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25
相關資源:
[科]本地分中聲聞地:
...
[科]聞思正法:
[科]思正法:
- [論]云何思正法?
- 謂如有一,即如所聞、所信正法,獨處空閑,
-
遠離六種不應思處:謂思議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果異熟、思議靜慮者靜慮境界、思議諸佛諸佛境界,
-
但正思惟所有諸法自相、共相。
- 如是思惟,復有二種:
- 一者、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
- 二者、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
- 謂若思惟諸蘊相應所有言教,若復思惟如前所說所餘隨一所有言教,皆由如是二種行相方便思惟。
- 此復云何?
- 謂言色者,即十色處及墮法處所攝眾色,是名色蘊。
- 所言受者,即三種受,是名受蘊。
- 所言想者,即六想身,是名想蘊。
- 所言行者,即六思身等,是名行蘊。
- 所言識者,即六識身等,是名識蘊。
- 如是名為以算數行相,思惟諸蘊相應言教。
- 或復由此算數行相,別別思惟展轉差別,當知即有無量差別。
- [披尋記]
-
[釋]不應思處:由思議我若有、若無,成二過失故。由思議有情、思議世間,三過所隨故。由有情業、處、事等難思故。由果異熟二作者非定故。由靜慮者及諸佛境界無譬、自在故(顯揚聖教論,卷17?)。顯揚論說有九種事不可思議,此說六種不應思處,即彼前六種(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後三種為十四不可記、非正法、一切煩惱之所引攝(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
[釋]增益,減損二過失。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三過失。善、惡果異熟二(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無譬可喻(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講記)。
-
[釋]有五種善巧:謂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此五善巧略則為二:一、自相善巧,二、共相善巧。由蘊善巧顯自相善巧,由餘善巧顯共相善巧(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27?)。由是當知,若正思惟蘊所攝法,是名思惟諸法自相;若復思惟餘所攝法,是名思惟諸法共相(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釋]自相不可得、共相無常、苦、無我、空。
-
[釋]如前說處相應語,乃至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名蘊所餘隨一所有言教(韓清淨,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科]四道理:
- [論]云何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思惟諸蘊相應言教?
- 謂依四道理無倒觀察。
- 何等為四?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 云何名為觀待道理?
- 謂略說有二種觀待: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
- 生起觀待者,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
- 施設觀待者,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此蘊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
- 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
- 即此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生起諸蘊、施設諸蘊,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是故說為觀待道理。
- 云何名為作用道理?
- 謂諸蘊生已,由自緣故,有自作用,各各差別。
- 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齅香,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了法。
- 色為眼境,為眼所行;乃至法為意境,為意所行。
- 或復所餘如是等類,於彼彼法別別作用,當知亦爾。
- 即此諸法各別作用,所有道理瑜伽方便,皆說名為作用道理。
-
云何名為證成道理?
- 謂一切蘊皆是無常,眾緣所生,苦、空、無我。
- 由三量故,如實觀察。謂由至教量故、由現量故、由比量故
,由此三量,證驗道理。
- 諸有智者,心正執受、安置、成立,謂一切蘊皆無常性、眾緣生性、苦性、空性、及無我性。
- 如是等名證成道理。
- 云何名為法爾道理?
- 謂何因緣故,即彼諸蘊如是種類,諸器世間如是安布?
- 何因緣故,地堅為相、水濕為相、火煖為相、風用輕動以為其相?
- 何因緣故,諸蘊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何因緣故,色變壞相、受領納相、想等了相、行造作相、識了別相?
- 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自性應爾、法性應爾,即此法爾,說名道理瑜伽方便。
- 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令心安住、令心曉了。
- 如是名為法爾道理。
- 如是名為依四道理,觀察諸蘊相應言教。
- [玅境講記,T5.p3~T6.p7,T268.p11-T269.p3]
- 稱量:權衡輕重,思惟。
-
道理瑜伽方便:這道理,這是修瑜伽的方便。
-
至教量:符合三法印、符合一實相印的教法。
-
現量:現前正知,沒有迷亂,沒有分別。
-
比量:經過推論,由有分別而得到的正知。
-
等了:普遍地去明了、去思惟觀察。
-
了別:對於一切法有明了性的了別相。
-
本性說過去,自性說現在,法性說未來。
-
非如是:非即如是、或非異如是。
- [披尋記]
- 有尋有伺地中說:有十因、四緣,生起諸蘊及蘊觀待,隨其所應差別應知
。
- 謂彼諸蘊從自種子及自緣生,即生剎那,名有作用。如是作用不共餘法,是名各各差別。如下舉事易可了知
。
-
執受:於至教量生淨信解;安置:於現量中能生正見,種諸善根;成立:於比量中令義決了
。
- 諸緣起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10)。
- 此說本性即彼法性,無始時來理成就故。此說自性即彼法住,無倒文句假立自性故。此說法性即彼法界,法性為因故
。
- 謂諸法生有此三別,世共了知,唯現成相,不應思議,若妄思議,三過所隨,或謂即如是、或謂異如是、或謂非如是。
- 是故此說一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
。
- [論]如由算數行相及稱量行相,觀察諸蘊相應言教,如是即由二種行相,觀察其餘所有言教。
- [論]如是名為聞思正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