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Aug. 26, 2023


瑜伽師地論卷第45

相關資源:

[科]菩薩菩提分法:菩薩修正四依:

  • [論]云何菩薩修正四依?
    • 謂諸菩薩為求義故,從他聽法,不為求世藻飾文辭。菩薩求義不為求文而聽法時,雖遇常流言音說法,但依於義,恭敬聽受。
    • 又諸菩薩如實了知闇說、大說;如實知已,以理為依,不由耆長、眾所知識補特伽羅、若佛、若僧所說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補特伽羅。
      • 如是菩薩以理為依,補特伽羅非所依故,於真實義心不動搖,於正法中他緣匪奪。
    • 又諸菩薩,於如來所深殖正信、深殖清淨,一向澄清;唯依如來了義經典,非不了義。了義經典為所依故,於佛所說法毗奈耶不可引奪。
      • 何以故?以佛所說不了義經,依種種門辯本性義,猶未決定,尚生疑惑,非了義故。若諸菩薩於了義經不決定者,於佛所說法毗奈耶猶可引奪。
    • 又諸菩薩,於真證智見為真實,非於聞思但識法義非真證智。是諸菩薩如實了知修所成智所應知者,非唯聞思所成諸識所能了達。
      • 如實知已,聞如來說最極甚深所有法義,終不誹毀。
    • 是名菩薩修正四依。
    • 依正四依善修習故,略顯四量,謂所說義、正理、大師、修所成慧真實證智。
    • 又諸菩薩一切四依為所依止,精勤發起正加行故,於出要道明了開示,無有迷惑。
      • [披尋記]
        • 於聲聞乘不了義說,是名闇說。於大乘中了義宣說,是名大說。前說菩薩於法正思,如實了知默說、大說,譯文少別,然義實同。
        • 於一切法離言自性,善正思惟、善正籌量、善正觀察。由是為因,無惑無疑,遠離二路,逮得昇進,是名於真實義心不動搖
        • 於佛善說法毗奈耶深生勝解,不為外道異論之所引奪,是名於正法中他緣匪奪
        • 於如來所深殖正信等者:此顯菩薩已得證淨,故作是說。
          • [論,卷第98]於能說者、於沙門義、於同法者、於能證得沙門助伴所有淨信,深固根本,於餘生中亦不可引。無虛誑故,名澄清性。
          • 義應準知。
        • 謂所說法,或蘊相應、或界相應、或處相應、或緣起相應、或處非處相應、或念住相應,如是等類,名依種種門辯本性義
          • 於如是法,或時說有、或時說空,是名猶未決定,尚生疑惑,非如了義經說非有空故。
        • 四量:謂為量,不依文故;正理為量,不依補特伽羅故;大師為量,不依非了義經故;修所成慧真實證智為量,不依聞思但識法義故。
        • [論,卷第11][科]安立:出離仗四依 :
          • 能超恚等諸過失故,名為出離。於出離時正可憑仗,故名為
          • 世尊說略有種:一、法是依,非數取趣;二、義是依,非文;三、了義經是依,非不了義經;四、智是依,非識。
        • 由是當知,此出要道,即彼六種順出離界。又彼地中亦說四依,與此少別,次第亦異,應勘彼知。

[科]菩薩菩提分法:略說菩薩止觀:

  • [論]此中菩薩即於諸法無所分別,當知名。若於諸法勝義理趣如實真智,及於無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智,當知名

    • 此中菩薩略有四行,當知名
      • 一、勝義世俗智前行;
      • 二、勝義世俗智果;
      • 三、普於一切戲論想中無功用轉;
      • 四、即於如是離言唯事,由無有相無所分別,其心寂靜,趣向一切法平等性、一味實性。
      • 由此四行,是諸菩薩止道運轉,漸次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智見圓滿。
    • 此中菩薩略有四行,當知名
      • 謂即四行止道前行,於一切法遠離增益不正執邊,遠離損減不正執邊,及與隨順無量諸法,差別安立理趣妙觀。
      • 由此四行,是諸菩薩觀道運轉,漸次乃至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智見圓滿。
    • 是名略說菩薩止觀
      • [披尋記]
        • 勝義世俗智前行者:此顯止行以毗鉢舍那而為上首,故作是說。
        • 勝義世俗智果者:此顯於所緣境精勤修習毗鉢舍那,而非一向。還捨觀相,復於所緣思惟止行,故作是說。
          • 由爾所時,於所緣境不捨、不取,此止行轉是彼觀果。
        • 謂即四行止道前行者:此顯觀行以奢摩他而為上首,故作是說。

[科]菩薩菩提分法:菩薩所修正願:

  • [論]云何菩薩所修正願?當知此願略有五種:一者、發心願,二者、受生願,三者、所行願,四者、正願,五者、大願。
    • 若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最初發心,是名發心願
    •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往生隨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是名受生願
    • 若諸菩薩,願能無倒思擇諸法,願於境界修無量等殊勝善法,是名所行願
    •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攝受一切菩薩善法,攝受一切所有功德,若總若別所有正願,是名正願
    • 菩薩大願,當知即從正願所出。此復十種
      •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養無量無邊如來,當知是名第一大願。
      •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攝受防護諸佛世尊所有正法,傳持法眼令無斷壞,當知是名第二大願。
      •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從覩史多天宮降下,如前乃至入大涅槃,當知是名第三大願。
      •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行一切種菩薩正行,當知是名第四大願。
      •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普能成熟一切有情,當知是名第五大願。
      •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一切世界皆能示現,當知是名第六大願。
      •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普能淨修一切佛土,當知是名第七大願。
      •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一切菩薩,皆同一種意樂加行趣入大乘,當知是名第八大願。
      •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所有一切無倒加行皆不唐捐,當知是名第九大願。
      •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第十大願。
        • [披尋記]
          • 於一切法,信解離言法性真如,起無分別無相心住,是名無倒思擇諸法
          • 普於一切蠢動有情修習慈悲喜捨俱心,於一切行修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於其涅槃修勝利想,於佛法僧、波羅蜜多修習隨念,是名修無量等殊勝善法
          • 菩薩為欲熟自佛法,是故攝受一切菩薩善法。為欲熟他有情,是故攝受一切所有功德。戒品中說攝受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彼廣釋應知。
          • 從覩史多天宮降下等者:此顯諸佛菩薩俱生威力,故作是說。威力品中廣釋其相應知。[論,卷第37]
          • 行一切種菩薩正行者:
            • [論,卷第49]行品中說:菩薩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於此一切菩薩地中,當知略有四菩薩行。
              • 何等為四?一者、波羅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
            • 此應準知。
          • 普能成熟一切有情者:
            • [論,卷第49]成熟品說: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
              • 一者、住聲聞種性,於聲聞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 二者、住獨覺種性,於獨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 三者、住佛種性,於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 四者、住無種性,於往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
            • 此應準知。
          • 諸佛世尊有四種化,遍十方界功能無礙,是名一切世界皆能示現。四種化者,
            • 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薩行化。
            • 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故,於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贍部洲中,同於一時方便攝受如來之化。
            • 三、即為彼所化有情作聲聞化。
            • 四、即為彼所化有情作獨覺化。
            • 如決擇分說應知。[論,卷第74]
          • 佛有三身,謂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由是佛土亦有三別,謂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是名一切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