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Sep. 20, 2025


攝大乘論入所知相分第四

相關資源:

[科]入所知相云何應見?

  • [論_奘譯]
    • 如是已說所知相。
    • 入所知相云何應見?
      • 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如阿賴耶識成種子;
      • 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有見意言。
        • [論_奘譯,入所知相分]
          • 大乘多聞熏習相續。
          • 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
          • 法義境止觀恆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
          • 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有見意言
          • 即於似文似義意言
        • [瑜伽師地論,卷第01][科]本地分中意地:
          • 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 [世親釋_奘譯]
          • 入所知相者,謂能悟入所知境義。
          • 多聞熏習所依者,謂大乘法所熏自體。
          • 非阿賴耶識所攝者,謂能對治阿賴耶識故。
          • 如阿賴耶識成種子者,謂如阿賴耶識為一切雜染法因,此為一切清淨法因亦爾。
          • 如理作意所攝者,謂如理作意為自性。
          • 似法似義而生者,謂似法、義相而生起時。
          • 似所取事者,謂似色等義。
          • 有見者,謂似於見,此即成立有相見識。
          • 意地尋思說名意言
        • [恩洋疏]
          • 當顯示何者云何悟實證如是所知
          • 入所知相者,謂即多聞熏習,如理作意,是為入所知相,由此悟入故,如是悟入故。
            • 由此悟入者,謂多聞熏習。如是悟入者,謂如理作意。
            • 云何由多聞熏習而悟入耶?以彼多聞熏習為所依,能生起如理作意故。
          • 非阿賴耶識所攝者,此簡如是所依,異阿賴耶識為雜染法依,以是最淨法界等流性故。
          • 如阿賴耶識成種子者,此顯熏習為所依義,亦如阿賴耶識為雜染法種子,此為當來淨法種故。
          • 既由如是多聞熏習為所依故,如是便有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生似所取事有見意言,如是而得悟入。
          • 似法似義以何為體?以意言為體。
            • 意以名想言說為所緣相,故名意言也。
            • 即此亦可名意相也。
            • 意相現前分明照了。名有見意言也。
          • 如是似法似義意言何所似耶?曰,似所取事
            • 何謂所取事,曰,所知相即所取事也。
            • 謂諸菩薩為欲悟入所知相故,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即依多聞熏習為因,而起如理作意;
              • 如如如理作意故,如是如是即於識上有似所取似法似義,似所取事影像相生;如是影像,意言所攝;
              • 由斯意言現在前故,便能如實遍知所知相義;從是以後,便能實證諸法實相,是為見道。
              • 當知此即加行道;是能入門故,非謂已入。
        • [無性釋_奘譯]
          • 似法者,謂契經等,如十地等。言似義者,謂彼所詮無我性等。似彼行相而生起故,說為似法似義而生
          • 似所取事者,如彼所取而顯現故。
          • 有見者,謂意取識俱。
          • 意言者,所謂意識,或與見分俱所取能取性,此即安立所取能取所依自性,如前已說。
        • [印順講記]
          • 唯識的觀慧,是如理作意所攝的意言性。
          • 意言以名言分別為自性,以名言分別的作用,而成為認識,所以叫意言。
          • 在意言生起時,似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就是現起意言的相識。
            • 是所聽聞的大乘教法;是大乘教法中所詮的義理。
            • 這法與義,都是意識觀想中所似現的所觀影像相,所以叫似法似義似所取事,這是能觀意識的相識。
            • 另一方面,能認識、能觀察的,就是見識 。
          • 總這能見、所見的兩方面,就是如理作意所攝的現觀的自體——意言
          • 論意是指出多聞熏習所生的如理作意,為能入的觀體。
        • [玅境講記]
          • 這個能觀的智慧與所觀的法義和合起來去如理作意,這就叫做唯識觀。
          • 而這些事情呢,這個也好,也好,都是意言而已,都是你第六意識的分別,第六意識這樣分別、這樣去觀察,叫做有見意言

[科]誰能悟入所應知相?

  • [論_奘譯]
    • 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
      • 大乘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已得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
      • 善備福、智資糧菩薩。
        • [論_奘譯,入所知相分]
          • 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證覺無上正等菩提。
          • 人趣諸有情,處數皆無量,念念證等覺。
          • 善根力所任持故。
        • [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第五]
          • 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 [世親釋_奘譯]
          • 大乘多聞熏習相續者,簡聲聞等所有多聞熏習相續。
          • 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者,已得現前逢事諸佛出現世間超過數量。
          • 已得一向決定勝解者,謂於大乘所得勝解,非諸惡友所能動壞,即由無間所說三因,已善積集諸善根故,乃得名為善備福、智資糧菩薩
          • 又即如是福、智資糧,云何漸次而得圓滿?謂由因力、由善友力、由作意力、由依持力。此中兩句即是二力,如數應知。
            • 作意力者,即是一向決定勝解。此用大乘熏習為因、事佛為緣,以有一向決定勝解
              • 能修正行,修正行故,積集善根,如是名為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種資糧。
            • 由此漸次善修福、智二資糧故,能入大地,如是名為由依持力。
        • [恩洋疏]
          • 誰能悟入所應知相?曰:唯有菩薩。
          • 如是菩薩何位所攝?曰:非入地,已悟入故;亦非種性,彼猶無能故;唯有善備福、智資糧菩薩能悟入耳。
          • 謂福德,謂智慧。由彼善能備具如是二種資糧,故能悟入所應知相。所以者何?以彼已善積集諸善根故
          • 積集善根,名備資糧。如是善根由何積集?
            • 略有三因:謂於大乘法教多聞熏習相續故,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於大乘教已得一向決定勝解
        • [印順講記]逢事指供養、禮拜、讚嘆、出家、修學等。

[科]何處能入?

  • [論_奘譯]
    • 何處能入?
      • 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
      • 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
      • 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
        • [世親釋_奘譯]
          • 如是意言以大乘法為因而生,此中顯示意言差別。
          • 大乘法相等所生者,是此教法為緣生義。
          • 或有即於勝解行地名能悟入,由但聽聞一切諸法唯有識性,深生信解故名能入。
          • 見道中如是悟入,今當顯示。如理通達故者,謂於意言如理通達。云何於此如理通達?謂此意言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如是通達。
          • 修道中如是悟入,今當顯示。治一切障故者,謂觀此意言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時,便能對治一切障故。
          • 究竟道中如是悟入,今當顯示。離一切障故者,謂善清淨妙智位中,最微細障亦無有故。
        • [恩洋疏]
          • 何處能入者,謂以何境界為所緣處,及何位處而能悟入也。
          • 謂即於彼大乘法相等所生起有見似法似義意言為所緣處,得能悟入。
          • 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者,是即最淨法界等流多聞熏習等所生起義。
          • 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者,能入位處也。
          • 依於如是四位皆得悟入,然悟入有異:
            • 勝解行地緣是意言境,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決定印持;
            • 次於見道位,於唯識性如理通達,不依於文現觀自心故;
            • 修道位數數修習如是現觀,對治一切修所斷
            • 究竟位現觀圓滿,對治究竟,離一切障而成佛果。
            • 當知初位是能悟入,次位是正悟入,三位是悟入功能,四位是已悟入果。

[科]由何能入?

