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
管鐘 :
管鐘或鈴這種金屬敲擊樂器在管弦樂中的使用,最早是出現在巴哈(也可能是同一時期的作曲家)於1723年所寫的一齣獨唱清唱劇「SCHLAGE
DOCH,GEWIISCHTE STUNDE」中。自18世紀晚期起,鐘聲偶爾會在歌劇樂譜中出現,但總是與特殊的戲劇效相關聯,例如在麥亞自爾的歌劇《新教徒》裡,就擔任宣示大屠殺場景的功能。
管鍾漫長的歷史: 到19世紀末期,管弦樂的鐘才首次在音樂庭內演奏。柴可夫斯基於1880年譜寫的著名《1812序曲》中,在宣示俄國擊敗拿破崙,象徵凱旋的最後幾小節中,鐘聲發揮巨大的效果。
管鍾使用小技巧:
管鐘琴以槌在接近管子的頂端敲打出聲。每支管子的頂端或有蓋子,或由內置的金屬盤來關閉;管子用纜繩懸起,使樂器能振動自如。這些管鐘用黃銅或管製成,大約是4公分(1吋半)的寬度。為防止聲音相混雜,這些管鐘用一塊由手或腳操作的氈布來制止它們的振動。
鐵琴(Glockenspiel):
鐵琴的德文名字解作「敲打小鈴」,這正貼切地形容鐵片琴的聲音。它音量雖小,卻極光亮和清脆,如同銅鈴的聲音。在軍樂隊裡,定了音高的鐵片是架在一個「抱琴」形狀的鋼架上。但在現代管弦樂隊裡的鐵片琴,鐵片則排列成兩行,如鍵盤樂器中的黑子、白子一般。鐵片琴是藉著敲棍擊打鐵片而發聲。
鐵琴敲擊方式跟特色: 鐵琴又稱鐘琴其構造原理與木琴相同,只是將硬木板換置成鋼鐵製的音板,用小槌敲擊發音,聲音輕脆,餘音短促,音域沒有一定,小型的為兩個八度,大型的為三個八度,實音比記譜高兩個八度。如果將鐵琴的各金屬音板下裝了電動裝置的共鳴管,此種樂器便稱為「震音鐵琴(VIBRAPHONE)」,又可稱為顫音琴,一般音域為三個八度。震音鐵琴就像是一台小型直音式鋼琴,當電流通過共鳴器上的金屬圓盤,則會使的聲音發出規律,另外更可利用樂器下方的踏板來控制餘音的延續或停止。
木琴(Xylophone):
木琴是最早用於演奏的有律敲擊樂器之一源自非洲或亞洲,於西元16世紀傳入歐洲
,經過三百年後才出現管絃樂中出現。現代木琴有48個音鍵。馬林巴琴(Marimba)實際上就是一種大型
木琴,它的最低音比木琴的音域低了一個八度。
木琴聲音:
木琴也是具有明確音高的鍵盤式敲擊樂器,其不同長短的硬木片是用線安置於一個水平的木架上。它們像鋼琴的黑白琴鍵那樣排成兩行,在每塊木片下,裝有開口的金屬共鳴器,藉以增強聲音的迴響,使音量更大。木琴也是藉著敲棍擊打木片而發聲,它的音色較乾澀,其迴聲亦不能持久。
木琴上的琴塊:
木琴是將不同長度與厚度的硬木板,按音階的順序排列在一框架上(排列方式與鋼琴的鍵盤相同),可發出比鐵琴低八度的音,其實音約比記譜高一個八度。。若在木板下方裝置了一個可調節音高的共鳴管,我們又稱為「馬林巴琴(MARIMBA)」,從外觀上馬林巴琴像是大型的木琴,它的音色較溫和,演奏時以纏線的擊槌敲打,音色會因擊槌頭的質料不同而異,有木製、橡膠及毛氈等種類,其音色優美而奇特。用高音譜表記譜。
三角鐵 (TRIANGLE)
:
三角鐵,主要由一根鋼條折成三角形所製成,有大小兩種:大的音色稍暗沉,小的聲音較高且清脆。演奏時用一根金屬棒敲打在三角鐵上即可發出聲音。
鈴鼓
(TAMBOURINE) :
鈴鼓,鼓框以木質製做,在鼓框之中鑲有多對的小銅鈴,音色清脆,演奏方式有許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左手持鈴鼓,由右手敲擊鼓邊。由於其外形輕巧活潑,在許多樂器的演奏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影,無論是管弦樂團、軍樂隊或是其它類型的音樂,皆受到大家的青睞。用一線記譜。
小鼓又稱為小軍鼓,其構造和大鼓相似,鼓身呈圓桶狀,鼓面同樣以獸皮製成,於鼓底裝有一組可調節音色的彈簧。若將彈簧拉緊,音色清脆,若將彈簧放鬆,音色則變得悶且黯淡;另外還有另一種改變音色的方法,那就是在鼓面上放置一層布面,使其音色略帶沙沙聲且變得朦朧。演奏時通常用兩支硬木鼓槌擊奏,在舞曲節奏中常換成鋼絲材質的擊槌敲奏,加強節奏的效果;小鼓和大鼓一樣,也常被使用於製造效果上。小鼓其響亮且具穿透力的音色是它最大的特點,是管弦樂團和軍樂團的常規樂器。用一線記譜
大鼓的鼓身比小鼓大很多,而其鼓槌的槌頭則用絨布包紮。這種樂器原於軍樂中使用。大鼓的鼓身有木製和銅製兩種,鼓身兩面均蒙獸皮。其音色低沉,但無一定音律,通常用以奏出樂曲的基本節奏。大鼓能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或是大砲般的隆隆聲。
大鼓也稱大軍鼓,是管弦樂中最大型的低音鼓,直徑55-80公分不等,鼓身有木製和金屬製兩種(呈空心滾輪狀),上面緊繃者獸皮。演奏方法有單敲及滾奏(滾奏時需將大鼓斜放),通常用單槌擊奏居多,大鼓的音色低沈為其特色,因此成為樂隊低音背景節奏的樂器,另外也常被使用在製造音樂效果上,例如歡樂、激動的聲音或者是模擬打雷聲及炮聲等。大鼓的餘音很長,演奏者需依照音樂的需要來控制音效的長短。用一線記譜
爵士鼓
(JAZZ DRUM SET) :
爵士鼓是一個由多種敲擊樂器組成的組合,樂器的種類和數目常因應樂曲的需要而改變。普遍來說,它包括一個小軍鼓、一個低音鼓、一至兩個「Tom-Tom或
Tam-Tam」鼓(從南非土著所使用定音鼓(Timmpani):
16世紀初,定音鼓是以繩索來控制鼓面張力的,到了1550年,開始採用螺旋控制,
19世紀出現機械式定音。它可靠腳踏瓣或手把操縱迅速變化音高,並可製造滑音效果。一組定音鼓通
常有五個。
定音鼓:
定音鼓是由一個銅製或黃銅製的共鳴胴(似面盆狀),上面緊繃者小牛皮或是塑膠製的面皮。皮面由木頭圈固定再用金屬環套住,並可用幾個螺絲釘調節鬆緊度,演奏者就是藉此來調節定音鼓的音高。現代的定音鼓則是用踏板來控制音高,甚至可利用踏板製造出滑音的效果,但不論是古代手調式或現代踏板式的定音鼓都具有相同的音域和音質。定音鼓通常以兩個以上為一組,演奏時使用兩支前頭包著毛氈的木製鼓棒,常用基本奏法有單奏及滾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