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33導讀
相關資源:
[科]本地分中聲聞地:
[科]廣釋修相:
- [論]
- 復次,此嗢柁南曰:
- 七作意離欲,及諸定廣辯,二定五神通,生差別諸相。
- 觀察於諸諦,如實而通達,廣分別於修,究竟為其後。
- 已得作意諸瑜伽師,已入如是少分樂斷;從此已後,唯有二趣,更無所餘。
[科]廣釋修相:修習作意
:
- [論]彼初修業諸瑜伽師,由此作意,或念我當往世間趣,或念我當往出世趣。
- 復多修習如是作意。
- 如如於此極多修習,如是如是所有輕安、心一境性,經歷彼彼日夜等位,轉復增廣。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
- [論]若此作意堅固、相續、彊盛而轉,發起清淨所緣勝解,於奢摩他品及毗鉢舍那品,善取其相。
- 彼於爾時,或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或樂往出世道發起加行。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
- [論]
- 問:此中幾種補特伽羅,即於現法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非出世道?
- 答:略有四種補特伽羅。
- 何等為四?
- 一、一切外道;
- 二、於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正行;
- 三、根性雖利,善根未熟;
- 四、一切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非於現法。
- 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於現法中,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
-
此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者,復有二種:
- 一者、具縛,謂諸異生;二、不具縛,謂諸有學。
- 此復云何?
- 謂先於欲界觀為麤性,於初靜慮若定、若生觀為靜性,發起加行,離欲界欲;
- 如是乃至發起加行,離無所有處欲,當知亦爾。
-
又依靜慮等,能引無想定等及發五神通等。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七作意離欲界欲:
- [論]為離欲界欲,勤修觀行諸瑜伽師,由七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
-
何等名為七種作意?
- 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七作意離欲界欲:了相作意:
- [論]云何名為了相作意?
- 謂若作意,能正覺了欲界麤相,初靜慮靜相。
- 云何覺了欲界麤相?
- 謂正尋思欲界六事。
-
何等為六?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
-
云何尋思諸欲麤義?
- 謂正尋思:如是諸欲有多過患、有多損惱、有多疫癘、有多災害。
- 於諸欲中多過患義,廣說乃至多災害義,是名麤義。
-
云何尋思諸欲麤事?
-
云何尋思諸欲自相?
- 謂正尋思:
- 此為煩惱欲,此為事欲。
- 此復三種。謂順樂受處、順苦受處、順不苦不樂受處。
-
順樂受處是貪欲依處,是想、心倒依處;
-
順苦受處是瞋恚依處,是忿、恨依處;
-
順不苦不樂受處是愚癡依處,是覆、惱、誑、諂、無慚、無愧依處,是見倒依處。
- 即正尋思:如是諸欲,極惡諸受之所隨逐,極惡煩惱之所隨逐。
- 是名尋思諸欲自相。
-
云何尋思諸欲共相?
- 謂正尋思:此一切欲,生苦、老苦,廣說乃至求不得苦等所隨逐、等所隨縛。
- 諸受欲者,於圓滿欲驅迫而轉,亦未解脫生等法故,雖彼諸欲勝妙圓滿,而暫時有。
- 是名尋思諸欲共相。
-
云何尋思諸欲麤品?
