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ct. 4, 2025


瑜伽師地論卷第25

相關資源:

[科]本地分中聲聞地:

[科]善友性:

  • [論]云何名善友性?
    • 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
    • 何等為八?
      • 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
      • 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 云何名為安住禁戒?
      • 謂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律儀,如前廣說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
        • 為自調伏、為自寂靜、為自涅槃,修行正行。
      • 如是名為安住禁戒。
    • 云何名為具足多聞?
      • 謂若有法宣說、開示,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獨一、圓滿、清白、梵行。
      • 於如是類眾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
        如是名為具足多聞。
    • 云何名為能有所證?
      • 謂能證得勝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 厭逆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
        • 斷想、離想、滅想、死想、不淨想、
        • 青瘀想、膿爛想、破壞想、膨脹想、噉食想、血塗想、離散想、骨鎖想、
        • 觀察空想。
      • 復能證得最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
        •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最後非想非非想處。
      • 又能證得慈、悲、喜、捨,或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
        • 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別通、或阿羅漢。
        • 具八解脫靜慮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勢力,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
        • 三神變者:一、神力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導神變。
      • 如是名為能有所證。
    • 云何名為為性哀愍?
      • 謂於他所常起悲憐,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與其樂、樂與猗觸、樂與安隱。
      • 如是名為為性哀愍。
    • 云何名為心無厭倦?
      • 謂善能示現、善能教導、善能讚勵、善能慶慰,處於四眾宣說正法,
        • 不辭勞倦,翹勤無惰,起發圓滿,為性好樂,發勤精進。
      • 如是名為心無厭倦。
    • 云何名為善能堪忍?
      • 謂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堪耐椎杵。
      • 於諸逼迫、縛錄、禁閉、捶打、毀辱、迫脅、斫截眾苦事中,
        • 自推己過,以業異熟為所依趣,終不於他發生憤恚,亦不懷恨隨眠不捨。
      • 如是雖遭輕陵毀辱,而其本性都無變改,唯常於彼思為義利。
      • 又能堪忍寒熱、饑渴、蚊蝱、風日、蛇蝎惡觸,他所干犯、磣毒語言,
        • 身內所生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為性堪忍,能有容納。
      • 如是名為善能堪忍。
    • 云何名為無有怖畏?
      • 謂處大眾說正法時,心無怯劣、聲無戰掉、辯無誤失,
        • 終不由彼怯懼因緣,為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豎。
      • 如是名為無有怖畏。
    • 云何名為語具圓滿?
      • 謂彼成就最上首語、極美妙語、甚顯了語、易悟解語、樂欲聞語、無違逆語、無所依語、無邊際語。
      • 如是名為語具圓滿,言詞巧妙。
        • [披尋記]
          • 謂若有法宣說開示等者:攝異門分說:宣說者,謂因他請問而為記別。開示者,謂他展轉所生疑惑皆能除遣。初善者,謂聽聞時生歡喜故。中善者,謂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後善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及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故。義妙者,謂能引發利益安樂故。文巧者,謂善緝綴名身等故,及語具圓滿故。純一者,謂不與一切外道共故。圓滿者,謂無限量故,最尊勝故。清淨者,謂自性解脫故。鮮白者,謂相續解脫故。梵行者,謂八聖支道。(陵本八十三卷十二頁6311)此應準釋。
          • 謂能證得勝無常想等者:謂於諸行取無常相,亦取苦相,於諸法中取無我相,此能對治三種顛倒,謂於無常計常顛倒,於苦計樂顛倒,及於無我計我顛倒,是名勝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於飲食中取惡逆相,是名厭逆食想。及隨順苦受諸行及苦受中取苦諦相,是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若修世間道時,於諸下地取過患相,是名有過患想。若修涅槃道時,於斷界、離欲界、滅界,觀見最勝寂靜功德,如其次第修習彼想,是名斷想、離想、滅想。於其命根取中夭相,是名死想。依內依外取朽穢相,名不淨想。於外不淨為治欲貪,觀青瘀等乃至骨鎖,名青瘀想乃至名骨鎖想。觀諸蘊中,無有常恆、堅住、主宰,或說為我,或說有情,或復於此說為生者、老者、病者及 以死者,或復說彼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如是觀察空無所得,是名觀察空想。
          • 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等者:如下說言,由神境神變,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己生極尊重;由彼於己生尊重故,於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故三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二頁2321)此應準釋。
          • 樂與其義等者:令離諸苦,是名樂與其義;令修善行,是名樂與其利,當知此由以悲俱心。無損惱行,是名樂與其樂,當知此由以慈俱心。令生歡喜,是名樂與猗觸,當知此由以喜俱心。令離貪恚,是名樂與安隱,當知此由以捨俱心。菩薩地說:一切無量,名為哀愍,成就此故,名哀愍者。(陵本四十四卷十頁3575)故作是釋。
          • 謂善能示現等者:攝釋分說:示現者,謂為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四種真實道理。教導者,謂示現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讚勵者,謂彼有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勵其心,令於彼事堪有勢力。慶喜者,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讚悅,令其歡喜。(陵本八十一卷八頁6192)此應準知。
          • 自推己過以業異熟為所依趣者:菩薩地說:菩薩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時,應如是學:如此是我自業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今受如是種種苦果。(陵本四十二卷六頁3431)此應準釋。
          • 謂彼成就最上首語等者:攝釋分 說:先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迦音故。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易解語者,巧辯說故。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違逆語者,知量說故。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陵本八十一卷三頁6172)此中次第少分有別,隨文可知,然義無異,應依彼釋。