  • [論_奘譯]
    • 由何能入?
      • 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謂三種相練磨心故、斷四處故、緣法義境止觀恆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
      • 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證覺無上正等菩提,是為第一練磨其心
        • 由此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我已獲得如是意樂,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羅蜜多,當得圓滿,是為第二練磨其心
        • 若有成就諸有障善,於命終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我有妙善無障礙善,云何爾時不當獲得圓滿 ?是名第三練磨其心
        • 此中有頌:「
          • 人趣諸有情,處數皆無量,念念證等覺,故不應退屈。
          • 諸淨心意樂,能修行施等,此勝者已得,故能修施等。
          • 善者於死時,得隨樂自滿,勝善由永斷,圓滿云何無? 」
            • [世親釋_奘譯]
              • 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
              • 謂三種相練磨心故乃至恆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者,
                • 謂於如是所說八句善順相應,名善根力所任持故
                • 恆常者,無間修故。言殷重者,恭敬修故。
                • 若於如是品類造修,即於如是能無放逸
              • 此中對治三種退屈心故,唯修三種練磨心。所以者何?
                • 以諸菩薩聞於無上正等菩提,最勝甚深廣大難可證得,心便退屈。對治此故,修第一練磨心
                • 又諸菩薩聞所修行波羅蜜多,最勝甚深廣大難可證得,心便退屈。對治此故,修第二練磨心
                  • 由此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者,
                    • 此中意樂謂信及欲。菩薩於諸波羅蜜多真實有性、具功德性、有堪能性,
                      • 深生信解,是名為信;
                      • 深信解已樂欲修行,是名為欲。
                    • 菩薩既得如是信、欲,自性意樂少用功力,修習六種波羅蜜多,當得圓滿
                • 又諸菩薩於佛甚深廣大言教,思議決擇善巧轉時,
                  • 如是思量:如是無上正等菩提難可證得,隔一念心方可證得,心便退屈。
                  • 對治此故,修第三練磨心
              • 我有妙善者,我有一切十種地中妙善積集福、智資糧。
              • 無障礙善者,謂金剛喻定能破在骨麤重微細極難破障,此定無間得一切障離繫轉依。
              • 云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者,此中意說於障離繫似彼命終時,一切種智如彼體圓滿。
              • 又於此中三種練磨心者,謂諸菩薩善根無缺、善根力持,由此力故則能三種練磨其心,心無退屈。
              • 初當顯示第一練磨心,謂人趣中無量世界無量有情剎那剎那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云何我今獨不能證?
              • 次當顯示第二練磨心,
                • 謂諸菩薩作是思惟:我此意樂離諸障礙,波羅蜜多慳等障礙皆無有故,不由功用波羅蜜多當得圓滿,此圓滿故證佛菩提。
              • 後當顯示第三練磨心,
                • 有障善者,謂由世善而成其善。
                • 此有障善尚命終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況我今者由無障善而成其善,不當成佛無上菩提,無有是處。
              • 故不應退屈者,由上因緣策持其心令不怯弱,謂生是心:我不能證無上菩提。
              • 諸淨心者,是非不善無記心義,謂或有人以其散亂無記之心而行施等,如是外道以不善心而行施等;
                • 若求無上正等菩提,是最勝善,故名淨心。
              • 此勝者已得故能修施等者,最勝菩薩名為勝者,此之意樂菩薩已得,是故能修施諸度。
                • 即是已得能斷慳等所治心義。者,取始從尸羅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 善者於死時得隨樂自滿者,是乃至得非想非非想處義。
              • 勝善由永斷圓滿云何無者,是由永斷障而成勝善,圓滿佛果云何無義?
            • [恩洋疏]
              • 福、智善根力所任持乃得悟入。
              • 謂三種相練磨心故等者,此即顯示由善根力任持相也。
                • 由是任持,故能三相練心,令不退屈;四處;勤修止觀;由是故能入所知相。
                • 勤修止觀者,當知四種尋思、四如實智等,即是大乘止觀。勤修此故,即是緣法義境止觀恆常殷重加行無放逸
              • 三相練磨心,謂由對治三種退屈心故。
                • 三種退屈心者:
                  • 一者、由觀無上菩提極難證覺,而生退屈。
                  • 二者、由觀波羅蜜多菩薩勝行極難修行,而生退屈。
                  • 三者、觀於無上廣大佛果極難成滿,而生退屈。
                • 故以三相練磨其心:
                  • 一者、觀於無量世界無量有情剎那剎那皆有無上菩提者,
                    • 彼既丈夫我亦爾,有為者亦若是,云何於彼生退屈耶?
                    • 即此練磨彼屈弱心,猛勇奮發,發起大願。
                  • 二者、觀察施等波羅蜜多
                    • 雖若難行甚奇希有,然若有自、他一體清淨意樂者,於行施等都無所難;如母於子,意樂勝故,一切能施,都不求報。
                    • 如是意樂我已得,我觀有情一切苦樂失德無有不若自身作受者,皆樂拔濟,
                      • 故雖少用功力亦能修習施等波羅蜜多,令得圓滿
                      • 少用功力者,謂不待勉強加力,能行施等故。
                    • 由此練磨彼屈弱心,猛勇憤發,發起勝行。
                  • 三者、觀察世間有情,
                    • 若有成就諸有障善者,於命終時便有人天可愛異熟自體圓滿而生
                      • 有障善者,謂有漏善,以彼不能對治煩惱等障故。
                    • 世間善法得果既然,出世大乘因果亦爾。
                    • 既能修無障妙善云何不得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十力、四無畏等圓滿佛果耶?
                      • 無障礙善者,謂大乘無漏善,俱斷一切煩惱、所知障,非是彼障所障礙故。
                    • 以彼劣因,況此勝善,故於佛果練心無退,猛勇求證。
            • [印順講記]
              • 練磨心,就是訓練磨勵自己,克服自卑自棄的惰性。
              • 意樂,就是勝解和欲所顯的淨信。
      • 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
        • 由於大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慧疑故;
        • 由離所聞所思法中我我所執,斷法執故;
        • 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
          • 此中有頌:「現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別,得最上菩提。
            • [楞嚴經,卷第04][科]佛告富樓那: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 [耳根圓通法門][科]經文解釋:[經]汝但不隨分別,則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 [世親釋_諦譯]
              • 論曰:
                • 安立現前住一切相思惟悉不分別,是故能滅除分別。
                • 此中說偈:「現住及安立,一切相思惟,智人不分別,故得無上覺。」
              • 釋曰:
                • 於散亂位中,色等六塵自所證知,為現前住。於寂靜位中,骨鎖聚等從定心起為安立。如此等一切相,是散亂、寂靜二心境界。
                • 思惟謂覺觀思惟,觀苦、無常、無我等。此心緣內境,由見境無相、見識無生,是故能滅分別
                • 復次,一切相有二種:一、如外顯現,二、如內顯現。如外是相,如內是思惟。
                • 無分別為方便故,得入四位。若起分別則不得入。
                • 復次,現前住及所立一切相思惟悉不分別者,是人在分別觀方便道中故作無分別意,若方便已熟不須功用自然能無分別。
                • 菩薩名智人。已聞、思唯識道理,由此聞、思故名智人,作意不分別乃至無功用不分別
                • 不分別故,成就無分別智,得入初地。即初地以上為無上覺
            • [世親釋_矩譯]
              • 論曰:
                • 現前住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別故,則滅分別。
                • 此中有偈:「安立及自住,所有現前相,一切不分別,智人得勝覺。」
              • 釋曰:
                • 現前住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別故者,謂行者修無分別智時,在正思惟位,此等一切寂靜心分別也。
                • 於現前住色等及靜心所有安立骨鎖等,於此一切所緣不念不分別時,名入無分別方便,若分別則不得入。
            • [無性釋_奘譯]
              • 斷分別故者,
                • 謂於現前任運而轉色等現住及作功用,諸骨鎖等淨定安立一切所緣諸境界相,作意分別悉能永斷
                • 乃至一切諸佛菩薩波羅蜜多如是等相,執著分別悉能永離
            • [世親釋_奘譯]
              • 今當顯示四處
              • 斷作意故者,謂斷聲聞等諸作意故。
              • 以能永斷異慧疑故者,謂於大乘甚深廣大,能永斷除異慧及疑。此中,異慧謂鄙惡慧於理動搖,謂猶豫。
              • 由於大乘諸疑離疑者,
                • 謂於大乘安立法相三自性教,謂
                  • 若說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諸如是等永無異門,依遍計所執自性而說;
                  • 若說諸法如幻、陽燄、夢相、光影、影像、谷響、水月、變化,諸如是等虛妄異門,依依他起自性而說;
                  • 若說諸法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法界、空性,諸如是等真實異門,依圓成實自性而說。
                • 於此一切異慧及疑永無復轉。
              • 由離所聞所思法中我我所執者,此中意說斷除法執。
              • 斷法執故者,乃至所聞所思法中執我我所,終不於彼如實悟入。
              • 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者,謂加行無分別智轉時,如理作意住一切定心,諸相作意分別皆斷
              • 斷分別故者,謂於現前色等現住及骨鎖等定所安立一切所緣諸境界不作意無所分別,由無分別方便能入,若異分別終不能入。
            • [恩洋疏]
              • 異慧疑者,謂於大乘甚深教理,由諸邪慧謬解僻執起妄疑故;由此為因,於大乘教不專趣求。
              • 雖於大乘教法聞思信解,而執我能聞思,我所聽聞,我所思義,由此為因起增上慢;但著法執境,不能起現觀故。
              • 分別者,謂加行道中,為觀唯識依他、遍計、圓成等相故,
                • 即由定心現前現住安立諸相,謂是唯識依他、遍計、圓成實等,是謂分別。
              • 斷分別者,將入見道,了知如是唯識等相亦是自心虛妄現故,未能實證真唯識相;
                • 由是因緣即於彼相無所作意,無所分別;由此便能,遣除諸相,實證現觀,得無分別智,是為斷分別。
              • 菩薩由斷四處故,不墮劣乘,專趣大乘,於大乘法離我我所不起法執,復於內心所起諸相而不分別,由是故能順趣真境也。
            • [印順講記]
              • 異慧是一種不如理的見解,是對於大乘教理不能決定信解 。
              • 能修行的著,以為這樣修行才對、那樣修行不對。
              • 無所作意、無所分別除這緣相所生的遍計分別,才能悟入法界。
            • [玅境講記]
              • 你修這個遍計執是空的,一切都是唯識無義的,觀一切法空的時候,這也是個相貌,還是分別心,
                • 所以叫做「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 所以到接近悟入平等法性的時候,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這些分別是不可以有的,
                • 所以現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別,得最上菩提。