- 謂正尋思:
- 如是諸欲,皆墮黑品。
- 猶如枯骨,
- 如凝血肉,
- 如草炬火,
- 如一分炭火,
- 如大毒蛇,
- 如夢所見,
- 如假借得諸莊嚴具,
- 如樹端果。
- 追求諸欲諸有情類,於諸欲中,
- 受追求所作苦,
- 受防護所作苦,
- 受親愛失壞所作苦,
- 受無厭足所作苦,
- 受不自在所作苦,
- 受惡行所作苦。
- 如是一切如前應知。
- 如世尊說:習近諸欲有五過患。
- 謂彼諸欲,極少滋味,多諸苦惱、多諸過患。
- 又彼諸欲,於習近時,能令無厭、能令無足、能令無滿。
- 又彼諸欲,常為諸佛及佛弟子,賢善正行、正至善士,以無量門呵責毀訾。
- 又彼諸欲,於習近時,能令諸結積集增長。
- 又彼諸欲,於習近時,我說無有惡不善業而不作者。
- 如是諸欲,
- 令無厭足,
- 多所共有,
- 是非法行、惡行之因,
- 增長欲愛,
- 智者所離,
- 速趣銷滅,
- 依託眾緣,
- 是諸放逸危亡之地。
- 無常、虛偽妄事之法,猶如幻化,誑惑愚夫。
- 若現法欲、若後法欲、若天上欲、若人中欲,一切皆是魔之所行、魔之所住。
- 於是處所能生無量依意所起惡不善法。
- 所謂貪、瞋及憤諍等,於聖弟子正修學時,能為障礙。
- 由如是等差別因緣,如是諸欲,多分墮在黑品所攝,是名尋思諸欲麤品。
-
云何尋思諸欲麤時?
- 謂正尋思:如是諸欲,去、來、今世,於常常時、於恆恆時,多諸過患、多諸損惱、多諸疫癘、多諸災害。
- 是名尋思諸欲麤時。
-
云何尋思諸欲麤理?
- 謂正尋思:如是諸欲,由大資糧、由大追求、由大劬勞,及由種種無量差別工巧業處,方能招集
、生起、增長。
- 又彼諸欲,雖善生起、雖善增長,
- 一切多為外攝受事。謂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親友、眷屬。
- 或為對治自內有色麤重四大,糜飯長養,常須覆蔽、沐浴、按摩;壞斷、離散、銷滅法身,隨所生起種種苦惱。
- 食能對治諸饑渴苦;衣能對治諸寒熱苦,及能覆蔽可慚羞處;臥具能治諸勞睡苦,及能對治經行
、住苦;病緣醫藥能治病苦。
- 是故諸欲,唯能對治隨所生起種種苦惱,不應染著而受用之。
- 唯應正念:譬如重病所逼切人,為除病故,服雜穢藥。
- 又彼諸欲,有至教量,證有麤相。
- 又彼諸欲,如是如是所有麤相,我亦於內現智見轉。
- 又彼諸欲,有比度量,知有麤相。
- 又彼諸欲,從無始來本性麤穢,成就法性、難思法性,不應思議、不應分別。
- 是名尋思諸欲麤理。
- 如是名為由六種事,覺了欲界諸欲麤相。
- 復能覺了初靜慮中所有靜相。
- 謂欲界中一切麤性,於初靜慮皆無所有。
- 由離欲界諸麤性故,初靜慮中說有靜性。
- 是名覺了初靜慮中所有靜相。
- 即由如是定地作意,於欲界中了為麤相,於初靜慮了為靜相,是故名為了相作意。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七作意離欲界欲:勝解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 [論]彼既如是如理尋思,了知諸欲是其麤相,知初靜慮是其靜相
。
- 從此已後,超過聞、思,唯用修行,於所緣相發起勝解,修奢摩他、毗鉢舍那。
- 既修習已,如所尋思麤相、靜相,數起勝解,如是名為勝解作意。
- 即此勝解善修、善習、善多修習為因緣故,最初生起斷煩惱道。
- 即所生起斷煩惱道俱行作意,此中說名遠離作意。
- 由能最初斷於欲界先所應斷諸煩惱故,及能除遣彼煩惱品麤重性故。
- 從是已後,愛樂於斷、愛樂遠離,於諸斷中見勝功德,觸證少分遠離喜樂。
- 於時時間,欣樂作意,而深慶悅;於時時間,厭離作意,而深厭患。
- 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舉等故。
- 如是名為攝樂作意。
- 彼由如是樂斷、樂修,正修加行,善品任持,欲界所繫諸煩惱纏若行、若住不復現行。
- 便作是念:我今為有於諸欲中貪欲煩惱不覺知耶?為無有耶?
