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皇志在雲林科大]

課程--設計史學

  期初作業:
    
盧毓駿建築作品之式樣分析

 2002.10.30.
設計學院空間設計系 會議室

壹、前言   貳、作品之式樣分析    參、同時期作品特色比對  肆、與蔡一夆論述作比對  伍、結論

『設計史學』課程第一次作業
董皇志

------------------------------------------------

壹、前言--盧毓駿其人與建築作品

 

  1-1 緣由----蔡一夆的<盧毓駿建築作品之形式與意涵研究>談起

東海建築所蔡一夆的碩士論文(1998)對於早期建築師盧毓駿的作品作一探討,故以此「形式與意涵研究」作為式樣分析的設計史比對工作。其摘要如下:

盧毓駿做為台灣光復初期重要的建築師,是中國最早引介現代建築觀念的開拓者之一。在其一生追求中西融合與中國建築形式的過程中所完成的主要的作品卻大多為復古形式,而被視為復古建築的代表性人物。光復迄今,許多評論似乎已形成了對盧氏作品一些既定的看法與評價。本論文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重新理解其建築作品中的形式與意涵;論文的目的並不在於以一確定的理論典範對盧氏作品作一完整性回顧,相反地,試圖就某些特定的主要建築物以多面向內容的探討來發掘其他意識的可能性。有關本論文的主要內容,分為下列五個章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盧毓駿生平背景與建築觀-概述盧氏生平分期與其時代的建築發展背景,並試圖從盧氏的理解角度出發,呈現其對建築的觀點與主張;
    第三章 科學館-防空觀念與有機一體的幾何形式-從對科學館不同面向的意義探討,以分析盧氏如何將廣義性機能經由幾何形式整合在盧氏自己的有機觀念之中;
    第四章 文化大學-明堂形式與民族基模-從明堂傳統的形式與意義探討,除了形式分析外,以間認知基模的角度,進一步呈現盧氏在光復初期傳統建築精神追求者中的特殊性;

    第五章 結論。

 

文字方塊:  

1-2 盧毓駿其人、著作與建築作品 

盧毓駿(1904--1975)[1-照片]是二戰後隨國府播遷來台之建築師,在大陸時期亦有建築作品發表。 1904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16入福州高級工業專科學校,1920以勤工儉學方式赴法國進入巴黎國立公共工程大學,1925在巴黎大學都市計劃學院當研究員.1929回國在官場、學術界與實務界發展,1936任考試院專員、並作考試院工程規劃與中國古建築調查研究修護。1949播遷來台作考試院新址規劃設計,1958率團出席聯合國召開「亞州及遠東都市化及工業化區域計劃研討會」,1961在張其昀邀請下規劃陽明山址之中國文化學院、並創設文化學院「建築及都市設計系(1962-1973)」。

盧毓駿的著作有:實用簡要城市計劃學1934),明日之城市(柯布著,1935年譯),現代建築1953),中國建築史與營造法1971),敷地計劃學(林區著,1971年譯),多因應教學及知識推廣需要而譯而著。

盧毓駿的建築作品有:南海學園科學教育館(1958),文化學院大成館(1960),台北孔廟明倫堂(1960),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1960),交大圖書館(1960),交大教職員宿舍(1960),華岡校舍(1961),文化大學大仁館(1961),文化大學大義館(1961),文化大學大倫館(1961);文化大學菲華樓(1961),日月潭玄奘寺與慈恩塔(1961),考試院辦公大廈(1968),考試院兩部辦公大廈(1968)等等。 

 

[回首頁]   [上一層]][上一頁][下一頁][[下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