          • 言詞巧妙者:此如下說,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應知。
    • 成就如是八種因緣,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
      • 云何名為善能諫舉?
        • 謂若有餘,於增上戒毀犯尸羅,於增上軌毀犯軌則,由見聞疑能正諫舉,
          • 真實不以虛妄,應時不以非時,饒益不以衰損,柔軟不以麤獷,善友不以憎嫉。
        • 如是名為善能諫舉。
      • 云何名為善作憶念?
        • 謂令憶念先所犯罪,或法、或義。
        • 云何名為令其憶念先所犯罪?
          • 謂若有餘,先起毀犯而不能憶,善作方便,令彼憶念。
          • 告言:長老!曾於某處、某事、某時,毀犯如是如是色類。
          • 如是名為令其憶念先所犯罪。
        • 云何名為令憶念法?
          • 謂若有餘,於先所聞、所受正法,獨處思念。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
          • 彼若不憶,令其憶念,或復稱述、授與令憶,或興請問、詰難令憶。
          • 如是名為令憶念法。
        • 云何名為令憶念義?
          • 謂若有餘,於先所聞、所受正義,有所忘失,為作憶念,宣說、開示,令新令顯。
          • 又若有善能引義利、能引梵行,久時所作、久時所說,彼若忘失,亦令憶念。
        • 如是名為善作憶念。
      • 云何名為善能教授?
        • 謂於遠離、寂靜瑜伽作意止觀,時時隨順教授而轉,時時宣說與彼相應無倒言論。
        • 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持言論、聖慧言論、解脫言論、解脫智見言論、
          • 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損減言論、無雜言論、隨順緣性緣起言論。
        • 如是名為善能教授。
      • 云何名為善能教誡?
        • 謂於大師所說聖教,能以正法、以毗奈耶平等教誨。
        • 或軌範師,或親教師,或同法者,或餘尊重、等尊重者,
          • 如實知彼隨於一處違越毀犯,便於時時如法訶責、治罰、驅擯,令其調伏。
          • 既調伏已,如法平等受諸利養,和同、曉悟、收斂、攝受。
        • 於所應作及不應作,為令現行不現行故。
        • 於其積習及不積習,教導、教誨。
        • 如是名為善能教誡。
      • 云何名為善說正法?
        • 謂於時時能善宣說初時所作無倒言論。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 於諸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淨品法。
        • 又於時時宣說超勝四種聖諦相應言論。所謂苦論、集論、滅論、道論。
          為諸有情得成熟故,為諸有情得清淨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
        • 又此言論應時而發、殷重、漸次、相續、俱有、令其欣慶、令其愛樂、令其歡喜、令其勇悍、無所訶擯、相應、助伴、無亂、如法、稱順眾會。
        • 有慈憐心,有利益心,有哀愍心,不依利養恭敬讚頌,不自高舉、不陵懱他。
          如是名為善說正法。
    • 由彼成就如是八支,於時時間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是故說彼名為善友。
      • [披尋記]
        • 真實不以虛妄等者:有尋有伺地說:於邪舉罪時,有五種邪舉罪者。言不應時故,名非時語者。言不實故,名非實語者。言引無義故,名非義語者。言麤獷故,名非法語者。言挾瞋恚故,名非靜語者。(陵本八卷十三頁606)與彼相違,是故名為善能諫舉。彼引無義,即此衰損。餘如文知。
        • 毀犯如是如是色類者:犯自所受下劣形相、威儀、眾具,是名毀犯如是如是色類。下劣形相、威儀、眾具者,修所成地已釋其相。(陵本二十卷十三頁1755)
        • 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者:此中略說三種言教。一、聖正言教,二、厭離言教,三、令心離蓋趣愛言教。謂尸羅言論,乃至解脫智見言論,是即聖正言教。謂於是中,宣說諸聖成就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知見故。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是即厭離言教。謂於是中,宣說少欲喜足故。永斷言論,乃至隨順緣性緣起言論,是即令心離蓋趣愛言教。當知此教復有三門。一者、一切煩惱蓋離蓋趣愛言教,即此所說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依為證得斷、離、滅界而宣說故。二者,五蓋離蓋趣愛言教,是即損減言論、無雜言論。三者、無明蓋離蓋趣愛言教,是即隨順緣性緣起言論。如是諸義,依攝事分釋應知。(陵本八十九卷四頁6728)
        • 如法平等受諸利養等者:於己以法所獲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與眾同用,自無隱費,是名如法平等受諸利養。和合方便,共為一事,是名和同。於諸學處已得善巧,有犯無犯能正覺了,是名曉悟。能正觀察身語意業,若損自他,即於此業攝斂不作,亦不與便,是名收斂。如法御眾,方便饒益,是名攝受。
        • 於其積習及不積習教導教誨者:習所成性,是名積習。未習成性,名不積習。當知此中,意取不善及與善法,如次名為積習及不積習。於其積習,是不應作,令不現行;於不積習,是所應作,應令現行。為此義故,安置學處,令受正行,名教導教誨。
        • 於諸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淨品法者:於諸行中,諸欲無常虛偽不實,敗壞之法,猶如幻事誑惑愚夫,是名過患。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出離。當知出離是清淨自性,開示過患是清淨因緣,是故總名清淨品法。
        • 宣說相應助伴等者:攝釋分說: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助伴者,能成次第故。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清徹 者,文句顯了故。清淨資助者,善入眾心故。相稱者,如眾會故。應順者,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 (陵本八十一卷三頁6174)當知此說清亮,即彼清徹 。有用,即彼清淨資助。善入眾心,令得清淨,名有用故。
        • 又此言論應時而發等者:菩薩地說:菩薩為他說正法時,依隨順說應為他說,有十五相。一者、以時,二者、重法,三者、次第,四者、相續,五者、隨順,六者、歡喜,七者、愛樂,八者、悅豫,九者、欣勇,十者、不擯,十一者、應理,十二者、稱順,十三者、無亂,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順眾。(陵本三十八卷十六頁3150)當知此中,應時而發乃至稱順眾會,如次配彼十五種相。譯文有異,然義無別,如彼應釋。
        • 有慈憐心等者:此顯依清淨說應為他說有五相別。言有慈憐心者,謂於有怨有情。言有利益心者,謂於惡行有情。言有哀愍心者,謂於有樂有苦、放逸下劣有情。言不依利養恭敬讚頌者,謂無染心。言不自高舉、不陵懱他者,謂無嫉纏。如是諸義,亦如菩薩地釋。(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頁3156)
        • 由彼成就如是八支者:此中八支,謂即前說八種語具圓滿應知。
    • 如是廣辯善友性已。復云何知此中略義?
      • 謂若善友心善稠密,為性哀愍,最初於彼樂為利益、樂為安樂。
      • 又即於此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有顛倒,離顛倒見。
      • 又即於此利益安樂,有大勢力、方便善巧,能令積集、能令引發。
      • 又即於此利益安樂,翹勤無惰,起發圓滿,為性好樂,發勤精進。
      • 當知由此四因緣故,攝一切種總、略圓滿善知識性。
      • 如是名為此善友性所有略義。
    • 若前所說廣分別義,若此所說所有略義,一切總說為善友性。
      • [披尋記]
        • 謂若善友心善稠密等者:此中略義,謂由四種因緣,即菩薩地五種善友相中初四種相。一者、於他先欲求作利益安樂;二者、於彼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顛倒覺;三者、於彼善權方便順儀說法,隨眾堪受調伏事中,有能有力;四者、饒益心無厭倦。(陵本四十四卷七頁3564)是名菩薩善友初四種相。今此義同。