[科]由何、云何而得悟入唯有識性?

  • [論_奘譯]
    •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
      • 由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有見意言
      • 由四尋思,謂由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及
        • 由四種如實遍智,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假立如實遍智,
        • 如是皆同不可得故。
    • 以諸菩薩如是如實為入唯識勤修加行
      • 即於似文似義意言
        • 推求文名唯是意言
        • 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
        • 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
      • 若時證得唯有意言,爾時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
    • 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於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
      • [無性釋_奘譯]
        • 此中雙問作具、所作。
        • 由有作者入所作業,應知定有能入之具。自現觀相是所作事,決定應有如是如是所作方便。是故今當二俱解釋。
        • 此中先辨能入之具。種類之聲即因,言說是為因義。
        • 依如先說能悟入具,發起如實所作方便,於加行時推求行見假有實無。
          • 方便因相說名尋思,了知假有實無所得決定行智方便果相名如實智
      • [世親釋_奘譯]
        • 由此悟入,今當顯示。此中由聞熏習種類者,謂由聞熏習為因,即前所說悟入任持大乘熏習等所生故,應知是圓成實自性所攝。
        • 如是悟入,今當顯示。
          • 先推求若、若自性差別唯是假立,後如實知如是真實皆不可得。
          • 於推求時名為尋思,若如實知不可得時,即名四種如實遍智
          • 如實遍知若、若自性差別,皆是假立,於中實義皆不可得,是故說言如是皆同不可得故
      • [恩洋疏]
        • 由何者,能入因。云何者,能入方便。此中止觀作意亦是能入因,亦是入方便,故雙問起也。此說止觀作意所起所緣境界也。
        • 此中四尋思者,謂
          • 一、尋思,推求文名唯意言故。
          • 二、尋思,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故。
          • 三、自性假立尋思,推求名義所有自性,謂色、受等唯假立故。
          • 四、差別假立尋思,推求名義所有差別,常、無常等唯是假立故。
          • 所以者何?
            • 諸法自性性離言說,不可言說。
            • 想言說,唯是意識計度增益有故,故彼名言唯意言境。
            • 依彼名言所起覺,亦唯意言,本無體故。
            • 名之與義既俱非實,由是於彼執有種種自性差別,當知唯是意言假立耳。
            • 是謂四尋思。
        • 四如實遍智者,謂
          • 一、尋思所引如實智,於名推求得決定已,如實遍知一切名言唯是意言故。
          • 二、尋思所引如實智,於義推求得決定已,如實遍知諸所知事名言所詮唯意言故。
          • 三、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 於彼自性假立、差別假立推求得決定已,如實遍知一切自性、差別皆不可得,唯是假立故。
        • 初於理推求名為尋思,次於理決定名如實遍智。尋思是因,實智是果。
        • 菩薩為入唯識,故勤加行修習如是尋思、實智,
          • 由是方便,於彼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觀彼名、義、自性、差別皆不可得。
        • 論中文義說名似文似義者,唯是意言,皆體是識,似彼遍計所執離識名、義,非實離識有名、義故。
      • [印順講記]
        • 由何,由觀智;云何,觀智怎樣觀察所緣 。
        • 推求觀察叫尋思
          • 是指諸法的能詮名及所詮義。
          • 在加行時,依尋思的觀察慧,推求這名、義,及名義的自性、差別,實無自體可得,而唯是假立的,這觀慧就叫做四尋思
        • 這尋思慧,還在推求理解中,還未達到生起決定智的階段,所以進一步修四種如實遍智
          • 所觀察的,雖還是名、義等四事,但是尋思以後獲得的四種正確決定的觀智,所以叫做四如實遍智
        • 是詮自性、詮差別的所依。
        • 名能詮表一事一物的自體,如說無著。句能詮表事物的差別,如說無著是唯識學者。
        • 上來重在悟入遍計無義。

