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建築構造(二)]   

授課大綱課程進度1設備一(代謝系統種類)2設備二(綠建築手法)3構法總論4構法一(圬工構造)

5構法二(木構造)6構法三(鋼構造)│7構法四(RC預鑄構造)│8實務專題│

《建築構造》 

貳、工法與流程 

一、施工計畫內容與施工流程---以RC建物為例

二、前置作業、假設工程與高空作業

三、地下工程

四、結構體工程

五、建築裝修工程 

六、設備代謝系統與介面整合

(一)      代謝系統種類

(二)      介面整合與查核

(三)    環境的永續經營----綠建築(Green Building)
1.定義:
2.作為:
3.綠建築七項指標 (林憲德教授)與對應手法:
4.57種綠色建築技術:(林憲德教授pp57-190)
5.綠建築之構造計劃與技術:
 

~~~~~~~~~~~~~~~~~~~~~

參考書目:

7.《熱濕氣候的綠色建築計畫》林憲德著,台北詹氏書局,1996.04:ch1,2,3,pp1-48

7.《熱濕氣候的綠色建築計畫》林憲德著,台北詹氏書局,1996.04:ch4,pp49-190

(課外書)《建築構法在綠建築技術中應用之研究》(營建署) 

~~~~~~~~~~~~~~~~~~~~~

 

六、設備代謝系統與介面整合 

(一)環境的永續經營----綠建築(Green Building)

    1.定義:係指在建築生命週期(指由建材生產到建築物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等一系列過程)中,消耗最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源及製造最少廢棄物之的建築物。

以人類住居的健康舒適為基礎,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及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所進行之全面性、系統性的綠色環保設計理念。 

「永續建築(sustainable building)」

歐美國家之「生態建築(Eco, ecological building)」、

「省能建築」、

日本之「環境共生建築」(1)低環境衝擊(low impact),(2)與自然調和(high contact),(3)舒適性(amenity)。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生態工法(Ecological Engineering)」為緩和人對自然衝擊,融合生態學知識來創造、恢復、模擬與無害於自然的生態工法,以建立為包括人類之所有物種彼此共生、互利的棲息環境。與自然保育同是一種積極作為,以永保生態系統之結構完整與功能健康。 

2.作為:
(1)誘導式(passive)設計--強調遵重自然風土,利用自然之陽光風力氣溫濕度等自然原理,儘不仰賴機器設備能源之力,以計劃、配置、外殼、植栽等建築設計的手法。或謂自然式設計。
(2)節能設計--在運用機械設備以改變住居環境以利於生活使用目的之際,如何降低人類對機器設備與能源之依賴,並提高使用效能之手法。相對上述為強制式設計(active design)。 

3.綠建築七項指標與對應手法:

a)綠化指標( 與生態的多樣性)--多層次綠化、設置密林區、混種雜生的植栽、各樓層花台組合、屋頂花園的植栽技術

b)保水指標--土壤的保水設計(透水性)--降低基地開挖率、透水舖面、滲透井

c)水資源的利用(雨水、中水系統)--雨水收集、泳池水回收作中水利用、節水器具

d)日常節能指標--節約能源(PACS,ENVLoad)--建物方位配置、遮陽板及遮陽陰影、晝光利用、自然通風、通風塔、川廊設計、太陽能集熱板、空調效率(加吊扇)與設備空間

e)CO2簡化指標(建物生命週期之耗能率)--建築構法合理、非RC結構、建材使用減量

f)廢棄物指標—廢建材之減量及回收--土方平衡、空污減量、資源再生利用量

g)污水與垃圾之改善指標--配置與管理考量、生活雜污水導入污水系統 

 **加入「生物基礎指標(生物多樣性)」與「室內環境指標」,由原來侷限「低環境衝擊」的七大指標擴為九大指標系統。
**歸納為:1.生態(含生態基礎、綠化、基地保水三指標)、2.節能(含日常節能指標)、3.減廢(含C0,及廢棄物減量二指標)、4.健康(含水資源、污水及垃圾、室內環境三指標)。
**
定義由「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的消極定義,擴大為「符合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的積極定義。

 

4.57種綠色建築技術:(林憲德教授pp57-190)

(1)地球環保—地球環保、綠色生活--都市氣候、綠色營建計畫、綠色建材,中水利用、節水器具、自然通風

(2)基地計畫—基地條件、戶外空間--基地配置、局部微氣候、善用湖泊水體,植栽防暑、庭院地坪、圍牆透空性

(3)平面計畫—造型方位、室內空間--配置與通風、外型與熱透、大樓防風,平面通風、室內對流、垂直對流、熱帶之溫室計畫

(4)外殼計畫—屋頂及天花板、外牆及附屬物、開口部、遮陽、台基、覆土空間--屋頂構造材料與降溫、覆土植草空氣層及水、側向採光天窗、天花板均佈晝光、太陽能轉用板,外牆構造與熱透、雙層壁體與結露、騎樓陽台、百葉簾幕,開口部與換氣通風、開口部與採光遮陽、玻璃熱透與氣密,遮陽形式與方位、遮陽板功能及導光,樓地板通風及防潮,覆土空間形式、地中冷卻通風管

**以上屬自然共生設計(誘導式),非人工節能技術手法

 

5.綠建築之構造計劃與技術:

進行規劃設計時之構造計劃一應以建築物之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觀念加以評估再決定,亦即以週期總體CO2排出量較少之構造方式。評估對象應不僅主體結構,亦包括次構造及設備系統。

(1)評估的三階段:a)施工階段,b)使用營運階段,c)解體階段。

(2)建材及設備之選擇:

a)減少砂石、混凝土使用量,以其他替代材。

b)採用可簡易回收還原之建材,如金屬外飾及木建材。

c)使用廢棄物及再生建材,如再生混凝土、骨材、再生陶磁、玻璃面磚、再生地磚(墊)。

d)選擇施工中無廢棄物之建材,如面磚預貼法、預鑄工法、或無需粉刷空心磚牆

e)選擇高耐久性,及具可分解互換性之設備,如整體衛浴、組合水箱。 

 

(3)具體之構造方法及技術,依結構體、樓梯、外牆、樓板、屋頂設備、外構、內牆等八項彙整:(另補充講義與圖例)

 

  

回首頁上一層上一頁下一頁下一層  
在朝陽科大在雲林科大│構築與技術議題│永續與綠建築│演講系列│海外建築遊蹤│聯絡我有趣的網站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