[科]聞思正法:正法:

  • [論]云何名為聞思正法?
    • 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說、開顯、分別、照了。
    • 此復云何?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十二分教。
    • 是名正法。
    • 云何契經?
      • 謂薄伽梵,於彼彼方所,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
        • 宣說無量蘊相應語、處相應語、緣起相應語、食相應語、諦相應語、界相應語、
        • 聲聞乘相應語、獨覺乘相應語、如來乘相應語、
        • 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應語、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
      • 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
        • 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
        •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 是名契經。
    • 云何應頌?
      • 謂於中間、或於最後宣說伽陀,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 是名應頌。
    • 云何記別?
      • 謂於是中,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 是名記別。
    • 云何諷頌?
      • 謂非直說,是結句說。
      • 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
      • 是名諷頌。
    • 云何自說?
      • 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不請而說。
      • 是名自說。
    • 云何因緣?
      • 謂於是中,顯示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因請而說;及諸所有毗奈耶相應,有因有緣別解脫經。
      • 是名因緣。
    • 云何譬喻?
      • 謂於是中,有譬喻說。
      • 由譬喻故,本義明淨。
      • 是名譬喻。
    • 云何本事?
      • 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
      • 是名本事。
    • 云何本生?
      • 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
      • 是名本生。
    • 云何方廣?
      • 謂於是中,宣說一切諸菩薩道,為令修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
      • 是名方廣。
    • 云何希法?
      • 謂於是中,宣說諸佛、諸佛弟子、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勞策男、勞策女、近事男、近事女等,
        • 若共不共,勝於其餘、勝諸世間,同意所許,甚奇希有最勝功德。
      • 是名希法。
    • 云何論議?
      • 所謂一切摩怛理迦、阿毗達磨,研究甚深素怛纜義,宣暢一切契經宗要。
      • 是名論議。
    • 如是所說十二分教,三藏所攝
      • 謂或有素怛纜藏攝,或有毗奈耶藏攝,或有阿毗達磨藏攝
      • 當知此中,若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是名素怛纜藏。
      • 若說因緣,是名毗奈耶藏。
      • 若說論議,是名阿毗達磨藏。
      • 是故如是十二分教,三藏所攝。
    • 如是一切,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共所宣說,故名正法。
      • [披尋記]
        • 正士正至正善丈夫等者:於諸有情遠離邪行、行無倒行,是名正士。已趣各別煩惱寂靜,是名正至。具善友相,眾德相應,是名正善丈夫。因他請問而為記別,是名宣說。除遣他疑,顯發甚深義句,是名開顯。既略說已,分別開示,解其義趣,是名分別。於作證法,廣為他說宣揚開示,是名照了。
        • 不淨息念諸學 證淨等相應語者:不淨,謂不淨所緣。息念,謂阿那波那念所緣。如下自釋應知。諸學,謂戒、定,及慧三無漏學。證淨,謂佛、法、僧、戒四種證淨。
        •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等者:謂若是經唯略標義,未廣分別,是名宣說未了義經。於如是經亦名應頌。
        •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等者:謂若是經已廣分別略所標義,是名宣說已了義經。於如是經亦名記別。
        • 謂非直說是結句說者:非長行說,名非直說。以句宣說,名結句說。
        • 有因有緣別解脫經者:謂有緣起制立一切所學處故。
        • 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者: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故。
        • 是名方廣者:此所說法廣故、多故、極高大故、時長遠故,謂極勇猛,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滿,故名方廣。如攝釋分說。(陵本八十一卷十二頁6202)
        • 一切摩怛理迦等者:攝釋分說:且如一切了義經,皆名摩怛理迦。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諸法體相。又於是處,諸聖弟子已見諦跡,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相,此亦名為摩怛理迦。即此摩怛理迦,亦名阿毗達磨,乃至廣說。(陵本八十一卷十二頁6203)此說一切摩怛理迦、阿毗達磨,如義應知。

[科]聞思正法:聞正法:

  • [論]聽聞此故,名聞正法
    • 此復云何?
      • 謂如有一,
        • 或受持素怛纜,或受持毗奈耶,或受持阿毗達磨,
        • 或受持素怛纜及毗奈耶,或受持素怛纜及阿毗達磨,或受持毗奈耶及阿毗達磨,
        • 或具受持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
      • 如是一切,名聞正法。
    • 此聞正法復有二種:一、聞其文,二、聞其義

[科]聞思正法:思正法:

  • [論]云何思正法?
    • 謂如有一,即如所聞、所信正法,獨處空閑,
      • 遠離六種不應思處:謂思議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果異熟、思議靜慮者靜慮境界、思議諸佛諸佛境界,
      • 但正思惟所有諸法自相、共相
    • 如是思惟,復有二種
      • 一者、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
      • 二者、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
    • 謂若思惟諸蘊相應所有言教,若復思惟如前所說所餘隨一所有言教,皆由如是二種行相方便思惟。
    • 此復云何?
      • 謂言者,即色處及墮法處所攝眾色,是名色蘊
      • 所言者,即種受,是名受蘊
      • 所言者,即想身,是名想蘊
      • 所言者,即思身等,是名行蘊
      • 所言者,即識身等,是名識蘊
      • 如是名為以算數行相,思惟諸蘊相應言教。
      • 或復由此算數行相,別別思惟展轉差別,當知即有無量差別。
        • [顯揚聖教論,卷第17]成不思議品第十
        • [披尋記]
          • 顯揚論說有九種事不可思議,此說六種不應思處,即彼前六種。