- 為審觀察如是事故,隨於一種可愛淨相作意思惟。
- 由未永斷諸隨眠故,思惟如是淨妙相時,便復發起隨習近心、趣習近心、臨習近心,不能住捨,不能厭毀、制伏、違逆。
- 彼作是念:
- 我於諸欲猶未解脫,其心猶未正得解脫,我心仍為諸行制伏,如水被持,未為法性之所制伏。
- 我今復應為欲永斷餘隨眠故,心勤安住樂斷、樂修。
- 如是名為觀察作意。
- 從此倍更樂斷、樂修,修奢摩他、毗鉢舍那,鄭重觀察,修習對治,時時觀察先所已斷。
- 由是因緣,從欲界繫一切煩惱,心得離繫。
- 此由暫時伏斷方便,非是畢竟永害種子。
- 當於爾時,初靜慮地前加行道已得究竟,一切煩惱對治作意已得生起,是名加行究竟作意。
- 從此無間,由是因緣,證入根本初靜慮定。
- 又於遠離、攝樂作意現在轉時,能適悅身離生喜樂,於時時間,微薄現前。
- 加行究竟作意轉時,即彼喜樂轉復增廣,於時時間,深重現前。
- 加行究竟果作意轉時,離生喜樂遍諸身分,無不充滿,無有間隙。
- 彼於爾時,遠離諸欲,遠離一切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
- 於初靜慮圓滿五支具足安住,名住欲界對治修果,名隨證得離欲界欲。
- 又了相作意,於所應斷能正了知,於所應得能正了知。為斷應斷,為得應得,心生希願。
- 勝解作意,為斷為得,正發加行。
- 遠離作意,能捨所有上品煩惱。
- 攝樂作意,能捨所有中品煩惱。
- 觀察作意,能於所得離增上慢,安住其心。
- 加行究竟作意,能捨所有下品煩惱。
- 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領受彼諸作意善修習果。
- 又若了相作意、若勝解作意,總名隨順作意;厭壞
、對治俱行。
- 若遠離作意、若加行究竟作意,總名對治作意;斷
、對治俱行。
- 若攝樂作意,名對治作意及順清淨作意。
- 若觀察作意,名順觀察作意。
- 如是其餘四種作意,當知攝入六作意中。謂隨順作意、對治作意、順清淨作意、順觀察作意。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七作意例上諸定離下地欲:
- [論]如初靜慮定有七種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定,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定,當知各有七種作意。
- 若於有尋有伺初靜慮地覺了麤相,於無尋無伺第二靜慮地覺了靜相,為欲證入第二靜慮,應知是名了相作意。
- 謂已證入初靜慮定,已得初靜慮者,於諸尋伺觀為麤性。
- 能正了知:
- 若在定地,於緣最初率爾而起怱務行境,麤意言性,是名為尋。
- 即於彼緣隨彼而起、隨彼而行徐歷行境,細意言性,是名為伺。
- 又正了知:如是尋伺是心法性,心生時生,共有、相應、同一緣轉。
- 又正了知:如是尋伺依內而生,外處所攝。
- 又正了知:如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所攝。
- 從因而生,從緣而生。或增或減,不久安住,暫時而有,率爾現前,令心躁擾、令心散動,不靜行轉。
- 求上地時,苦住隨逐,是故皆是黑品所攝。隨逐諸欲,離生喜樂,少分勝利。
- 隨所在地,自性能令有如是相。於常常時、於恆恆時,有尋有伺心行所緣躁擾而轉,不得寂靜。
- 以如是等種種行相,於諸尋伺覺了麤相。
- 又正了知:
- 第二靜慮無尋無伺,如是一切所說麤相皆無所有。
- 是故宣說第二靜慮有其靜相,彼諸麤相皆遠離故。
- 為欲證入第二靜慮,隨其所應,其餘作意,如前應知。
- 如是乃至為欲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於地地中,隨其所應,當知皆有七種作意。
- 又彼麤相,遍在一切下地皆有。下從欲界,展轉上至無所有處。
- 當知麤相略有二種,
- 謂諸下地苦住增上,望上所住不寂靜故;及諸壽量時分短促,望上壽量轉減少故。
- 此二麤相,由前六事,如其所應,當正尋思。
- 隨彼彼地樂離欲時,如其所應,於次上地尋思靜相,漸次乃至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初靜慮:
- [論]復次,
- 此中離欲者,
- 欲有二種:一者、煩惱欲,二者、事欲。
- 離有二種:一者、相應離,二者、境界離。
