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皇志在雲林科大]

課程--設計史學

  期初作業:
     高科技建築之議題

 2002.11.26.
設計學院空間設計系 會議室

壹、緒言   貳、高科技建築之理念與風格    參、高科技建築作品之表徵   
肆、
小結----高科技建築之轉向 

『設計史學』課程第二次作業
董皇志

 ~~~~~~~~~~~~~~~~~~~~~~~~~~~~ 

1 龐必度中心,1977, R.Rogers & R.Piano

2 關西機場,1994, R.Piano

3 德國新議會,1999, Lord. N.Forster

壹、緒言

二十世紀五○年代起設計史上經歷一個風起雲湧世代,各種主義與設計思潮紛紛湧現,現代設計正處於變動時代之何去何從。1960年Furrar Benham著作《第一階段的機械工業理論與設計》,將美國R.B. Fuller作為現代建築之未來趨勢的楷模介紹至英國建築界,同年倫敦各建築學院許多師生提出大量具有技術創意的方案。英國圖象學派(Archigram)始出版與展示令人矚目的建築方案,其形式是日後高科技(High Tech)建築所慣用手法:不確定的形式、大量生產的可擴展與可插入的組件、對於太空科技形式的使用等。典型的高科技建築作品往往對技術進行象徵性表現而不是簡單地利用技術。表露形式所運用之素材,主要是以工業化大量生產的型鋼、玻璃、塑膠、金屬板、與鋼索等,其具有良好的組合性與活動性,追求動態的形式表現。

  1-1 背景與溯源說

    有兩種歷史起源說,其一,高科技建築源始於五○年代後期的英國Archigram學派之機械美學與結構美學思想。現代主義之第一代機械美學往往偏重於強調邏輯性、流程、機械設備、技術與結構;晚期現代主義之第二代機械美學則注重形式的運動性(流動性),強調超感官的理念,比起第一代機械美學更輕巧、更靈活,風格傾向於「外骨架效果」,或,像昆蟲般骨格在外而循環系統緊貼在內,結構所承托的空間或物體的內容變得可有可無,要緊是這般機械構件可以無限地添加再生,所體現的美學觀意義是為了裝飾,目的就是想增強這種機械式的藝術感受力,這裡,Archigram學派之巨大都市機械與圖象則成為高科技建築審美的主要依據,並發展出屬於高科技建築的設計理念----技術表現主義。

    其二,上溯到1779英格蘭塞文河上的第一座鑄鐵橋,採用全金屬的預鑄及組立的預製工法結構,是工業時代以來對磚石構造而言的高科技建築。跟隨而來的對技術的自信與樂觀,就是1851倫敦水晶宮、1867巴黎機械館、與1889艾菲爾鐵塔。新(鋼鐵)技術在建築中的運用已是時代趨勢,同時期發展成熟的混凝土技術則是高科技建築師們竭盡所能迴避的材料。三○年代起的密斯凡德羅之玻璃鋼骨使用、蘇聯構成主義、美國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 之於省能與未來課題所凝思之材料與結構力學突破,在在啟發後來的英國Archigram學派與建築協會(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以及後來的晚期現代主義(Late-Modernism)建築、高科技(High-Tech)建築。

  1-2 基本定義

    高科技建築自始就表現出對科學技術發展與工業生產的敏銳感,歷史的發展證明,技術手段與表現方法的統一、與動態多向度視覺效果一直是高科技建築創作所追求的目標與原則(pp125)。高科技建築師認為:技術是一種理性行為,技術的進步從思想深處影響人們對於技術的審美態度。他們所熱衷的技術的樂觀主義是基於哲學上的理性主意,是運用當代高科技的成就採取各種方法給予人們對未來的承諾,並堅持認為科學技術是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

技術表現主義在設計美學觀上有兩種:其一,努力使高科技接近人們所慣常的生活方式;其二,認為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美學觀都將隨社會與技術的進步發展而變遷,人們應當有創見地去領會適應與接受高科技的美,兩者都不悖離,都是站在未來主義的立場上表現物質的空間、幾何性與光線,將高科技議題作為其表現的目的與主題(pp120)。典型的高科技建築作品往往對技術進行象徵性表現而不是簡單地利用技術。表露形式所運用之素材,主要是以工業化大量生產的型鋼、玻璃、塑膠、金屬板、與鋼索等,其具有良好的組合性與活動性,追求動態的形式表現。

  1-3 重要人物

    1960年Furrar Benham著作《第一階段的機械工業理論與設計》,將美國R.B. Fuller作為現代建築之未來趨勢的楷模介紹至英國建築界,同年倫敦各建築學院許多師生提出大量具有技術創意的方案。英國圖象學派(Archigram)始出版與展示令人矚目的建築方案,其形式是日後高科技建築所慣用手法:不確定的形式、大量生產的可擴展與可插入的組件、對於太空科技形式的使用等。現在所指稱的幾位英國高科技建築師們,除Norman Forster畢業於利物浦建築學院之外,餘之Richard Rogers、Nicholas Grimshaw、Michal Hopkins三位均與

Archigram學派相關之淵源。八○年代之後,義大利之Renzo Piano、美國之Helmut Jahn,法國之Jean Nouvel、西班牙之Santiago Calatrava、日本代謝派之丹下健三、磯崎新、黑川紀章、稹文彥、原廣司、高松伸等,或被一些理論家列入高科技建築師群

4 巴塞隆納的橋,1987, S.Calatrava

5 伊利諾州廳,1985, Helmut Jahn

6 京都Syntax,1990, 高松伸

 

[回首頁]   [上一層]][上一頁][下一頁][[下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