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初發論端導讀
相關資源:
[科]六門分別:
- [論記]初發論端六門分別:一、敘所為,二、彰所因,三、明宗要,四、顯藏攝,五、解題目,六、釋本文。
- [玅境講記,T1.p2-3]
- 初發論端:初開始如何學此論。
- 敘所為:彌勒菩薩說此論的目的;學習此論的功德利益。
- 彰所因:彌勒菩薩說此論、玄奘法師到印度、此論來到中國的背景因緣。
- 明宗要:此論的宗旨精要;十七地。
- 顯藏攝:此論屬於菩薩藏的論藏,是宗經論形式。
- 解題目:此論名義。
[科]敘所為:彌勒菩薩說此論的目的
:
- [論記]此論所為有何等耶?如《釋論》明,有十番兩緣:
- 一、為法久住及利有情故。
- 二、為聖教已隱沒者重開顯,未隱沒者倍興盛;
- 三、為捨無見及有見故。
-
四、為成熟菩薩性人,唯依大教,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障得果,自、他俱利;
-
及二乘、無性,亦依大教,各於自乘文、義、行、果,生智斷、伏,得自乘果、離惡趣故。
-
五、為執著邪教、不信大乘者,及於深經種種意趣迷亂、誹毀者,令生信解故。
- 六、為攝益樂略言論及樂廣者故。
- 七、為立正論及破邪故。
- 八、為顯三性有、無,及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法門故。
-
九、為開隨轉、真實二種理門,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違;
- 及開因緣、唯識、無相、真如四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
-
十、為示境別,令知諸法體、相、位別;及示行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
-
如是等類所為諸緣,處處經、論種種異說,當知皆是此論所為。
- [論釋]
- 有種性:三乘種性。
-
無性:無種性。
-
無見:撥無一切。
- 有見:執有一切。
-
斷、伏:斷煩惱障、伏諸蓋纏。
-
執著邪教:執着外道、小乘邪教。
-
深經:諸契經。
-
三性有、無: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理有情無,令捨增益、損減執故。
- [略纂]十番的結構:法情開空有
性,通不信迷略,顯等三;四二四境行果。
-
[解釋]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重二諦。
- [玅境講記,T1.p3~T2.p6]
-
釋論:即[論釋]。
- 三性有、無:遍計所執是畢竟空的,所以是無;依他起是如幻有、圓成實是真實有,那叫做有。
- 世間事情、佛法道理。
-
隨轉、真實:權、實。
-
二藏:聲聞藏,菩薩藏。
- 三臟:經藏、律藏、論藏。
- 真如:是因緣、唯識、無相所悟入的理性。
- 位:高、低、深、淺
。
- 根本:發心。
[科]彰所因:彌勒菩薩說此論的背景因緣:
- [論記]
- 按《釋論》等云:
- 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
- 龍猛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
- 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
- 由是眾生復著空見。
- 九百年時,有出家士名阿僧佉,唐云無著,
- 應中印度阿瑜陀國(本生處者北印度犍馱羅國是也),其國王城西五百里,營立禪省,領數百人授以禪法。
- 無著為人,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等。
- 慈氏菩薩隨無著機,恆於夜分,從知足天降於禪省,
- 為說五論之頌:一、瑜伽論,二、分別觀行名分別瑜伽論,三、大莊嚴論,四、辨中邊,五、金剛般若。
- 於時門人,或見光明,不見相好,不聞教授;或見相好,不聞教法;或見、聞者。
- 然世代玄遠,名既湮滅,唯有無著,天、人共知,感慈氏化,飡受諸教。
- 今此論中,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詮,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備、果無不證。
- 自非玄鑒高士,孰能唱和於此者哉!
- [玅境講記,T2.p6~T3.p2]
- 龍猛菩薩:龍樹菩薩
。
- 極喜地:菩薩十地的初地
。
-
究暢真要:究竟通暢佛法真義的綱要。
- 提婆:龍樹菩薩的弟子
。
- 佛涅槃後九百年時。
-
大慈尊,慈氏菩薩:彌勒菩薩。
- 應:
現。
- 禪省:禪堂。
- 知足天:兜率天。
- 飡:吃飯,喻學習。
-
玄鑒:聖人的智慧。
- 彌勒菩薩唱,無著菩薩和。
[科]彰所因:玄奘法師到印度的背景因緣:
- [傳記,卷01]
-
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飡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
-
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
-
又言:「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
-
法師對曰:「
-
奘桑梓洛陽,少而慕道。兩京知法之匠,吳、蜀一藝之僧,無不負笈從之,窮其所解。
-
對揚談說,亦忝為時宗。欲養己、修名,豈劣檀越燉煌耶?