- 離惡不善法者,
- 煩惱欲因所生種種惡不善法。
- 即身惡行、語惡行等,持杖、持刀、鬥訟、諍競、諂誑、詐偽、起妄語等。
- 由斷彼故,說名為離惡不善法。
- 有尋有伺者,由於尋伺未見過失,自地猶有對治欲界諸善尋伺,是故說名有尋有伺。
- 所言離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
- 所言生者,由此為因、由此為緣,無間所生,故名離生。
- 言喜樂者,
- 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及於喜中未見過失,有欣有喜;
- 一切麤重已除遣故,及已獲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故,說名喜樂。
- 所言初者,謂從欲界最初上進,創首獲得,依順次數,說名為初。
- 言靜慮者,於一所緣繫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
- 言具足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故。
- 言安住者,
- 謂於後時,由所修習多成辦故,得隨所樂、得無艱難、得無梗澀,
- 於靜慮定,其心晝夜能正隨順、趣向、臨入,隨所欲樂,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故名安住。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第二靜慮:
- [論]
- 復次,
- 於有尋有伺三摩地相,心能棄捨。
- 於無尋無伺三摩地相,繫念安住。
- 於諸怱務所行境界能正遠離,於不怱務所行境界安住其心,
- 一味寂靜、極寂靜轉,是故說言:尋伺寂靜故、內等淨故。
- 又彼即於無尋無伺三摩地中串修習故,超過尋伺有間闕位,能正獲得無間闕位,是故說言:心一趣故。
- 無尋無伺者,一切尋伺悉皆斷故。
- 所言定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
- 所言生者,由此為因、由此為緣,無間所生,故名定生。
- 言喜樂者,
- 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又於喜中未見過失,有欣有喜;
- 一切尋伺初靜慮地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遠離故,能對治彼廣大輕安身心調柔有堪能樂所隨逐故,
- 名有喜樂。
- 依順次數,此為第二。
- 如是一切,如前應知。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第三靜慮:
- [論]復次,
- 彼於喜相深見過失,是故說言:於喜離欲。
- 又於爾時,
- 遠離二種亂心災患,能於離喜第三靜慮攝持其心。
- 第二靜慮已離尋伺,今於此中復離於喜,是故說言:安住於捨。
- 如是二法能擾亂心,障無間捨。
- 初靜慮中有尋伺故,令無間捨不自在轉;第二靜慮由有喜故,令無間捨不自在轉。
- 是故此捨,初二靜慮說名無有。
- 由是因緣,修靜慮者,第三靜慮方名有捨。
- 由有捨故,如如安住所有正念,如是如是彼喜俱行想及作意不復現行。
- 若復
- 於此第三靜慮不善修故,或時失念,彼喜俱行想及作意時復現行,
- 尋即速疾以慧通達,能正了知,隨所生起能不忍受,方便棄捨、除遣、變吐,心住上捨,
- 是故說有正念、正知。
- 彼於爾時,
- 住如是捨、正念、正知,親近、修習、多修習故,令心踊躍俱行喜受便得除滅。
- 離喜寂靜、最極寂靜,與喜相違心受生起。
- 彼於爾時,色身、意身領納受樂及輕安樂,是故說言:有身受樂。
- 第三靜慮已下諸地,無如是樂及無間捨;第三靜慮已上諸地,此無間捨雖復可得,而無有樂。
- 下地樂捨俱無有故,上地有捨而無樂故,是故說言:於是處所,謂第三靜慮,諸聖宣說。
- 謂依於此已得安住補特伽羅,具足捨、念及以正知,住身受樂,第三靜慮具足安住。
- 言諸聖者,謂佛世尊及佛弟子。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第四靜慮:
- [論]復次,
- 此中對治種類勢相似故,略不宣說樂斷對治,但說對治所作樂斷。
- 何等名為此中對治?