          • 云何名為不應思處?
            • 由思議我若有、若無,成二過失故。
            • 由思議有情、思議世間,三過所隨故。
            • 由有情業、處、事等難思故。
            • 由果異熟二作者非定故。
            • 由靜慮者及諸佛境界無譬、自在故。
            • 如顯揚論釋應知。(顯揚論十七卷八頁31,564a)
          • 如下說有五種善巧。謂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
            • 此五善巧略則為二:一、自相善巧,二、共相善巧。
            • 由蘊善巧顯自相善巧,由餘善巧顯共相善巧。(陵本二十七卷十七頁2302)
          • 由是當知,若正思惟蘊所攝法,是名思惟諸法自相;若復思惟餘所攝法,是名思惟諸法共相
          • 謂如前說處相應語,乃至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名蘊所餘隨一所有言教
          • 謂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名六想身
          • 謂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名六思身。等言,等取所餘除受及想諸心法等。如是一切總名行蘊。
          • 即六識身等者:眼識乃至意識,名六識身。等言,等取心、意、識差別應知。
        • [玅境講記,T268.p4-10]
          • 觸所生觸所生
          • 後三種為十四不可記、非正法、一切煩惱之所引攝 。
          • 增益,減損二過失。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三過失。善、惡果異熟二無譬可喻。
        • [釋]自相不可得、共相無常、苦、無我、空。
    • 云何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思惟諸蘊相應言教?
      • 謂依四道理無倒觀察。
      • 何等為四?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 云何名為觀待道理?
        • 謂略說有二種觀待: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
          • 生起觀待者,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
          • 施設觀待者,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此蘊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
          • 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
        • 即此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生起諸蘊、施設諸蘊,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是故說為觀待道理。
      • 云何名為作用道理?
        • 謂諸蘊生已,由自緣故,有自作用,各各差別。
        • 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齅香,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了法。
        • 色為眼境,為眼所行;乃至法為意境,為意所行。
        • 或復所餘如是等類,於彼彼法別別作用,當知亦爾。
        • 即此諸法各別作用,所有道理瑜伽方便,皆說名為作用道理。
      • 云何名為證成道理?
        • 謂一切蘊皆是無常,眾緣所生,苦、空、無我。
        • 由三量故,如實觀察。謂由至教量故、由現量故、由比量故 ,由此三量,證驗道理
        • 諸有智者,心正執受、安置、成立,謂一切蘊皆無常性、眾緣生性、苦性、空性、及無我性。
        • 如是等名證成道理。
      • 云何名為法爾道理?
        • 謂何因緣故,即彼諸蘊如是種類,諸器世間如是安布?
        • 何因緣故,地堅為相、水濕為相、火煖為相、風用輕動以為其相?
        • 何因緣故,諸蘊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何因緣故,色變壞相、受領納相、想等了相、行造作相、識了別相?
        • 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自性應爾、法性應爾,即此法爾,說名道理瑜伽方便。
        • 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令心安住、令心曉了。
        • 如是名為法爾道理。
      • 如是名為依四道理,觀察諸蘊相應言教。
    • 如由算數行相及稱量行相,觀察諸蘊相應言教,如是即由二種行相,觀察其餘所有言教。
    • 如是總名審正觀察思惟一切所說正法
    • 如是名為聞思正法。
      • [玅境講記,T5.p3~T6.p7,T268.p11-T269.p4]
        • 稱量:權衡輕重,思惟。
        • 道理瑜伽方便:這道理,這是修瑜伽的方便。
        • 至教量:符合三法印、符合一實相印的教法
        • 現量:現前正知,沒有迷亂,沒有分別
        • 比量:經過推論,由有分別而得到的正知
        • 等了普遍地去明了、去思惟觀察
        • 了別:對於一切法有明了性的了別相
        • 本性說過去,自性說現在,法性說未來。
        • 非如是:非即如是、或非異如是
      • [披尋記]
        • 有尋有伺地中說:有十因、,生起諸蘊及蘊觀待,隨其所應差別應知 。
        • 謂彼諸蘊從自種子及自緣生,即生剎那,名有作用。如是作用不共餘法,是名各各差別。如下舉事易可了知 。
        • 執受:於至教量生淨信解;安置:於現量中能生正見,種諸善根;成立:於比量中令義決了 。
        • 諸緣起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10)。
        • 此說本性即彼法性,無始時來理成就故。此說自性即彼法住,無倒文句假立自性故。此說法性即彼法界,法性為因故 。
        • 謂諸法生有此三別,世共了知,唯現成相,不應思議,若妄思議,三過所隨,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
        • 是故此說一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 。
      • [披尋記]
        • 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等者:有尋有伺地中說:有十因、四緣,生起諸蘊及蘊觀待,隨其所應差別應知。
        • 由自緣故有自作用等者:謂彼諸蘊從自種子及自緣生,即生剎那,名有作用。如是作用不共餘法,是名各各差別。如下舉事易可了知。
        • 謂由至教量故等者:此中三量,如聞所成地廣釋應知。(陵本十五卷八頁1303)
        • 心正執受安置成立者:於至教量生淨信解,是名執受。於現量中能生正見,種諸善根,是名安置。於比量中令義決了,是名成立。
        • 諸器世間如是安布者:此如意地中說世間成相廣釋應知。(陵本二卷九頁139)
        • 由彼諸法本性應爾等者:有尋有伺地說:諸緣起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陵本十卷十七頁817)此說本性即彼法性,無始時來理成就故。此說自性即彼法住,無倒文句假立自性故。此說法性即彼法界,法性為因故。
        • 或即如是等者:謂諸法生有此三別,世共了知,唯現成相,不應思議,若妄思議,三過所隨,或謂即如是、或謂異如是、或謂無如是。是故此說一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