-
然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誓往西方遵求遺法。」
-
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
-
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
-
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負笈從師年將二紀。名賢、勝友備悉諮詢,大、小乘宗略得披覽。
-
未嘗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傺,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願一拜臨啟申宿惑。
-
[玅境講記,T3.p3-9]
-
備飡:完備地學習;全面地、普遍地、具足地學習。
-
會:因緣具足的時候。
-
桑梓:家鄉。
-
一藝:通達一經一論。
-
對揚、談說:請我講法、談說佛法。
-
忝為時宗:能為當時人所尊重。
-
去聖:去佛。
-
差舛:差錯,偏失。
-
雙林一味:在雙樹林,佛說涅槃經,涅槃一味。
-
現常、當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現在就有;將來才有。
-
南道,勒那摩提,主張一切染淨諸法以法性為依持;北道,菩提流支,以阿賴耶識為依持。
-
率土:全中國的佛教徒。
-
侘傺:失志貌,不快樂。
-
給園:祇樹給孤獨園。
-
鷲嶺:靈鷲山。
-
載懷:能滿我所願,能給我除疑。
- [傳記,卷02]
-
明日,王請過宮備陳供養。而食有三淨,法師不受,王深怪之。
-
法師報:「此漸教所開,而玄奘所學者,大乘不爾也。」受餘別食。
-
食訖,過城西北阿奢理兒寺(唐言奇特也),是木叉毱多所住寺也。
-
毱多理識閑敏,彼所宗歸。遊學印度二十餘載,雖涉眾經而聲明最善。王及國人咸所尊重,號稱獨步。
-
見法師至,徒以客禮待之,未以知法為許。
- 謂法師曰:「此土《雜心》、《俱舍》、《毘婆沙》等一切皆有,學之足得,不煩西涉受艱辛也。」
- 法師報曰:「此有《瑜伽論》不?」
-
毱多曰:「何用問是邪見書乎?真佛弟子者,不學是也。」
-
法師初深敬之,及聞此言,視之猶土。報曰:「
-
《婆沙》、《俱舍》本國已有,恨其理疎言淺,非究竟說,所以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
-
又《瑜伽》者是後身菩薩彌勒所說,今謂邪書,豈不懼無底枉坑乎?」
-
[玅境講記,T3.p9-14]
-
王:龜茲國王。
-
漸教:小乘教。
-
餘別食:素食。
-
治理心識,安閑靈敏。
-
彼:那個地區的佛教徒。
-
未以知法為許:還不同意法師就是明白佛法的。
-
疎:粗疎。
-
後身:是菩薩身體的最後身,就是等覺菩薩的意思;這個身過去以後就是佛了。
-
無底枉坑:無間地獄。
[科]彰所因:此論來到中國的背景因緣:
- [論記]
- 奘法師以超世之量,悼還源之梗流,故能出玉門而遐征,戾金沙而殉道
。
- 乃到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遇大三藏尸羅跋陀羅,始聞此論,文、義領會,意若瀉瓶。
- 雖復所逕諸國備通群章之妙,而研究法相特思於茲文。
- 既而旋軔上京,奉詔於弘福寺,以貞觀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肇譯此論,至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絕筆解座。
- 此論梵本有四萬頌,頌三十二言,譯為一百卷。
- 自佛法東流,年載修遠。雖聞十七地論之名,而不知十七者何也
!