- 所謂捨、念及以正知。
- 由即於此數修習故,便能棄捨令不出離第三靜慮第三靜慮地中勝樂,是故說言:由樂斷故。
- 修靜慮者,即於爾時,所有苦樂皆得超越。
- 由是因緣,若先所斷、若今所斷,總集說言:樂斷、苦斷,先喜憂沒。
- 謂入第四靜慮定時,樂受斷故;
- 入第二靜慮定時,苦受斷故;
- 入第三靜慮定時,喜受沒故;
- 入初靜慮定時,憂受沒故。
- 今於此中,且約苦、樂二受斷故,說有所餘非苦樂受,是故說言:彼於爾時不苦不樂。
- 從初靜慮一切下地災患已斷。
- 謂尋、伺、喜、樂、入息、出息。
- 由彼斷故,此中捨念清淨鮮白。
- 由是因緣,正入第四靜慮定時,心住無動,一切動亂皆悉遠離,是故說言:捨念清淨。
- 第四等言,如前所說初靜慮等,應知其相。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空無邊處:
- [論]復次,
- 以於虛空起勝解故,所有青、黃、赤、白等相應顯色想,
- 由不顯現故,及厭離欲故,皆能超越,是故說言:色想出過故。
- 由不顯現、超越彼想以為因故,所有種種眾多品類,
- 因諸顯色和合積集有障礙想皆得除遣,是故說言:有對想滅沒故。
- 由遠離彼想以為因故,所有於彼種種聚中差別想轉。
- 謂飲、食、瓶、衣、乘、莊嚴具、城、舍、軍、園、山、林等想。
- 於是一切不作意轉,是故說言:種種想不作意故。
- 除遣如是有色、有對、種種想已,起無邊想虛空勝解,是故說言:入無邊空。
- 由已超過近分加行究竟作意,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空無邊處具足安住。
- 當知此中,
- 依於近分,乃至未入上根本定,唯緣虛空。
- 若已得入上根本定,亦緣虛空,亦緣自地所有諸蘊。
- 又近分中,亦緣下地所有諸蘊。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識無邊處:
- [論]復次,
- 若由此識,於無邊空發起勝解,當知此識無邊空相勝解相應。
- 若有欲入識無邊處,先捨虛空無邊處想,即於彼識,次起無邊行相勝解。
- 爾時超過近分、根本空無邊處,是故說言:超過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
- 由彼超過識無邊處所有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
- 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識無邊處具足安住。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無所有處:
- [論]復次,
- 從識無邊處求上進時,離其識外更求餘境,都無所得。
謂諸所有或色、非色相應境性。
- 彼求境界無所得時,超過近分及以根本識無邊處,發起都無餘境勝解,此則名為於無所有假想勝解。
- 即於如是假想勝解多修習故,便能超過無所有處一切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
- 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超過一切識無邊處,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具足安住。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非想非非想處:
- [論]復次,
- 從無所有處求上進時,由於無所有處想起麤想故,便能棄捨無所有處想。
- 由是因緣,先入無所有處定時,超過一切有所有想,今復超過無所有想。
- 是故說言:非有想,謂或有所有想,或無所有想;非無想,謂非如無想及滅盡定,一切諸想皆悉滅盡。
- 唯有微細想,緣無相境轉,是故說言:非想非非想。
- 即於此處起勝解時,超過一切近分、根本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
- 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說言:超過一切無所有處,於非想非非想處具足安住。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辨定相:
- [論]復次,此中,
- 入靜慮定時,其身相狀如處室中;
- 入無色定時,其身相狀如處虛空。
- 當知此中,由奢摩他相,安住上捨,勤修加行。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二無心定:
- [論]復次,
- 依靜慮等,當知能入二無心定:一者、無想定,二者、滅盡定。
- 無想定者,唯諸異生,由棄背想作意方便能入。
- 滅盡定者,唯諸聖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
- 如是二定,由二作意方便能入。
- 謂無想定,由棄背想作意以為上首,勤修加行,漸次能入。
- 若滅盡定,由從非想非非想處,欲求上進,暫時止息所緣作意以為上首,勤修加行,漸次能入。
- 若諸異生,
- 作如是念:諸想如病、諸想如癰、諸想如箭,唯有無想寂靜微妙。
- 攝受如是背想作意,於所生起一切想中,精勤修習不念作意。
- 由此修習為因緣故,加行道中是有心位,入定無間,心不復轉。
- 如是出離想作意為先,已離遍淨貪,未離廣果貪,諸心心法滅,是名無想定。
- 由是方便證得此定。
- 若諸聖者,
- 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復欲暫時住寂靜住,從非有想非無想處心求上進;
- 心上進時,求上所緣竟無所得;
- 無所得故,滅而不轉。
- 如是有學已離無所有處貪,或阿羅漢求暫住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是名滅盡定。
- 由是方便證得此定。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依止靜慮發五通等
:
- [論]復次,依止靜慮發五通等。
- 云何能發?
