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皇志在雲林科大]

課程--設計史學

  期初作業:
    
盧毓駿建築作品之式樣分析

 2002.10.30.
設計學院空間設計系 會議室

壹、前言   貳、作品之式樣分析    參、同時期作品特色比對  肆、與蔡一夆論述作比對  伍、結論

『設計史學』課程第一次作業
董皇志

 ---------------------------------------

參、同時期盧毓駿作品特色比對

   3-1 盧毓駿系列作品之特色比對

列舉之與科學館比對的作品是文化大學大成館(1960)、大仁館(1961)及大義館(1961)[8--13]。特色如下:

8-文化大學大成館正面(1960)

9-文化大學大成館鳥瞰(1960)

10-文化大學大仁館鳥瞰(1960)

11-文化大學大義館全貌(1960)

12-大義館內部挑空1(1960)

13-大義館內部挑空2(1960)

3-1-1 極少作合院型配置,大多是獨立於基地的單量體建築。其形式構成其實反映了防空建築原則。

3-1-2 明堂的延續詮釋。以幾何量體展現紀念性與『正』的格局。

3-1-3 中國意象。相對於大部分復古主義者拘泥於「清式」形式的模仿;盧氏則較有理論觀點的思考及所特有之敏銳的觀察力。其復古造形或與機能相合,或純就小部份的點綴裝飾。

3-1-4 空的挑高()室內設計,是自我對現代性的詮釋。

3-1-5 建築的立體高層化是進步與融貫中西的象徵。塔是異國文化被同化(進化)而成中國文化的一部份,中國建築藝術向「塔」的立體高層發展,是一劃時代的進步,亦是由木造而進步為石構造建築。

 

  3-2 與同時期他人之建築作品比對

    約二戰後國府時期之古典式樣(復古折衷)建築類型,在台灣首先是『南海學園』由總統蔣介石直接指示教育部長張其均做的:國立中央圖書館(1955,利群:陳濯,李寶鐸),國立台灣藝術館(1957,石城),外雙溪故宮博物館(1965,黃寶瑜),爾後的圓山飯店二期(1971,和睦楊卓成)、國父紀念館(1971,王大閎)、中正紀念堂及兩廳(1980,1987,和睦楊卓成)等作一比較。[14--18]

14-國立中央圖書館(1955)

15-故宮博物館(1965)

16-國父紀念館(1971)

 

17-圓山飯店二期(1971)

 

18-中正紀念堂及兩廳(1980,1987)

3-2-1 非一昧仿古,自成一格地遊走中國/現代之際。相對於故宮博物院之現代結構加頂瓜皮小帽或女兒牆大衣,圓山飯店把太和殿屋頂再作一個;中正紀念堂兩廳院之山牆未遵循傳統法式。盧氏建立一套自我詮釋的現代主義設計理論,建立是依附在「融會貫通現代建築新精神於我國傳統建築之中」,「建築隨空間與時間而演進,實為時代思潮之反映與其縮影也」,這是盧毓駿認為西方新空間觀念,亦即建築新精神的內容,此種認知是科學館中螺旋形樓梯及迴旋坡道之於室內空間中,所造成的空間流動感的最大精神所在。同時,此種對於現代建築空閒觀念的認知.而欲與中國建築形式結合之體認,是盧氏與其他復古主義者未能掙脫開的束縛----形式與空間分離,所不同的。

3-2-2 對中國式樣使用之自覺相對於被動。中國民族式樣一般指的是琉璃瓦屋頂,四角翹起的建築,有極大比例是建築師為了滿足業主品味,類似於反射動作般的設計成品;盧氏乃是極少數的復古式建築,在建築師自我尋求表達中國風格的設計過程中,經過選擇而決定下的設計成果。從概念的推演過程來檢視盧氏與其他復古主義者,後者往往沿續著「中國形式十西方技術」的概念;而前者的作品中己明顯地呈現出不同的思考方向,如「中國形式十西方空間」或「中國形式十中國空間(如已經過早新詮釋的明堂)」等。[19--20]

19-漢代明堂

20-盧毓駿所推論的明堂

3-2-3 自我意識的涉入。盧氏在『國立科學館設計旨趣』的後段中,亦指出其與他人觀念的差異,如:摒棄清代建築風格(繁複)而推崇漢唐建築(簡捷);推崇石造建築優於木造;認為中國建築體系中,南方系較北方系為進步等。此種對於台灣傳統民居建築重視之觀念,是在一片復古主義者標榜正統意識的一系列仿北方宮殿式建築的浪潮中,一股清新。可惜盧氏並未在觀念進一步引申與作品中呈現之。

 

[回首頁]   [上一層]][上一頁][下一頁][[下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