-
《地持》、《善戒》,但是菩薩一地;《決定藏論》是決擇分初,自餘漢土皆未之有
- (善戒經是求那跋摩譯,地持論是曇無讖譯。
- 傳聞梁武帝時,真諦太清四年歲次庚午十月,往富春令陸元哲宅,為擇瓊等二十名德,翻十七地論,始得五卷)。
- 今始部分具足,文、義圓明。蕩蕩乎明大明於重冥、鍠鍠焉聲希聲於宇內,斯可謂整蹄駕於玄途、闢幽關乎虛室者也。
-
[玅境講記,T3.p2-3,T4.p1-7]
-
超世之量:超越世間的那種大智慧、大慈悲心的心量。
-
哀悼仍有返還心源之疑障梗礙法流,對一些佛法的真實義尚有疑惑。
-
遐征:遠征。
-
戾金沙:經過八百里的沙漠。
-
尸羅跋陀羅:戒賢論師。
-
此論、茲文:瑜伽師地論。
-
意若瀉瓶:像一個瓶子裡邊裝的水,把它瀉到另一個器裡邊,就是他能夠全面地領會了。
-
旋軔上京:返回中國京城。
-
絕筆、解座:停筆、休息。
-
年載修遠:年代很久了。
-
蕩蕩:廣大深遠。
-
鍠鍠:鐘鼓的聲音。
-
希聲:微妙的法音。
-
蹄駕:車乘。
-
玄途:微妙的聖道。
-
幽關:煩惱。
-
虛室:涅槃。
[科]明宗要:此論的宗旨精要;十七地。
- [論記]《釋論
》下云:
-
又十七地具攝一切,文、義略盡。
-
後之四分,皆為解釋十七地中諸要文義,故亦不離瑜伽師地。
-
由是此論用十七地以為宗要。
- [玅境講記,T4.p7]
-
十七地:本地分。
-
略盡:全部重要的義都包括在這裡邊了。
[科]顯藏攝:此論屬於菩薩藏的論藏,是宗經論形式。
- [論記]《釋論》下云:
-
雖復通明諸乘境等,然說者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意為菩薩,令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樂無窮。
- 是故此論屬菩薩藏阿毘達磨,欲令菩薩得勝智故。
- [玅境講記,T4.p7-11]
- 說者:彌勒菩薩
。
- 菩薩藏:大乘的三藏。
- 阿毘達磨:論,對法論。
[科]解題目:瑜伽:
- [經疏]
- 梵音瑜伽,此云相應。然此瑜伽依《瑜伽釋》,兩釋不同。
-
一云:通說三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瑜伽,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
-
境瑜伽者,
- 謂一切境無顛倒性、不相違性、相隨順性、趣究竟性,與正理、教、行、果相應,故云瑜伽。
- 此境瑜伽雖通一切,然諸經、論就相隨機,種種異說
:
- 或說觀待等四種道理,
-
如是乃至說蘊、界、處、緣起、諦等,皆名瑜伽。
- 總具四性,順四法故。
-
行瑜伽者,
- 謂一切行更相順故、稱正理故、順正教故、趣正果故,說名瑜伽。
- 此行瑜伽雖通諸行,然諸經、論就相隨機,種種異說
:
- 或說正修諸行,說名瑜伽;
- 或說三十七菩提分法,說名瑜伽;
- 或說奢摩他、毗鉢舍那平等運道,說名瑜伽;
- 如是乃至復說菩薩所有殊勝慧、悲平等雙轉,名為瑜伽。
- 具上所說四種義故。
-
果瑜伽者,
- 謂一切果更相順故、合正理故、順正教故、稱正因故,說名瑜伽。
-
此果瑜伽雖通諸果,就諸經、論就相隨機,種種異說:
- 或有處說力
、無畏等不共佛法,說名瑜伽
;
- 如是乃至或說有為、無為功德,皆名瑜伽。
- 具上義故。
- 如是聖教,亦名瑜伽,稱正理故,順正行故,引正果故。
- 一云:正取三乘觀行,說名瑜伽。數數進修、合理、順行、得勝果故。
- 境、果、聖教,瑜伽境故、瑜伽果故、詮瑜伽故,亦名瑜伽,非正瑜伽。
- [玅境講記,T5.p1-3,T6.p7~T7.p3]
-
瑜伽釋:即[論釋]。
-
方便善巧:智慧。
-
四性:無顛倒性、不相違性、相隨順性、趣究竟性。
-
四法:理、教、行、果。
-
四種義故:更相順故、稱正理故、順正教故、趣正果故。
- 十力、四無畏等十八不共佛法。
-
上義故:更相順故、合正理故、順正教故 、稱正因故。
-
正取:主要取。
- [論]云何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思惟諸蘊相應言教?