[科]於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

  • [論_奘譯]
    • 於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
      • 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
        • 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
        • 所取、能取性現前故;
        • 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
      • 如闇中繩顯現似蛇,譬如繩上蛇非真實,以無有故。
        • 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
        • 若以微細品類分析,此又虛妄,色、香、味、觸為其相故,此覺為依繩覺當滅。
        • 如是於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繩覺亦當除遣,由圓成實自性覺故。
          • [無性釋_奘譯]
            • 若義無有,於此悟入唯識性中,為何所入?此意難言:此唯識性即是其義,云何義無?
              • 為遮此難,故先說言入唯識性。謂此識義亦無義性,非唯外義是無所有。
            • 若無義性,云何得有十二處教?云何世間有義言說?
              • 為遮此難,故次說言相、見二性。雖無實義,識似內、外二義顯現,無始言說熏習力故,識似義轉似了別用說名為見,故不相違。
            • 為唯悟入似相、似見識別種類,為不爾耶?
              • 為答此問,故說悟入及種種性
              • 謂唯一識所取、能取性差別故,於一時間分為二種。
              • 又於一識似三相現,所取、能取及自證分名為三相。如是三相一識義分,非一非異,如餘處辨。
              • 於一識上有多相現,故名種種。
            • 名等六相無有義等,釋前三種。
            • 為答前問如何悟入,故復說言如闇中繩顯現似蛇,由此譬喻成立通達三種自性。
              • 譬如繩上蛇非真實,以無有故。如是似名、似義意言,依他起上名等六種遍計所執亦非真實,以無有故。
              • 又於此中如依繩覺捨於蛇覺,如是依止唯識顯現依他起覺,捨於六義遍計執覺。
              • 如依色等細分之覺除遣繩覺,如是依止圓成實覺遣依他起迷亂之覺。
              • 如有頌言:於繩謂蛇智,見繩了義無,證見彼分時,知如蛇智亂。
            • 伏除非實六相義時者,是非有義,六種非實義非有為相故。
          • [世親釋_奘譯]
            • 唯識性者,唯有識性。
              • 相、見二性者,顯示有相、有見之識,顯現似因似所建立故名為相。
              • 種種性者,唯是一識顯現似有種種相生,非速疾故別別而現。
              • 於此悟入唯識性中,如是三種為所悟入
            • 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者,謂似種種名句文相而生起故,及似種種依止此義而生起故。
            • 此中喻顯示悟入三種自性。
            • 伏除非實六相義時者,謂於遣滅六相義時,此中遣滅名為伏除
          • [恩洋疏]
            • 何所悟入者,所悟入義。如何悟入者,悟入譬喻。
            • 所悟入義者,謂有三種:
              • 一、入唯識性,下云 :『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唯是意言,唯是識也。
                • 自性、差別既皆是假,何復更立假自性、差別二種耶?
                  • 雖自性、差別勝義皆假,然世俗中猶有分別:
                    • 俗中無倒世間極成,此中但名自性、差別
                    • 若有顛倒與世相違所立自性、差別,當知此中說名假自性、差別
                  • 邵明叔、牛次封兩居士云:「假自性、差別者,假有二種:
                    • 一、有體施設假,如色、心、心所等;
                    • 二、無體施設假,如不相應行等。
                    • 此中假自性、差別,就無體假說也。」
                    • 其義為精。
              • 二、入相 、見二性,下云:『所取、能取性現前故。』
                • 意說雖唯是識,而似所取、能取相見二分而現在前,由斯有於世間能、所取相。
              • 三、悟入種種性,下云 :『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
                • 意說相、見各有種種之相,於一時起。
                  • 如一色相,有青、黃等,了此見分,一時俱了,有諸行相。
                  • 由斯世間,有眾多相,一時建立。
              • 設但悟入唯識性,而不能悟入相、見二性及種種性者,
                • 應於世間成一合相,不應世間有其能取、所取及種種相俱時安布。
                • 是故悟入唯識性時,亦當悟入相見、種種性。
                • 即依一識如是生時,即能變現相、見二分及種種相,故彼相見分及種種相 ,性似不同,皆唯是識故。
                • 如是異中見同,同中見異,乃為真實善巧。
              • 唯識,但說一切法相皆唯是識,不說唯識無諸相故。
                • 彼說入唯識性者,三界萬法唯識所變,不說唯識無界、趣等法故。
            • 入譬喻者,謂蛇繩喻。
              • 如於闇室見繩,妄執為蛇,蛇非實有,喻遍計所執性。
              • 繩合緣生,喻依他起。由悟知繩故,除遣蛇執,此喻通達唯識依他起故,除遣名 、義六相遍計所執。
              • 復於繩上「若以微細品類分析,此又虛妄,色、香、味、觸為其相故,此覺為依繩覺當滅。
                • 此喻若能通達圓成實性時,依他起性唯識性覺亦并除遣。
              • 於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者,謂於依他起性六相意言上,伏除遍計所執非實六相之義。
              • 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亦當除遣者,謂若執有實唯識性,亦是遍計所執,如於繩上所起蛇覺,亦當除遣。
              • 由圓成實自性覺故者,此顯除遣唯識性覺所依,謂由圓成實自性覺智,故能除遣微細所執唯識義覺也。
          • [印順講記]
            • 名有三種:名,名自性,名差別;義也有三種:義,義自性,義差別,合有六種。
            • 觀察這自性、差別,是以識為性而立的,這六種義所有。
            • 上來重在悟入依他性唯識。

[科]云何悟入圓成實性?悟入所知相?

  • [論_奘譯]
    • 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
    • 云何悟入圓成實性?
      • 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
      • 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
      • 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 。
      • 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
        • 此中有頌:「法、補特伽羅,法、義,略、廣,性,不淨、淨,究竟,名所行差別。 」
    • 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
      • 悟入此故,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家,
      • 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 。
      • 此即名為菩薩見道
        • [世親釋_奘譯]
          • 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者,謂知諸義唯是遍計分別所作,由是故言悟入遍計所執自性。
          • 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者,舉其唯識即取意言,了知一切唯意言性,由此悟入依他起性。
          • 一切似義無容得生者,謂無如是品類實義可似其生。
          • 故似唯識亦不得生者,謂唯識相亦不得起。
            • 何以故?計有識時即有義故,從是已後現證真如,此現證位不可宣說,內自證故。
          • 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者,
            • 所緣謂真如,能緣謂真智,此二平等譬如虛空,即是不住所取能取二種性義。
            • 由不分別所取能取,是故說名無分別智,如是悟入圓成實性。
          • 如前所說住一切義無分別名,何等為名?幾品類義?
            • 為答此問,以顯示差別
            • 此中名者,謂色受眼耳等。
            • 補特伽羅名者,謂佛及隨信行等。
            • 名者,謂契經等。
            • 名者,謂依此法義。
            • 名者,謂有情等。
            • 名者,謂彼一一各別能詮。
            • 名者,謂諸字本母。
            • 不淨名者,謂諸異生。
            • 名者,謂有學等。
            • 究竟名者,謂一切法總相所緣。
          • 是諸菩薩所緣名類略有十種:
            • 一、名,謂眼等。
            • 二、補特伽羅名,謂我等。
            • 三、名,謂十二分教。
            • 四、名,謂此十二分教所詮諸義。
            • 五、名,謂一切法為、無為等。
            • 六、名,謂色受等及虛空等。
            • 七、名,謂阿字為初,訶字為後。
            • 八、不淨名,謂諸異生。
            • 九、名,謂諸見諦。
            • 十、究竟名,
              • 謂一切法總相所緣,即是二智所緣境界,謂出世智及後得智,
              • 以一切法真如實際為所緣故,以一切法種種相別為所緣故,如十地等。
              • 此中意取於一切義總相緣智所緣境界。
            • 如是品類是諸菩薩名所行別
          • 生如來家者,由此能令諸佛種性無斷絕故。
          • 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由作是思:如我自身欲般涅槃,一切有情亦如是故。
            • 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者,由得菩薩等意樂故。
            • 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由此位中得佛法身,證得此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
          • 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謂證自、他平等性故,如於自身欲盡眾苦,於他亦爾。
            • 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者,謂與一切菩薩意樂加行皆平等故。
            • 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見彼法界與己法界無差別故。
        • [恩洋疏]
          • 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徧計所執性者,
            • 謂由了知諸義皆非實義,唯是意言,現似義相而生,此即悟入彼彼諸義唯是徧計所執性,
            • 即此名為悟入徧計所執性,非實有法為所悟入,但悟諸義是計所執性。
            • 故世親云:「謂知諸義唯是徧計所作。」
            • 無性云:「謂了知意言似義相現,無有徧計所執實義。」
          • 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者,
            • 悟入諸法性唯是識,所執實義唯是意言,皆非實有,由是悟入依他起性。
            • 識從種子及根、境等依他生故。
          • 為顯悟入圓成實性,故復問起。
          • 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者,
            • 謂除遣由聞熏習所起唯識義想,此是自識所變,意言為相,所謂『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者是也。
            • 如是識變唯識之相以為唯識性故,非實證於唯識性者,所謂『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也。
            • 故此唯識之想亦應除滅。
          • 爾時菩薩已遣義想者,謂除遣唯識想時,菩薩先已遣除一切識外義想。
          • 一切似義無容得生者,已除義想,故似義不生。
          • 故似唯識亦不得生者,由此似唯識性亦是似義故,亦不得生。世親云:「計有識時,即有義故。」
          • 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者,
            • 謂於爾時,觀一切義若境若識,無有分別,皆同一名,所謂無名。
            • 說義固非,說識亦妄,所以者何?一切諸法不可言說,性離言說故。
            • 又如說言:一切諸法皆同一相,所謂無相。
            • 無相之相是為諸法實相,無名之名是一切義無分別名。
            • 此名即是十名中第十究竟名也。
          • 由住如是無分別名故,於唯識想亦已滅除,於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
          • 即於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所緣謂法界,能緣謂正智。
            • 智與法界平等平等,無有增益、無有損減,如如相應而現證故,說名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
          • 此智生故,現證法界,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實證諸法真實性故。
          • 此顯菩薩見道。
            • 見謂現觀,現觀即道,名為見道。
            • 何所見道?謂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
          • 如是見道,何果何相?
            • 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等。
            • 十地初地,名極喜地。
            • 已得無漏真智故,善達法界。
            • 已證如來法界家中,已得大乘正性離生,為佛真子,紹隆佛種使不斷絕,是故說名生如來家
            • 由達一切有情無我性故,及得大我阿世耶故,如於自身欲盡眾苦,於他亦爾,名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
            • 與諸菩薩意樂加行皆平等故,名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
            • 見佛法界與己法界無差別故,名得諸佛平等心性
            • 如是一切,是為菩薩見道果相。
        • [印順講記]
          • 能緣智是無分別的,所緣的真如境也是無分別的,在這如智的無分別中,所取能取的行相都不可得。
          • 能、所雙亡,所以叫平等平等
          • 十種名:
            • 一、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的名字。
            • 二、補特伽羅名:有情、命者、壽者、眾生、預流、一來、不還等名。
            • 三、名:如一經、一偈、一句的能詮教法。
            • 四、名:教法中所詮的義理。
            • 五、名:就是總名,一名而能通於多法的,如眾生等通名。
            • 六、名:一一法各別的別名,人有人的別名,法有法的別名。
            • 七、名:性是能生的根本,阿等字母是文字的根本,稱為性名。
            • 八、不淨名:六凡的名字。九、名:已斷除雜染法的四聖名字。這是約補特伽羅說的;
              • 也可以約法上講,如煩惱等是不淨,善法是
            • 十、究竟名:就是諸法實相,真如法界的無分別名
          • 如是菩薩先通達遍計無、依他有,更進而通達遍計義無而依他識也不可得,
            • 這樣的悟入唯識性,也就是悟入所知法的真