[科]無障:

  • [論]云何無障?
    • 謂此無障略有二種:一者、依內,二者、依外。
    • 我當先說依內、外障,與彼相違,當知即是二種無障。
    • 云何名依內障?
      • 謂如有一,於其先世不曾修福;不修福故,不能時時獲得隨順資生眾具,
        • 所謂衣、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及餘什具。
      • 有猛利貪及長時貪,有猛利瞋及長時瞋,有猛利癡及長時癡。
      • 或於先世積集造作多疾病業。由彼為因,多諸疾病。
      • 或由現在行不平等。由是因緣,風、熱、痰、癊數數發動。
      • 或有宿食住在身中。
      • 或食麤重,多事、多業、多有所作、多與眾會。
      • 樂著事業、樂著語言、樂著睡眠、樂著諠眾、樂相雜住、樂著戲論。
      • 樂自恃舉 、掉亂、放逸、居止非處。
      • 如是等類,應知一切名依內障。
    • 云何名依外障?
      • 謂如有一,依不善士;由彼因緣,不能時時獲得隨順教授、教誡。
      • 或居惡處。於此住處,
        • 若晝日分,多有種種諠雜、眾集、諸變異事;
        • 若於夜分,多有種種高聲、大聲、大眾諠雜;
        • 復有種種猛利辛楚風日惡觸;
        • 或有種種人及非人怖畏驚恐。
      • 如是等類,應知一切名依外障。
    • 如是廣辯內外障已。復云何知此中略義?
      • 謂於此中略有三障:一、加行障,二、遠離障,三、寂靜障。
      • 云何加行障?
        • 謂若此障會遇現前,於諸善品所有加行皆無堪能,亦無勢力。
          此復云何?
          謂常疹疾、困苦、重病,風熱痰 癊數數發動,或有宿食住在身中,或被蛇蝎、百足、蚰蜒之所蜇 螫,或人非人之所逼惱,又不能得衣、食、臥具、病緣醫藥及餘什具。
          如是等類,應知一切名加行障。
      • 云何遠離障?
        • 謂食麤重,多事、多業、多有所作。
        • 或樂事業。由此因緣,愛樂種種所作事業,彼彼事中其心流散。
        • 或樂語言。由此因緣,雖於遠離斷寂靜修,有所堪能、有大勢力,然唯讀誦便生喜足。
        • 或樂睡眠。由此因緣,惛沈睡眠常所纏繞,為性懈怠,執睡為樂、執倚為樂、執臥為樂。
        • 或樂諠眾。由此因緣,樂與在家及出家眾談說種種
          • 王論、賊論、食論、飲論、妙衣服論、婬女巷論、諸國土論、大人傳論、世間傳論、大海傳論。
          • 如是等類能引無義虛綺論中,樂共談說,枉度時日。
        • 又多愛樂數與眾會。彼彼事中令心散動、令心擾亂。
        • 或樂雜住。由此因緣,諸在家眾及出家眾,若未會遇,思慕欲見;若已會遇,不欲別離。
        • 或樂戲論。由此因緣,樂著世間種種戲論,於應趣向好樂前行,於遠離中喜捨善軛。
        • 如是等類眾多障法,應知一切名遠離障。
        • 若有此障會遇現前,
          • 難可捨離阿練若處、山林、曠野、邊際臥具所有貪著,
          • 亦不能居阿練若處、塚間、樹下、空閑靜室。
      • 云何寂靜障?
        • 謂寂靜者,即奢摩他、毗鉢舍那。有奢摩他障、有毗鉢舍那障。
        • 云何奢摩他障?
          • 謂諸放逸及住非處。
          • 由放逸故,或惛沈睡眠纏繞其心,或唯得奢摩他便生愛味,或於下劣性心樂趣入,或於闇昧性其心樂著。
          • 由住如是非處所故,人或非人諠雜擾亂,他所逼惱,心外馳散。
          • 如是名為奢摩他障。當知此障能障寂靜。
        • 云何毗鉢舍那障?
          • 謂樂自恃舉及以掉亂。
          • 樂自恃舉者,謂如有一,
            • 作是思惟:我生高族,淨信出家,非為下劣,諸餘苾芻則不如是。
              • 由此因緣,自高自舉,陵懱於他。
            • 如是我生富族,淨信出家,非為貧匱,
              • 我具妙色,喜見端嚴,多聞、聞持、其聞積集,善巧言詞,語具圓滿,諸餘苾芻則不如是。
              • 由此因緣,自高自舉,陵懱於他。
            • 彼由如是自高舉故,諸有苾芻耆年多智、積修梵行,不能時時恭敬請問。
              • 彼諸苾芻亦不時時
                • 為其開發未開發處,為其顯了未顯了處,
                • 亦不為其殷到精懇、以慧通達甚深句義方便開示,
                • 乃至令其智見清淨。
            • 如是名為樂自恃舉毗鉢舍那障。
            • 又如有一,唯得少分下劣智見安隱而住。
              • 彼由如是少分下劣智見安住,便自高舉;自高舉故,便生喜足,更不上求。
              • 是名樂自恃舉所作毗鉢舍那障。
          • 不能安住思惟諸法,不能堅固思惟諸法。
            • 由此因緣,毗鉢舍那不能圓滿、不得清淨。是名掉亂毗鉢舍那障。
            • 掉亂者,謂如有一,根不寂靜,諸根掉亂、諸根囂舉。
              • 於一切時,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
        • 如是二法障奢摩他,謂多放逸及住非處;二法能障毗鉢舍那,謂樂自恃舉及以掉亂。
        • 如是若奢摩他障、若毗鉢舍那障,總名寂靜障。
      • 如是名為障之略義。
    • 即此略義及前廣辯,總略為一,說名為
    • 此障相違,當知無障。謂即此障無性、遠離、不合、不會,說名無障
      • [披尋記]
        • 或於先世積集造作多疾病業等者:菩薩地說:菩薩異熟,大力具足。謂性少疾,或全無病,有大堪能。又說:於諸眾生以身供事,乃至廣說用能增長身心勢力餅飯糜等種種飲食施諸眾生,是名菩薩大力具足因。(陵本三十六卷二頁2904)此說先世多疾病業為因,翻彼應知。
        • 或食麤重等者:如是一切能障遠離,下自當釋。
        • 樂自恃舉等者:此顯能障寂靜。樂自恃舉及與掉亂,能障毗鉢舍那。放逸及與居止非處,能障奢摩他。下自當釋。
        • 謂食麤重等者:謂或食已,令身沈重,無所堪能,不任修斷;或有食已,令心遲鈍,不速得定;或有食已,令入出息來往艱難;或有食已,令心數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如是一切,名食麤重。買賣營為、種蒔林木、畜憍賒耶妙臥具等,如是一切名多事業。即於彼彼事業,或欲思量、或起功用,是名多有所作。
        • 雖於遠離斷寂靜修等者:謂遠離中,修習除斷惡不善法,是名斷修。修習奢摩他、毗鉢舍那,名寂靜修。此顯雖無食麤重等種種過失,堪任修斷及修寂靜,然樂語言,能障遠離。以於已聞、已所受法,唯大音聲若讀、若誦便生喜足故。
        • 於應趣向好樂前行等者:決擇分說:云何趣向前行?謂受僧祇、或復別人諸衣服等所有利養,或請僧祇及與別人,皆名趣向。若諸苾芻,於如是事最初前行,故名趣向前行。云何捨遠離軛?謂於遠離邊際臥具、遠離眾惡人所習近似寂靜室,遠棄捨之,不生欲樂。(陵本六十二卷二頁4970)此中二義,準彼應知。
        • 難可捨離阿練若處等者:謂由最初於遠離處不樂往趣,名難捨離。於彼貪著縱能往趣,於彼後時亦不安住,名不能居阿練若等。此中山谷、巖穴、稻稈積等,名空閑室。大樹林中,名林樹下。空迥、塚間、邊際臥坐,名阿練若。如下自釋。(陵本三十卷六頁2501)
        • 或於下劣性心樂趣入等者:此說諸欲,名下劣性。惛睡,名闇昧性應知。
        • 多聞聞持等者:無量經典初中後分皆能聽受,故名多聞。隨所聞義皆能憶持,令不忘失,故名聞持。數習文義,令其堅住,是故說名其聞積集。此如佛地經論釋。
        • 為其開發未開發處等者:深隱要義,是名未開發處。密意義趣,是名未顯了處。無漏智見,由離障染得清淨名。
        • 唯得少分下劣智見安隱而住者:此中少分下劣,謂彼若智、若見、若安隱住三種應知。
        • 謂如有一根不寂靜等者:如尋思行補特伽羅,諸根不住,名不寂靜。諸根掉動,諸根散亂,是名掉亂。諸根飄舉,是名囂舉。
        • 於一切時惡思所思等者:此如癡行補特伽羅有如是相,如次配釋意業、語業、身業應知。
        • 不能安住思惟諸法等者:此中二種思惟,當知說名自性清淨。如思所成地說。(陵本十六卷一頁1363)言安住思惟者,謂此思惟,先未知義得正了知、得正決了故。言堅固思惟者,謂此思惟,數數作意,能於其修隨順趣入故。於此二種思惟無有堪能,是故毗鉢舍那不得清淨。
        • 謂即此障無性遠離等者:謂若此障非先世有,是名無性。不現在前,是名遠離。不順生緣,是名不合、不會。