- 謂依四道理無倒觀察。
- 何等為四?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 云何名為觀待道理?
- 謂略說有二種觀待: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
-
生起觀待者,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
-
施設觀待者,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此蘊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
- 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
- 即此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生起諸蘊、施設諸蘊,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是故說為觀待道理。
- 云何名為作用道理?
- 謂諸蘊生已,由自緣故,有自作用,各各差別。
- 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齅香,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了法。
- 色為眼境,為眼所行;乃至法為意境,為意所行。
- 或復所餘如是等類,於彼彼法別別作用,當知亦爾。
- 即此諸法各別作用,所有道理瑜伽方便,皆說名為作用道理。
-
云何名為證成道理?
- 謂一切蘊皆是無常,眾緣所生,苦、空、無我。
- 由三量故,如實觀察。謂由至教量故、由現量故、由比量故
,由此三量,證驗道理。
- 諸有智者,心正執受、安置、成立,謂一切蘊皆無常性、眾緣生性、苦性、空性、及無我性。
- 如是等名證成道理。
- 云何名為法爾道理?
- 謂何因緣故,即彼諸蘊如是種類,諸器世間如是安布?
- 何因緣故,地堅為相、水濕為相、火煖為相、風用輕動以為其相?
- 何因緣故,諸蘊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何因緣故,色變壞相、受領納相、想等了相、行造作相、識了別相?
- 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自性應爾、法性應爾,即此法爾,說名道理瑜伽方便。
- 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令心安住、令心曉了。
- 如是名為法爾道理。
- 如是名為依四道理,觀察諸蘊相應言教。
- [玅境講記,T5.p3~T6.p7,T268.p11-T269.p3]
- 稱量:權衡輕重,思惟。
-
道理瑜伽方便:這道理,這是修瑜伽的方便。
-
至教量:符合三法印、符合一實相印的教法。
-
現量:現前正知,沒有迷亂,沒有分別。
-
比量:經過推論,由有分別而得到的正知。
-
等了:普遍地去明了、去思惟觀察。
-
了別:對於一切法有明了性的了別相。
-
本性說過去,自性說現在,法性說未來。
-
非如是:非即如是、或非異如是。
[科]解題目:瑜伽師地論:
- [論記]
- 梵言阿遮羅,此云師。有調化之功,匠物適機,群徒所放之美稱也。
- 《釋論》解云:
- 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輾轉調化諸有情故,名瑜伽師。
- 或諸如來證瑜伽滿,隨其所應,持此瑜伽,調化一切聖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師。
- 梵云步彌,此云地者,生、成、住持義也。始自五識終暨無餘,凡聖因果統無不備,皆具能生、成、住持,有類於地,故云也。
- 《釋論》解云:
- 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義
。
- 是瑜伽師所行境界,故名為地。如龍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
- 或瑜伽師依此處所,增長自法,故名為地,如稼穡地。
- 或瑜伽師地所攝智,依此現行,依此增長,故名為地,如珍寶地。
- 或瑜伽師行在此中,受用自法,故名為地,如牛王地。
- 或諸如來名瑜伽師,平等智等行在一切無戲論界、無住涅槃瑜伽中故,是彼所攝,故名為地。
- 或十七地攝屬一切瑜伽師故,如國王地。
- 是故說名瑜伽師地。
- 解云:其境及所攝,各唯一解,依、行二種各有二解,合六番釋也。
- 梵云舍薩怛羅,此云論。
- 《釋論》云:問答決擇諸法性相,故名為論。
- 《俱舍論》云:教誡學徒,故稱為論。
- 然則
- 師有瑜伽,瑜伽之師,依主釋也。
- 瑜伽師之地,亦依主釋。
- 瑜伽即地,二體無別
;地是所詮,能詮即論。瑜伽師地之論,亦依主釋
。
- 合為瑜伽師地論,有三釋。
- [玅境講記,T7.p3-13]
-
匠物適機:善巧契眾生機。
-
生、成
、住持:生長、成就、住持不壞。
-
五識:五識身相應地。
-
無餘:無餘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