,亦不分別。
- 唯即於此所緣境界安住其心,無相、無分別,寂靜而轉。
- [論,卷第31][科]心一境性:加行:云何名正加行?
- [披尋記]
- 此中諸心相續、諸心流注,義顯專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相續而轉;是故說言由精進力,無間策發。
-
前
、後一味,無相、無分別,寂靜而轉,義顯等持,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而轉;是故說言不起一心緣諸相等。
- 此中一心,謂即一剎那心應知。
- 適悅相應,是名有喜樂心。此與正念、正知和合而轉,故名俱行。
- 三摩呬多地說:
-
勝解作意者,謂修靜慮者,隨其所欲,於諸事相增益作意。
-
真實作意者,謂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諸法作意。[論,卷第11]
- 此應準知。
-
尋復令心於內寂靜者:此顯內攝其心,除遣所緣。謂捨觀相,復於所緣思惟止行故。
- 如前正加行中已說:於所緣境不捨、不取。由於所緣止行轉故,不名為捨;即於所緣不作相故,無分別故,不名為取。其義應知。
- 彼瑜伽師復應教授。告言:賢首!
- 汝先所取諸光明相,於奢摩他品加行中,及於毗鉢舍那品加行中,皆應作意,如理思惟。
- 若汝能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淨俱心、無闇俱心,修奢摩他、毗鉢舍那,如是乃為於奢摩他、毗鉢舍那道修光明想。
- 若有最初於所緣境多不分明,數習勝解,其相闇昧;由是因緣,後所修習所有勝解亦不分明;雖多串習,而相闇昧。
- 若有最初於所緣境多分分明,數習勝解,其相明了;由是因緣,後所修習轉復分明;雖少串習,而相明了。
- 如是汝由善取如是厭離
相故,善取如是欣樂相故,善取如是奢摩他相故,善取如是毗鉢舍那相故,善取如是光明相故。
- 於時時中,內心寂靜;於時時中,由隨相行毗鉢舍那思擇諸法;即於不淨正修加行增上力故,於諸念住漸次趣入。
- 將趣入時,
- 汝應先於內身所有三十六物,始從髮毛乃至小便,善取其相。
- 汝應於是自內身中諸不淨物,先當發起不淨勝解。數數發起此勝解已,復令其心於內寂靜。
- 如是名為於內身中修循身觀。依自身內而發起故。
- 次應於外諸不淨物,善取其相。
- 汝當發起青瘀勝解,廣說乃至骨鎖勝解;或狹小勝解、或廣大勝解、或無量勝解。數數發起此勝解已,復令其心於內寂靜。
- 如是名為於外身中修循身觀。依他外身而發起故。
- 後復應於自身內、外諸不淨物,善取其相,令心明了;又於他身內、外不淨,善取其相,令心明了。
- 於自所愛,汝當發起如是勝解。
- 復於死已,出送塚間;至塚間已,棄之在地;棄在地已,至青瘀位、至膿爛位,廣說乃至至骨鎖位,發起勝解。
- 數數發起此勝解已,復令其心於內寂靜。
- 如是名為於內、外身修循身觀。依自他身若內
、若外而發起故。
- [披尋記]
- 此中光明,謂法光明。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是名光明俱心。
- 於所觀法得如實知,是名照了俱心。無有忘念,是名明淨俱心。無無明疑,是名無闇俱心。
- 始從髮毛乃至小便,是名諸不淨物。於如是事,若根所攝有執受色,說名為內;非根所攝無執受色,說名為外。
- 汝復應於四無色蘊,由聞、思增上力分別取相,於其三分發起勝解:一、於奢摩他品,二、於無散亂品,三、於毗鉢舍那品。
- 於奢摩他品者,謂若汝心於內略時,起無相、無分別、寂靜想行,及無作用、無思慕無躁動、離諸煩惱寂滅樂想行;
- 於所緣境無亂受等四無色蘊,剎那剎那展轉別異,唯是新新而非故故,相續流轉。
- 汝應於此如理思惟,發起勝解。
- 如是名為於內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 於無散亂品者,謂汝於先取諸境界、緣諸境界墮不定地過去盡滅,及今失念心亂所生諸相、尋思、隨煩惱境增上受等四無色蘊,
- 汝應於此如理作意,思惟:如是諸法,其性皆是誑幻所作,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多諸過患,其性無常,不可保信。