[科]為何義故入唯識性?

  • [論_奘譯]
    • 復次,為何義故入唯識性?
      • 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
        • 為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為長能觸法身種子、為轉所依、為欲證得一切佛法、為欲證得一切智智入唯識性。
      • 又後得智於一切阿賴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見如幻等性無倒轉,是故菩薩譬如幻師,於所幻事,於諸相中及說因果,常無顛倒。
        • [世親釋_奘譯]
          • 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者,謂由止觀所顯智故。
          • 為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者,
            • 此中及相是及因義,於阿賴耶識中諸雜染法種子,名阿賴耶識諸相種子。
            • 復舉相者,為欲顯示即彼種子是所緣相。
            • 如是說已,顯彼種子因果俱斷。
          • 若無分別智斷一切障,證得佛法,此後得智復何所用?
            • 無分別智不能宣說諸因果法,無分別故。
            • 由是因緣,須後得智宣說所有諸因果法,常無顛倒,譬如幻師於所幻事。
          • 於一切阿賴耶識所生者,謂阿賴耶識為因。
          • 一切了別相中者,謂識為因見相分中。
          • 由後得智見如幻等,及宣說時皆無顛倒。
        • [恩洋疏]
          • 為何義故入唯識性者,此顯入所知相所願求義。
            • 總說所為,為欲證得一切智智。別顯次第因相,說為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等
          • 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者,此顯能斷證者。
            • 謂由悟入唯識性故,證得出世根本、後得二智,由此二智能斷雜染種子,乃至證得一切智智。
          • 此中為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者,
            • 世親云:『
              • 此中及相是及因義,於阿賴耶識中諸雜染法種子,名阿賴耶識諸相種子。
              • 復舉相者,為欲顯示即彼種子是所緣相。』
            • 此意智先於彼正見正知,次後於彼而斷除故,相是其因,斷是其果。
            • 無性云:『為斷阿賴耶識中似色等相諸法種子及能熏相。』
          • 為長能觸法身種子者,諸無漏種能觸法身。
            • 如一分證,初智已能。
            • 如全分證,必由如是根本、後得二智熏習長養始得,依於十地次第熏習,乃能具證諸佛法身故。
          • 為轉所依者,斷染成淨,為轉捨阿賴耶識所依,轉得無垢大圓鏡智故。
          • 為欲證得一切佛法者,為欲生起力、無畏等諸佛法故。
          • 為欲證得一切智智者,為欲證得無垢無礙諸佛智故。
          • 為顯後得智差別功用,故說又後得智等。
          • 於一切阿賴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者,此說賴耶所生諸有為相諸差別相。
          • 見如幻等性無倒轉者,如實無倒證見彼相虛妄顯現無實義故。
          • 是故菩薩譬如幻師,於所幻事者,雖現示彼,不為彼迷,及於幻相不為他轉,得自在故。
          • 於諸相中及說因果,常無顛倒者,此顯菩薩為度眾生以世言說詮說一切法,及說彼法因果,皆無顛倒,令他有情如法正知及正修行。
          • 根本無分別智無如是用。
        • [印順講記]
          • 由此:此,指緣總法出世止觀智,即根本無分別智。種種相識:能分別及所分別的諸相都以識為自性。
          • 怎樣叫及相呢?
            • 無性說:
              • 不但要斷除賴耶的能生種子性,同時還要斷除種子的能熏因。
              • 賴耶攝持的種子是果,雜染能熏法是因,要斷果必先除因,所以說及相,就是及因的意義。
          • 但世親說:『此中及相,是及因義,於阿賴耶識中,諸雜染法種子,名阿賴耶識諸相種子。復舉相者,為欲顯示即彼種子是所緣相。』
            • 這是說:種子一方面是能生因,同時又為第七識的所緣相。
              • 所知依中說『緣相差別』,藏譯但說是『相差別』,相就是所緣與因的意思。
              • 因此,第七識的我執緣相,就是緣賴耶的種相,並不是執著賴耶的什麼見分。
              • 一般說賴耶緣種子,是約現行賴耶緣種子賴耶說。
              • 其實,現行賴耶就是第七識,種子賴耶就是染末那所緣。
              • 《解深密經》說賴耶緣種子,就不立第七識了。
              • 所以,以《攝大乘論》的體系來講,是不容許染末那以外藏識自緣種子的。
              • 這雖是一字之微,但所關極大,不可略過。
          • 是證得的意思。
          • 出世止觀的根本無分別智,不能了達諸法的幻相,不能為人說法,所以要起「後得智」。
          • 能了別與所了別都是明了顯現的,所以叫了別相
          • 從賴耶種子所明了顯現的能了別見及所了別相,後得智能正「」它的「如幻」如化的唯識「」,「」有顛「」而「」。