[科]惠捨:

  • [論]云何惠捨?
    • 謂若布施,其性無罪,為莊嚴心、為伴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修布施,是名惠捨。
    • 問:誰能施?誰所施?用何施?何相施?云何施?何故施?由此因緣,施性無罪。
      • 答:
        • 誰能施者,謂施者、施主,是名能施。
          • 云何施者?云何施主?
            • 謂若自手施,名為施者。
            • 若自物施、若欲樂施、非不樂施,名為施主。
        • 誰所施者,謂四種所施:一、有苦者,二、有恩者,三、親愛者,四、尊勝者。
          • 云何有苦者?
            • 謂貧窮者、或乞丐者、或行路者、或希求者、
              • 或盲瞽者、或聾騃者、或無依者、或無趣者、匱乏種種資生具者。
            •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名有苦者。
          • 云何有恩者?
            • 謂或父母、或乳飲者、或養育者、或成長者、
              • 或於曠野沙磧等中能濟度者、或饑儉時能賑恤者、
              • 或怖怨敵而救援者、或被執縛而能解者、或遭疾病而救療者、
              • 教利益者、教安樂者、引利益者、引安樂者、
              • 隨所生起諸事務中為助伴者、同歡喜者、同憂愁者、遭厄難時不相棄者。
            •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名有恩者。
          • 云何親愛者?
            • 謂諸親友,或於其處有愛有敬、或信順語、或數語言談論交往、或有親昵。
            •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說名親愛。
          • 云何尊勝?
            • 謂若沙門、若婆羅門,世間同許為
              • 賢善者、離損害者、極離害者、
              • 離貪欲者、為調伏貪而修行者、
              • 離瞋恚者、為調伏瞋而修行者、
              • 離愚癡者、為調伏癡而修行者。
            •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名尊勝者。
        • 用何施者,謂若略說,或用有情數物而行惠施,或用無情數物而行惠施。
          • 云何有情數物持用惠施?
            • 謂或妻子、奴婢、作使,
              • 或象、馬、豬 、牛、羊、雞、鴨、駝、騾等類,
              • 或有諸餘大男、大女、小男、小女,
              • 或復所餘如是等類所用施物。
            • 或復內身頭、目、手、足、血、肉、骨、髓隨願施與,此亦名為有情數物持用布施。
              • 是諸菩薩所現行事,非此義中意所許施。
            • 若有於彼諸有情類,或得自在,或有勢力,或能制伏。
              • 若應持彼惠施於他;
              • 若惠施時自無有罪;
              • 若不由彼惠施因緣,他心嫌恨;
              • 若施於他,知彼有情不為損惱;
              • 是名無罪有情數物持用惠施。
          • 云何無情數物持用惠施?
            • 謂若略說有三種物:一者、財物,二者、穀物,三者、處物。
            • 財物者,
              • 謂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瑪瑙、彩石、生色可染、赤珠、右旋 。
              •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或諸珍寶、或金、或銀、或諸衣服、或諸什物、或香、或鬘。
              • 是名財物。
            • 云何穀物?
              • 謂諸所有可食可飲,大麥、小麥、稻穀、粟穀、穈 黍、胡麻、大小豆等,甘蔗、蒲萄 、乳酪、果汁種種漿飲。
              •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是名穀物。
            • 云何處物?
              • 謂諸田宅、邸店、鄽肆,建立福舍及寺館等。
              •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是名處物。
            • 是名無罪無情數物持用惠施。
          • 當知此中,有情數物、無情數物,一切總說名所用施。
        • 何相施者
          • 謂無貪俱行思造作心意業,及此所起身業、語業,捨所施物。
          • 或自相續,或他相續。
          • 是名施相。
        • 云何施者
          • 謂由淨信而行惠施;
            • 由正教見而行惠施;
            • 由有果見而行惠施;
            • 由極殷重而行惠施;
            • 由恭敬心自手行施,而不輕慢;
            • 應時而施,濟他要用;
            • 不損惱他而行惠施。
          • 如法平等,不以凶暴積集財物而行惠施,
            • 以鮮潔物而行惠施,以精妙物而行惠施,以清淨物而行惠施。
          • 由此自、他俱無有罪,數數惠施制伏慳垢,積集勢力而行惠施。
          • 先心歡喜而行惠施,於正施時其心清淨,施已無悔。
          • 如是而施。
        • 何故施者
          • 或慈悲故而行惠施,謂於有苦。
          • 或知恩故而行惠施,謂於有恩。
          • 或愛、或敬、或信順故而行惠施,謂於親愛。
          • 或為希求世、出世間殊勝功德而行惠施,謂於尊勝。
          • 由是因緣,故修惠施。
        • 由是行相,或在家者、或出家者修行布施,為莊嚴心、為伴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行布施。
        • 由此因緣,施性無罪,是名惠捨。
          • [披尋記]
            • 謂若布施其性無罪等者:正行施時身語意業,名施自性。離諸過失,是名無罪。數數惠施,制伏慳垢,名莊嚴心。善思俱行增長廣大,名伴助心。能為定地資糧,名資瑜伽。能證上妙可愛樂事,名得上義。如是種種為所願樂,而修布施,故名惠捨。
            • 世間同許為賢善者者:謂如下說,成就賢善士法,名賢善者應知。
            • 離損害者等者:離斷彼命,名離損害。離解支節,名極離害。有尋有伺地中殺生業道作是分別。害極害執者,謂斷彼命故,解支節故,計活命故。(陵本八卷八頁581)今準彼釋。
            • 或復內身頭目手足等者:菩薩地說:又諸菩薩略由二相,以自內身施來求者。一、總求身者,以身施彼,隨所欲為,繫屬於彼、隨順於彼。二、別求手、足、頭、目、支節、血、肉、筋、骨乃至髓者,隨其所欲,一切施與。(陵本三十九卷二頁3183)此唯菩薩所現行事,不共聲聞,是故宣說非此義中意所許施。
            • 若有於彼諸有情類或得自在等者:謂於自所攝受妻子、奴婢、作使說得自在,於餘大男、大女、小男、小女說有勢力,或能制伏。
            • 生色可染者:謂彼末尼、真珠、琉璃等寶,成就妙色,清淨光瑩,可令愛染,是名生色可染。
            • 或自相續或他相續者:如前說有施者、施主,今此說名自他相續,如次應知。
            • 由正教見而行惠施者:菩薩地說:不由惡見妄有執取而行惠施,謂如廣大暴惡祠祀。不計殺生布施為法,亦不妄取吉祥瑞應相應相狀而行布施。又諸菩薩,終不妄計唯一切種極善清淨而行惠施,即是世間及出世間離欲清淨。唯審了知所行布施,但是離欲清淨資糧。(陵本三十九卷七頁3198)此應準知。
            • 由有果見而行惠施者:謂施飲食能感大力,施諸衣服能感妙色,施諸車乘能感快樂,施諸燈明能感淨眼,於如是等深生信解,不由他緣、非他所引而行布施,是名由有果見而行惠施。
            • 以清淨物而行惠施者:謂若施物如法所引,非誑詐得、非侵他得,當知是則名清淨物。
            • 數數惠施制伏慳垢等者:謂有種種可施財物,雖見求者正現在前,而於惠施心不趣入,是名慳垢。當知此由先未串習所作過失。對治此故,力勵思擇而行惠施,能不隨逐先未串習所作過失自在而行,是名制伏慳垢。如是數數思擇為先串習施已,於行惠施心樂趣入,是名積集勢力而行惠施。

[科]沙門莊嚴:

  • [論]云何名為沙門莊嚴?
    • 嗢柁南曰:
      • 正信而無諂,少病精進慧,具少欲喜足,易養及易滿。
      • 杜多德端嚴,知量善士法,具聰慧者相,忍柔和賢善。
    • 謂如有一,
      • 具足正信、無有諂曲、少諸疾病、性勤精進、成就妙慧、
      • 少欲、喜足、易養、易滿、具足成就杜多功德、端嚴、
      • 知量、具足成就賢善士法、具足成就聰慧者相、堪忍、柔和、為性賢善。
    • 云何名為具足正信?
      • 謂多淨信、多正敬順、多生勝解、多善欲樂。
      • 於諸善法及大師所深生淨信,無惑無疑;
        • 於大師所恭敬尊重承奉供養;
        • 既修如是恭敬尊重承奉供養,專心親附,依止而住。
      • 如於大師,如是於法同梵行者、於諸所學教授教誡、於修供養、於無放逸、於三摩地,當知亦爾。
      • 如是名為具足正信。
    • 云何名為無有諂曲?
      • 謂有純質,為性正直,於其大師及諸有智同梵行所,如實自顯。
      • 如是名為無有諂曲。
    • 云何名為少諸疾病?
      • 謂性無病,順時變熟,平等執受,不極溫熱、不極寒冷,無所損害,隨時安樂。
      • 由是因緣,所食、所飲、所噉、所嘗,易正變熟。
      • 如是名為少諸疾病。
    • 云何名為性勤精進?
      • 謂能安住有勢、有勤、有勇、堅猛,
        • 於善法中能不捨軛,翹勤無惰,起發圓滿,能有所作,
        • 於諸有智同梵行者躬自承奉。
      • 如是名為性勤精進。
    • 云何名為成就妙慧?
      • 謂聰、念、覺皆悉圓滿。
      • 根不闇鈍、根不頑愚,亦不瘖瘂,非手代言,
        • 有力能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
        • 具足成就俱生覺慧,具足成就加行覺慧。
      • 如是名為成就妙慧。
    • 云何少欲?
      • 謂雖成就善少欲等所有功德,而不於此欲求他知。謂他知我具足少欲,成就功德。
      • 是名少欲。
    • 云何喜足?
      • 謂於隨一衣服、飲食、臥具等事,便生歡喜,生正知足。
      • 於所未得所有衣服,或麤或妙,更無希望、更無思慮;於所已得不染不愛,如前廣說而受用之。
      • 如於衣服,於其飲食、臥具等事,當知亦爾。
      • 是名喜足。
    • 云何易養?
      • 謂能獨一自得怡養,不待於他,或諸僮僕、或餘人眾。
      • 又不追求餘長財寶,令他施者、施主等類謂為難養。
      • 是名易養。
    • 云何易滿?
      • 謂得微少,便自支持;若得麤弊,亦自支持。
      • 是名易滿。
    • 云何成就杜多功德?
      • 謂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座食、先止後食、
        • 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持糞掃衣、
        • 住阿練若、常居樹下、常居迥露、常住塚間、
        • 常期端坐、處如常座。
      • 如是依止若食、若衣、若諸敷具杜多功德,或十二種,或十三種。
      • 乞食分為二種。一者、隨得乞食,二者、次第乞食。
        • 隨得乞食者,謂隨往還家,隨獲隨得而便受食。
        • 次第乞食者,謂入里巷,巡家而乞,隨得隨現而便受食。
          • 不高舉手越趣餘家,願我當獲精妙飲食,乃至期願多有所得。
        • 當知此中,若依乞食無差別性,唯有十二;若依乞食有差別性,便有十三。
      • 云何名為但一座食?
        • 謂坐一座,乃至應食悉皆受食,從此座起必不重食。
        • 如是名為但一座食。
      • 云何名為先止後食?
        • 謂為食故,坐如應坐,乃至未食先應具受諸所應食。
        • 應正了知:我今唯受爾所飲食,當自支持。
        • 又正了知:我過於此,定不當食。
        • 如是受已,然後方食。
        • 如是名為先止後食。
      • 云何名為但持三衣?
        • 謂但三衣而自支持。
        • 何者三衣?一、僧伽胝,二、嗢怛羅僧伽,三、安怛婆參。
        • 除此三衣,終不貯畜過此長衣。
        • 如是名為但持三衣。
      • 云何名為但持毳衣?
        • 謂所持衣或三衣數、或是長衣,一切皆用毛毳而作,終不貯蓄餘所作衣。
        • 如是名為但持毳衣。
      • 云何名為持糞掃衣?
        • 謂所有衣,他捨棄擲或街、或巷、或市、或鄽、或道非道,或雜便穢,或為便穢、膿血、洟唾之所塗染。
        • 取如是等不淨衣物,除去麤穢,堅執洗浣,縫染受持。
        • 如是名為持糞掃衣。
      • 云何名為住阿練若?
        • 謂住空閑山林坰野,受用邊際所有臥具,遠離一切村邑聚落。
        • 如是名為住阿練若。
      • 云何名為常居樹下?
        • 謂常期願住於樹下,依止樹根。
        • 如是名為常居樹下。
      • 云何名為常居迥露?
        • 謂常期願住於迥露,無覆障處。
        • 如是名為常居迥露。
      • 云何名為常住塚間?
        • 謂常期願住塚墓間,諸有命過送尸骸處。
        • 如是名為常住塚間。
      • 云何名為常期端坐?
        • 謂於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端身而坐,推度時日,
          • 終不以背或以其脅,依倚大床、或小繩床、或壁、或樹、草葉座等。
        • 如是名為常期端坐。
      • 云何名為處如常座?
        • 謂所坐臥或諸草座、或諸葉座,如舊敷設草座、葉座而常坐臥,一敷設後,終不數數翻舉修理。
        • 如是名為處如常座。
      • 問:何故名為杜多功德?
        • 答:譬如世間或毛或[疊*毛],未鞭、未彈、未紛、未擘,爾時相著,不軟不輕,不任造作縷線氈蓐。
          • 若鞭、若彈、若紛、若擘,爾時分散,柔軟輕妙,堪任造作縷線氈蓐。
          • 如是行者,
            • 由飲食貪,於諸飲食令心染著;
            • 由衣服貪,於諸衣服令心染著;
            • 由敷具貪,於諸敷具令心染著。
          • 彼由如是杜多功德,能淨修治,令其純直,柔軟輕妙,有所堪任,隨順依止,能修梵行。
          • 是故名為杜多功德。
      • 於飲食中,有美食貪及多食貪,能障修善。
        • 為欲斷除美食貪故,常期乞食、次第乞食。
        • 為欲斷除多食貪故,但一座食、先止後食。
      • 於衣服中,有三種貪,能障修善:一、多衣貪,二、軟觸貪,三、上妙貪。
        • 為欲斷除多衣貪故,但持三衣。
        • 為欲斷除於諸衣服軟觸貪故,但持毳衣。
        • 為欲斷除於諸衣服上妙貪故,持糞掃衣。
      • 於諸敷具有四種貪,能障修善:一、諠雜貪,二、屋宇貪,三、倚樂臥樂貪,四、敷具貪。
        • 為欲斷除諠雜貪故,住阿練若。
        • 為欲斷除屋宇貪故,常居樹下、迥露、塚間。又為斷除婬泆貪故,常住塚間。
        • 為欲斷除倚樂臥樂貪故,常期端坐。
        • 為欲斷除敷具貪故,處如常座。
      • 是名成就杜多功德。
    • 云何端嚴?
      • 謂能成就若往、若還、若覩、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持衣、持鉢,端嚴形相。
      • 是名端嚴。
    • 云何知量?
      • 謂於淨信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極恣衣服、飲食、敷具、病緣醫藥諸什物中,知量而取。
      • 是名知量。
    • 云何成就賢善士法?
      • 謂生高族淨信出家,或生富族淨信出家,
        • 顏容姝妙,喜見端嚴,具足多聞,語具圓滿,或隨獲得少智、少見、少安樂住。
      • 由是因緣,不自高舉,不陵懱他;能知唯有法隨法行,是其諦實。
      • 既了知已,精進修行法隨法行。
      • 是名成就賢善士法。
    • 云何成就聰慧者相?
      • 謂由作業相表知愚夫,由作業相表知聰慧。
      • 其事云何?
        • 謂諸愚夫,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