- 汝應如是發起勝解。
- 如是名為於外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 於毗鉢舍那品者,謂汝善取毗鉢舍那相已,住有相、有分別作意,於有分別、有相所緣增上內所生受等四無色蘊,
- 如理作意,思惟:此法剎那剎那展轉別異,唯是新新而非故故,相續流轉。
- 如前所說發起勝解。
- 如是名為於內外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 如是汝由依不淨觀正修加行增上力故,於四念住當得趣入。
- [披尋記]
- 此說受等四無色蘊,由二差別,說名無散亂品:
- 一、謂先時取諸境界、緣諸境界墮不定地受等四無色蘊,今已過去盡滅,是故說名無散亂品。
- 二、謂今時失念心亂所生諸相、尋思及隨煩惱,心既知已,緣此為境,增上所起受等四無色蘊,
- 於爾所時,其心從散亂出,安住寂止,是故亦名無散亂品。
- 謂如前說,墮不定地及失念生諸所有法,如幻事喻,暫時而有,率爾現前。
- 若諸愚夫恆被誑惑,由是說言其性皆是誑幻所作。若諸聰慧能正了知,由是說言多諸過患,其性無常,不可保信。
- 又汝應於念住加行,時時修習勝奢摩他、毗鉢舍那。
- 汝於如是四念住中,安住正念,隨依彼彼村邑聚落邊際而住。
- 於心隨順、趣向、臨入所緣境界,汝應捨此所緣境相,入彼村邑聚落乞食。
- 應當善避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惡蛇、惡獸、坑澗、濠塹、株杌、毒刺、泥水、糞穢,及應遠離諸惡威儀、穢坐臥具。
- 汝應如是善護己身。
- 若於如是諸境界相不應策發諸根,汝應於彼不作功用,善守諸根。
- 若於如是諸境界相應當策發諸根,汝應於彼正作功用,善住正念,令諸煩惱不起現行。
- 汝應如是善護己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於彼作意,善知其量受用飲食。
- 又汝應與在家出家說應量語、說應理語、說應時語、說正直語、說寂靜語。一切世間非法言論,皆當遠離。
- 雖復宣說如法言論,不應諍競。何以故?
- 若諸士夫補特伽羅住諍競語,互相難詰,其心便住多戲論中;
- 多戲論故,其心掉舉;心掉舉故,心不寂靜;不寂靜故,便令其心遠三摩地。
- 如是行已,
- 汝應速疾不捨所緣,結跏趺坐,於奢摩他、毗鉢舍那,如所取相,由恆常作及畢竟作,修瑜伽行。
- 猶如世間鑽火方便,起無間加行及殷重加行,汝應如是恆常修作、畢竟修作。
- 又汝應起如是願心:
- 假使一切贍部洲人,盡贍部洲曾經壽量,今皆總集在我一身,
- 我亦盡此無量壽命,決定於斷瑜伽作意勝奢摩他、毗鉢舍那,精進修習,時無暫捨。由正了知如是所修瑜伽加行,有大勝果、大勝利故。
- 何況如是少分壽量、少時存活,雖極遠去不過百年,委悉算計但須臾頃。
- 如是汝應隨所教誨,恆常修作、畢竟修作。
- 若為此義受習於斷,汝於此義必當獲得。
- 汝當最初證得下劣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後當證得世、出世間廣大圓滿。
- [披尋記]
- 不違現量、比量及聖教量,名應量語。不違觀待等四種道理,名應理語。
- 應順時機,能引義利,名應時語。聖道支攝,名正直語。趣涅槃宮,名寂靜語。
- 如是一切,說法語攝。
-
汝應速疾不捨所緣等者:
- 此中所緣,謂不淨觀。
- 前說不緩加行,謂無間方便、殷重方便勤修觀行。
- 若從定出,於諸所作,不全隨順、不全趣向、不全臨入,唯有速疾令事究竟,還復精勤宴坐寂靜,修諸觀行。[論,卷第31]
- 此說速疾不捨所緣,乃至修瑜伽行,其義應知。於中,由恆常作及畢竟作,如次義顯無間加行、殷重加行。
- 此中且說,修習不淨能斷欲貪,名斷瑜伽作意。於餘觀行,隨應當知。
- 為於所修瑜伽加行,有大勝果及大勝利,名為此義及於此義。
- 初修業者始修業時,善達瑜伽諸瑜伽師,依不淨觀如是教誨,名正教誨;如是修行,名正修行。
- 如說貪行,是不淨觀之所調伏;如是瞋行,是慈愍觀之所調伏;乃至最後尋思行,是阿那波那念之所調伏;如其所應,皆當了知。
[科]若依瑜伽行初修業者是其瞋行,由慈愍觀方可調伏,云何教彼觀?