[科]四種順決擇分依止:

  • [論_奘譯]
    • 於此悟入唯識性時,有四種三摩地,是四種順決擇分依止
    • 云何應知?
      • 應知由四尋思
        • 於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順決擇分依止。
        • 於上品無義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順決擇分依止。
      • 由四種如實遍智
        • 已入唯識,於無義中已得決定,有入真義一分三摩地,是諦順忍依止。
        • 從此無間伏唯識想,有無間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
      • 應知如是諸三摩地,是現觀邊
        • [世親釋_奘譯]
          • 於一切處入真觀時,皆有四種順決擇分,故於此中亦應顯示。
          • 順決擇分依止者,謂決擇分因所依止義。
          • 於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三摩地者,謂於無義中起下品愛樂。
            • 以其名顯下品無義智三摩地名,顯此無義智所依止定。
          • 於上品無義忍中者,謂於無義中起上品愛樂。
            • 有明增三摩地者,謂以名顯上品無義智三摩地名,顯此無義智所依止定。
          • 諦順忍依止者,法無我理名諦,此忍順彼名諦順忍。
            • 此云何成?謂於外無中已決定者,於無能取亦深愛樂,應知於利順忍轉時。
          • 是現觀邊者,謂現觀時義。
        • [恩洋疏]
          • 順抉擇分者,抉擇即是見道現觀。見道加行,名順抉擇分,隨順趨入彼抉擇故。
            • 此加行位,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勝劣初終,別立為四,名四種順抉擇分
            • 謂煖、頂、忍、世第一法。
          • 如是四種順抉擇分,有四種三摩地為所依止。
            • 依止者,為彼因故,建立彼故。
            • 如依止地建立宮室。定慧相依,亦復如是。
          • 此四三摩地者,謂明得定明增定入真義一分定無間定
          • 此四分四定如何相依?復以何義得煖等名?
          • 謂依明得定,發下尋思,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唯有意言,別無義故,於是建立煖順抉擇分。
            • 此定初得明智,名明得定
            • 道火前相,故復名
            • 此四尋思於無有義愛樂認可,名無義忍
            • 初觀力弱,故名下品
          •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深觀所取諸義無故,建立頂順抉擇分。
            • 明慧轉增,名明增定
            • 尋思位極,故名為
            • 此於無義認樂轉深,故名上品無義忍
          • 依入真義一分三摩地,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於無能取亦順樂忍,由斯建立諦順忍。
            • 已決定無相,然猶未能彼能取唯識之相,故名入真義一分三摩地
            • 雖未能伏唯識之相,然於無有能取識亦順樂故,名諦順忍
            • 諦謂真實法無我性。此忍順彼,名諦順忍。
          • 依無間三摩地,發上如實智,伏唯識想,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
            • 依此無間必入見道,立無間三摩地名
            • 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 如是諸三摩地是現觀邊者,謂親近臨入現觀故。
        • [印順講記]
          • 真實的抉擇,要到證悟實相的見道,是根本智。
          • 世第一的四加行位,以世俗智慧抉擇諸法的性相;這四加行是隨順抉擇的因,所以稱為順決擇分
          • 這順決擇分的慧,是在定的,所以說這四種的三摩地為順決擇分的所依止
          • 於下品無義:忍是印可、堪忍的意思,是觀慧的別名。
            • 義無所有的下品忍,尋求名、義、自性、差別皆是意言,理解它唯識無境。
          • 四種如實遍智:能如實了知名、義等無實。
          • 入唯識無義,通達了遍計相無自性,但還沒有證圓成實的勝義無性,所以叫入真義一分
            • 加行位的第三位,名為諦順忍,就是順乎諸法的諦實性 ,而忍可於心的如實智。
            • 《成唯識論》分忍位為下忍、中忍、上忍的三位,下忍印前所取境空,中忍觀察能取心也不可得,上忍印能、所取空。
            • 現在並不分別,只說一入真義一分的諦順忍,著重在印所取空。
          • 從前忍位進到世第一位,無間隔的除了唯識的能取,通達了依他起的能分別亦空。
            • 因為世第一法只有一剎那,從忍位無間的引起,就一剎那無間的證入見道,所以在時間上是無間的。
          • 無漏的智慧,現證諸法的實相,名為現觀
          • 四加行慧,是現觀前的方便,鄰近於無漏智,而不是真正的無漏智,所以名為現觀邊
          • 修行的過程:先觀所取無,次觀能取亦無,剎那引生真無漏智,現證了不可得的真實相。

[科]於修道中云何修行?

  • [論_奘譯]
    • 如是菩薩已入於地,已得見道,已入唯識。
    • 於修道中云何修行?
      • 於如所說安立十地,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經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數修習故,而得轉依。
      • 為欲證得三種佛身,精勤修行。
        • [世親釋_奘譯]
          • 於如所說安立十地者,謂於隨說安立菩薩十種地中。
          • 由緣總法者,謂緣總相,非分別緣。
          • 出世者,
            • 無分別智、後得即是能成立智。
            • 此不應說唯是世間,由於世間未積習故;亦不應說唯出世間,由隨世間而現前故。
            • 由是因緣不可定說。
          • 而得轉依者,由緣總智故得轉依。
          • 為欲證得三種佛身,精勤修行者,謂我當證三種佛身故勤修行。
        • [恩洋疏]
          • 此說見道已後如何修行。
          • 於如所說安立十地者,謂隨入地先後勝劣安立極喜、離垢等十地。
          • 攝一切經皆現前中者,此即總法所緣皆現在前,總攝一切經義皆令於心上顯現故。
          • 由緣總法者,
            • 無性云:『相雜緣故,無緣別法而修正智。若不爾者,無分別智所集資糧不應得有。』
            • 云何緣耶?謂能了達一切經中所說諸法,皆是顯現真法界故,皆是說彼因緣行果義故,能如是緣即是總緣一切經義。
          • 出世、後得止觀智者,是即根本無分別智,及無漏後得智。
          • 經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數修習故,而得轉依者,謂由二智,經無量劫修習故,而得斷除一切雜染所依,及能轉得清淨所依。
          • 三種佛身,如後廣說。
          • 此中,云十地者,義顯修行所依位故。
          • 攝一切經皆現前中者,此顯所緣所修行故。
          • 出世、後得止觀智者,此顯能緣能修智故。
          • 經於無量劫者,此顯修行時分長遠故。
          • 而得轉依者,此顯修行果故。
          • 為欲證得三種佛身,精勤修行者,此顯修行所願求故。
        • [印順講記]
          • 一切經為地上菩薩的所觀境,在定心中明了現前
          • 能觀的智慧,就是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根本智、後得智。
          • 出世是根本止觀智,後得是不是出世的呢?它雖是清淨,而是世間的,因為它的觀境有相。
          • 二智數數修習,才能獲得轉依斷德果——涅槃。
          • 並且了「欲證得三種佛身智德果——菩提,發起這精勤勇猛的修行