        • 諸聰慧者,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
        • 是名成就聰慧者相。
    • 云何堪忍?
      • 謂如有一,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
      • 又彼尊者,
        • 堪能忍受寒熱、饑渴、蚊蝱、風日、蛇蝎毒觸,
        • 又能忍受他所干犯、麤惡語言,
        • 又能忍受身中所有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
        • 為性堪忍,有所容受。
      • 是名堪忍。
    • 云何柔和?
      • 謂如有一,於大師等具足成就慈愍身業,具足成就慈愍語業,具足成就慈愍意業。
      • 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和同受用應所受用;
        • 凡所飲食無有私密;
        • 如法所獲、如法所得,墮在鉢中,為鉢所攝而為受用。
      • 同戒、同見。
      • 成就如是六種可樂、可愛、可重、無違諍法,易可共住,性不惱他。
      • 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處,常令歡喜。
      • 是名柔和。
    • 云何賢善?
      • 謂如有一,遠離顰蹙,舒顏平視,含笑先言,常為愛語,性多攝受善法朋侶,身心澄淨。
      • 是名賢善。
    • 若有成就如是諸法,
      • 愛樂正法、愛樂功德;不樂利養恭敬稱譽。
      • 亦不成就增益、損減二種邪見。於非有法未嘗增益,於實有法未嘗損減。
      • 於諸世間事文綺者,所造順世種種字相綺飾文句相應詩論,
        • 能正了知無義無利,遠避、棄捨、不習、不愛,亦不流傳。
      • 不樂貯畜餘長衣鉢。
      • 遠離在家共諠雜住,增煩惱故。
      • 樂與聖眾和合居止,淨修智故。
      • 不樂攝受親里朋友。
        • 勿我由此親友因緣,當招無量擾亂事務;彼或變壞,當生種種愁慼、傷歎、悲苦、憂惱。
      • 隨所生起本隨二惑,不堅執著,尋即棄捨、除遣、變吐。
        • 勿我由此二惑因緣,當生現法後法眾苦。
      • 終不虛損所有信施,終不毀犯清淨禁戒受用信施,終不毀訾他人信施。
      • 終不棄捨所受學處。
      • 常樂省察己之過失,不喜伺求他所愆犯。
      • 隱覆自善,發露己惡。
      • 命難因緣,亦不故思毀犯眾罪;設由忘念,少有所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
      • 於應作事翹勤無惰,凡百所為自能成辦,終不求他為己給使。
      • 於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終不毀謗;
        • 能正了知唯是如來所知所見,非我境界。
      • 終不樂住自妄見取、非理僻執、惡見所生言論呪術。
    • 若與如是功德相應,如是安住、如是修學,以正沙門諸莊嚴具而自莊嚴,甚為微妙。
      • 譬如有人,盛壯端正,好自莊嚴,樂受諸欲,沐浴身首,塗以妙香,服鮮白衣,飾以種種妙莊嚴具。
      • 所謂瓔珞、耳環、指環、腕釧、臂釧、諸妙寶印,并金銀等種種華鬘。
      • 如是莊嚴極為奇妙。
    • 如是行者,以正沙門種種功德妙莊嚴具而自莊嚴,其德熾然,威光遍照,
      • 是故說為沙門莊嚴,是名沙門莊嚴具義。
        • [披尋記]
          • 謂多淨信等者:謂於三寶生清淨信,不可引奪,名多淨信。及於三寶恭敬尊重承奉供養,是名多正敬順。於如來等不可思議威德神力及甚深法,唯生信解,無驚無恐,無有怖畏,是名多生勝解。於諸善法樂作樂得,是名多善欲樂。
          • 謂性無病等者:若於先世積集造作多疾病業,由彼為因,多諸疾病。今此不爾,名性無病。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消而更重食,由是所食以時消變,是名順時變熟。貪瞋癡纏不多現行,及四大種無有偏增,由是有執受色無有變異,是名平等執受。
          • 謂能安住有勢有勤等者:攝事分說:有勢力者,由被甲精進故。有精進者,由加行精進故。有勇悍者,由於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有堅猛者,由寒熱、蚊蝱等所不能動精進故。有不捨善軛者,由於下劣無喜足精進故。(陵本八十五卷二十一頁6481)是名精進五相,此應準知。
          • 謂聰念覺皆悉圓滿者:謂與俱生、加行二慧相應,是名為聰。於所聞義能無忘失,是名為念。於實有義能正了知,是名為覺。
          • 或十二種或十三種者:謂如前說,常期乞食、次第乞食,若總為一,不更分別,則為十二;若復分別,則為十三。由是因緣,故差別說。
          • 隨得乞食等者:此即前說常期乞食,隨往還家,常期乞食故。
          • 諸有命過送尸骸處等者:謂諸有情既命終已,送彼尸骸往至其處,即彼處所名為塚間。
          • 隨順依止能修梵行者:隨順壽命得存所依止身,能令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故。
          • 如法所獲如法所得等者:攝事分說:若物不依邪命非法方便獲得,此物名為如法所得。若物已置在於鉢內,當知此物名墮鉢中。若物雖未置於鉢中,而將欲置,當知此物名鉢所攝。(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頁7458)此應準知。
          • 成就如是六種可愛可樂可重無違諍法者:慈愍三業,是謂前三。同受財物,是為第四。同戒、同見,是為第五、第六。言可樂者,即是可愛、可重總名。攝事分說:由二種相成可樂性。一、體彼有德而尊重故;二、荷彼有恩而慰意故。(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頁7459)此中可愛,即彼慰意增上;可重,即彼尊重增上。言無違者,謂離貪等所有擾惱故。言無諍者,和合方便共為一事故。
          • 身心澄淨者:謂由修習勝奢摩他、毗鉢舍那,遠離身心麤重,獲得身心輕安,由是調伏一切世間貪憂,是名身心澄淨。
          • 若有成就如是諸法等者:自下別顯增上戒學清淨殊勝及與清淨因緣,應依思所成地配釋其相。(陵本十七卷一頁1455)至下當述。由是此說正法及與功德,唯說於戒應知。
          • 不樂利養恭敬稱譽等者:思所成地引釋頌言:不耽著利養,及所有恭敬,亦不執諸見,增益與損減者:此頌顯示不耽著利養恭敬故,不執著五種惡見故,令所修學清淨殊勝。與此義同。
          • 於諸世間至餘長衣鉢者:思所成地引釋頌言:不著順世間,無義文呪術,亦不樂畜積,無義長衣鉢者:此頌顯示不執著諸惡見因,外道邪論,以能障礙取蘊解脫。彼所制造,名順世間。及遠離耽著利養恭敬因,長衣鉢等。因清淨故,學得清淨。與此義同。
          • 遠離在家至淨修智故者:思所成地引釋頌言:恐增諸煩惱,不染習居家,為淨修智慧,當親近賢聖者:此頌顯示遠離所治因,親近能治因故,學得清淨。與此義同。
          • 不樂攝受至後法眾苦者:思所成地引釋頌言:不畜朋友家,恐發憂悲亂,能生苦煩惱,纔起尋遠離者:此頌顯示若親近居家,生憂悲散亂,增長諸煩惱,能為眾苦因。由親近彼能生眾苦,煩惱纔生尋即除遣,如是顯示對治之因。與此義同。
          • 終不虛損至所受學處者:思所成地引釋頌言:不受於信施,恐加害瘡皰,於如 來正法,嘗無有棄捨者:此頌顯示不貪著利養恭敬,不堅執諸惡邪見,不虛受用信施,不毀謗正法,亦能遠離貪著後世諸欲及能生起諸惡見因,如是所學清淨殊勝。與此義同。
          • 常樂省察至發露己惡者:思所成地引釋頌言:於他愆犯中,無功用安樂,常省自過失,知已速發露者:此頌顯示遠離作意求覓他人所有過失;於自善品無有散亂常生歡喜;於自過失如實了知,發露悔除,離增上慢;由此因緣學得清淨。與此義同。
          • 命難因緣至為己給使者:思所成地引釋頌言:若犯於所犯,當如法出離,所應營事中,能勇勵自作者:此頌顯示出離所犯,及能遠離貪受他人恭奉侍衛,由此因緣學得清淨。與此義同。
          • 於佛世尊至非我境界者:思所成地引釋頌言:於佛及弟子,威德與言教,一切皆信受,觀大罪不謗者:此頌顯示信圓滿故,於能誹謗見大罪故,學得清淨。與此義同。
          • 終不樂住至言論呪術者:思所成地引釋頌言:於極甚深法,不可思度處,能捨舊師宗,不堅執自見。此頌顯示遠離安住自見取故,清淨殊勝。與此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