- [論]依慈愍觀初修業者,
- 於外親品、怨品及中庸品,善取相已,處如法座。
- 由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俱行定地作意,先於一親、一怨、一中庸所發起勝解。
- 於此三品,由平等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俱行作意,欲與其樂。
- 如是念言:願彼求樂諸有情類,皆當得樂。謂或無罪欲樂,或無罪有喜樂,或無罪無喜樂。
- 次後或於二親,或於三親,或於四親,或於五親、十親、二十、三十,如前乃至遍諸方維,
- 其中親品充滿無間發起勝解,於中乃至無有容受一杖端處。
- 如於親品,如是於怨及中庸品,當知亦爾。
- 又彼不捨慈愍加行,即由修習如是慈愍,於諸念住能正趣入。云何趣入?
- 謂趣入時,應當發起如是勝解:
- 如彼於我謂親、謂怨、謂中庸品,我既欲樂、厭背其苦。如是名為於其內身修循身觀。
- 餘亦於彼謂親、謂怨、謂中庸品;如我,彼亦欲樂、背苦。如是名為於其外身修循身觀。
- 如我既爾,彼諸有情亦復如是。如我自欲求得勝樂,彼諸有情亦復如是。
- 彼諸有情與己平等、與己相似,我當與彼利益安樂。如是名為於內、外身修循身觀。
- 此四念住,總緣諸蘊為境界故,當知說名壞緣念住。
- 若修行者但取色相,謂取顯相、形相、表相,於親品、怨品及中庸品而起勝解,由此建立唯身念住。
- 彼復依止勝解作意,能正趣入真實作意。
- 謂趣入時起是勝解:我於乃至無量有情,發起勝解,利益安樂增上意樂。
- 如是我從先際已來,所有親品、怨品及中庸品落謝過去諸有情類,其數無量,甚過今者勝解所作。
- 如是過去諸有情類,為我親已,復為我怨;為我怨已,復為我親;為怨、親已,復為中庸;為中庸已,復為怨、親。
- 由是義門,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無有少分親性、怨性及中庸性,而非真實。
- 由是因緣,遍於三品起平等心,平等應與利益安樂。
- 如從先際,如是後際於生死中當復流轉,應知亦爾。
- 又我於彼先際已來諸有情類,未曾發起慈愍之心;彼皆過去,今起慈愍復有何益?
- 但為除遣自心垢穢,令得清淨。故起念言:當令過去諸有情類皆得安樂。
- 諸未來世非曾有者,亦皆令彼當得安樂。
- 如是趣入真實作意慈愍住中,諸福滋潤、諸善滋潤;望前所修勝解作意慈愍住中所獲福聚;
- 彼於百分不及此一,彼於千分不及此一,彼於數分、算分、計分、鄔波尼殺曇分不及此一。
- 餘如前說。
- [披尋記]
- 於一一蘊不分別取,唯總安立以為所緣,名壞緣故。
-
餘如前說者:前不淨觀,說趣念住及勝修習。今於此中,唯說趣入,其勝修習義無差別,故指如前。餘差別觀,皆應準知。
[科]若依瑜伽行初修業者是其癡行,由緣性緣起觀方可調伏,云何教彼觀?