[科]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

  • [論_奘譯]
    • 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
      • 謂菩薩現觀與聲聞異,由十一種差別應知:
        • 一、由所緣差別,以大乘法為所緣故。
        • 二、由資持差別,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為資持故。
        • 三、由通達差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
        • 四、由涅槃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
        • 五、由差別,依於十地而出離故。
        • 六、七、由清淨差別,斷煩惱習,淨佛土故。
        • 八、由於自他得平等心差別,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
        • 九、由差別,生如來家故。
        • 十、由受生差別,常於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
        • 十一、由差別, 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
          • [世親釋_奘譯]
            • 由涅槃差別者,以菩薩現觀攝受無住大般涅槃;聲聞不爾。
            • 由清淨差別者,以菩薩現觀永斷煩惱及諸習氣,能淨佛土;聲聞不爾。
          • [恩洋疏]
            • 菩薩、聲聞俱由現觀修行成果。
            • 菩薩與彼有何異者?異十一種:
            • 一、由所緣差別
              • 菩薩以大乘摩訶般若、真如法界等甚深大法以為所緣。
              • 聲聞不爾,但以四諦、十二緣起等聲聞法為所緣故。
            • 二、由資持差別
              • 菩薩以大福、智二種資糧,所謂六度、四攝等,無量極難行行為資持故,得證現觀。
              • 非如聲聞,但以少小善根福智為資持故,而入現觀。
            • 三、由通達差別
              • 通達者,即是現觀所證。
              • 菩薩現觀,俱證人、法二無我性,非如聲聞但證人無我性。
            • 四、由涅槃差別
              • 涅槃者,現觀所得。
              • 菩薩攝受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功德無盡大涅槃故。
              • 非如聲聞現觀,但得唯自解脫無餘涅槃。
            • 五、由地差別
              • 謂現觀所依。
              • 菩薩現觀依於十地,經歷無量那庾多劫而成滿故,而得出離。
              • 出離者,離一切障成果究竟。
              • 非如聲聞依預流等四向四果,經歷少劫,便得出離。
            • 七、由清淨差別
              • 菩薩現觀,俱能斷除一切煩惱及煩惱習氣。
              • 聲聞現觀但能斷除煩惱故,餘習猶存。
              • 習氣者,雖無煩惱,然其所作似有煩惱。
              • 又菩薩現觀能淨佛土,無量福德、無量智慧莊嚴佛土,攝益有情故。
              • 聲聞現觀唯能厭棄斷染世間,全不能轉清淨身土。
            • 八、由於自他得平等心差別
              • 菩薩視他如自,普令捨於雜染得清淨故,成熟有情加行無息。
              • 非如聲聞現觀,但能自利,捨棄眾生。
            • 九、由生差別
              • 菩薩俱證二空法界,生如來家,成佛體性,為佛真子。
              • 聲聞不爾,但得一分解脫諦理,不能紹繼諸佛事業,如婢子故。
            • 十、由受生差別
              • 菩薩現觀,常於諸佛無漏受用身土會中,隨意往生,受彼果利故。
              • 非如聲聞,但由諸佛變化身土之所攝受,未得涅槃唯生世間,已得涅槃永盡生死。
              • 此中受生二差別者,
                • 謂生得如來種智,受生謂於佛眾會攝受異熟增上等果。
                • 謂永生,受生謂別感。
            • 十一、由果差別
              • 菩薩現觀,能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佛法等,無量功德果成滿故。
              • 非如聲聞,五分法身既成滿已,唯趨涅槃,都無勝用。
            • 如是一切,是為菩薩現觀功德,業用無上,利益自他故。
          • [印順講記]
            • 修福、慧的資糧,能生任持的力量,能引發現觀入證的功德,叫資持
            • 菩薩不但斷煩惱,而且連氣都拔除,因之心得清淨;同時,菩薩淨佛國土,得到土淨。
            • 小乘人見佛的變化身,都於母胎中受血肉不淨的所依身;菩薩則常於諸佛大集會中,即受用土中,攝受蓮花化

[科]相關偈頌:

  • [論_奘譯]
    • 此中有二頌:「
      • 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
      • 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即入三性。
        • [世親釋_奘譯]
          • 將入真觀,故說二頌。
          • 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者,謂名於事為客,事於名為客,非稱彼體故。由定而觀,故名尋思
          • 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者,應當推尋義之自性、差別並無,唯有識量,唯有自性、差別假立。
          • 實智者,應知即是如實遍智。謂由四種尋思為因,發生四種如實遍智。
          • 所言觀無義,唯有分別三者,謂觀於義本無所有,唯有三種虛妄分別,謂名分別、自性分別、差別分別。
          • 彼無故此無者,
            • 謂義無故,分別亦無。
            • 何以故?若有所分別義,可有能緣分別;由義無所有故,當知分別亦無。
          • 是即入三性者,謂於此中悟入三性。
            • 觀見名事互為客故,即是悟入遍計所執性;
            • 觀見二種本無有義,唯有分別量,唯有名自性、差別假立故,即是悟入依他起性;
            • 亦不觀見此分別故,即是悟入圓成實性。
            • 如是名為悟入三性。
        • [恩洋疏]
          • 此下諸頌,二釋俱明,不更重釋。
        • [印順講記]
          • 這是論主的結頌現觀次第。
          • 前一頌約四尋思講,在煖、頂位;後一頌約四如實智講,在忍及世第一法位。
          • 是名言,是義。
          • 觀待義而假立名,觀待名而詮表義,這名、義都是由互相觀待而假立的,沒有獨立的實在體,所以叫互為客
          • 這互相觀待假立的名、義,我們該去尋思觀察它,觀察它的虛妄假立——這叫尋思及尋思。
          • 名義的自性、差別者,亦當以尋思去求,
            • 了知它是心所現的,是名言立,沒有實在的自體——
            • 這叫自性尋思及差別尋思(量是能量,即是知識,唯量就是唯心的意思)。
          • 次以四如察那煖、頂四尋思所推求的,本,悟入唯有虛妄分別類。
          • 有的地方講四種,也有講六種的,這裡只講三種。
          • 因為義是無所有的,唯是名言分別,所以只悟入唯是分別、自性分別、差別分別三種。
          • 觀無義而悟唯有分別,這是忍位的階段。
          • 進一步,義既相,依他分別,也生起的可能,伏除唯識想了。
          • 是即入三性的次第,也可說到這時才真正的悟入三性。
          • 實智觀義無與唯識, 所以悟入遍計性與依他性;觀義無、分別亦無,就是泯依他相而悟入圓成實性。
          • 這臨入實證的一剎那,就是世第一位。
    • 復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說:「
      • 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
      • 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 [世親釋_奘譯]
          • 為入真觀授以正教,於此義中說其二頌。
          • 菩薩依定位,觀影唯是心者,
            • 謂觀似法似義影像,唯是其心。
            • 誰能觀?謂菩薩。
            • 在何位?於定位。
          • 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者,謂此位中義想既遣,審觀似法似義之想唯是自心。
          • 如是住內心者,如攝自心住於無義,即是令心住於內心。
          • 知所取非有者,謂了所取義無所有。
          • 次能取亦無者,由所取義既是非有,故能取心能取之性亦不得成。
          • 後觸無所得者,謂從此後觸證真如,由此真如無所得故,名無所得。
        • [印順講記]
          • 教授,是佛教開示人們修行的方法,重在修習止觀的次第,像《大乘莊嚴經論》的〈教授品〉,也想是專門開示這現觀次第的。
          • 這兩頌的初二句,說煖、頂位的四尋思:
            • 菩薩於三摩地——定位,觀名、義等像相唯是心的顯現,沒有離心的名 、義、自性、差別。
          • 忍位的四如實智,悟入了影現的義想實無所有,既滅除了義想,就能察這名、義等唯自想心所現。
          • 本論的義想與自想的想,就是妄想的亂識。這與前頌所說的實智觀無義的道理,完全一樣。
          • 如是,既觀察到唯是自心,便安內心,了所取義想的非有;進而滅唯識想,能取的心亦無
          • 一剎那世第一法以,就能證到平等法性,通達無所得的法界。
    • 復有別五現觀伽他,如《大乘經莊嚴論》說:「
      • 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於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
      • 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 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
      • 慧者無分別智力,周遍平等常順行,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消眾毒。
      • 佛說妙法善成立,安慧並根法界中,了知念趣唯分別,勇猛疾歸德海岸。
        • [世親釋_奘譯]
          • 復有現觀伽他,如《經莊嚴論》說,其中難解於此顯示。
          • 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者,
            • 資糧有二種:一、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
            • 謂施等三波羅蜜多是福德資糧,第六般若波羅蜜多是智慧資糧,精進波羅蜜多二資糧攝。
            • 何以故?若為智慧而行精進是智慧資糧,若為福德而行精進是福德資糧。
            • 如是靜慮波羅蜜多亦通二種,若緣無量而修靜慮是福德資糧,餘是智慧資糧。
            • 如是資糧是誰所有?謂諸菩薩。
            • 長遠難度,名無邊際。如無邊語,非無有邊,但以多故,得無邊稱,此亦如是。
          • 於法思量善決已者,要由定後思惟諸法,方善決定,非餘所能。
          • 故了義趣唯言類者,謂了知諸義唯意言為因。
          • 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者,謂若了知似義顯現唯是意言,即住似義唯心正理。
          • 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者,謂從此後現證真如,永離所取、能取二相。如入現證,次當顯示。
          • 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者,體知離心無所緣義。彼無有故,即會能緣心亦非有。
          • 智者了達二皆無者,謂諸菩薩了達此二悉皆是無。
          • 等住二無真法界者,謂平等住離義、離心真實法界。
          • 慧者無分別智力者,謂諸菩薩無分別智所有勢力。
          • 周遍平等常順行者,
            • 於平等中隨順而行,觀契經等一切諸法猶如虛空性平等故。
            • 內、外諸法皆如是觀,故名周遍。
            • 常者,時恆。
          • 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消眾毒者,
            • 謂除滅,謂所依。
            • 即所依中雜染法因極難了故,如溪谷林榛梗難入。
            • 過失聚者,是雜染法熏習自性。
          • 佛說妙法善成立,安慧並根法界中者,
            • 謂由佛教善安其慧置真如中,及能緣彼根本心中。
            • 根本心者,謂緣如來所有正教總為一相,應知即是無分別心。
          • 了知念趣唯分別者,謂彼安住根本心已,為說正教,由後得智念諸義趣,知此念趣唯是分別。
          • 勇猛疾歸德海岸者,謂諸菩薩由無分別智及後得智巧方便故,速趣佛果功德海岸。
          • 如是五頌總略義者,謂第一頌顯資糧道,第二初半顯加行道,後半第三顯於見道,第四一頌顯於修道,第五一頌顯究竟道。
        • [恩洋疏]
          • 如是已釋入所知相分竟。
          • 此中總義者,
            • 一、總出相故。
            • 二、誰能悟入?已備資糧菩薩能悟入故。
            • 三、何處能入?略於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能悟入故。
            • 四、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而能悟入,謂三相練心、斷四處、勤修止觀無放逸故。
            • 五、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由緣聞思意言境界,由四尋思、四如實智而悟入故。
            • 六、於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
              • 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
              • 如闇中繩顯現似蛇。蛇覺非實,但是繩故。
              • 次更分析,繩亦非真,色香味觸為其相故。
              • 如是於彼似義六相除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亦當除遣。
              • 如是菩薩次第悟入徧計、依他、圓成實性。
            • 七、菩薩悟入三性故,悟入所知相,入極喜地,名為見道。
            • 八、為何義故悟入唯識性?為轉所依,證諸佛法,得一切智智故。為達幻性,善說法故。
            • 九、於悟入時有四三摩地,為順抉擇分依止。
            • 十、見道已,於十地中,由止觀智精進修行。
            • 十一、聲聞現觀、菩薩現觀十一相別。
            • 十二、援引多頌聖教成立。
        • [印順講記]
          • 現觀,就是阿毘達磨,換言之,就是以現觀的智慧通達諸法的實性;加行與後得無分別智,也包括在這裡。
          • 本論與《分別瑜伽論》的四頌,都注重在由起尋思到證真的過程,現在這伽他,則總括五位,貫徹了現觀的始終。
          • 這五頌,依唐譯的世親釋論,
            • 第一頌顯示資糧道,
            • 第二頌的上半顯示加行道,
            • 後半及第三頌顯示見道,
            • 第四頌顯示修道,
            • 第五頌顯示最後的究竟道。
            • 這似乎是玄奘臆改的。
          • 本頌有兩個地方講到證法界,因此在以頌判位方面,有很多不同的解說。
          • 五頌各配一位,見於世親的《大乘莊嚴經論釋》,陳、隋二譯的世親《攝大乘論釋》也如此;這比較接近原意,現在就依此來講吧。
          • 似法似義的一切思量推度,能修習止觀。在定中了這種種法義是心上所顯現的,都無所有;
            • 解這義趣——種種顯現的似義,是名言類;類是生起的意思。
            • 因為在定中決了,所以有人就把這後二句判屬加行道的煖、頂尋思位。
            • 其實資糧道也是修定的,不過沒有深入罷了。這時雖沒有入加行位,但對於無義唯識的理解,已獲得明確的勝解。
          • 是已能了知諸義唯是,到了加行位中,就可以安住似彼義相顯現性的正了。
            • 安住唯心,是煖、頂的定心觀察。
            • 這時候,實際還不能圓證法界,但在四如實智的通達遍計無相時,唯識顯現的境界,已悟入真義一分,所以這裡說便能現證真法界
            • 這時,悟入遍計義相是唯識所現,也有無二的意義。
            • 或者悟入沒有離心的外境,境無心亦不生,別體所取與能取的二相,就可以把它蠲除淨盡。
          • 在加行位體知離心以外更無別物,無義即無識,當下能體到能取非有
            • 智者的菩薩,了達遍計境與依他心皆無,於是就平的安住二相皆所有的真法界中。
          • 慧者就是具有根本、後得二無分別智的人,他的智,能周遍平等常時隨真如法界而
            • 親證真如法界以後,更能數數的以二無分別智來隨順觀察,這就能除所知,就是滅除阿賴耶識中的一切雜染分。
            • 這如荊棘叢林的榛梗,不把它根本鏟除,永遠是觸處牽礙。賴耶中的雜染種子,是過失熏習的總,就等於榛梗。
            • 我們要想出世、直達菩提,必須把它滅除,不然,牽流三界,永無自在分。
            • 以無分別智滅除賴耶的榛梗——雜染種子,服阿伽陀的大良藥消眾毒一樣。
            • 這一切,全在數數修習無分別智的現觀。
          • 這裡並不開顯究竟位的果德,在說明由此可以迅速的趣入究竟果海。
            • 佛說的大乘妙法,是由不共世間的無分別後得智成立的 。
            • 菩薩以無分別智作總相緣,立無分別智於如如法界中並根,是說無分別智相應的出世心。
            • 智慧與根共同安住於法界中,這似乎就是表示智慧安住在根本心與法界融合一味之中。
            • 阿賴耶識是有漏位的根本,所以叫它根本識。
              • 但《金光明經》說第八根本識就是真心,至少在解性賴耶出纏與法界相應的果位,它是淨法的根本。
            • 念是意念,趣是種種的義相,這種種義相,皆是意念上所現起的,實際上皆無所有,唯是分別。
            • 諸菩薩如能由無分別智了知念趣唯分別,這就能精勤勇猛的修行,很速到功德海的彼,就是圓滿究竟佛果的境界。