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皇志在雲林科大]

課程--設計史學

  期初作業:
     高科技建築之議題

 2002.11.26.
設計學院空間設計系 會議室

壹、緒言   貳、高科技建築之理念與風格    參、高科技建築作品之表徵   
肆、
小結----高科技建築之轉向

『設計史學』課程第二次作業
董皇志

~~~~~~~~~~~~~~~~~~~~~~  

19 阿拉伯世界研究所,1987,Jean Nouvel

20  Potsdamer Platz,1999,R.Piano

21  Beyeler博物館,1997,R.Piano

肆、小結----高科技建築之轉向

高科技建築之風格轉變是隨著工業社會轉向資訊(信息)社會的轉變而不斷發展的。高科技建築始現於六○年代,成長於七○年代至八○年代,而從八○年代中後期迄今,已進入較為成熟時期,表面觀察可知,其一,高科技的建築師不斷得到世界各國的設計委託,其二是這群建築師或這類風格不斷獲得嘉獎。然而真正反映高科技建築邁向成熟的並非僅於流行或獲獎云云,而在於高科技建築本身風格之轉變。

    社會總是隨著各個領域的進步而體現出時代個性的,技術則作為反映人類文明的重要標竿之一,亦反映到設計文化層面當中。當前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人們感到「在科學技術面前似乎並沒有什麼辦不到的事」,對科技的強烈興趣伴隨著一種對未來實用主義的信仰,建築師們拋棄了傳統設計思維,創造了一種如機械般表現技術的高科技建築。

    作為一種設計觀,高科技建築在繼續追求作品的強烈表現力的同時,不斷拓展作品本身的表達語彙,並在與當代其他設計手法融合的基礎上克服自身與環境的對立矛盾,在高科技表現的基礎上追求其情感的形成,塑造一種具有時代精神與獨特個性的高科技建築的場所。

 4-1 世代交替的契機

八○年代對於高科技建築是非常關鍵的十年,年輕的高科技建築師沉醉於前所未有的大跨度、靈活的空間及新設備,但潛在危機正逐步逼近----其一,這些建築技術或空間是以消耗大量能源為前提條件的,也沒有注意到建築物在省能、環保、與城市環境相協調等方面之衝突性;其二,六○年代起的世界經濟高度成長與七○年代全球性的能源危機之後,過去因需求或發展理由而犧牲之諸如自然通風、採光,都成為必需誠實面對的建築課題,能源的漸趨枯竭、生態環境的無限度破壞、城市的無限膨脹、城市舊中心的日益衰落,以上均造成後世代的生存環境嚴重的威脅。人們對此深刻反思,首先意識到,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加以控制並合理使用的話,後果是極嚴重的!環境保護的課題成為肩負社會使命感的建築師必需將「生態與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帶入設計中。

這使得高科技建築的建築師們面臨到抉擇的關頭,究竟要堅持原先之「技術美學至上論」的路線,抑或改變自我的設計理念來適應資訊時代對於高科技與高度情感相融合的要求,答案是後者,自此高科技建築真正進入成熟期,其風格轉變為注重城市環境、省能、環保、與人類的感情需求、生態、資訊技術等當代新知識技術在設計及應用。

 4-2 轉向與預測----情感化趨向。

    早期高科技建築強調特徵是以技術美學為基礎的,將人的感受放到次要,但科技越發展,越需要情感來平衡技術所帶來之非人性的負面影響。如何一方面保持原有對技術運用上的樂觀與自信,繼續將新材料新技術與新思維注入到新作品;另一方面重視城市、自然生態與人類需求等高情感課題,並將其慣用的高科技優勢發展到情感領域。高科技建築發展中的情感化趨向在設計中主要體現在表現物質的場所性、文脈性、象徵性、以及自然體系的融入等方面。

