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皇志在雲林科大]

課程--設計史學

  期初作業:
     高科技建築之議題

 2002.11.26.
設計學院空間設計系 會議室

壹、緒言   貳、高科技建築之理念與風格    參、高科技建築作品之表徵   
肆、
小結----高科技建築之轉向 

『設計史學』課程第二次作業
董皇志

~~~~~~~~~~~~~~~~~~~~~~ 

13 雷諾汽車廠,1982, N.Forster

14 德國新議會,1999, Lord. N.Forster

15 Commerz Bank,1997, Sir. N.Forster

參、高科技建築作品之表徵

    高科技建築的理念認為:技術是一種理性行為,技術的進步從思想深處影響人們對於技術的審美態度。高科技建築所熱衷的技術表現主義是基於哲學尚的理性主義,將會運用當代高科技的成就採取各種方法給予人們對未來的承諾,並堅持科學技術將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3-1 以機械美學與結構美學為基礎。高科技建築源於英國Archigram學派之機械與結構美學思想。「機械美學」偏重於強調邏輯性、流程、機械設備、技術與結構;機械美學Ⅱ」則注重形式的運動性(流動性),強調超感官的理念,更加輕巧與靈活,有「外骨架效果」,所體現的美學意義乃是透過此類裝飾以增強機械式的藝術感受力,造成「以技術為基礎的形式主義」。然而受到新文化與新技術的挑戰,高科技則需與高度情感官能一體發展,反而朝向多元化、信息模糊化與審美擴大化的趨勢,藉由增添其他設計手法,以發展多層次表達語彙及追求情感化的可能性。

  3-2 以視覺感受為基礎的形式動態理念。高科技建築自始就表現出對科學技術發展與工業生產的敏銳感。技術手法、表現形態之一致性、與動態多向度視覺效果一直是高科技建築創作所追求的目標與原則。表現手法有五:1)拋棄傳統的制約,如量體的虛化成透明、骨架與設備管線外露。2)暴露結構形式造成強烈視覺動感,也造成建築物的主要構成部與次要構件之組合關係清晰化。3)顯於空間之外的結構轉換形式凝聚視覺動感,將結構受力狀態、結構構件形式顯露於空間之外,別於傳統空間之結構隱晦,顯現出形構之關係與力之轉換。

4)高科技材質的特殊性,光滑金屬外皮、透明虛化的玻璃、結晶礦物般光澤與剔透,造成空間界域的模糊化,使空間更形流動、內外相互滲透之時空觀。5)構成手法的多樣性,如力學傳遞的曲線(代代木體育館、香港匯豐銀行)、量體飄浮化的傾向(R.Piano自言)、垂直動線的虛化與明亮化,都得以豐富多樣的動態構成。

  3-3 極緻化的技術傾向。高科技建築作品仍在乎人/物之際的情感探索,不斷發掘新形式新手法,故能層出無窮表現出某類新時代精神與創造力。主要表現於:1)強調工業技術的特徵,如結構與設備外露。2)表現機械傳動之過程與程序,以體現人行進間的動感。3)強調透明與半透明之空間不確定性與均質性。4)探索新材料與新空間結構表現。5)色彩與圖案(圖騰記號)的裝飾,增強對機械美感與明快流暢。6)系統設計與參數設計,集體智慧的組合與工業化產程的必然。7)光滑觸感與視覺效果,金屬外皮的精緻化彷彿是外太空艙的產物聯想。8)工廠型建築類型起家,化無奇為新奇的點睛手法。

  3-4 豐富的設計語彙。在建築設計的手法上所採取關於空間量體與組群關係、體的構成表徵、及裝飾語彙上有下列表現:1)均質空間趨勢與空間靈活性,打破柱牆框架的水平侷限、以及大跨度空間的解答,使多功能(萬能)平面得以實現其靈活性,而空間之無向度所表徵之多變、不定、糢糊的情感特性。2)極端邏輯表現,在理性網狀格子裡以非理性的手法打破,在矛盾對立中找著新的和諧關係(黑川紀章,磯崎新)。3)虛體空間之反射與穿透,創造虛空模糊、飄渺夢幻的空間感受。4)連續性的革新與插入式艙體,乃受構成主義及日本代謝論影響,強調接續成長與替換可能性。5) 熱衷於技術設備、構造與材料質感的表達,以管線有秩序地外露及結構骨架支撐起建築物的風格特徵。

16 New Caledohia文化中心,1998,R.Piano

17 New Caledohia文化中心(構架施工)

18 New Caledohia文化中心(支架細部)

 

[回首頁]   [上一層]][上一頁][下一頁][[下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