- 謂靜慮者,已得根本清淨靜慮,即以如是清淨靜慮為所依止,於五通增上正法,聽聞受持,令善究竟。
- 謂於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別通等,作意思惟。
- 復由定地所起作意,了知於義、了知於法。
- 由此修習、多修習故,有時、有分發生修果五神通等。
- 又即如是了知於義、了知於法,為欲引發諸神通等,修十二想。
- 何等十二?
- 一、輕舉想,二、柔軟想,三、空界想,四、身心符順想,
五、勝解想,
- 六、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
- 七、種種品類集會音聲想,
- 八、光明色相想,
- 九、煩惱所作色變異想,
- 十、解脫想,十一、勝處想,十二、遍處想。
- 輕舉想者,
- 謂由此想,於身發起輕舉勝解,如妒羅綿、或如疊絮、或似風輪。
- 發起如是輕勝解已,由勝解作意,於彼彼處飄轉其身。
- 謂從床上飄置几上,復從几上飄置床上;如是從床飄置草座,復從草座飄置於床。
- 柔軟想者,
- 謂由此想,於身發起柔軟勝解,或如綿囊、或如毛毳、或如熟練。
- 此柔軟想,長養攝受前輕舉想。
- 於攝受時,令輕舉想增長廣大。
- 空界想者,
- 謂由此想,先於自身發起輕舉、柔軟二勝解已,
- 隨所欲往,若於中間有諸色聚能為障礙,爾時便起勝解作意,於彼色中作空勝解,能無礙往。
- 身心符順想者,
- 謂由此想,或以其心符順於身,或以其身符順於心。
- 由此令身轉轉輕舉、轉轉柔軟、轉轉堪任、轉轉光潔,隨順於心、繫屬於心,依心而轉。
- 勝解想者,
- 謂由此想,遠作近解,近作遠解,麤作細解,細作麤解,地作水解,水作地解,
- 如是一一差別大種展轉相作,廣如變化所作勝解,或色變化、或聲變化。
- 由此五想修習成滿,領受種種妙神境通。
- 或從一身示現多身,謂由現化勝解想故;
- 或從多身示現一身,謂由隱化勝解想故;
- 或以其身,於諸牆壁、垣城等類厚障隔事直過無礙;
- 或於其地出沒如水;
- 或於其水斷流往返,履上如地;
- 或如飛鳥,結加趺坐,騰颺虛空;
- 或於廣大威德勢力日月光輪,以手捫摸;
- 或以其身,乃至梵世自在迴轉。
- 當知如是種種神變,皆由輕舉、柔軟、空界、身心符順想所攝受勝解想故,隨其所應,一切能作。
- 此中以身於其梵世,略有二種自在迴轉:
- 一者、往來自在迴轉;
- 二、於梵世諸四大種一分造色,如其所樂,隨勝解力,自在迴轉。
- 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者,
- 謂由此想,從童子位迄至於今,隨憶念轉,自在無礙。
- 隨彼彼位,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廣說一切先所受行,隨其麤略,次第無越,憶念了知。
- 於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修果,於無量種宿世所住,廣說乃至所有行相、所有宣說,皆能隨念。
- 種種品類集會音聲想者,
- 謂由此想,遍於彼彼村邑、聚落,
- 或長者眾、或邑義眾、或餘大眾、或廣長處、或家、或室,種種品類諸眾集會所出種種雜類音聲、名諠噪聲,
- 或於大河眾流激湍波浪音聲,
- 善取其相,以修所成定地作意,於諸天、人,若遠、若近,聖、非聖聲,力勵聽採。
- 於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修果清淨天耳,由是能聞人間、天上,若遠、若近,一切音聲。
- 光明色相想者,
- 謂於如前所說種種諸光明相,極善取已,即於彼相作意思惟
;
- 又於種種諸有情類善不善等業用差別,善取其相,即於彼相作意思惟,
- 是名光明色相想。
- 於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修果死生智通,由是清淨天眼通故,見諸有情,廣說乃至身壞已後,往生善趣天世間中。
- 煩惱所作色變異想者,
- 謂由此想,
- 於貪、恚、癡、忿、恨、覆、惱、誑、諂、慳、嫉,