    4-2-1 場所性的建構。高科技建築自問世以來即以強烈的自我表現力創造一種獨特新理念,傳達整體性,機能性、及營造一種有活力的場所則是高科技建築尋求其情感表面的面向。高科技建築認為建築、環境與場所是一個整體,建築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使場址成為場所,場所性的表現體現了對人類在社會環境中的生活經驗和情感的重視。R.Rogers道:「很清楚,美只能被保存於相互的關係之中,唯一的方向是掃除偏見以及用視覺和功能的價值來判定場所的狀況」。

    4-2-2 文脈(context)的追求。高科技建築原本是反對歷史文脈主義的,藉由高科技之「單一符碼」創造出震憾人心的藝術形象,而不與歷史作任何聯想。高科技建築認為重視歷史文脈的延續並非表示拋棄對高科技的追求而要人沒們往後看,而是要人們體驗文化環境、歷史環境對生活在其中對人的影響,是為了要使人們的生活更形豐富、更富人情味。高科技建築

對設計之文脈追求與現代、後現代主義有明顯不同,並非一味地使用地方性材料來模仿一些物體的細部與符號,而是使用新材料,藉由設計之技巧、對物件之敏銳度、獨特的認識,在尺度、空間特質與細部處理上與周圍物體取得「對位」的協調關係。通過高科技手法有機地融合到現代建築的語彙中而引起人們對歷史的聯想!

    4-2-3 隱喻主義與象徵主義。高科技建築在發展過程中是由外觀前衛主義走向隱喻與象徵,原本高科技建築之設計理念就是創造信息與形象,為了使作品具有象徵性有別於他者,就需通過對於物象形色之特徵之理解與想像的過程達至某一體驗到另一體驗之移情。作品中的隱喻與象徵所形成之特殊性意義的形式和空間不只是為了突出自身與他人的差別,同時也是為了表達設計之情境,為了在現實與幻想之間創造更有意義的聯繫。與早期高科技建築相較,高科技的隱喻主義與象徵主義追求一種對建築的「言外之意」的表述,而非簡單地追求高科技建築表現主義前衛的外觀形式,注重與人思想精神的「交流」以弱化高科技手法的排斥性,使人們在「聯想」的過程中形同對高科技建築情感化的塑造。

    4-2-4 與自然體系的結合。可從多方面談及與自然關係,如自然材料之運用、自然景觀引入、工業產品及建築的省能等,通過此高科技手法結合表達出簡捷、合理、輕快、自然的情感。與早期高科技建築對藝術的偏執(否定),走向一個極端----預製、裝配、功能主義與反美學;相對於當前高科技建築在尋求與其自然、環境關系的過程中給與新建築的定位,使高科技與自然共生,並通過這一融和與共生的過程體現出來,形成能存在於自然當中能呼吸的環境空間。

    4-2-5 電腦(人工智能)的全方位應用。由於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建立幾何量體向度之運算模型,擴大建築師的想像,能產生種種高度複雜的空間形式。靠著電腦輔助、結構計算、空間幾何造型設計、構件的精密加工、裝配式施工精確度,方才能得到建築品質保證----合理、經濟、安全。

    4-2-6 新技術與新材料之廣泛應用。預鑄與預力之工程技術、精密的細緻加工與地震阻尼的發展使各種難以想像的複雜結構形式、接頭得以實施。常用材料有:高強混凝土、高強鋼索(鋼桿)、合成橡膠、纖維織物及高強玻璃等,在經濟性、使用性、及美觀性顯示了巨大的影響。

 

    總之,通過對場所性的創造,體現人們對生活經驗的體驗意向;通過尊重地域環境與歷史文化,體現了歷史與技術的共生精神意義的追求;通過了象徵主義的追求,體現一種虛幻與現實、物質與精神需求之間的交流;通過與自然體系的融合與引入,體現人們對最初生活場所的留戀與回顧,對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破壞之後的自責與深刻省思;通過新技術、電子(信息)技術、智能化技術、材料技術等方面發展,體現出高科技建築在新的領域中發展的歷程。

22 巴黎地鐵站口, 1990,Hector Guimard

23 Castel Beranger住宅,1898, Hector Guimard

24 Castel Beranger住宅(內部)

 

[回首頁]   [上一層]][上一頁][下一頁][[下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