- [論]又於緣性緣起觀中初修業者,由聞、思慧增上力故,分別取相。
- 謂諸有情,由有種種無智愚癡,現見無常,妄計為常;現見不淨,妄計為淨;現見其苦,妄計為樂;現見無我,妄計為我。
- 彼諸有情,有如是等種種顛倒;顛倒為因,於現法受及後所生諸自體中,發起貪愛;
- 由貪愛故,造作種種生根本業;此煩惱、業為因緣故,感得當來純大苦蘊。
- 彼既善取如是相已,復於其內發起勝解。
- 謂我今此純大苦蘊,亦如是生。
又我自體無邊無際,從先際來初不可知,亦如是生。
- 彼諸有情去、來、現在一切自體,苦蘊所攝,亦皆如是已生、當生。
- 如是緣性緣起正觀,一切皆是真實作意,更無所餘勝解作意。
- 若於自身現在諸蘊緣性緣生作意思惟,是名於內身、受、心、法住彼循觀。
- 若於他身現在諸蘊緣性緣生作意思惟,是名於外身、受、心、法住彼循觀。
- 若於自他過去、未來所有諸蘊緣性緣生作意思惟,名於內外身、受、心、法住彼循觀。
- 餘如前說。
- [披尋記]
- 愛有三種,謂欲愛、色愛及無色愛。由此三愛,近感當生,是故偏說造作種種生根本業。
- 又復無明緣行及受緣愛,於爾所時,無明與愛非不俱有,
然由無明發業為初,貪愛潤生最後究竟。
- 是故當知,造作種種生根本業,於中非不說有無明,但約究竟,說由貪愛。
- 由觀緣起自相、共相及真如相,是故說言一切皆是真實作意。無別安立事相可得,是故說言更無所餘勝解作意。
[科]若依瑜伽行初修業者是其慢行,由界差別觀方可調伏,
云何教彼觀?
- [論]又於界差別觀初修業者,
- 先取其外所有堅相。所謂大地、山林、草木、磚石、瓦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珊瑚、玉等。取彼相已,復於內堅而起勝解。
- 次取其外諸大水相。所謂江、河、眾流、陂、湖、池、沼、井等。取彼相已,復
於內濕而起勝解。
- 次取其外諸大火相。所謂熱時,烈日炎熾,焚燒山澤,災火蔓延,窰室等中所有諸火。取彼相已,復於內煖而起勝解。
- 次取其外諸大風相。所謂東西南北等風,乃至風輪。取彼相已,復於內風而起勝解。
- 次取其外諸大空相。所謂諸方無障無礙,諸聚色中孔隙、窟穴,有所容受。善取如是空界相已,於內空界而起勝解。
- 後由聞、思增上力故,起細分別,取識界相。
- 所謂內眼處不壞,外色處現前,若無能生作意正起,所生眼識亦不得生。與是相違,眼識得生。
- 如是乃至意、法、意識,當知亦爾。
- 取是相已,次起勝解,了知如是四大身中,有一切識諸種子、界、種性、自性。
- 又於如是四大種中,先起支節麤大勝解,後起分析種種細分微細勝解。
- 如是漸次分析,乃至向遊塵量,如是漸漸乃至極微而起勝解。