- 及以憍、害、無慚、無愧諸餘煩惱及隨煩惱纏繞其心諸有情類,
- 種種色位色相變異,解了分別。
- 如是色類有貪欲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謂諸根躁擾、諸根掉舉,言常含笑。
- 如是色類有瞋恚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謂面恆顰蹙,語音謇澀,言常變色。
- 如是色類有愚癡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謂多分瘖瘂,事義闇昧,言不辯了,語多下俚
。
- 由如是等行相流類,廣說乃至無慚愧等所纏繞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善取其相,復於彼相作意思惟。
- 於此修習、多修習故,發生修果心差別智,由此智故,於他有情補特伽羅隨所尋思、隨所伺察心、意、識等,皆如實知。
- 解脫、勝處、遍處想者,如前三摩呬多地,應知修相。
- 由於此想親近修習、多修習故,能引最勝諸聖神通,若變事通、若化事通、若勝解通。
- 及能引發無諍、願智、四無礙解。謂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辯無礙解等種種功德。
- 又聖、非聖二神境通有差別者,
- 謂聖神通,隨所變事、隨所化事、隨所勝解,一切皆能如實成辦,無有改異,堪任有用。
- 非聖神通不能如是,猶如幻化,唯可觀見,不堪受用。
- 當知如是十二種想,親近、修習、多修習故,隨其所應,便能引發五種神通,及能引發不共異生如其所應諸聖功德。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生差別:
- [論]復次,此中
- 於初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眾同分中。
- 於第二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少光天、無量光天、光淨天眾同分中。
- 於第三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眾同分中。
- 於第四靜慮下、中、上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眾同分中。
- 若不還者,以無漏第四靜慮間雜熏修有漏第四靜慮;
- 即於此中,下品、中品、上品、上勝品、上極品善修習已,隨其所應,當生五淨居天眾同分中。
- 謂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天。
- 若於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下、中、上品善修習已,
- 當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隨行天眾同分中。
- 由彼諸天無有形色,是故亦無處所差別。然住所作有其差別。
- 於無想定善修習已,當生無想有情天眾同分中。
[科]廣釋修相:發起加行:往世間道:離欲者相:
- [論]復次,此中云何應知離欲者相?
- 謂離欲者,
- 身業安住,諸根無動,威儀進止無有躁擾,於一威儀能經時久,不多驚懼,終不數數易脫威儀。
- 言詞柔軟、言詞寂靜,不樂諠雜、不樂眾集,言語安詳。
- 眼見色已,唯覺了色,不因覺了而起色貪;
- 如是耳聞聲已、鼻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唯覺了聲乃至其觸,不因覺了而起聲貪乃至觸貪。
- 能無所畏,覺慧幽深,輕安廣大,身心隱密,無有貪婪、無有憤發,能有堪忍,不為種種欲尋思等諸惡尋思擾亂其心。
-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離欲者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