- 一一支分尚起無量最極微塵積集勝解,何況身中一切支分。
- 如是名為界差別觀中,分析諸色界差別邊際微細勝解。
- 次於空界,先當發起所有麤大空界勝解。所謂眼、耳、鼻、喉筒等種種竅穴,由是吞咽、於是吞咽,既吞咽已,由是下分不淨流出。
- 次後漸漸發起種種微細勝解,乃至身中一切微細諸毛孔穴,皆悉了知。
- 後於識界,漸漸發起所依、所緣,及以作意三世時分品類差別無量勝解。
- 亦於十種所造諸色而起勝解。如諸大種微細分析,此亦如是。
- 若於自身各別諸界而起勝解,是名於內諸念住中住彼循觀。
- 若於其餘非有情數所有諸界而起勝解,是名於外住彼循觀。
- 若於其餘諸有情數所有諸界而起勝解,名於內、外住彼循觀。
- 復有異門。
- 謂於己身而起勝解。
- 臨捨命時,如前廣說至青瘀位,或復膿爛,即於膿爛發起種種流出勝解。漸漸膿流,展轉增廣,乃至大海、大地邊際,膿悉充滿。
- 發起如是膿勝解已,次復發起火燒勝解。謂此身分無量無邊品類差別,為大火聚無量無邊品類燒燼。
- 火既滅已,復起餘骨、餘灰勝解。復起無量無邊勝解,碎此骨灰以為細末。
- 復起無量大風勝解,飄散此末,遍諸方維。
- 既飄散已,不復觀見所飄骨灰及能飄風,唯觀有餘渺茫空界。
- 如是由其勝解作意,依於內、外不淨加行,入界差別,於其身相住循身觀,從是趣入真實作意。
謂由如是勝解作意,於內、外身住循身觀。
- 由勝解力,我此所作無量無邊水界、火界、地界、風界、虛空界相,我從無始生死流轉,所經諸界無量無邊,甚過於此。
- 謂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喪亡,及由親友財寶祿位離散失壞,悲泣雨淚。
- 又飲母乳。
- 又由作賊,擁逼劫掠,穿牆解結。由是因緣,遭無量度截手、刖足、斬頭、劓鼻,種種解割身諸支節。由是因緣,血流無量。
- 如是所有淚、乳、血攝水界水聚,四大海水皆悉盈滿,於百分中不及其一。廣說如前。
- 又於諸有諸趣死生,經無量火焚燒尸骸,如是火聚亦無比況。
- 又經無量棄捨骸骨,狼籍在地,亦無比況。
- 又經無量風界生滅,分析尸骸,亦無比況。
- 又經無量諸尸骸中眼等竅穴。
- 又經無量諸識流轉。後後尸骸新新發起,乃至今者最後尸骸,諸識流轉。如是安立後際諸趣,期限無定,如是乃至無量識界。
-
[披尋記]
- 意地中說:根不壞,境界現前,能生作意正起,爾時從彼識乃得生。如彼廣釋應知。[論,卷第03]
- 由所依力,建立眼識乃至意識。由所緣力,建立色識乃至法識,青識、黃識乃至苦識、樂識,如是等。[顯揚聖教論,卷第18]
- 謂於千分、數分、算分、計分、鄔波尼殺曇分,皆不及其一,是名廣說應知。
[科]若依瑜伽行初修業者是其尋思行,由阿那波那念方可調伏,
云何教彼觀?
- [論]又於阿那波那念正加行中,初修業者,
- 先於舍宅前後窗門,或打鐵師、或鍛金銀師吹筒橐袋,或外風聚入出往來,善取相已;由緣於內入出息念,於入出息而起勝解。
- 彼復先於微細息風,經心胸處麤穴往來而起勝解。
- 然後漸漸於眾多風而起勝解。所謂乃至一切毛孔風皆隨入而起勝解。
- 如是所有一切身分,風聚所隨、風聚所攝、風聚藏隱,無量風聚於中積集,如妒羅綿、或疊絮等諸輕飄物,於是諸相而起勝解。
- 彼若於內入息、出息流轉不絕作意思惟,爾時名為於其內身住循身觀。
- 若復於他死尸骸中青瘀等位入息、出息流轉斷絕作意思惟,爾時名為於其外身住循身觀。
- 若復於自臨欲死時而起勝解;或於已死入息、出息無有流轉而起勝解;或於未死入息、出息無有流轉而起勝解
,由法爾故。
- 遍於一切正加行中,應修如是上品助伴、上品所攝無倒加行。
- 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 [披尋記]
- 或於未死至由法爾故者:
- 謂入第四靜慮,若生於彼諸有情類,及羯羅藍、頞部曇、閉尸等位諸有情類,彼入出息無有流轉,性應爾故,如前已說。[論,卷第27]
- 如說阿那波那念所緣,
- 若是處轉、若乃至轉、若如所轉、若時而轉,於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隨行,能正了達如是加行有如是相。[論,卷第27]
- 此說一切正加行,義應準知。即於此中,修習如前勝解,說名上品助伴、上品所攝無倒加行。
[科]隨所安立正修行時:
- [論]如是所有初修業者,蒙正教誨修正行時,安住熾然,正知具念,調伏一切世間貪憂。
- 若於如是正加行中,恆常修作、畢竟修作無倒作意,非諠鬧等所能動亂,是名熾然。
- 若於如是正加行中,修奢摩他、毗鉢舍那,審諦了知亂、不亂相,如是名為正知具念。
- 若能善取諸厭離相、諸欣樂相,如是乃名調伏一切世間貪憂。
- 由是因緣,宣說彼能安住熾然,乃至調伏世間貪憂。
[科]最初觸證於斷喜樂、心一境性:
- [論]先發如是正加行時,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微劣而轉,難可覺了。
- 復由修習勝奢摩他、毗鉢舍那,身心澄淨、身心調柔、身心輕安。
- 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輕安,漸更增長。能引彊盛易可覺了心一境性、身心輕安。
- 謂由因力展轉引發方便道理,彼於爾時,不久當起彊盛易了身心輕安、心一境性。
- 如是乃至有彼前相,於其頂上似重而起,非損惱相。
- 即由此相於內起故,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麤重性,皆得除滅
;能對治彼心調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
- 由此生故,有能隨順起身輕安風大偏增眾多大種來入身中。
- 因此大種入身中故,能障樂斷諸煩惱品身麤重性,皆得除遣;能對治彼身調柔性、身輕安性,遍滿身中,狀如充溢。
- 彼初起時,令心踊躍、令心悅豫 ,歡喜俱行;令心喜樂所緣境性於心中現。
- 從此已後,彼初所起輕安勢力漸漸舒緩,有妙輕安隨身而行,在身中轉。
- 由是因緣,心踊躍性漸次退減,由奢摩他所攝持故,心於所緣寂靜行轉。
- 從是已後,於瑜伽行初修業者,名有作意,始得墮在有作意數。
- 何以故?由此最初獲得色界定地所攝少分微妙正作意故。
- 由是因緣,名有作意。
- 得此作意初修業者,有是相狀。
- 謂已獲得色界所攝少分定心,獲得少分身心輕安、心一境性,有力有能善修淨惑所緣加行,令心相續滋潤而轉,為奢摩他之所攝護,能淨諸行。
- 雖行種種可愛境中,猛利貪纏亦不生起;雖少生起,依止少分微劣對治,暫作意時,即能除遣。
- 如可愛境,可憎、可愚、可生憍慢、可尋思境,當知亦爾。
- 宴坐靜室,暫持其心,身心輕安疾疾生起;不極為諸身麤重性之所逼惱,不極數起諸蓋現行,不極現行思慕、不樂、憂慮俱行諸想作意。
- 雖從定起,出外經行,而有少分輕安餘勢隨身心轉。
-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有作意者清淨相狀。
-
[披尋記]
- 除諸垢穢,說名澄淨。堪任自在,說名調柔。
- 此說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是即名為心麤重性。
- 此說貪欲蓋等諸隨煩惱,於其身中俱時流轉,同生住滅,令身沈重無所堪能,是即名為身麤重性。
- 謂彼已得所修作意,名有作意。
- 七作意中,除了相作意,從勝解作意乃至加行究竟作意,此五作意皆定地攝,名修作意。
- 以彼猶未能住加行究竟果故,由是說言少分微妙作意。
-
奢摩他力攝受其心、藏護其心,是故能淨煩惱諸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